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目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链 接</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qq707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浙大土木系57级62届同学入学七秩纪念文集”综合篇(初稿)2024.07编(下)</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vlc4ys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浙江大学土木系五七级同学健康信息(2020年版)2024.01修正版</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nj-yhml.cn/57jtxzj.htm"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b>浙大土木系57级同学专辑</b></a></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序----蔡伯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编制说明(因内容较多,为便于阅读,美篇版纪念文集分上册及下册编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浙江大学土木系57级62届同学入学七秩颂 ---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土木系57级“同学传略”共77人(见本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工民建571班“同学传略”</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共12人</b></p><p class="ql-block"><b>钱国祯、窦南华、沈励操、孙田成、郭添木、戴文豪、林玉明、茅贵生、张鼎洪、应震威、田正龙、金银生。</b></p><p class="ql-block"><b>二)工民建572班“同学传略”共8人</b></p><p class="ql-block"><b>陈能礼、陈正祥、华禄喜、郑守成、黄镇国、袁云阁、胡祟安、赵昭仪。</b></p><p class="ql-block"><b>三)工民建573班“同学传略”共17人</b></p><p class="ql-block"><b>施家治、周兆密、张凯声、吴国林、姜逢吉、钟云鹤、曹 硕、王甫成、刘毓芝、张礼芳、单阿林、姚祖恩、沈维勤、谭永夫、傅哲生、舒振声、莫树森。</b></p><p class="ql-block"><b>四)工民建574班“同学传略”共13人</b></p><p class="ql-block"><b>应高飞、范明均、胡先义、叶本林、柯金清、傅文钊、许照田、吕良泰、葛春辉、章启新、林光汉、张振沂、孙水森。</b></p><p class="ql-block"><b>五)建 筑571班“同学传略”共8人</b></p><p class="ql-block"><b>丁公佩、林英舜、刘锦泉、曹振文、季云祥、梅钧安、林永炎、方金弦。</b></p><p class="ql-block"><b>六)河 川571班“同学传略”共8人</b></p><p class="ql-block"><b>李树林、顾仁章、蔡伯元、沈丽卿、钱善杨、金友联、陈漓生、王经权。</b></p><p class="ql-block"><b>七)河 川572班“同学传略”共11人</b></p><p class="ql-block"><b>金文志、张庭俊、陈友土、陈章成、彭士国、施长碧、曹厚舜、章志棠、刘炳锡、徐少曼、梁华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设计建设成果”(见下册)</b></p><p class="ql-block"><b>一)《上海金茂大厦》---金银生等</b></p><p class="ql-block"><b>二)《深圳赛格广场大楼》--吴国林等</b></p><p class="ql-block"><b>三)《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辉煌与传奇》---章启新等</b></p><p class="ql-block"><b>四)《国家大剧院》--钟云鹤等</b></p><p class="ql-block"><b>五)《浙江里石门拱坝》--金文志等</b></p><p class="ql-block"><b>六)《风光旖旎的宁波横山水库》----丁邦满等</b></p><p class="ql-block"><b>七)《500 千伏合肥变电站》--唐为玉等</b></p><p class="ql-block"><b>八)《为美国总统访问杭州的118工程》</b></p><p class="ql-block"><b>-----周兆密 </b></p><p class="ql-block"><b>九)《福建龙岩三德水泥厂》--施家治</b></p><p class="ql-block"><b>十)《建筑大师丁公佩 作品选》---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科研和学术成果”(见下册)</b></p><p class="ql-block"><b>一)《钱国桢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二)《沈励操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三)《潘鼎元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四)《施家治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五)《张庭俊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六)《丁公佩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七)《章启新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八)《郭添木科研技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九)《胡先义科研学术成果》</b></p><p class="ql-block"><b>十)《浙大土木系师生参编的规程规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纪念和回忆文章 (见下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浙大》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二)《陈云副总理视察浙大》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三)《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b></p><p class="ql-block"><b>1《怀念浙大 校长周荣鑫》</b></p><p class="ql-block"><b>2-1《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一)</b></p><p class="ql-block"><b>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2-2《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二)</b></p><p class="ql-block"><b>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3《怀念浙江大学校长周荣鑫》---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四)《怀念浙大老校长竺可桢,为国家培养更多院士》曹厚舜</b></p><p class="ql-block"><b>五)《怀念夏志斌教授》 --张凯声</b></p><p class="ql-block"><b>六)《怀念蒋祖荫教授》---胡先义 </b></p><p class="ql-block"><b>七)《情暖夕阳,念新莫忘旧》― 走访范明均教授</b></p><p class="ql-block"><b>八)《回忆同学的情谊》--张凯声</b></p><p class="ql-block"><b>九)《我大学中的若干记事》-钱国桢</b></p><p class="ql-block"><b>十)《回顾坎坷路,珍惜平坦道》刘锦泉</b></p><p class="ql-block"><b>十一)《2012年浙大建校115周年同学聚会侧记》----张庭俊</b></p><p class="ql-block"><b>十二)《浙大河川57级老照片里寻记 忆》--- 张庭俊</b></p><p class="ql-block"><b>十三)《同窗情深,共赴未来》陈友土等</b></p><p class="ql-block"><b>十四)《 巴黎纪实》--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十五)《百年校庆怀旧歌》---张凯声 </b></p><p class="ql-block"><b>十六)《五十年前的毕业歌》--钱善扬</b></p><p class="ql-block"><b>十七)《我已步入老年》纪念浙大入学七十周年----钱善扬</b></p><p class="ql-block"><b>十八)《怀念浙大土木系 57 级百位故友》---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十九)《回忆孙水森老同学》---宗仁民</b></p><p class="ql-block"><b>二十)《怀念老同学姚祖恩》---顾仁章</b></p><p class="ql-block"><b>卄一)《回忆方金弦老同学》---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卄二)《怀念父亲方金弦》----女儿方兵</b></p><p class="ql-block"><b>卄三)《感恩浙大母校》---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卄四)《庆祝建国75周年国庆》---郑式乐</b></p><p class="ql-block"><b>卄五)《浙大四校合并的“临门一脚”》---浙大校友回忆</b></p><p class="ql-block"><b>卄六)《“十八罗汉”进浙水》---金文志</b></p><p class="ql-block"><b>卄七)《初尝计算机》---金文志</b></p><p class="ql-block"><b>卄八)《2024 年是浙大土木系 57 级 62 届同学的平安年》--陈友土</b></p><p class="ql-block"><b>卄九)《珍贵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大事记 (见下册)</b></p><p class="ql-block"><b>一)1957年:新生入学。</b></p><p class="ql-block"><b>二)1958年:瓯江测量。</b></p><p class="ql-block"><b>三)1959年:增设建筑专业及河川572 班。</b></p><p class="ql-block"><b>四)1960年:1960年6月,浙大土木、冶金、地质三个系及水力机械专业调至浙江省新建的杭州工学院。</b></p><p class="ql-block"><b>五)1961年:1961年5月,杭州工学院无力续办,再与浙江大学合併,土木系又回到浙江大学。</b></p><p class="ql-block"><b>六)1962年:毕业实习及毕业分配方案。</b></p><p class="ql-block"><b>七)1964年:原57级同学支农返校完成学业,毕业分配方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浙大建工学院的沿革》(见下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奔九十路上》(见下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附录:编委会公开信(见下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浙大土木系 57 级 62 届入学七秩纪念文集》</b></p><p class="ql-block"><b> 序1</b></p><p class="ql-block"><b>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浙大土木系 57 级 62 届的同学们已入学七秩。这本纪念文集,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将各位同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奋斗历程与成就逐一呈现。</b></p><p class="ql-block"><b> 回首过往,我们怀揣梦想与激情,从浙大校园走向广阔天地。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用智慧和汗水,在各自的领域里拼搏奋进、敬业奉献、建功立业,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b> 这里的每一篇个人传略,都是一段璀璨的人生篇章,展现着浙大人的风采与担当。无论是在科研前沿的突破,还是在工程建设中的坚守,我们始终秉承着求是创新的精神,砥砺前行。我们中的很多同学才华横溢,勇于创新,在各自领城大放异彩。他们成就了国家大剧院的宏伟;创造了水立方的辉煌;铸就深圳赛格广场的建筑传奇;打造金茂大厦与上海证券大厦的璀璨地标;建设了</b></p><p class="ql-block"><b>500千伏合肥变电站;设计出里石门、横山等水库雄伟壮观的拦河大坝,经同学设计、施工和参与的各类建筑杰作,遍布全国,科硏成果,不计其数,展现了其在各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他们在建筑、水利、电力等领域皆是业界翘楚,有的在领导岗位上运筹帷幄,有的在建没一线创造经典,有的以著作传世,有的凭高质量论文启迪后人,实乃同学之骄傲,行业之栋梁!</b></p><p class="ql-block"><b> 七秩光阴,是岁月的馈赠,更是精神的传承。愿这本纪念文集,成为我们共同的珍贵记忆,激励后人不断追求卓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b></p><p class="ql-block"><b> 序2</b></p><p class="ql-block"><b> 杭州自古乃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璀璨之地,浙江大学之前身“求是学院"即于1897年诞生于此,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52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b></p><p class="ql-block"><b> 建校以来,名师云集,桃李满天下,学子遍全球,佳誉频传,成果远播,全国高校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身为“浙江大学”的学子深为母校感到自豪与骄傲。 </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我们这批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步入“浙江大学”,同窗共读,追求知识和梦想,玉泉校园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和足迹,留下青春的记忆,共同度过了人生最珍贵,最纯结的美好岁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保留着感恩的学子情怀和对母校的热爱。 </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毕业后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励精图志,斩棘披荆,弘扬“求是”精神,牢记学校老师谆谆教导,勇创辉煌,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负母校厚望,无愧于我们的毕业誓言。至2027年毕业将有70年。我们都已步入耄耋之年,虽然有些同学已经仙逝,但同窗之情永远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一次次的相聚都令人刻骨铭心,魂牽梦萦,唤起无限美好的回忆,校园往事,历历在目,聚会激情,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 在这悠悠岁月中,我们与浙江大学一同成长,一同见证时代的变迁。如今虽已白发苍苍,但心中的热情从未熄灭。期待未来,更多的浙大学子能传承这份荣光,续写母校的辉煌篇章。而我们,将在回忆中微笑,在思念中守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浙江大学,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b></p><p class="ql-block"><b> 蔡伯元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一, 编制说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57 年,浙江大学土木系迎来了 207 名新生,他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开启了求学之路。时光荏苒,至 1962 年毕业时,这批学子已分布于七个班级,共计 223 位同学。 然而,从 1962 年至 2024 年 1 月 11 日这漫长的 62 年中,令人悲痛的是,已有 101 位同学与世长辞,占比约 45.3%。我们对他们怀着无尽的怀念与哀思。目前健在的 122 位同学均已超过 84 岁高龄。在此,衷心希望各位老同学保重身体,安享幸福健康的晚年,向着九十岁迈进,朝着百岁目标努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应张凯声的提议和同学们的建议,我们决定编制“浙江大学土木系 57 级 62 届同学入学七秩纪念文集”。此纪念文集拟涵盖综合篇、专业论文篇、策论篇、文学篇等多个部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综合篇拟设置多个章节,其中包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A ,同学传略,旨在记录每位同学的人生轨迹与风采;让大家共同回味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 ,设计建设成果,展示同学们在相关领域的杰出成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C ,科研和学术成果,呈现同学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D,纪念和回忆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E,大事记,梳理重要的发展节点和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F,浙大建工学院的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期望每位同学都能在其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以供同学及后来者品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为满足不同需求,该纪念文集将采用两种版本。其一为美篇版,不出版,仅供同学浏览,且可随时补充修改。其二为 WORD 版本,用于印制出版,出版后则不能补充修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因内容较多,为便于阅读,“美篇版纪念文集”分上册及下册编制,上册主要是同学传略,下册主要是设计建设成果、科研和学术成果、纪念和回忆文章、大事记、建工学院的沿革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浙大土木系 57 级 62 届入学七秩纪念文集”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封面设计:蔡伯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背景音乐:一辈子同学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二,《浙大土木系 57 级62届入学七秩颂》</b></p><p class="ql-block"><b>岁月悠悠七十秋,浙园往事涌心头。</b></p><p class="ql-block"><b>当年负笈青春梦,土木堂中壮志酬。</b></p><p class="ql-block"><b>同窗共读情深厚,师恩浩荡意难休。</b></p><p class="ql-block"><b>凯声倡议文集著,回忆纷纷笔底收。</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工民建者才华显,建筑河川意气遒。</b></p><p class="ql-block"><b>五十多人文章就,八人挥墨韵长留。</b></p><p class="ql-block"><b>十九贤友同倾诉,七十余贤展风流。</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传略篇篇书岁月,诗歌首首唱情悠。</b></p><p class="ql-block"><b>初入校园风华茂,今成耄耋忆旧游。</b></p><p class="ql-block"><b>欢笑泪水皆经历,奋斗拼搏岁月稠。</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点滴往事心间绕,母校恩情脑海浮。</b></p><p class="ql-block"><b>青春岁月同追梦,白发时光共话愁。</b></p><p class="ql-block"><b>美好时光常记起,同窗情谊永不丢。</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人生道路多崎曲,成就荣光岁月酬。</b></p><p class="ql-block"><b>岗位不同皆贡献,才华尽显写春秋。</b></p><p class="ql-block"><b>母校培育恩难忘,汇报成长意未收。</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七秩纪念情无限,文集编成史册留。</b></p><p class="ql-block"><b>昔日同窗重聚首,今朝共话乐无忧。</b></p><p class="ql-block"><b>时光不老情常在,浙大精神永传流。</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愿君岁岁身康健,岁岁年年福泽悠。</b></p><p class="ql-block"><b>携手同行夕阳路,再谱华章耀九州。</b></p><p class="ql-block"><b> 陈友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三,土木系57级“同学传略”(77人)</b></p> <p class="ql-block"><b> 撰写个人传略,是一次难得的自我回顾与总结。它让我们有机会梳理自己在母校的点点滴滴,从初入校园的小青年到如今光荣退休的耄耋老人,那些欢笑与泪水、奋斗与拼搏,都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为母校的历史增添生动的色彩,还能让自已的后辈全面了解我们这代人的生活和艰辛。同时这也是一次同学间重续友谊、增进了解的契机。当我们阅读彼此的传略时,会回忆起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会看到每位同学在人生道路上的成长和付出的努力,会为同学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感到骄傲和荣光。同时通过撰写个人传略,可以向母校汇报自己的成长与成就,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一),工民建571班“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工民建571班全班同学(32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钱国桢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钱国桢六十年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b> 钱国桢,男,生于1940年7月24日,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人,1962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先后在建设部东北设计院、杭州市橡胶厂基建科、杭州市城建设计院、杭州市抗震办公室、杭州天元设计院等单位工作,2001年从抗震办退休。