电影《金色少年》:半声唢呐入苍茫

和飞燕

<p class="ql-block">  电影《金色少年》:半声唢呐入苍茫 </p><p class="ql-block"> 和飞燕</p><p class="ql-block"> 《金色少年》是傅澍坤编剧导演的又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艺作品。故事情节简单干净,一个孩子,一个老人,在短短一个暑假里通过看似简单的小事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治愈。虽然是儿童影片,但我觉得更适合人到中年的你我来观看回味。每个人都有一个或隐秘伤感或幸福无忧的童年,甚至会影响未来一生的生活,不管快乐与否,童年都不可复返。如何与自己的童年和解、与苦难和解、与时代和社会和解,是我们毕生都在解答的难题。幸好,有了电影《金色少年》。</p><p class="ql-block"> 影片伊始,静谧的黑暗中半声隐忍的唢呐像楔子揭开山村平静生活的表面。村民闲暇娱乐的单一无聊,孩子年少自然的肆意无畏,像黄河边层层垒砌的窑洞,带领着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中迷失的中年人回到儿时熟稔的生活场景。影片通过真实细腻的情感铺呈一点一点还原一个11岁的少年小路关于童年时的温暖、欢乐、害怕和恐惧,还原九爷爷与妻子、徒弟之间隐秘至深的伤痛与纠结,以小人物之间真实细腻的情感互动引发观众对童年的回忆、对社会时代变迁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目光是单纯的,他看见世间一切美好,他更治愈世间一切伤痛。影片对孩子眼里的细节处理无不彰显着导演对农村生活和时代变迁的熟练把握,不管成年后的人生如何兵荒马乱,他依然坚守少年的童真与淳朴。小喇叭开始广播了,黑白电视机里的雪花点,孩子们的小狡黠与小嘚瑟,甚至村民顺手牵羊的一小把瓜子……通过交错混搭的镜头推进和对细节无微不至的刻画,影片展现了很强的“地方性和时代感”叙事张力,这是属于傅澍坤的独特精神世界和地域密码。三弦、唢呐、民歌、俚语、小吃是山西黄土大地的灵魂,老艺人的倔强拧巴刻在脸上颤抖的皱纹里,看不见的是眼睛,封闭的是心灵,哪怕是喉咙里挤出的半声哽咽都带着地道的乡土腔韵;看不见的是哀痛,说不出的是悲凉,这就是普通人的散落着遗憾的不完美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记得前几年看日本影片《小偷家族》,曾为小人物之间的温暖和治愈所打动,并无血脉亲情的普通人在镜头下一点一点温暖着彼此。那时就想,为什么我们的影视题材如此多,却拍不出那么温暖的影片呢?虚假的高大上、纠结的几角恋、粗制滥造的神剧,让越来越多的观众远离影视。但现在,《金色少年》做到了,傅澍坤做到了,走进影院的观众被小路与九爷爷之间一层一层令人泪目的温情和发人省醒的宁静所打动,被山村窝铺日常简单的人心人性所打动。</p><p class="ql-block"> 农村题材的电影很多,儿童电影也很多,但把地域特色与儿童情感结合处理的如此完美的电影还是不多的。《金色少年》里,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感觉到人性温暖,每一个镜头都在讲述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压扁的火柴盒,一下又一下擦燃,九爷手指上突如其来的灼伤是心底无法言说的、家破人亡的一个隐喻;听到曲艺队唢呐声响起时九爷爷不可抑制的伤痛与九奶奶不顾年迈疯狂奔跑的焦灼缓缓把陈年旧痂连皮带肉地撕开一个口子。</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泪如雨下。</p><p class="ql-block"> 十年,囿于伤痛中的小人物笨拙地被困守于黑暗世界里,影片没有选择沉重、隐晦、冷漠来展示苦难和伤痛,而是用温情、细腻、阳光,用三弦、民歌、曲艺、小吃来穿透黑暗穿透所有,用群山之间的苍茫来诠释人心与人性的厚重。所以无论生命如何苦难,小小少年的一颗童心都如阳光那般灿烂辉煌,照亮世间一切。</p><p class="ql-block"> 意外让欢乐戛然而止。夫妻、师徒从此反目,十年的坚持和救赎,十年的纠结与羁绊,这一切在导演的讲述中真实琐碎,却又是如此动人。而影片最后寻找汇款人,是九爷爷对自己内心的放过与和解,也是对当年意外和身边人的宽恕与和解。</p><p class="ql-block"> 他人的痛从来不是云淡风轻,唯有时间与爱是解一切苦的良药。结局是中国人喜欢的大团圆,唢呐始终贯彻全剧,从黑暗中的半声哽咽到太阳下的国歌嘹亮,完美构成了全片小大正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黄河黄土孕育了山西大地磅礴而温暖的灵魂,群山苍茫又为苦难与辉煌奠定了我们的民族底色,小人物的细腻既反衬着真善美,也诠释着隐忍痛。没有宏大的叙事铺呈,只有小小少年一颗金色的童心温暖苍茫大地。一曲《国歌》始终指引着最底层的小人物自觉不自觉地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洪流中地一路向前。</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