但仍兼多项社会工作,从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审查、科研丶带研究生,还有写作书文等工作,计六十余年。与他人合作编著书8本,发表论文90余篇,代表作为《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一书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获得全国优秀软件奖三等奖一次和建设部、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共三次,浙江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浙江省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三次、三等奖多次。参加和负责工业民用建筑结构设计100余项,负责杭州市工程抗震设计审查和参加建设部和浙江省超限高层建筑抗震审查共约8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在任杭州市政协第6、7届委员期间,曾提交提案和有关议论文数十篇,其中有两篇被《大参考》转载。业余爱好中华诗词,曾发表诗词50余首,著有《土木诗缘》一书,获得中华诗词天籁杯二等奖等多个奖励。并曾兼任国家和省市社团、高校职务多项。现在还笔耕不止,自办微信公众号《土木诗缘》,已经在其上发表诗词、专业文、议论文70余篇。以下分五个时段(建设部东北设计院、杭州市橡胶厂、杭州市城建设计院、杭州市抗震办公室(后并入市建委)、杭州市天元设计院和退休的日子)。现分别介绍各期间若干记事如下:</b></p><p class="ql-block"><b> 1)东北设计院(1962-1976)</b></p><p class="ql-block"><b>我是1962年9月浙大毕业被分配到建设部东北设计院的,当时土木系一共有窦南华、陈同龄、刘福康等,和热能专业的郑志龙等九位浙大同学一起分到该院。我开始到豆腐房劳动了三个月,后来又去辽阳预制厂劳动了半年,又去农场和工地劳动了三个月,这样一年后我被分配到土建室二组,由李斌焕工程师带我。开始让我练仿宋体、描图,再学画图和设计计算,约一年后,院里接到了沈阳高压阀门厂阀门车间的重建任务,原来这个厂是日本人经营的,因为战争破坏,车间只留下钢柱子和基础,而且厂方还要求,设计要用上日本人留下的大量方钢管和角钢,因为工作量大又非常麻烦,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后来李斌焕工程师问我愿不愿做?我说试一试吧。于是我用上了夏志斌老师教给我们的钢结构知识,努力开展了工作:首先要假定一种最不利荷载下,验算钢柱和基础要不要加固?再重新设计檩条、屋架、支撑、与吊车梁,为了用上那些角钢和方钢管,我做了很多方案验算与比较,最后采用了桁架式的角钢和钢筋组合檩条;而吊车梁采用了下撑式的吊车梁,即其上弦杆为方钢管,下部为由角钢组成的支撑结构,因此吊车梁成了超静定结构,计算难度大了很多,当时我手算了三个多月,总算完成了所有设计计算工作。一年后工程竣工了,这时刚好院里在搞设计革命运动,大家都在批判设计浪费的肥梁胖柱,而沈阳阀门厂却送来了大红纸表扬信,说我们是巧裁缝。自此后,院里让我承担了更多的工程设计。而且参加了建设部下达的多个科研项目:如冻土上建造建筑结构研究,大板结构研究,地下喷锚结构研究等。还常常做设计院驻工地代表。很巧我在辽陽化纤总厂驻工地时,因施工是解放军工程兵,他们的技术人员正好是任正非,他为人很随和,当时我问他为何没有军銜?他说他是文职随军人员,所以没有,想不到他后来大发了。</b></p><p class="ql-block"><b> 2)杭州市橡胶厂(1976-1979):我1976年因二地分居多年,被批准调回杭州。开始因为我家庭成分不好,又是技术员,所以当时没有单位要我,好容易知道杭州橡胶厂基建科要人,才找到了落脚点,当时交给我第一项任务,是校核力车胎车间工程决算,施工公司是肖建,决算是他公司的总经济师所做,据说他是肖山有名的铁算盘,他做的总决算为36万元。我没有做过预结算,只能边学边做,一个月多月后终于算得为32万元,於是与他一项项对照争辩,又化了近一个多月时间,后来张萌夫厂长决定取个中间价34万,给大家留点余地,就这样也省下2万元,为此厂长决定给我加一级工资奖励。我还为支农化工厂用卡尼法手算,在一个月内完成了一个四层三跨的框架结构设计,本来市化工局要我牵头成立杭州市化工设计室。但这时经梅钧安同学引荐,认识了金问鲁设计大師,我们交流后,他十分希望我去做他助手 ,但化工局不放人.金大師是全国人大代表,他给当时的市委书记周峰,写了一推荐信,这样才调到了杭州市城建设计院。</b></p><p class="ql-block"><b> 3)杭州市城建设计院(1980--1990) 我到此院几年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建设部下达的大跨度结构研究课题,在金大师指导下,几年内在建筑结构学报,应用数学与力学,土木工程学报等和国际学术会议上,连续发表了多篇数学力学方面的论文,其中有钱伟长院士推荐发表的《二向受力不等的薄膜自振问题解》一文,文中采用马丢函数,用座标变位法求解了矩形,园形,椭园形二向受力不等的膜自振问题,並给出了各向受力不等的任意形状薄膜的近似自振频率公式,被美国力学学报刊登摘要;还有被同济力学系主任徐次达教授推荐发表了《分区函数法在加权殘值法中的应用》,此法原为内部和边界二组方程求解,我将内部区划根据刚度、荷载、形状、材料等不同,分为多个不同区域,增加了内部交界方程组,因此有三组方程求解,这样扩展了应用范围而且增加了精确度,它也被美国力学学报刊登摘要;还有在不少优化设计论文中,首次提出把预应力作为优化变量的概念,后被广泛应用。还编制了二个软件,其中一个与金问鲁大师及孫宗光研究生合作的《悬掛结构分析软件》获得国家优秀软件三等奖和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后来为了评职称只好再去做了四个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即敦煌饭店、肖山商业大厦、浙江省世贸中心,和厦门房管局的一幢18层大厦,此设计因现埸没有计算机,而我只好用总刚度分配法,手算了三个多月,才完成了初步设计,可惜此因资金没有落实而未建成,前三幢已建成。</b></p><p class="ql-block"><b> 4)杭州市抗震办公室(后并入市建委)(1991-2001): 1991年我又被调去市建委,负责组建杭州市抗震办公室。这时我被浙大研究生院聘为兼职导师;并被浙江省科技大学建工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因此与他们合作带了很多研究生,发表了大量论文。並组织完成了《杭州市抗震防灾初步规划》,其中包括了十二个分课题,做了五年完成后,获得了浙江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个人也被评为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杭州市优秀科普工作者等荣誉,此课题也发表了大量论文,此后又与他人合作,获得了六项发明专利,与二十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完成了有关新型阻尼改性沥青隔振垫研究课题,被动控制加层实验建筑研究和封闭式砂垫层隔振研究等课题,先后获得浙江省多个奖项,(如前面所述)。並于1993年荣获国务院特种津贴。 </b></p><p class="ql-block"><b> 5)退休和兼职期间(2001-现在): 我2001年退休后去杭州天元建筑研究设计院任兼职顧问总工,也边带研究生,发表了多篇论文。到2008年组织上通知我,党员干部不能去企业和社团兼职,因此我辞去了一切企业和社团兼职,但还继续兼任"浙江省建设厅科技委,结构与防灾委委员,浙江省工程抗震审查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地震局地质安全评审专家组成员",以及"浙江省司法厅工程事故评议专家"等。直到2018年我自己辞去了一切政府兼职,安心在家休养与写作。在此期间,还与香港理工大学倪一清教授与大连海事大学孫宗光教授合作,完成了总结我以往抗震工作的著作《超限高层建筑设计应用技术》,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另外我业余爱好中华诗词,由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诗词选集《土木诗缘》。我还自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土木诗缘》,己在其上发表了70余篇诗文。(有关专业论文和著作详见有关目录)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沈励操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沈励操》</b></p><p class="ql-block"><b> 沈励操上海市浦东南汇惠南镇人,出生于1938年,196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同年全国大学生统一分配至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工作,一直工作至2019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原常务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特许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陕西省超限建筑结构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对地基基础的设计有一定的造诣,陕西、西安地基与基础专家组成员。</b></p><p class="ql-block"><b> 1992年,建设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浙江大学西安校友会副主任委员(1992-2002)。政协西安市第十届常委。</b></p><p class="ql-block"><b> 一、主要得奖项目</b></p><p class="ql-block"><b>合作开发的“高层建筑薄壁杆系空间结构计算程序”获中国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负责设计的“陕西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工程”获中建总公司优秀设计三等奖;《CG516芬克式钢屋架图集》获国家优秀建筑标准设计奖;“钢筋混凝土结构总说明”获陕西省优秀标准设计二等奖;主编设计资料“结构专业统一技术措施”(XBG001)获院优秀业务建设一等奖;作为结构设计审定人的“西安绿地中心”270m超高层建筑A、B双塔结构设计获陕西省专项设计一等奖。</b></p><p class="ql-block"><b> 二、国家与地方规范、标椎的参编</b></p><p class="ql-block"><b>多年来多次参与国家或地方规范、标准的编制和审查工作,主要规范标准为:</b></p><p class="ql-block"><b>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主要起草人。</b></p><p class="ql-block"><b>2、《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DBJ 61-6-2006副主编。</b></p><p class="ql-block"><b>3、《孔内强夯法技术规程》CECS 197:2006主要起草人。</b></p><p class="ql-block"><b>4、《沉管夯扩桩技术规程》DBJ61/T102-2015主审人。</b></p><p class="ql-block"><b>5、《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J61/T101-2015主审人。</b></p><p class="ql-block"><b>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与安全规程》DBJ61/T105-2015主审人。</b></p><p class="ql-block"><b>7、《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地基与基础)审查组成员。</b></p><p class="ql-block"><b>8、《结构专业统一技术措施》XBG001主编。</b></p><p class="ql-block"><b>9、《黄土地基病害勘察与治理技术规程》 DBJ 61/T 131-2017主审人。</b></p><p class="ql-block"><b>1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 50025-2018主审人。</b></p><p class="ql-block"><b> 三、工程设计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多年来参与了大量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主要工程为:</b></p><p class="ql-block"><b>1、陕西省肿病防治研究所(肿瘤医院)(包括高层住院综合楼、门诊楼、放射治疗楼等)——专业负责人。</b></p><p class="ql-block"><b>2、西安市止园饭店3#楼——专业负责人。</b></p><p class="ql-block"><b>3、西安高新国际商务中心(总建筑面积14万m2,150m高超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4、西安·绿地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3万m2,270m高超高层建筑,A、B双塔。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钢管混凝土柱、钢梁、钢筋桁架楼承板)——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5、西安铁路北客站站西广场工程(总建筑面积约40.9万m2,1#~5#楼,其中1#楼为200m高超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采用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剪力墙)——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6、启航时代广场(总建筑面积约16.3万m2,商业综合体,大底盘多塔结构)——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7、盛龙广场(总建筑面积约36万m2,商业综合体,大底盘多塔结构)——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8、大唐西市(总建筑面积约36万m2,仿古建筑,商业综合体)——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9、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6.3万m2,门诊、住院、医疗综合楼)——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10、西安市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总建筑面积约5.8万m2,门诊、住院、医疗综合楼)——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11、黄帝陵博物馆——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12、山东青州博物馆——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13、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审定人。</b></p><p class="ql-block"><b> 四、土木建筑学会工作</b></p><p class="ql-block"><b>多年来参与中国土木建筑学会和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的大量工作。曾任中国土木建筑学会湿陷性黄土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工作。2020年,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对该同志颁发了“终身成就奖”,是对该同志专业工作的肯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窦南华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东北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窦南华》</b></p><p class="ql-block"><b> 窦南华,1940 年出生,1957 至 1962 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刻苦钻研,为日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响应国家统一分配,他满怀激情地踏入建工部东北建筑设计院,开启了建筑设计的传奇之旅。</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到 1999 年,窦南华在东北建筑设计研究院逐步成长,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每一步都见证着他的专业精进与不懈努力。1994 年,他荣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专业造诣达到新的高度。同年,他担任东北院副院长一职,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厚的专业素养,引领着团队不断前行。1992 年起担任东北院总工程师的他,更是肩负重任,为众多重大项目把好技术关。1996 年,窦南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份殊荣是对他多年来杰出贡献的高度认可。</b></p><p class="ql-block"><b> 他担任多项重要社会职务,如中建总公司科技奖励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建总公司教授级高工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在行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事工业及民用建筑结构设计近 40 年的窦南华,积累了无比丰富的设计经验。他主持和指导了大量大型复杂的建筑结构设计,在钢结构设计领域更是成果斐然。深圳机场候机楼的大跨度设计,彰显着他的创新思维与精湛技艺;大连云山大厦的 50 层高楼,展现了他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精准把握;长春光大银行大厦的 28 层建筑,体现着他的稳重与务实;天津云顶大厦的 52 层高度,更是他建筑设计生涯中的又一杰作。</b></p><p class="ql-block"><b> 窦南华,以他的智慧、才华和奉献,为建筑事业书写了壮丽篇章,他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孙田成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建筑田园上的耕耘者,埋头劳作的田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田成》</b></p><p class="ql-block"><b> 在工程设计的璀璨星空中,孙田成以其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奉献,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建筑之路。</b></p><p class="ql-block"><b> 孙田成,1936 年 12 月出生于福建厦门。这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民建会员,于 196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便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至 1989 年,他在华东建筑设计院担任要职,设计室副主任兼结构专业组组长、电算室主管兼程序组组长的双重身份,让他在建筑设计与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1990 年至 1996 年,他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成为分院设计所结构专业组组长和分院工程研究会专家组专家,继续发挥着专业引领的作用。退休后的他,直至 2011 年,仍受聘于上海新华建筑设计公司和浙江省城建设计集团上海设计院,担任设计顾问和顾问结构总工程师,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行业持续贡献力量。</b></p><p class="ql-block"><b> 50 年的职业生涯中,孙田成参与了众多国家和上海的重大建设工程和科研项目设计与攻关。60 年代,他投身上海嘉定科学城建设,又奔赴西南大三线航天基地“061”工程,担任现场设计小分队队长。70 年代,他奋战在上海航天基地“701”工程大会战中,担任现场设计代表。80 年代,他参与国家建设部攻关课题“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研制编程,担任上海建工局攻关课题“预应力新型结构”课题组组长,还参与了华东院“东方明珠电视塔塔型结构方案”研究电算。90 年代,他参加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两大科研基地建设前期设计图专家会审,主持分院下属研究所工程设计改造及日常设计业务,并参与分院工程研究会专家咨询。</b></p><p class="ql-block"><b> 在奖励与论著方面,孙田成收获颇丰。他曾获上海市工程设计二等奖、中国科学院工程设计二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91 年度记功表彰。他的主要论著分别入编多个重要学术刊物和百科全书,所开发的计算机工程设计软件更是录入建设部设计总局标准程序库和上海工程科技软件库,充分展现了他在设计和科研方面的独特理论创见和实践成果。</b></p><p class="ql-block"><b> 他的主要论文涵盖了箱形基础内力分析、群桩与钻孔灌注桩计算机程序研制、高层建筑箱桩复合基础计算机程序研制、超长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计算与工程实践等多个领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而他的主要工程设计项目更是遍布各地,从中国科学院上海的多个研究所到上海的联诚综合大厦、恊合大厦、鸿翔商厦等,再到苏州南林宾馆、福建龙岩国贸大厦等,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b></p><p class="ql-block"><b> 孙田成,一位用岁月书写传奇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建筑工程设计的历史长河中。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郭添木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郭添木》 </b></p><p class="ql-block"><b> 郭添木1938 年12月出生于福建华安县。1962年7月在浙江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同年分配至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工作;44年来一直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及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特许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参加设计、审定的大小工程近四百项,多项工程获部、省、市级优秀设计奖。 </b></p><p class="ql-block"><b> 参加《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及《自承式给水钢管跨越结构设计规程》三本标准编写工作(主要起草人之一)。 参与编写和修编《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手册》(一、二版主要起草人之一);参与编写《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一册常用资料);合著《地表水取水》一书;主编《自承式平直型架空钢管》、《自承式园弧型架空钢管》二本国家标准图。 撰写30多篇学术论文参加全国性多学科、学会学术交流会,多数论文在国家一级刊物《特种结构》上发表,其中二篇获四川土木建筑学会优秀论文,一篇收入《给水排水新技术》一书。 </b></p><p class="ql-block"><b> 在长期从事给水排水工程结构设计中,首创高烈度地震区大型矩形清水池抗震新体系——斜撑设缝矩形清水池。这种结构新体系是目前大型设缝矩形清水池体系中抗震效果最佳、结构受力最理想、截面配筋最经济的结构体系。架空给水排水管道是给水排水工程中常用的工程构筑物,在几十年的工程实践中对架空过河给水排水管道(平直形、园弧形、折线形)的受力特性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其深度和广度居国内领先水平,撰写近10篇论文,其成果为编写相关规程和编制国家标准图提供全面的理论依据,并被收入《管道工程设计与施工手册》一书。</b></p><p class="ql-block"><b> 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委员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协会管道结构委员会及贮构委员会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戴文豪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记高级工程师戴文豪》</b></p><p class="ql-block"><b> 1937 年 9 月,戴文豪出生于吴县甪直镇。1957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 572 班,开启了辉煌的学术与职业生涯之旅。1962 年,他从 571 班毕业,并考取浙大研究生。然而,命运的安排让他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被派往上海市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九设计院,投身于结构设计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在职业生涯中,戴文豪展现出了卓越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1973 年,他调往苏州市建筑设计院,历任结构主任工程师等职。此后,他还在海南担任同济大学设计分院、清华大学设计分院、苏州园区等设计院顾问总工。岁月流转,如今已近 87岁的他,依然热爱设计工作,离不开那陪伴他走过无数岁月的电脑。对他来说,设计工作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 戴文豪的职称之路,也是他不断攀登高峰的见证。1979 年,他成为工程师;1989 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1 年,获得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职称。</b></p><p class="ql-block"><b> 在工程设计方面,戴文豪的贡献更是卓越非凡。他主要在全国从事我国海军舰艇重型钢结构厂房的设计,这些厂房跨度大、吊车大吨位,对结构设计要求极高。他还参与了海军舰艇柴油机厂房结构设计以及海军导航仪超净等级厂房结构设计,在防振、洁净、恒温等方面展现出了精湛的设计技艺。1987 年,他在苏州市中标南京市新街口管家桥弄高层建筑,在那个电脑尚需手穿孔的年代,他用双手绘制施工图,地下二层采用>40 米挖空灌注桩,展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和高超的专业能力。</b></p><p class="ql-block"><b> 戴文豪不仅在实践中成绩斐然,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成果丰硕。他撰写的论文和设计资料,如《地基处理新法》(其中二篇)由水利出版社出版;《悬挂式隔震基础的计算方法》收录于优秀论文集,采用拉格朗日方程确定其微分方程求解;还有《结构隔震设计资料》在第九设计院广泛流传。</b></p><p class="ql-block"><b> 戴文豪,一位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传奇的高级工程师,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玉明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高级工程师林玉明传略》</b></p><p class="ql-block"><b> 高级工程师林玉明,1936年11月生于福建省莆田县江口镇郊前乡。</b></p><p class="ql-block"><b> 林玉明求学之路顺遂,先后于莆田锦江中学、莆田第一中学完成初、高中学业,1957年至1962年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学习。</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9月至1982年1月,林玉明在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九设计研究院工作,期间表现卓越,1963年被评为上海市设计勘察系统五好职工,多次获先进生产者称号,1979年晋升工程师。1982年2月至1998年,他在福建省建材设计院工作,历任结构副主任工程师、设计院技术委员会成员、工程技术考核评审小组成员、结构主任工程师等职,199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95年成为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后任设计院副总工。</b></p><p class="ql-block"><b> 退休后,1998年在福建省建福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担任副总工及总监,1998年获全国监理工程师称号,2000年被评为先进监理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b> 40余年来,林玉明在设计院从事设计、审核工作,涉及总体初步设计、单体施工图设计、抗震防震设计、配合施工等三百多个项目,并根据设计需要进行大量振动测试工作,在监理公司也承担重要职责,业务范围广且形式多样,不乏设计难度大的项目。</b></p><p class="ql-block"><b> 在六机部第九设计研究院期间,因国防需要,海军舰队配套急需土建隔振防振,林玉明负责振动测试工作。他前往北京建筑材料研究院学习悬吊基础试验和测振技术,钻研振动理论,改进仪器计量标准,编写仪器计量资料。在7001厂233工程冲击试验室内,他精心设计并配合振动测试,解决了30吨垂直和水平扰力共同作用的冲击台的振动和厂房防振问题,设计出效果好、投资省的拖板式冲击台。面对7008厂净化室高精度防微振台难题,他与同事经大量试验,摸清影响隔振效果的因素,解决了老大难问题。此外,他还对多地重机厂及机械厂的空压机房测试分析,参加审定通风机基础隔振图集;对多厂锻锤实测分析,为全国振动规范提供资料;在7007所75攻关项目中创新设计防振台;负责多个车间的施工图设计与施工配合,解决了诸多难题;援助阿尔巴尼亚4304工程设计获好评;参加唐山地震考察,参与多个车间设计,参与上海石化总厂余热发电设计并获奖;参与编制振动设计计算资料手册。</b></p><p class="ql-block"><b> 在福建省建材设计院和福建监理公司工作期间,林玉明除进行项目的初步设计、施工图结构设计及审核外,还参与现场施工配合、质量监督等工作。他负责70多个项目的设计或审核,如南平水泥厂矿山破碎车间挡墙设计合理经济。协助完成福州怡山西禅寺部分结构设计。在监理公司任职期间,在多个项目现场解决难题,获业主好评,但也因坚持原则受到施工单位威胁。不过,他坚守底线,保障了工程质量。林玉明的职业生涯体现了其高超的专业技能和坚韧不拔的职业操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茅贵生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记西南建筑设计院院长茅贵生》</b></p><p class="ql-block"><b> 茅贵生,1934 年 11 月出生于江苏盐城。1962 年,他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毕业,怀揣着对建筑事业的热忱,踏入成都建设部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从此,他的人生便与建筑设计紧密相连。</b></p><p class="ql-block"><b> 在 1962 至 1972 年的十年间,茅贵生参加及负责了 20 余项工程设计,从设计组组长到宣传部干事,再到设计室主任、院长助理,他在不同的岗位上积累着经验,用智慧和汗水为建筑事业默默奉献。1974 年,他参加从美国引进 30 万吨合成氨装置谈判,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谈判能力。1979 年,作为赴佛得角项目考察团团长,他肩负重任,为国际合作项目贡献力量。1983 年起,担任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副院长,在他的领导下,该院设计产值年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创造了辉煌的业绩。1985 年,率四川省旅游设施考察团赴香港考察,带回先进的理念和经验。1986 年,参加中国成套设备出口公司赴肯尼亚质量检查,为国家的对外合作项目把好质量关。1987 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这是对他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b></p><p class="ql-block"><b> 1990 年至 1992 年,茅贵生调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院长,短短两年时间,使该院设计收入盈余猛增三倍,再次展现出他卓越的领导才能。1992 年 10 月,他回到成都,任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副院长。1995 年 2 月,茅贵生光荣退休,但他对建筑事业的热爱并未停止。</b></p><p class="ql-block"><b> 他参与发起组建中国建筑设计协会,担任副理事长、西南分会理事长、西南协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协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等职,为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不遗余力。</b></p><p class="ql-block"><b> 1995 年,茅贵生组建《成都众城科技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任总经理。他编著《成都锦城苑示范小区》一书,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后又投入成都《锦城豪庭》生态住宅小区开发,任总工程师。他始终关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致力于打造生态、宜居的居住环境。</b></p><p class="ql-block"><b> 然而,2008 年 1 月 23 日,茅贵生因患癌症去世。他的离去,是建筑界的一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b></p><p class="ql-block"><b> 茅贵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建筑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和生活而努力拼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西南建筑设计院接待邓小平来该院参观,右1为茅贵生同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鼎洪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记西南建筑设计院结构专家张鼎洪》</b></p><p class="ql-block"><b> 张鼎洪于 1938 年 7 月 22 日出生在浙江嘉善,1962 年 7 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自此,他踏上了一条为建筑事业拼搏奋斗的辉煌之路。</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 9 月至 1982 年 6 月,张鼎洪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默默耕耘,用智慧和汗水为一个个项目奠定坚实基础。1982 年 7 月至 1984 年 11 月,他担任驻佛得角人民议会堂专家组设计代表,肩负重任,将中国的建筑技术与理念带向世界。1984 年 12 月回国后,他继续在建筑领域发光发热。1986 年 8 月至 1987 年 2 月,他又在美国关岛港澳发展公司担任设计部副经理,汲取国际先进经验。1987 年 3 月回国后,他更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b></p><p class="ql-block"><b> 1989 年 4 月至 1999 年 8 月,张鼎洪任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第六设计所主任工程师,2000 年 9 月至 2002 年 2 月任中建(深圳)设计公司总工程师,2002 年 3 月至今任深圳市中建西南院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组织和参与了众多重大项目。成都肠衣厂预应力升板,他作为结构专业负责人,该项目荣获国家建委优秀工程奖;佛得角人民议会堂这一援外工程,他再次担当结构专业负责人,展现中国建筑的实力与担当;海口 D.C 城、四川绵竹剑南春大酒店、上海南山广场、成都王府井商城东楼修改及西楼商场等项目,他的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b></p><p class="ql-block"><b> 此外,他担任审定的工程也不胜枚举。上海外高桥保税区高层住宅群、成都市建一、三支行综合办公大楼、四川德阳体育场、成都市体委综合楼、四川省地方税务局综合楼、成都市金华高层公寓、成都市倍特新时代花园高层住宅群、深圳中海湾花园高层住宅群、深圳安柏丽晶高层住宅群、深圳联通大厦、深圳市金地海景花园高层住宅群、深圳恒运豪庭、深圳嘉麟豪庭、深圳盐田中学、深圳中信豪庭高层住宅小区、海口阳光经典住宅小区、深圳翰林援高层住宅小区、深圳瑞和耶拿住宅小区等,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b></p><p class="ql-block"><b> 张鼎洪,这位杰出的结构专家,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建筑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的贡献不仅在于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建筑,更在于他为后人树立的榜样和传承的精神。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应震威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记结构专家高级工程师应震威》</b></p><p class="ql-block"><b> 应震威于 1938 年 4 月出生在上海。1955 年,他怀揣着梦想考入南京航空学院喷气发动机系,两年后转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开启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习之旅。1964 年,他正式踏上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岗位,从此,他的人生便与结构工程紧密相连。</b></p><p class="ql-block"><b> 从建材部北京玻璃工业设计院到甘肃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再到国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深圳市龙岗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以及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应震威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曾担任设计室主任工程师、院技术科科长、院副总工程师、国家建材局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师、深圳市龙岗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总师、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总工办结构专业设计审核等职务。每一个职位都是一份责任,他以卓越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b></p><p class="ql-block"><b> 在专业技术方面,应震威更是硕果累累。他熟练掌握 TBSA 及 PKPM 系列结构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能应用 AOTOCAD、天正建筑、结构软件绘制施工图纸。他的专业技术业绩令人瞩目,甘肃省天水麦积山石窟山体加固工程,他担任方案与扩初阶段设计负责人,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援津巴布韦体育场工程,他担任方案与扩初阶段独立设计人;上海中国纺织大学中心主楼工程,他担任总师兼专业负责人,承担 5 级人防地下室设计;湖南郴州、河南洛阳、甘肃兰州、深圳等地的浮法玻璃厂、玻璃瓶厂工程,他担任总师兼专业负责人,承担高温带悬挂吊车间网架屋盖及近百米高的山体滑坡抗滑桩设计;深圳皇岗口岸高层住宅、深圳供电局电达大厦、珠海兰埔大厦等工程,他同样担任总师兼专业负责人,承担桩基及地下室设计。</b></p><p class="ql-block"><b> 应震威还积极参与学术团体活动,担任甘肃省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兰州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预应力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和课题成果,如《构件平面移动的界限尺寸》《带亮井地下室砖混建筑抗震设计与加固》《一端带平弧段螺旋楼梯计算及程序编制》等,为结构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应震威,这位杰出的结构专家高级工程师,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为建筑结构工程事业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更在于他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学术的无私奉献。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结构工程师,在结构工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金银生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致敬高级工程师金银生》</b></p><p class="ql-block"><b> 1939 年,金银生出生于浙江杭州,这座钟灵毓秀的城市赋予了她灵动与才情。1957 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 571 班,开启了辉煌的人生篇章。</b></p><p class="ql-block"><b> 1961 年,金银生积极响应党的支农号召,投身于大观山农场。她的奉献精神在全校传扬,作为先进代表巡回演讲。同年 9 月,在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怀下,她复学浙江大学土木系,编入工民建 591 班。</b></p><p class="ql-block"><b> 1964 年毕业后,金银生分配至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工作。从技术员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她在结构设计领域一路前行。作为上海首批高层建筑的设计师,她创造了众多宝贵的设计经验。她主持设计的高层建筑多项被评为优秀设计奖,上海证券大厦和金茂大厦更是凝聚了她的智慧与心血,每张施工图上的签字,都是她专业与责任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 金银生不仅在专业领域成就斐然,她还是上海市中共党代会的党代表,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称号,丰厚的奖励是对她卓越贡献的肯定。</b></p><p class="ql-block"><b> 此外,金银生拥有一副好嗓子,曾是浙大文工团的首席女歌手。她的歌声在学校里回荡,多首民歌深受欢迎。在上海,她也用歌声传递着温暖与力量。</b></p><p class="ql-block"><b> 然而,20014年,这位杰出的女性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76 岁。但她的精神、她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田正龙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田正龙同学辛酸与曲折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在岁月的长河中,田正龙同学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曲折。</b></p><p class="ql-block"><b> 他曾在青岛铁路中学绽放光彩,担任全校少先队大队长,父亲是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的老工人,家庭的朴实赋予了他坚韧的品质。1956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 563 班,后因学习成绩的原因留到了工民建 571 班。那些与他共同走过青春岁月的同学,如 574 班的陈秋蝉、殷传纮,573 班的姜逢吉,建筑 571 班的虞玲莺、张瑞国、万广南、周玲玉、唐文传及工民建 571 班的孙秀卿等,都见证了他的努力与坚持。</b></p><p class="ql-block"><b> 1961 年 5 月,田正龙与刘锦泉、金银生等许多同学一起被下放至杭州下关农村。命运的波折并未让他气馁,当错误纠偏后,他虽得到继续学习的消息较晚,但仍坚定地跟随 60 级同学继续前行。最终,他回到青岛时拿着浙大的肄业证书,享受大专毕业待遇。</b></p><p class="ql-block"><b> 初回家乡,他在青岛化工厂做工人,后在校友的协助下进入青岛化工局设计室,从事土建设计工作。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他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职称。然而,他在退休时机的选择上出现失误,只能享受企业退休待遇。生活的苦难接踵而至,他的爱人是街道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不高且患病,在小女儿三岁多时离世。田正龙独自承担起抚养一儿一女的重任,那段日子充满了辛酸。幸好,田的岳母家人伸出援手,将女儿接去抚养至中学毕业,儿子则由自家的父母及弟妹照顾。</b></p><p class="ql-block"><b> 如今,一儿一女都已成家立业,而田正龙却在儿子结婚后的第三天,即 2016 年 9 月 17 日离开了人间,与老同学们永别。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他的坚韧与担当令人敬佩。</b></p><p class="ql-block"><b> 既然 56 级有那么多学兄学姐都编进 57 级的通讯录,田正龙同学也应一视同仁编进其中。在“浙大 120 周年校庆、建工学院 90 年院庆时”,在工民建 571 班已故同学名录中增添上“田正龙”的名字,这是对他的一种缅怀与尊重。在杭的 57 级同学为年级做了很多工作,钱国桢、梅钧安、刘锦泉、张凯声、金文志、范明均、陈永年等杭州校友及在南京的施家治同学,他们热心为同学服务的精神令人敬佩。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b></p><p class="ql-block"><b> </b> <b>田正龙同学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也让我们铭记那些曾经努力奋斗过的人们。</b></p><p class="ql-block"><b> 曹振文供稿(注通讯录已增加田正龙的名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工民建572班“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工民建572班全班同学(28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能礼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给排水结构专家陈能礼高级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陈能礼1938年生于 福建省漳浦县。</b></p><p class="ql-block"><b>浙江大学本科工民建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工作,1998年4月退休,本单位返聘工作到2006年。2006年受聘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市政工程设计分院担任给排水室结构审核工作.到2016年。</b></p><p class="ql-block"><b> 本人长期从事给排水结构设计.审核.审定工作。本人设计,审核,审定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有30多座。</b></p><p class="ql-block"><b> 大型雨污水管道(包括大型泵站)工程,上海有南干线(污水管道)工程(一期、二期),西干线(污水管道)工程,上海合流污水工程,上海郊区和外地雨污水管道工程约有40多项,还有城市综合管廊(共同沟)工程,如云南省宝山县整个城市的全套综合管廊工程,配合道路设计的地下通道工程。河道整治和绿化工程,如合肥市河道整治绿化工程等。</b></p><p class="ql-block"><b> 审核的工程有上海合流污水出口泵站,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重庆雞冠石污水处理厂。</b></p><p class="ql-block"><b> 独創的设计有:</b></p><p class="ql-block"><b> 1,1968年~1970年,在上海南干线(污水管道)一期工程,上海西干线(污水管道)工程设计中,在过河管(倒虹管)的设计中.一般采用筑坝抽水开挖施工,在河道两侧埋临时排水管,或是采用顶管施工,但对河道筑坝施工要断航,而且时间长,严重影响河道的通航,若采用顶管施工需在河道二侧施工一座顶管井,一座接收井、因过河管(倒虹管)不长,造价特别高。本人首次提出采用浮(沉)运下沉管道施工法,解决了施工期间河道不断航,而且还节约了造价,当时这施工法是上海首例,经过首条过河管施工圆满成功。</b></p><p class="ql-block"><b>在西干线.和以后所有河道过河管施工, 都采用这种施工法从而节约大量的造价。</b></p><p class="ql-block"><b> 2,在中,大型污水处理厂设计中对大直径 D=35m-60m(或以上)的园型曝气池,沉淀池,池壁高度≤5m,以前设计都采用预应力结构来解决,因为温度应力,而一般常规配筋不能满足,只能采用在园型池子外壁施配预应力钢筋,来满足温度应力产生的拉力,采用预应力结构不但施工要求高,而且造价也高。我首次提出采用设置引发缝,来释放温度应力的大型圆形池子的设计法,其做法是将圆形池子的池壁等分若干弧段(每弧段20-25M长),每段接缝处,采用设置引发缝当温度应力超过池壁环向配筋.产生裂缝,只许在引发缝处开裂(因引发缝处设有橡胶止水带.池壁虽产生裂缝但不漏水.设计时将池子池壁,按挡水 (土)墙在内外压力作用下进行竖向配筋,池壁环向配筋只考虑在内水压力作用的配筋 (主要满足构造配筋就可),池壁在环向裂缝只能在引发缝出现,裂不裂都不影响池子的使用,该设计使施工更简便 ,而且造价也低,经我设计审核的池子就有30座。</b></p><p class="ql-block"><b> 3,在大型污水厂和大型泵站设计中,南方地区地下水位较高,一般最高地下水位都在设计地面以下50CM-100CM,存在整体或局部抗浮问题,解决抗浮的办法:</b></p><p class="ql-block"><b> 一·加大自重(自重抗浮)</b></p><p class="ql-block"><b> 二·用桩基或锚杆等抗浮. 一般都采用桩基抗浮,但等截面桩抗拔力是较少的,我想到端夯扩桩对抗压力是比一般桩要大的多,若用端夯扩桩来抗浮.其抗拔力一定比一般桩大,但问题是如何能将抗拔钢筋放到端夯扩头底部,使端夯扩头能起到抗拔的作用.我和我院勘察公司合作研究,通过多次的试打.解决了将钢筋放到夯扩头底部,通过抗拔测试、其抗拔力比一般桩提高了很多。用这种端夯扩桩来抗拔,大大减少了桩的用量.节约大量的投资。抗拔端夯扩桩的施工法.也申请了专利。</b></p><p class="ql-block"><b> 获奖项目:</b></p><p class="ql-block"><b>1.上海南干线(污水管道)扩建工程(二期)科技进步三等奖。</b></p><p class="ql-block"><b>2.山东淄博污水处理厂,获上海设计二等奖,结构三等奖.</b></p><p class="ql-block"><b>3.上海合流出口泵站获上海设计二等奖,结构三等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正祥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四川省优秀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工陈正祥》</b></p><p class="ql-block"><b> 陈正祥1940.04出生于浙江台州,1957-1962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院资深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结构专业。</b></p><p class="ql-block"><b> 1、主要经历</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10月国家统一分配至西南建筑设计院。历任实习生、技术员、工程师、组长、副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92年)、教授级高工(1994年)、总工程师(1996年)。</b></p><p class="ql-block"><b> 2、主要社会荣誉</b></p><p class="ql-block"><b>中国建筑学会结构分会 理事</b></p><p class="ql-block"><b>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强高性能砼委员会 委员</b></p><p class="ql-block"><b>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 理事</b></p><p class="ql-block"><b>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 委员</b></p><p class="ql-block"><b>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 委员</b></p><p class="ql-block"><b>西南地区建筑标准设计结构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b></p><p class="ql-block"><b>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常务理事</b></p><p class="ql-block"><b>成都市土木建筑学会 副理事长</b></p><p class="ql-block"><b>成都市土木建筑学会结构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b></p><p class="ql-block"><b>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工程师、 国家执业监理工程师(1997年考上)</b></p><p class="ql-block"><b>四川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b></p><p class="ql-block"><b>成都市抗震设计审查专家组副组长</b></p><p class="ql-block"><b>199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b></p><p class="ql-block"><b> 参与项目:</b></p><p class="ql-block"><b> (1) 60年代,军工4985工程(4万多m2):经节点优化设计出的轻钢屋架(跨度12m、柱距4m)单榀用钢139kg,折合2.89kg/m2(当时属最轻)。</b></p><p class="ql-block"><b> (2) 70年代,设计了四川省第一幢砼中型空心砌块为墙材的7层住宅。</b></p><p class="ql-block"><b> (3) 80年代,深圳四川大厦结构方案经充分比选、按等强原则优化结构构件,35层的建筑地上部分用钢量仅63.6kg/m2,砼折算厚度为0.39m/m2。</b></p><p class="ql-block"><b> (4) 80-90年代,上海喜临门大酒店。</b></p><p class="ql-block"><b> 作品展示:</b></p><p class="ql-block"><b> 1、获奖情况</b></p><p class="ql-block"><b> (1) 78-81年,中型砼空心砌块专题研究获四川省委、四川省政府联合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b></p><p class="ql-block"><b> (2) 1984年,国标通用图——钢筋砼门式刚架CG330(一)~(五)评为全国优秀建筑标准设计。全国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协作委员会颁发。</b></p><p class="ql-block"><b> (3) 1985年单层工业厂房屋盖系统构件系列化、通用化研究获中建总公司(部级)优秀科研二等奖。</b></p><p class="ql-block"><b> (4) 1988年深圳四川大厦获深圳市优秀设计三等奖,个人排名2。</b></p><p class="ql-block"><b> (5) 1990年成都民航103机库获中建总公司优秀方案设计三等奖,以结构为主,个人排名7。 </b></p><p class="ql-block"><b> (6) 1992年《钢筋砼建筑结构及特种结构手册》获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b></p><p class="ql-block"><b> (7) 1994年《钢筋砼建筑结构及特种结构手册》被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科技类)。</b></p><p class="ql-block"><b> (8) 1996年《建筑结构设计手册》获1994年、1995年第六届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b></p><p class="ql-block"><b> (9) 1997年《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及特种结构手册》修订版,上下共二册,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销畅书。</b></p><p class="ql-block"><b> (10) 2002年,绵阳南郊机场航站楼超长预应力技术应用,获中建总公司科学技术三等奖。 </b></p><p class="ql-block"><b> (11) 2002年绵阳南郊机场航站楼获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b></p><p class="ql-block"><b> (12) 2002年绵阳南郊机场航站楼超长预应力技术综合应用获四川省科技成果三等奖。</b></p><p class="ql-block"><b> (13) 2003年绵阳机场航站楼结构设计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设计三等奖。</b></p><p class="ql-block"><b> (14) 2004年钢筋砼过梁03G322-1国标图集获四川省优秀标准设计二等奖 </b></p><p class="ql-block"><b> (15)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四川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成都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b></p><p class="ql-block"><b> (16) 作为院总工主持结构方案决策工程获得一等奖项目: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站楼, 四川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川大体育馆,四川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2、学术论文著作 </b></p><p class="ql-block"><b> (1) 《钢筋砼建筑结构及特种结构手册》92年二月出版、四川省科技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 (2) 《建筑结构设计手册》94年3月出版、四川省科技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 (3)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及特种结构手册》修编本、97年4月出版,四川科技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 (4) 《四川省新建工程抗震设计审查评定标准》(试行)系代省建委编撰</b></p><p class="ql-block"><b> (5) 《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修编 </b></p><p class="ql-block"><b> (6)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编撰:十节共4.6万字,此技术措施已由主编单位申报今年华夏科学技术特等奖。 </b></p><p class="ql-block"><b> 3、参加设计规范有关活动情况:</b></p><p class="ql-block"><b> (1) 1992年参加89规范的《砼设计规范》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定稿会,形成1993年的局部修订本。 (2)1996年参加砼设计规范第二批局部修订定稿会,形成该规范1996年局部修订本。</b></p><p class="ql-block"><b> (3) 1999年底参加《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报批搞定稿审稿会,形成规范正式文本。 </b></p><p class="ql-block"><b> (4) 1999年底参加《建筑结构荷载规划》GB50009-2001报批稿的定稿审稿会,形成规范正式文本。</b></p><p class="ql-block"><b> (5) 2000年参加《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报批稿的定稿审稿会,形成规范正式文本。</b></p><p class="ql-block"><b> (6) 参加《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编制全过程。</b></p><p class="ql-block"><b> (7) 2000年参加《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报批稿定稿审稿会,担任审稿专家组组长。</b></p><p class="ql-block"><b> (8) 2001年参加省《外覆不锈钢复合钢管设计规程》报批稿的定稿审稿会,任审稿专家组组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华禄喜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记结构高级工程师华禄喜》</b></p><p class="ql-block"><b> 华禄喜于1939年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1957 年夏,他凭借着卓越的才能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 575 班,开启了自己的辉煌征程。</b></p><p class="ql-block"><b> 1961 年春,在那个“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特殊时期,华禄喜积极响应党的“支援农业”号召,毅然带着大红花奔向家乡的人民公社生产队。在农村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担任过生产队副队长,体验了“修理地球”的艰辛。他下过地、撒过牛粪,感受着大地的厚重;上过山、砍过树挑过柴,领略着自然的力量;赶集市、当过小贩,品味着生活的百态;还就聘去学校代过课,传播着知识的火种。</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秋,在陈毅副总理对知识分子的关心政策下,华禄喜重新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大学校园,进入浙大工民建 591 班继续学习。</b></p><p class="ql-block"><b> 1964 年秋,华禄喜从浙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化工部上海化工医药设计院。在 1980 年之前,他主要从事大中型制药厂的结构设计工作,华北制药厂、四川长征制药厂等都留下了他的智慧结晶,甚至在援外工程如柬埔寨抗菌素厂中,也有他的卓越贡献。</b></p><p class="ql-block"><b> 1981 年,华禄喜开始涉足石油化工装置设计领域,主要负责引进工程,上海石化总厂、扬子石化总厂等重大项目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与此同时,他还负责上海陆家嘴金穗大厦等高层设计,展现出了非凡的专业能力。九十年代末至 2012 年,华禄喜就职于上海亚新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担任审核工作,成为结构总工。</b></p><p class="ql-block"><b> 在学术研究方面,华禄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论文《大跨度悬垂线管道的设计》在上海土木工程学会年会(1984 年)上大放异彩;《在地震及风载作用下卧式设备基础设计》在中石化建筑中心站第一届学术论文评选(1988 年)中脱颖而出;《矩形截面双向偏心受压钢筋混凝土柱图表计算法》成为化工部建筑中心站三十周年论文(1992 年)的亮点之一;《对称截面偏心受压柱图表计算法》在中石化中心站第三届论文评选(1993 年)中备受赞誉;《圆形基础任意点沉降计算》更是在浙大百年校庆论文(1997 年)中熠熠生辉。此外,他还主编了中国行业标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桁架式管架通用图集》(HG21552-93)。</b></p><p class="ql-block"><b> 华禄喜,一位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人生传奇的结构高级工程师,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不断拼搏、奋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郑守成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守成</b></p><p class="ql-block"><b> 在工程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他就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郑守成。郑守成于 1939 年 12 月出生在福建福州长乐。1957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 572 班。1962 年,经国家统配,他来到武汉中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工作,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b> 当年,国家建材部鉴于钢材等资源紧缺的国情,向中南设计院下达了水泥船研究设计任务。郑守成与新分配到院的全部结构人员及部分老同志共同组成水泥船设计组。面对资料奇缺的困境,他们一方面钻研钢丝网水泥性能及受力机理,另一方面补学流体力学和船舶结构等知识。经过不懈努力,工作步入正轨,水泥船设计组也扩展为设计室。1965 年,为贯彻国家“科研、设计、制造三结合”方针,北京建材研究院部分研究人员和中南院水泥船设计室合并到九江水泥船试验厂。在这里,他们设计试制了多种门类、结构形式的钢丝网水泥船和钢筋混凝土船,为国家建设节省投资、节约钢材,取得国家多个奖项,郑守成参与的项目中有两项分别于 1963 年获国家科技二等奖、1978 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b></p><p class="ql-block"><b> 1965 年至 1971 年,郑守成在国家建委“八二三”工程设计中,用手摇计算机手算解决了沉浮于水深 20 米钢筋混凝土劈锥壳体和圆筒形壳体计算设计问题。</b></p><p class="ql-block"><b> 文革结束后,1976 年,郑守成调回家乡福建,到福建省水产设计院工作,回归工民建专业设计。该院为水产系统工程服务,设计了福建沿海大量渔港及配套工程。郑守成参与其中,担任港工组组长和土建组组长,编制了《斜坡式防波堤设计图表》,还解决了冷库建筑外墙开裂问题。他编写的 8 篇文章在设计院内执行,其中多篇发表于专业期刊,并被收入重要典籍。</b></p><p class="ql-block"><b> 在工作中,郑守成不断攀登高峰。1995 年被任命为水产设计院总工程师,全面负责院里的设计技术问题。他于 1988 年首批评为高级工程师,1997(1998?)年首批评定为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师和施工图审查师,并参加试卷评分工作。退休前,他还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如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福建省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等。</b></p><p class="ql-block"><b> 郑守成于 198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院先进生产者,1995 年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 年被选为水产设计院党总支委员。2000 年退休后,他被返聘为总工程师,2002 年被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5 年改聘为院技术顾问,直到 2010 年被外单位聘为技术顾问,2020 年,80 岁的他辞去全部工作,在家休息。</b></p><p class="ql-block"><b> 郑守成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工程建设和福建省水产行业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事迹将激励着后人在工程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镇国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镇国》</b></p><p class="ql-block"><b> 黄镇国于 1939 年出生在浙江温州市。1957 至 1962 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刻苦学习,为日后的辉煌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西北建筑设计院,在那里,他积极投身工作,其间 1965 年至 1967 年还参与了建工部综合设计院大三线建设,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80 年,他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回到温州市,调入温州建筑设计院,一直工作到 2004 年退休。然而,他对工程事业的热爱并未因退休而停止。退休后,他在浙江绿建设计院从事施工图审查工作,并担任多家公司的顾问总工,直至 2022 年二次退休。</b></p><p class="ql-block"><b> 在漫长的工作历程中,黄镇国取得了卓越的工作业绩。他的设计工作曾荣获省市优秀设计一等及二等奖二次,这份荣誉是对他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度认可。他还曾获温州市“拔尖人才”荣誉称号,成为行业内的楷模。</b></p><p class="ql-block"><b> 黄镇国曾担任设计组长、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监理公司经理等职务。他以教授级高工的职称,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领导才能。</b></p><p class="ql-block"><b> 在 2022 年之前,黄镇国一生无大病,身体康健的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然而,2022 年的一场变故打破了这份宁静,他被查出肠癌。经过手术治疗,他的身体虽大不如前,但他依然坚强乐观。</b></p><p class="ql-block"><b> 黄镇国高级工程师用六十年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什么是敬业、专业与执着。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程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袁云阁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记袁云阁高级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1938 年 7 月袁云阁诞生于江苏海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他的人生之路,从 1957 年开始绽放别样的光彩。那时候,他踏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开启了一段知识与探索的旅程。在 1957 到 1962 年的大学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为未来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毕业的袁云阁响应国家号召,由国家统一分配至上海华东工业设计院工作。从此,他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不懈的努力,他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成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袁云阁担任了诸多重要职务。他曾任上海华设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设计咨询部经理,以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专业素养,引领团队不断前进。他还担任过福州国贸大厦、宁波利莱有限公司总承包项目经理,以严谨的态度和高效的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此外,他在海洋大厦、新江湾城工程中担任总监,为这些重大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保驾护航。</b></p><p class="ql-block"><b> 袁云阁高级工程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部壮丽的建设篇章。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就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出非凡的成就。他是时代的楷模,是建设事业的中流砥柱,他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胡崇安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胡崇安高级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胡崇安 1939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高级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1957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学习,1962:年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南京空軍工程兵三团,参与数𠆤机场,洞庫、公路等工程施工。</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原3887部队接上级要求,组織编写团史,编委会根据大量历史资料,最后确定部队组建三十年来除完成南京空军各项工程建设施工任务外,有三件事是部队历史上最有意义最值得自豪的:</b></p><p class="ql-block"><b> 一是1953年加强工程营、突击施工建设朝鲜板门店停战协议签字的板房工程。</b></p><p class="ql-block"><b> 二是1963年一营一连在江西上铙地区提前完成抢建导弹发射场,使导弹部队提前进驻发射场,提前做好准备,为击落美帝常来侵犯我国的U-2高空侦察机创造条件。</b></p><p class="ql-block"><b> 三是70年代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完成杭州机场的改建工程,我有幸参加抢建导弹发射場施工任务:那时我连驻在金华,那是国庆节过后的某天,我们吃好中饭后,正在打兰球,连队突然紧急集合,团参谋长传达空军领导下达紧急任务的命令,連指导员做简单的布置,要求全连在一小时内做好准备,施工设备装运,战士本可乘专列,因要等2~3小时,就决定乘普通列車可提前到江西上饶,再乘一个钟点,就到施工现场,现场是一片稍微开阔地带、各排自行择地搭建帐蓬,安顿休息,此时已是深夜1点多钟,次日早歺是饼干加开水,大家吃得很欢快、指导员联络上部队首长,领受了具体任务,我連要修建三𠆤发射埸,要求在七天内完成任务,当时连长探親休假未归队,领导指派我为施工员,我根据部队首长的要求,结合场地地形,选择了发射場的位置,並与放线员一起放线定位,发射场要求地形平整,我和各班,排长研究施工方案,主要要求各工种要密切配合.发射場主要是土方工程,要求挖,运,填,平整,夯实要一条龍,施工中战士们挖的挖,运的运、填的填、平整、夯实、大家你争我抢埋头苦干,日夜不停的施工,在三天内胜利完成任务.为了导弹部队提前进驻,创造了条件,发射場经导弹部队首长的检查验收后,首长表示十分满意,回到驻地金华后,就听到中央广播电台播放我军在江西上饶地方上空击落美帝u-2高空侦察机的报导,之前美帝仗着u一2的高空飞行,我軍打不到,屡次入侵我國领空,我国政府向其提出几十次抗议.均无动于终,这次将其u一2飞机落击后,美帝的飞机再也不敢侵犯我国领空,真是大快人心。</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12月 复员回温州,被分配到温州化纤厂当工人(挡車工),有6年多时间。</b></p><p class="ql-block"><b> 1976年6月.调到温洲国際海员俱乐部负责俱乐部的基建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80年1月到温州市建委工程科、城建科工作任科長,主要是负责本科的基建和城建的工程规划实施。</b></p><p class="ql-block"><b> 1985年6月到温州市鹿城区建委工作任建委主任,主要工作是组织实施江心屿二期扩建工程的实施,组织环旗山垃圾堆场,垃圾土再利用项目实施,以延长垃圾堆场使用年限,同时改善江心屿冲积土的耕作植被条件,节约大量外部运入黄土资源和经费。在资金技术缺乏和体制不顺,重重阻力的困难条件下,建成温州地区唯一的沥青搅拌站,在维修资金欠缺情况下,牽头街道,社区创办多头集资,互相配合的方法解决城市小区,街巷的维修翻建.改善小区居民门口道路,主持“温洲园林”一书的编写与出版等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90年6月到温州城建中专学校工作任校长,负责全校的全面工作,在实施正常中专学制教育的同时,开办教育部,厅要求的施工单位各岗位人才的培训,创办浙江工大温州函授学校实现了中专、大专一贯制的教育。在不增加学生学费的前提条件下,在给排水专业课程中增加机,电课程,以解决施工企业水,电专业安装技术人员匮乏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b></p><p class="ql-block"><b> 1995年8月到市四城改建指挥部工作,任杏花路分指挥部驻现场总工程师,负责监督,检查各房产开发公司项目实施情况。</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8月到温州市民用建筑设计所任总工程师,负责结构专业的审定工作。</b></p><p class="ql-block"><b> 2000年9月退休后,分别在上海华中监理公司温州分公司,上海三维监理公司温州分公司任总工程师和总监理工程师,承担该分司监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和兼任现场施工监理小组的负责人。</b></p><p class="ql-block"><b> 胡崇安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赵昭仪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记教授级高工赵昭仪》</b></p><p class="ql-block"><b> 赵昭仪1962 年,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西南建筑设计院,从此开启了辉煌的职业生涯,担任总工程师及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结构专业领域深耕不辍。</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起,赵昭仪便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默默奉献,将自己的青春与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结构设计工作中。那些年,他先后参与了多项大中型工程的结构设计和审核审定工作。成都长途电讯大楼见证了他的智慧与严谨,联华大厦和重庆煤炭工业公司大楼等工程也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专注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 当赵昭仪担任室和院结构主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后,更是肩负起重大的责任。他主要负责工程结构的审核和审定工作,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他的专业眼光。重庆工商银行大厦在他的严格审定下,展现出坚固与大气;九寨沟宾馆宛如一颗明珠,散发着自然与建筑完美融合的魅力,这背后离不开他的精心把关;西藏拉萨机场航站楼和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站楼,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结构的合理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赵昭仪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为这些工程的顺利建成保驾护航。</b></p><p class="ql-block"><b> 1992 年,赵昭仪参与了由陈载赋主编和蒋寿时总工主审的建筑结构设计手册的编写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负责编写多层与高层建筑设计这一重要章节,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为行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b></p><p class="ql-block"><b> 赵昭仪,一位在建筑结构领域默默耕耘的大师,他的贡献如同一座座坚实的丰碑,激励着后人在建筑之路上不断探索与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工民建573班“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工民建573班全班同学(32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施家治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建筑结构领域的杰出贡献者——施家治》</b></p><p class="ql-block"><b> 施家治,1940 年 9 月出生于上海,1946 年随父母迁至震泽。1962 年,他毕业于浙江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自此开启了他在建筑结构领域的辉煌征程。</b></p><p class="ql-block"><b> 六十年代,施家治积极投身于工作,参加并担任贵州省十一个工厂的厂房加固设计及驻现场代表,展现出扎实的专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他自始至终参与了两个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全过程,每项工程都历经一年多的艰辛努力,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b></p><p class="ql-block"><b> 在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施家治主持了两个国家重点工程、四个省级重点工程和二十多个一般工程的土建结构设计,参加和审核了一百七十多项工程、五百多个子项工程的土建设计,且绝大部分已成功建成。在总投资十亿多元的中外合资工程中,他担任土建设计技术负责人,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国际视野。他还参与了与丹麦、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合作设计以及对伊朗的设计技术服务工作,为国际建筑交流与合作贡献了力量。</b></p><p class="ql-block"><b> 施家治不仅在工程实践中表现出色,在学术研究方面也成果斐然。1982 年后,他在《建筑技术》《特种结构》《水泥-石灰》等杂志及《地基处理与桩基础》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专业论文。其中,《砌块式筒仓结构》《空间框架的受扭计算》等内容均为国内首创,并在工程中得以推广使用,部分论文还被收入《中国建设科技文库》。2007 年,他主编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基础教程》一书,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b></p><p class="ql-block"><b> 在教育领域,施家治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1990 年前,他担任重庆建工学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1990 年后,受聘为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校外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委员,并为东南大学研究生授课,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专业人才。</b></p><p class="ql-block"><b> 施家治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1990 年后,他入录《科技专家名录》《吴江近现代人物录》《中国建材名人辞典》《中华人物辞海》《中国专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他还应邀以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参加国家重点工程的初步设计审查会,为国家的建筑事业贡献智慧。</b></p><p class="ql-block"><b> 退休后的施家治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知识的追求。1999 年,他在南京市老年电脑比赛中获“优秀奖”。2000 年,主办的“炎黄脉络”网站开通。2001 年退休后,在中国首届老年上网明星评选中获“优秀奖”,并在某些建筑设计院担任总工,继续从事设计审查、培训等工作。</b></p><p class="ql-block"><b> 此外,1996 年起,施家治主持《笠泽施氏支谱》续编。2006 年起参加中华大族谱协会活动,任理事、名誉理事,为传承家族文化贡献力量。</b></p><p class="ql-block"><b> 施家治是民盟成员,他为建筑结构事业不懈奋斗了一生,他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建筑领域的发展历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凯声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钢结构专家张凯声》</b></p><p class="ql-block"><b> 在钢结构领域的璀璨星空中,张凯声无疑是一颗格外耀眼的明星。</b></p><p class="ql-block"><b> 张凯声于 1938 年诞生在浙江海门,1962 年从浙江大学工民建本科毕业。他以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成为煤炭部杭州建设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在煤炭部华东煤矿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工业设计院、煤炭部杭州建筑设计研究院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致力于结构设计,发表的十余篇论文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钢结构领域的前行之路。《两种圆形双层辐射式悬挂结构的优化设计》《双钢筋筒仓设计研究》《框式支架优化设计》《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与轻钢结构设计探讨》等论文,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思维。其中,双钢筋和框式支架优化两篇论文更是荣获浙江省优秀论文奖。</b></p><p class="ql-block"><b> 1997 年,张凯声开始筹划成立浙江省钢协,历经多年努力,于 2008 年底浙江省钢协正式成立。他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和法人代表,全面主持协会工作。他主编出版《浙江钢结构》,筹办《钢结构工程》科技期刊,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科技创新。在他的努力下,钢结构本科班成功开设,多个产学研联合体得以促成。他提供课题并主持开发研究,完成了一项发明专利和四项实用专利,一心将浙江省钢协打造成全国最好的行业协会之一。</b></p><p class="ql-block"><b> 1996 年至 2000 年,张凯声担任杭萧总工,主持设计了奇瑞轿车厂等数以十万平方米计的钢结构厂房,为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是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的积极支持者,以草根身份被选为第一届理事,并连选连任五届。他担任副秘书长并任组委会主任,组建多个会员组和道桥等三个专委会,两次被选为杭州市优秀学会干部。2011 年,他荣获浙江省钢结构杰出贡献人才奖。此外,他还是省科技中心两个咨询部的主任和总工,完成 20 余项工程,节约资金数千万元,荣获省优秀咨询二等奖两项、三等奖六项。</b></p><p class="ql-block"><b> 从事设计 46 年,张凯声完成各类工民建 200 余项,其中两项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他撰写论文 20 余篇,两篇获浙江省优秀论文奖。最近,他参编浙江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程,主笔钢结构及防腐防火篇。他积极向政府呼吁,撰文力推钢结构应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为钢结构的持续发展鸣锣开道。</b></p><p class="ql-block"><b> 张凯声,这位钢结构领域的传奇人物,用他的智慧、才华和奉献,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钢结构发展史诗。他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钢结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后人在钢结构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和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吴国林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建筑结构设计大师吴国林:匠心筑梦,铸就辉煌》</b></p><p class="ql-block"><b> 在建筑领域的璀璨星空中,吴国林如一颗耀眼的明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b></p><p class="ql-block"><b> 吴国林1938 年出生,自小怀揣着对建筑的热忱与憧憬。1957 年至 1962 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刻苦攻读,为日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将自己的青春与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建筑结构设计事业。</b></p><p class="ql-block"><b> 作为“深圳市吴国林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的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他身兼多职,却游刃有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头衔,是对他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国际钢混结构协会委员、中国钢协钢混协会理事、广东省超限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土建协会结构专业委员会常委等众多职务,更是彰显了他在行业内的卓越地位和广泛影响力。而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资质,则是他专业素养的有力见证。</b></p><p class="ql-block"><b> 他所领导的“深圳市吴国林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是深圳市目前唯一一家由深圳市专家委员会评审推荐并经建设部批准的甲级资质结构设计事务所。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事务所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吴国林及其团队的卓越能力的认可。</b></p><p class="ql-block"><b> 回顾吴国林的主要业绩,那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建筑项目,无不令人赞叹。深圳赛格广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深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深圳发展银行大厦,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坚固的结构,展现着现代建筑的魅力;北京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圳蔡屋围商住大厦、天津鸿洁商贸中心、湖南佳程酒店(五星级)、山东省农业银行、深圳景轩酒店、深圳麒麟山庄、深圳星河国际广场、深圳市国土局规划大厦、深圳安联大厦、北京新华社通讯业务大厦、斯里兰卡国会大厦、利比里亚体育馆、北京国都大饭店等众多项目,涵盖了商业、酒店、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每一个项目都凝聚着吴国林的心血与智慧。</b></p><p class="ql-block"><b> 吴国林用他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和敬业态度,为建筑行业树立了标杆。他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一座座宏伟的建筑,更在于他对建筑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将继续引领建筑结构设计的潮流,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建筑奇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礼芳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记高级工程师张礼芳》</b></p><p class="ql-block"><b> 1939 年,张礼芳诞生于南京这座古老而充满韵味的城市。她的求学生涯起步于南京夫子庙小学,后就读于南京市三女中。1957 年至 1962 年,张礼芳在浙大工民建专业刻苦学习,为日后的辉煌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 毕业后的张礼芳,开启了精彩的职业生涯。1962 年至 1971 年,她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工作,在一室专搞工业建筑。这一时期,她参与设计了南昌拖拉机配件厂的锅炉房,那 12 或 15 米跨的空间以及吊车梁,无不彰显着她的专业水准。此外,天津某工厂的锻工车间和外文印刷厂等工程也凝聚着她的智慧与心血。</b></p><p class="ql-block"><b> 1971 年至 1981 年,张礼芳来到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在这里,她主要参与了株洲苧麻纺织厂等工程的设计。</b></p><p class="ql-block"><b> 1981 年至 1994 年,张礼芳在农业部规划研究设计院继续发光发热。期间,她在深圳设计了奶牛厂等门式刚架建筑。</b></p><p class="ql-block"><b> 1994 年,张礼芳退休,但她对设计事业的热情并未消退。她在深圳华艺进行短期设计,参与了长沙汇华大厦的设计。同时,回北京后,她还设计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病房楼及教学楼,也就是如今的望京医院。</b></p><p class="ql-block"><b> 张礼芳,这位杰出的女性高级工程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结构设计的热爱与执着。她的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建筑领域熠熠生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毓芝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家一级注册结构高级工程师刘毓芝》</b></p><p class="ql-block"><b> 1940 年 4 月,刘毓芝诞生于繁华的上海市。1962 年,她以优异成绩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结构专业本科毕业,随后便由国家统一分配至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工程结构设计之旅。</b></p><p class="ql-block"><b>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刘毓芝展现出卓越的专业才能。1979 年,她被评为工程师;1987 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8 年,更是获得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证书。</b></p><p class="ql-block"><b> 她曾参与设计二十多个大中型工程项目,其中担任专业负责人的就有十余个。福建青州造纸厂、包头啤酒厂、青岛玻璃厂、青岛啤酒厂、蚌埠玻璃厂、成都和桂林合成洗涤剂厂、湖北沙市荧光灯厂等项目,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分别荣获国家级或部级优秀设计奖。1992 年,她开始涉足民用建筑领域,海口的京都大厦、广东惠阳的金湖商贸中心大厦等项目见证了她的创新与突破。</b></p><p class="ql-block"><b> 1995 年 5 月退休后,刘毓芝依然心系工程事业。她在民盟燕华设计事务所继续从事设计工作,在中国发酵研究所内的嘉和丽园担任结构监理工程师,还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修设计所负责审图。</b></p><p class="ql-block"><b> 刘毓芝,一位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工程结构设计的杰出工程师,她的名字如同闪耀的星辰,在工程领域的天空中熠熠生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钟云鹤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钟云鹤》</b></p><p class="ql-block"><b> 钟云鹤,一位出生于 1939 年 8 月的上海之子,他的人生轨迹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工程史诗。1957 年至 1962 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刻苦攻读,为日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开始,钟云鹤踏上了他的职业征程。先后在北京一建公司、建工局担任技术员,又在建设系统五七干校和二轻建筑公司历经磨砺。1970 年,他来到广西桂林市第二建筑公司担任技术员,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奋斗的足迹。1976 年,他回归北京一建公司,从技术科科员逐步成长为副科长、科长,后又担任总办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钟云鹤参与了众多重大项目的建设。北京市第二构件厂、广西桂林绢纺厂、橡胶机械厂、化工机械厂及纪念堂、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首都宾馆等项目,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汗水。他还主持了长富宫中心的施工工作,每一个项目都是他专业能力的生动见证。</b></p><p class="ql-block"><b> 而他最为突出的成果之一,当属“高层钢结构成套施工技术”。这项技术荣获 1989 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对他卓越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1991 年,他被授予建设部全国施工技术进步先进个人,1994 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耀加身的他,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1994 年至 1998 年,他担任北京市宣武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以另一种方式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作为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教授高级工程师,钟云鹤见证了国家大剧院——这座浮出水面的艺术殿堂的诞生。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这座伟大的建筑添砖加瓦。</b></p><p class="ql-block"><b> 钟云鹤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精湛的技术和无私的奉献,在工程领域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程人,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奋勇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甫成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记燕化公司党委副书记王甫成》</b></p><p class="ql-block"><b>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他们的坚守与奉献,成为熠熠生辉的榜样。王甫成,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 1937 年 5 月,王甫成出生于浙江长兴的农村。他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在 1957 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1962 年毕业后,他投身于北京化工部第一设计院的工作中。四清运动的浪潮下,王甫成被调入设计院政治部,担任化工部驻设计院四清工作组秘书。文化大革命时期,他肩负起接待来北京串联学生的重任,一次次按照规定的时间、路线,带领学生前往规定地点,只为让他们有机会接受毛主席的接见。</b></p><p class="ql-block"><b> 1971 年,王甫成担任设计院人事科副科长、政治部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78 年初,他以燕化公司聚酯厂厂长、设计联络组组长的身份,带领七人奔赴美国阿莫柯公司、迪克特聚酯厂,以及西德的鲁奇公司和法国的设备制造厂进行设计联络和实地考察。这一经历,为燕化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b></p><p class="ql-block"><b> 随后,王甫成调任燕化公司机关党委副书记,后又改任燕化公司纪委副书记、书记和公司党委副书记。燕化公司作为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龙头炼油厂年炼油能力达一千万吨。在这片广阔的舞台上,几万职工日夜辛勤劳动,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王甫成,始终坚守岗位,廉洁自律,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利益,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项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84 年和 1986 年,王甫成先后两次进入中央党校,参加中纪委举办的全国纪检干部培训班和中央组织部举办的各省市组织部长培训班学习。1990 年,他又随中国企业家代表团赴新加坡学习、交流和考察。</b></p><p class="ql-block"><b> 2001 年,王甫成光荣退休,开启了居家养老的生活。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国家、为企业、为人民努力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兆密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记周兆密高级工程师》 </b></p><p class="ql-block"><b> 周兆密,一位卓越的高级工程师,1936 年 4 月生于浙江天台。他不仅是专业领域的翘楚,更是一位为国家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中共党员。</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周兆密毕业于浙江大学,随后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空军工程兵部队及基建工程兵部队开启了他的建设征程。从基层的战士,到技术员、参谋,再到主任工程师,他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自己的奉献篇章。</b></p><p class="ql-block"><b> 在国防建设及工业民用建设的战场上,周兆密留下了众多璀璨的印记。他是国家重点工程芜湖、长兴、杭州等机场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参与者,特别是在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扩建杭州机场的施工中,他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他还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扬子乙烯污水处理站”,以及部、省级重点工程项目,如西安闫良 603、630 所航空试验、试飞基地;市重点项目南京鼓楼医院病房大楼,常州钢铁厂 CPE 工程的施工安装技术管理等。</b></p><p class="ql-block"><b> 在建筑事业的长河中,周兆密的身影还出现在蚌埠 31 层高华联大厦、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大楼、常州国际汽车商城等项目中。在常州府琛花园、府琛广场 30 万平方米小区、商业广场的建设中,他作为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和总监理工程师,精心主持施工建设,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b></p><p class="ql-block"><b> 凭借着卓越的贡献,周兆密在 1990、1991、1992、1994 年被评为常州市建设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1990 年,在常州市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活动中,他成绩显著,被常州市经济委员会、常州市总工会评为优秀能手,并获最佳合理化建议技术能手证书、奖章。</b></p><p class="ql-block"><b> 周兆密在专业上擅长工业与民用施工与技术管理,1988 年 11 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成为全国监理工程师。他的著述《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多层工业厂房中的应用》、《鼓楼医院基础桩倒挂式护壁人工挖孔桩》、《扬子乙烯工程污水处理站格栅提升泵房沉井的施工》(合编)被评为优秀论文,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b></p><p class="ql-block"><b> 周兆密高级工程师的一生,是拼搏奋进的一生,是为国家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激励着后来者在建设领域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曹硕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曹硕》</b></p><p class="ql-block"><b>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社会的发展留下璀璨的印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曹硕,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 曹硕于 1939 年 3 月出生,他的人生历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1957 年至 1962 年,曹硕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学习,这段宝贵的求学生涯为他日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他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投身于“规划、总图”专业设计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四十多年的岁月里,曹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卓越的专业能力,作为总图专业负责人完成了超过一百项建设工程。每一个项目都是他心血的结晶,每一处设计都彰显着他的智慧与匠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那宏伟的建筑与高效的布局,离不开曹硕的精心规划;陕西历史博物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曹硕的设计让这座博物馆更加熠熠生辉;西安工程大学,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与学术的氛围,也是曹硕的杰作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曹硕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实际的建设工程。他还积极参加设计与方案竞赛项目,凭借着出色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建设部、中国建筑总公司及西安市的有关奖项。这些奖项,是对他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也是他不断追求卓越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 在学术领域,曹硕同样有着卓越的贡献。1980 年,他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建筑设计资料集(总图部分)》,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1984 年,在上海住宅科技杂志社出版《唐山市张各庄小区》;1991 年,在建设部颁布的《建筑工程设计深度规定》中,他完成了“总图部分”内容的书写。2006 年,他又参加编写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基础教程》一书的“规划总图”一章。他的著作和贡献,为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 曹硕,这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卓越。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人,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姜逢吉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记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高级工程师姜逢吉》</b></p><p class="ql-block"><b> 1937 年 11 月,姜逢吉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成长于艺术教育世家。祖父姜丹书是中国第一代艺术教育家,与李叔同(弘一法师)共事,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等杰出艺术大师。父亲姜书竹受祖父影响,投身美术事业,为中国纺织美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姜逢吉不仅传承了家族的艺术基因,更培养出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品质。</b></p><p class="ql-block"><b> 1957 至 1962 年,姜逢吉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五年制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大学期间,她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取得优异成绩。同时,热爱文艺活动的她在舞蹈和歌唱方面表现出色,经常参加校园文艺活动。</b></p><p class="ql-block"><b> 毕业后,姜逢吉开启了辉煌的职业生涯。1962 年至 1970 年,她在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二室工作。在这里,她得到前辈同事的无私指导和帮助,结构设计能力不断提高,参与了中国水泥厂的扩建改造工程等众多项目,为日后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b></p><p class="ql-block"><b> 1971 年至 1980 年,姜逢吉任职于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土建结构室,长期从事水泥工业建筑结构设计。她参与了江西水泥厂、越南水泥厂、承德水泥厂、南京工农兵水泥厂(今重组为南京海螺水泥有限公司)等众多工程项目,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b></p><p class="ql-block"><b> 1981 年至 2000 年,姜逢吉在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工作。在此期间,她全面负责洛阳玻璃厂厂房工程结构设计,为老玻璃工业企业的扩建改造升级提供了全新思路。洛阳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成功投产,是“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的一次全面提升,该项目于 1994 年获得建设部颁发的“全国最佳工程设计特等奖”。此外,她还从事了大量新型建筑材料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北京新型建材岩棉厂、山东齐鲁陶瓷厂、常州塑料地板厂、上海玻璃机械厂、宁夏石膏板厂等等,获得了大量褒奖与众多赞誉之声。</b></p><p class="ql-block"><b> 姜逢吉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和勤劳汗水,展现了在专业技术设计领域内所具备的高超能力。她无愧于浙江大学老师的培养教育,无愧于前辈的谆谆教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她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建筑工程专业人士,在探索、求实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沈维勤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怀念沈维勤老大姐》</b></p><p class="ql-block"><b> 沈维勤大姐出生于 1927 年 4 月,她的一生,是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1946 至 1948 年,她在上海申新纺织九厂工作,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工业生产贡献力量。随后的 1948 至 1949 年,她投身于浙东四明山的游击战斗,以英勇无畏的精神为革命事业拼搏。</b></p><p class="ql-block"><b> 新中国成立后,沈大姐继续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1949 年 10 月至 1953 年,她在宁波军分区工作,为地方的稳定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1953 至 1957 年,她在浙大速成中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1957 至 1962 年,她在浙大土木系工民建专业深造,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 11 月至 1965 年 4 月,沈大姐分配到北京建工部建筑设计院搞设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建筑设计领域带来创新与突破。1965 年 5 月至 1985 年,她调至建设部设计局、科技局搞管理工作,以严谨负责的态度推动着行业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 然而,2017 年 9 月 4 日,沈大姐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b></p><p class="ql-block"><b> 沈大姐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她的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无限怀念她,将传承她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努力。</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愿沈维勤大姐在天堂安息,她的光辉事迹将永载史册,永不磨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姚祖恩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浙大土木系副主任姚祖恩教授》</b></p><p class="ql-block"><b>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璀璨星辰般照亮了各个领域。姚祖恩教授便是土木工程领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b></p><p class="ql-block"><b> 姚祖恩教授于 1939 年诞生在浙江省嘉兴市这片钟灵毓秀之地。1957 至 1962 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开启了自己的学术征程,凭借优异成绩毕业后留校任教,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潜力。此后,他一路奋进,从浙大钢结构教研组主任晋升为土木系常务副主任,以卓越的领导才能推动着浙大土木系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 1981 至 1983 年,姚祖恩教授公派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这段海外求学经历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丰富了他的专业知识。回国后,他敢为人先,在国内率先应用有限元计算了高层建筑与箱形基础的互相作用问题,为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主要业绩斐然。他从事浙大土木系工民建专业钢结构教学长达 28 年,为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土木专业人才。他指导的 8 名研究生,犹如星星之火,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他发表的 28 篇论文,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和思路。他出版的专著《计算机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为计算机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专业的指导。他担任科研项目《上部结构与基础共同作用》第一负责人,以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科研能力引领着项目的推进。此外,他还创办了萧山大专班,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学习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 然而,天妒英才。1993 年 10 月,姚祖恩教授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54 岁。他的离去,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来者在土木工程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们也将永远无限怀念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单阿林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追忆单阿林院长:为电力事业奉献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单阿林,这位教授级高工,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电力事业,于 1939 年出生,2015 年与世长辞。</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单阿林毕业于浙江大学工民建专业,从此开启了他在电力领域的辉煌征程。1965 年 8 月至 1970 年 11 月,他在上海勘测设计院工作,参与了四川磨房沟水电站厂房设计及锦屏水电站初设。1970 年 12 月至 1976 年 5 月,他投身于水电部第五工程局,在甘肃碧口水电站设计及施工管理工作中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力量。</b></p><p class="ql-block"><b> 1976 年 6 月,单阿林来到徐州电业局基建科任科长。此后,他的职业生涯在徐州电业局不断绽放光芒。1980 年 9 月至 1990 年 6 月,他在徐州电业局设计室担任工程师、副主任。1990 年 7 月至 1993 年 6 月,任徐州电力勘测设计院副院长;1993 年 7 月至 1997 年 10 月,担任徐州电力勘测设计院院长。在担任院长的两届共八年时间里,他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1997 年 11 月至 1999 年 10 月,他任徐州电业局副总工程师,1999 年 11 月退休。</b></p><p class="ql-block"><b> 单阿林院长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斐然。1993 年,他在《电力建设》发表“220kV 变电所建筑设计”。1994 至 1998 年,在江苏省电机工程学会发表“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等多篇论文。2006 年,他还参加编写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基础教程》一书的“建筑”一章。</b></p><p class="ql-block"><b> 在工作成果方面,1994 至 2000 年,他设计的“山东枣庄电力调度中心”、“淮阴供电局生产调度楼”、“220kV 金坛变电所”等工程分获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电力部设计一等奖。</b></p><p class="ql-block"><b> 单阿林院长在任期间,胸怀坦荡、大公无私,清正廉洁,作风正派。他始终以高昂的工作热情,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以过硬的作风和本领,团结带领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业绩,深受广大干部职工的尊敬。他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上勤于思考,业务上善于钻研,业务技术能力尤为突出,为徐州电力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单阿林院长的一生,是为电力事业奋斗的一生,他的精神和成就将永远铭记在徐州电力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谭永夫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谭永夫》</b></p><p class="ql-block"><b> 1957 年至 1962 年,谭永夫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刻苦钻研,为未来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东北工业建筑设计院,开启了波澜壮阔的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 10 月至 2004 年 4 月,谭永夫在东北建筑设计院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他完成了多项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设计项目,以精湛的专业技能赋予了建筑生命与灵魂。1964 年至 1965 年,他毅然投身西藏建设,拉萨人民大会堂、西藏革命展览馆、民航大楼等项目在他的笔下拔地而起,这些建筑不仅是时代的见证,更是谭永夫奉献精神的丰碑,并且荣获殊荣。1989 年至 1992 年,他远赴前苏联,参加哈萨克斯坦医疗城建设。总建筑面积 32 万平方米的医疗建筑,共分 12 子项,他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和结构专业技术负责人,以严谨的态度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b></p><p class="ql-block"><b> 2004 年 5 月至 2007 年 6 月,谭永夫应聘来到杭州中研建筑设计院,担任该院结构总工程师。在这里,他再次展现出非凡的实力,完成了若干项多层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b></p><p class="ql-block"><b> 2007 年 6 月至 2016 年 5 月,谭永夫应聘担任“华润置地房地产公司东北大区”总工程师。在这九年里,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奇迹。万象城,这座总建筑面积 56 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犹如一座宏伟的城堡。地下 3 层地上 7 层的商业建筑、48 层写字楼、25 层写字楼、30 层的五星级酒店,集大型商场、写字楼、酒店、多家电影院和餐厅、游泳池、滑冰场、冬季花园等功能于一体。框架结构、框架 - 剪力墙结构、钢筋砼 - 核心筒结构、钢框架 - 钢筋砼核心筒结构等多种结构体系巧妙融合,钢结构、型钢砼组合结构、有粘结及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等大量先进材料的运用,无不彰显着谭永夫的创新精神和专业造诣。该项目荣获国家鲁班奖,实至名归。万象汇,总建筑面积 48 万平方米,高层写字楼、高层公寓、超高层住宅与裙房相得益彰。其结构体系和采用材料与万象城大体相同,同样凝聚着谭永夫的心血。此外,他还负责组织管理完成东北大区 300 多万平方米的多层、高层、超高层住宅的设计及施工任务,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谭永夫,这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卓越。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程人,在建筑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傅哲生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傅哲生:攀登结构设计高峰的高级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傅哲生,1938 年 12 月出生于浙江上虞。1962 年,他从浙江大学工民建专业毕业,自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工程设计之旅。现任职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的他,以高级工程师的身份,在结构设计的领域里不断攀登高峰。 参加工作四十多年来,傅哲生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乃至异国他乡。他曾参与过数百个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每一个项目都是他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阿尔巴尼亚地拉那硅酸盐砖厂,见证了他的国际视野;吉林农业科学院,散发着知识与创新的气息;沈阳 101 厂,承载着工业发展的重任;绥化林业机械大修厂、利家峡化工厂、盐锅峡化肥厂、兰州钢厂,为国家的工业建设添砖加瓦;兰州金城宾馆,尽显优雅与舒适;津巴布韦国家体育场,展现了中国设计的魅力;北京敦煌饭店,武威汽车站,厦门水同昌大厦、深圳黄金台实业有限公司、蛇口汽车站、粤海商业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宝安 30 区住宅群、新洲路住宅群、富士康集团、大陆庄园、建辉塑胶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捷家宝电器有限公司等,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彰显了他的多元设计能力。 </b></p><p class="ql-block"><b>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主要设计人的麦积山石窟加固工程,更是傅哲生职业生涯中的一座丰碑。该工程荣获 1980 年甘肃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 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 年甘肃省优秀设计奖。</b></p><p class="ql-block"><b> 这一成果不仅保护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展现了傅哲生在结构设计领域的卓越才能和创新精神。 傅哲生还著有《麦积山石窟“喷、锚、粘、托”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为后人在文物保护和结构设计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b></p><p class="ql-block"><b> 傅哲生,一位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工程传奇的高级工程师,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结构设计的历史长河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舒振声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级工程师舒振声传略》</b></p><p class="ql-block"><b> 舒振声于1937年3月15日出生在浙江德清县新市镇。他自幼勤奋好学,1950年7月从德清县新市镇第一完全小学毕业,后相继于1954年7月从浙江德清县初级中学毕业、1957年7月从浙江嘉兴第一高级中学毕业。1962年7月,他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毕业。</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10月,舒振声被分配到北京纺织工业部设计院。1979年7月,他调入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基建处(该校后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b></p><p class="ql-block"><b> 担任职务方面:1962年在纺织部设计院从事技术工作,1978年担任结构专业工程师。1979 - 1989年任高级工程师、设计室主任,同时担任纺织部高校基建研究会理事兼规划设计副组长。1992年任中国纺织大学设计院总工程师兼设计一室主任。199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8年作为高级专家继续聘用。2001年8月退休后仍参与东华大学松江大学城校区建设,并担任其他设计单位技术顾问及承担设计项目,2009年正式结束长达47年的工作生涯。</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业绩:</b></p><p class="ql-block"><b> 在纺织部设计院期间:从事厂房结构设计,文革期间参与湖南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湖北襄樊印染厂等项目现场设计。1970年援外设计,独立完成斯里兰卡棉纺厂钢结构构件设计图和2384厂设计。1971 - 1974年参加国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制定。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参与天津市纺织系统厂房地震后调查和设计院家属楼抗震加固工作,表现优秀。</b></p><p class="ql-block"><b> 在东华大学期间:承担校内众多项目设计工作,担任项目副总监,同时接受外省市单位承建工作,参与多个部署设计院总体规划审查和建议,担任松江校区师生活动中心与工程训练中心项目负责人。</b></p><p class="ql-block"><b> 参编规范:1971 - 1974年参编国家《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并为总编组成员,参编《地基基础设计计算》一书主笔第四章节。</b></p><p class="ql-block"><b> 获奖情况:多次被评为纺织部设计院先进工作者,在华东纺织工学院记功一次,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科技博览会金奖、全国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第六届发明展览金奖等多项荣誉,还获得第六届纺织工程部优秀工程设计单项奖铜牌、第六届纺织工业部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铜牌,被评为全国纺织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师,受上海市教委表彰。</b></p><p class="ql-block"><b> 舒振声生于动荡年代,家境贫寒,靠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恩,一生勤奋工作,以安全优质为宗旨精心设计施工,回报国家和人民。</b></p><p class="ql-block"><b> 舒振声老同学因病于2023.10.逝世,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建筑事业,每一个经手的项目都像是他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承载着他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都有他智慧的结晶。我们无限怀念他,怀念他的音容笑貌,怀念他为建筑事业燃烧自己的热情岁月,他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建筑丰碑将永远矗立在我们心间,成为永恒的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莫树森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高级工程师莫树森同学传略》</b></p><p class="ql-block"><b> 莫树森生于福建省上杭县。1950年从县第一小学毕业,1953年于县城第一中学毕业,1957年毕业于县第一高中。1962年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纺织部设计院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62至1989年,莫树森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土建结构专业组组长,1989年任高级结构工程师,1994年获一级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还担任过知名设计院、设计事务所结构专业设计总监及顾问。</b></p><p class="ql-block"><b> 在其职业生涯中,他参与众多城市纺织厂、毛纺厂建筑结构设计,包括北京、石家庄等地。其参与的清华附小工程设计项目获教育部优秀设计二等奖。重大工业厂房设计项目涵盖仪征化纤联合公司厂房等,民用建筑设计项目有清华附小教学楼工程结构设计等。</b></p><p class="ql-block"><b> 莫树森专注工业民用建筑结构设计50余年,于2020年逝世,享年83岁,为建筑设计领域留下了光辉印记,令人无限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四),工民建574班“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工民建574班全班同学(34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应高飞同学传略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教授级高工建筑结构專家应高飞》</b></p><p class="ql-block"><b> 应高飞同学1936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四明山蜜岩村一贫苦农民家庭。自幼丧母、多病、体弱。由外婆和祖母悉心护养,在战争、贫困、多災的年代度过了童年。读书至初小辍学。1949年家乡解放,人民政府重视建校兴学,我在家乡完成了完小、初中的学业。初中毕业后随祖母在上海打工机会赴沪尋找做学</b></p><p class="ql-block"><b>徒,因人矮小又瘦弱未果。由好心人指引帮助,在上海报上户口,並考入澄衷中学至高中毕业,成绩前列,任班团支书。</b></p><p class="ql-block"><b> 1957夏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指定任工民建574班长三年至因病住院。1962年夏本科毕业。</b></p><p class="ql-block"><b> 当年秋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至西安国家建工部“西北工业建筑没计院”,开始下工地锻练,半年后回院见实一年,后任技术员、组长、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1979年调至“福建省建筑设计院”,任工程师、组长、设计所所长,付、正主任工程师至院付总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1994年调至“福州市开发区建筑设计院”。任院结构技术总负责人。</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由省人事局批准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至2000年打报告批准退休,並赴美探亲。</b></p><p class="ql-block"><b> 退休后应聘历任多家设计院,房地产公司顾问总工。不交验资质证书,不固定坐班,完全弹性工作。个人成立“应高飞结构设计咨询所”。至七十五岁后脱离‘毕生热爱的工作,完全步入晚年休闲生话至今。</b></p><p class="ql-block"><b> 在职期间因公出境至伊拉克、利比亚、贝宁、香港工作。(另详“飞向伊拉克”,“出差非州”及“漫步香港”)。</b></p><p class="ql-block"><b> 自踏入工作岗位后一直从事工民建结构专业设计,亲自和参予完成工程设计上百余项,有住宅、学校、医院、工厂、人防、机场、冷库、油库、体育场、馆、影剧院、高层建筑等。担任专业领导后主要从事审核、审定大中工程项目文件及参加会审会议等。</b></p><p class="ql-block"><b> 结合工程设计实践撰写论文三十余篇,携论文入选参加“全国高层建筑结构技术交流大会”十余次(详见历届大会论文集)。荻专利技术“现浇空心板”和“预应力轻质墙体”二项。</b></p><p class="ql-block"><b> 在设计工作中乐于创新设计:</b></p><p class="ql-block"><b> 如在冷库设计中采用预制内墙夾板,稻壳夾层保温,加快施工进度和质量,保证隔热保温效果;</b></p><p class="ql-block"><b> 在货运铁路站台设计了Y形预制大型连体构件,创造省模板,省支撑,施工快的优点,做到无柱月台,给货物装运创造了良好空间;</b></p><p class="ql-block"><b> 在地下油库中运用环向受压工作原理减薄国标围护墙体厚度1/3;</b></p><p class="ql-block"><b> 设计山地建中靠山一面宋用拱背式挡土结构,減薄墙体厚度,节约造价;</b></p><p class="ql-block"><b> 在福州深层软土地甚上大力推广采用打入式小口径现浇砼灌注桩,介决大幅度无限止沉降问题;</b></p><p class="ql-block"><b> 在多层公用建筑中采用切柱大空间结构把,把顶层大会识宣布置至较低楼层,满足建筑设计要求;</b></p><p class="ql-block"><b> 在华福大厦高层商住大楼采用巨梁转换层结构;</b></p><p class="ql-block"><b> 在国际大厦中采用巨梁抬柱方案,介决地下汽车通道问题;</b></p><p class="ql-block"><b> 在多层住宅中采用异型柱轻框结构,做到室内无凸角;</b></p><p class="ql-block"><b> 在多项高层大厦中采用扁梁与板带梁结构,降低建筑层高,大大提升经济与技术效益;</b></p><p class="ql-block"><b> 在平安大厦大面积楼板中采用双向非均布预应力筋与后张法结构设计施工技木;</b></p><p class="ql-block"><b> 在高层建筑基坑围护中采用环梁支撑结构,減少基坑纵横梁布置,为挖土施工创造大空问条件,且大大降低支护结构造价,加快施工进度;</b></p><p class="ql-block"><b> 在高层地下结构中利用密布灌注桩隔孔施工又兼作建筑地下墙体的结构构造,相对缩小占地面积和挖土体积,降纸成本,推反基坑与墙体分离的传统做法;</b></p><p class="ql-block"><b> 在结构重大构件中采用钢纤维砼新材料,提高构件工作性能;</b></p><p class="ql-block"><b> 在设计制图工作中创造桩基、梁、板、楼梯及总说明填置图,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出图成本;</b></p><p class="ql-block"><b> 以上均有设计实践和资料,限于篇幅免予详述。</b></p><p class="ql-block"><b> 在设计团队工作中提倡配合各专业为人抬轿的工作精神,甘为新娘(建筑)做轿夫,尽量为其他专业让路,创造设计条件。</b></p> <p class="ql-block"><b>范明均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范明均教授的人生之旅》</b></p><p class="ql-block"><b> 1935 年 12 月 18 日,范明均教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县大桥镇西圃村。他的求学之路复杂而精彩,六岁入学,一路保送,历经西圃小学(龙溪学堂)、武嶺学校、奉化中学、杭州水利学校、杭州建筑工程学校、轻工业部天津建筑工程学校、沈阳俄文专科学校,最终进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时已 27 岁。</b></p><p class="ql-block"><b> 1946 年,范教授在村里读完初小四年后考入武嶺学校寄宿读高小。1948 年小学毕业,就读武嶺学校初中部一年级。1949 年秋转学奉化中学初中二年级。1952 年 7 月被保送到浙江省工业干部学校,后被分配到杭州水利学校。三年中专期间,学校不断调整,水利学校改为杭州建筑工程学校,1954 年全校北迁天津,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迁来合并,成为轻工业部天津建筑工程学校。</b></p><p class="ql-block"><b> 1955 年,范教授在北京毕业实习之际,被学校选派参加高考,报考沈阳俄专,培养目标为苏联专家翻译。1957 年,中苏关系破裂,沈阳俄专停办,他转校至浙江大学土木系。1960 年 6 月浙大土木系并入杭州工学院,1961 年 5 月又回归浙江大学。</b></p><p class="ql-block"> <b>从浙大毕业到退休历经: 1962年 助教,1969年秋 调浙江大学400号科研组,1982年讲师,1983年开始给研究生上高等结构动力学学位课。1989年 副教授 , 1990年成立浙江大学桩基研究与检测中心任总工,1992年任中心常务付主任兼总工,主持日常工作,1995年 任教授。</b></p><p class="ql-block"><b> 毕业设计,范教授的“水泥厂的联合储库”获得好评,在校内举行年级示范答辩。1962 年毕业留校工作,在结构教研室钢筋砼教研组做高琪教授的助教。留校后,他完成了学校风雨操场结构设计,被评为 1964 年全国先进结构。</b></p><p class="ql-block"><b> 1964 年,高琪教授病逝,给范教授带来巨大打击。此后,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参加“四清运动”,文革时参加浙大五七干校、教育革命探索队等。1969 年秋调到浙大 400 号科研组,先后参加了多个重要项目。</b></p><p class="ql-block"><b> 在核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厚板的动力分析及极限设计项目中,他侧重理论计算和综合研究,浙大 400 号研究室获 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在卫星通讯地面站高精度天线基础及模型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项目中,他负责本体工程试验研究,该项目获 1989 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振动法测桩原理和应用研究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且从 1988 年开始年年得“浙江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奖”。预应力土压传感器 wyt - 1 研制项目获浙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还参加了“八一工程”“八二工程”,钢筋砼迭合板在静动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项目获上海市人防科技进步二等奖。</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留校担任助教,到 1995 年退休,范明均教授历经多个岗位,培养硕士研究生 5 名,获优秀导师奖。动测、工程技术咨询工作至 2005 年,最后主编全国性的建筑结构设计资料集,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b></p><p class="ql-block"><b> 范明均教授的一生,与浙江大学紧密相连。他的人生之旅,是一部奋斗不息、追求卓越的传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胡先义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记建筑结构总工程师胡先义》</b></p><p class="ql-block"><b> 在建筑领域的璀璨星空中,有一位杰出的人物——胡先义总工程师。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在建筑结构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胡先义于 1936 年 11 月 11 日出生在安徽铜陵市。1957 年至 1962 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为日后的辉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到 1970 年,胡先义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工作,主要参与了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铸二分厂的设计工程。这段经历磨砺了他的专业技能,让他在建筑设计的道路上稳步前行。</b></p><p class="ql-block"><b> 1971 年至 1980 年,他在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全国结构重复使用图的“钢筋混凝土拱形屋架 18 - 30 米”的电算工作。期间,他还参加了出国进修的初试和复试,展现出对知识的不懈追求。</b></p><p class="ql-block"><b> 1981 年 10 月 10 日至 1983 年 10 月,胡先义前往英国设菲尔德大学土木与结构工程系学习。在那里,他完成了各种“三角形和梯形屋架”模板详图及节点大样图的完全自动绘制,赢得了印度籍导师的赞扬。同时,他还完成了墙板在平面集中外力作用下的应力等高线图,以及与岳昌年老师的“断裂力学试件”实验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84 年至 1986 年 5 月,胡先义担任设计室主任,完成了标准所计算站的建设工作,移植高层建筑结构计算软件,并用于“深圳发展中心”初步设计。</b></p><p class="ql-block"><b> 1986 年 6 月至 1990 年 5 月,他担任“中深建筑技术发展中心”总经理。尽管这几年建筑市场处于低潮,单位处境艰难,但他依然坚守岗位。离岗后,他重新设计了“深圳桑达大厦”的多功能厅大跨度屋盖,将原双向普通井字梁改为双向预应力井字梁结构,效益显著,获得建设单位好评。</b></p><p class="ql-block"><b> 1992 年至 1996 年,胡先义在香港“华丽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任技术负责人。期间,他完成了香港尖沙咀“栢丽广场大厦”的扩建工程设计,以及深圳的“深圳中心大厦”和上海延安西路“美丽华花园”的初步设计。</b></p><p class="ql-block"><b> 1998 年至 2001 年 5 月,胡先义应聘国内公司赴也门任总工程师。在负责酒店施工任务期间,他又承担了也门首富赛义德公司亚丁大型超市的设计任务,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b></p><p class="ql-block"><b> 2001 年 6 月至 2016 年 3 月,应本院领导邀请,胡先义重回单位任顾问总工程师,与年轻人一起度过了难忘的 15 年。</b></p><p class="ql-block"><b> 胡先义的一生,是奉献给建筑结构事业的一生。他的经历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激励着后人在建筑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为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叶本林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记给排水结构工程设计师叶本林》</b></p><p class="ql-block"><b> 叶本林,1937 年 2 月出生于贫农家庭。1957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开启了与同窗互勉共进的五年求学之旅。</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叶本林毕业后,国家统一分配他到建工部西北兰州给排水设计院(现正名为中国市政工程兰州市政设计研究院)工作。在这里,他积极配合主导工种,负责土建设计,尤其在特种结构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b></p><p class="ql-block"><b> 自 1964 年起,叶本林投身于部队、国防和三线工程,足迹遍及大西北五省各地以及黄河流域一带。他参与了众多给排水工程和城市防洪等市政工程的建设。</b></p><p class="ql-block"><b> 1970 年,在兰州维尼纶厂给水工程中,他大胆创新,设计了地上球壳、地下锥壳,直径达 18 米的独特结构,该项目荣获部优秀设计奖。1972 年,甘肃第二大城市天水的城市供水工程,同样在他的精心设计下,获得部优秀设计奖。1974 年,上海金山石化总厂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项目,也因其出色的表现而获部优秀设计奖。</b></p><p class="ql-block"><b> 1979 年,叶本林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时刻,他参与了天津引滦入津输水量 30 立方米/秒的给水工程。历经五年的艰苦努力,他作为该工程结构设计负责人,为项目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该工程荣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叶本林本人获二等金质奖章,这是对他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b></p><p class="ql-block"><b> 在学术研究方面,1967 - 1968 年,叶本林勇于创新,研发了装配式电张法 2000 立方米予应力钢筋混凝土水池和 500 立方米装配式圆型钢筋混凝土水池,并形成了详尽的总结、设计和施工研究报告,成为五年一度的论文交流佳作。1967 - 1970 年,他负责编制西北地区钢筋混凝土水池标准图设计。1995 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基础工程 400 例》一书中,收录了他的《宁波市浅基础调查研究》一文(P721 - P731)。</b></p><p class="ql-block"><b> 在管理领域,叶本林同样成绩斐然。1996 年,担任宁波工业建筑设计院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期间,他编写了《技术篇》、《管理篇》等院内规定。1997 年退休后,他依然发挥余热。1997 - 2003 年任浙江省华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国际认证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期间参加过三大工程,并担任现场技术总监。2011 - 2012 年,担任舟山秀山别墅群设计院现场管理。</b></p><p class="ql-block"><b> 直至 2017 年 80 周岁,叶本林方才全休。安享幸福的晚年生活。</b></p><p class="ql-block"><b> 叶本林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柯金清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柯金清》</b></p><p class="ql-block"><b> 柯金清于 1936 年 12 月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那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1962 年,他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毕业,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被分配到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工作。在那里,他积极投身于三个重点工程的设计,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1966 年,华东建筑设计院水泥工艺室分出,另立华东水泥工业设计院(现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柯金清随之编入该院。在这里,他再次参与设计了三个重点工程,其中一项荣获科技进步三等奖,另一项成为院通用图。他的努力与付出,得到了充分的认可。</b></p><p class="ql-block"><b> 1970 年,市政府要求一个单位选一个标兵参加国庆观礼,柯金清凭借着卓越的表现被选中。这份荣誉,是对他工作的高度肯定,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b></p><p class="ql-block"><b> 1972 年,柯金清调回福建省建委工作。1985 年,他又调入福建省建工集团总公司工程部,担任该部总工(副处级)。在这一时期,他参与施工了六座高层建筑和一项省重点工程。在工作之余,他还发表了六篇科技论文,展现出深厚的学术造诣。此外,他还创作了 52 篇诗词集,尽显其文学才情。</b></p><p class="ql-block"><b> 1988 年,柯金清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5 年,晋升为教授级高工。他的职业生涯,是一部不断攀登高峰的奋斗史。如今,柯老已年迈,在家休养。但他曾经的辉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画卷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b></p><p class="ql-block"><b> 柯金清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情怀,书写了人生的壮丽篇章。让我们向柯金清教授线高级工程师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吕良泰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良泰》</b></p><p class="ql-block"><b> 在建筑领域的璀璨星空中,吕良泰如一颗明亮的星,闪耀着智慧与奉献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 吕良泰,一位杰出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39 年 8 月 6 日诞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水头镇。他是中共党员,在北京建工集团一建公司留下了辉煌的职业足迹。从 1962 年 7 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起,他便投身于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这一坚守便是 38 年。</b></p><p class="ql-block"><b> 38 年里,他历经多个重要岗位,从技术员到工长,从队长到工区主任工程师、工区主任,再到公司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兼北京东方广场工程项目经理。他对工程项目施工生产、技术、质量、经营等业务管理了如指掌。</b></p><p class="ql-block"><b> 他主持施工技术管理的工程众多,每一个项目都是首都建设的璀璨明珠。从神秘的 041 工程,到北京长途电话大楼、北京海关大楼、北京商检大楼等重要公共建筑;从北京宣武门、和平门、前门“三门一条街”高层建筑群,到毛主席纪念堂、教育部办公大楼等具有重大意义的场所;从北京友谊医院门诊医技楼外科大楼、高干大楼、北京急救中心大楼等医疗设施,到惠中饭店、凯莱大酒店、北京国际饭店等知名酒店,再到华威小区、北京东方广场等大型项目,他的贡献遍布首都的各个角落。</b></p><p class="ql-block"><b> 担任北京国际饭店工程总指挥期间,该工程荣获国家建设“银质奖”,结构施工采用的滑升模板施工工艺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还荣获北京市市优奖和 80 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奖。北京长富宫饭店获市优奖,大宴会厅装修工程荣获特别鲁班奖,凯莱大酒店荣获全国十大质量样板工程,东方广场工程荣获工程结构“长城杯”奖。吕良泰个人荣获建工集团进步特等奖,荣记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b></p><p class="ql-block"><b> 在企业管理方面,他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深知企业管理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项目是企业信誉和效益的源泉,而项目班子基础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他指出,在项目管理中,不能偏于生产工期进度,而应将工程质量、安全、场容成本综合效益摆在重要位置,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切实增强“质量在我手中”的认识。他始终强调“质量兴业”的方针应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建筑企业必须认真执行这一方针,增强质量意识,依靠质量求信誉、求效益、求生存、求发展。</b></p><p class="ql-block"><b> 2000 年,吕良泰办理退休,但他时常回顾那流金岁月。他的职业生涯,是一部为首都建设创优质工程的壮丽史诗,那 90 多个单位工程项目,蕴含着首都城市建设的恢宏历史,也见证了他的卓越贡献。他的理念和成就,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人,为城市的发展铸就更加辉煌的明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傅文钊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傅文钊高级工程师傳略》</b></p><p class="ql-block"><b>(一)简历</b></p><p class="ql-block"><b>1937年8月6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市。</b></p><p class="ql-block"><b>1954年9月~1957年7月 浙江省余姚中学髙中部。</b></p><p class="ql-block"><b>1957年9月~1962年9月 浙江大学工民建574班完成学业</b></p><p class="ql-block"><b>1962年9月~1988年8月 江苏省連云港市化工部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土建室(1980年8月仼土建室主任)。(副科→正科→副处)。</b></p><p class="ql-block"><b> 1980年评为结构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1986年评为结构髙级工程师(副髙)。</b></p><p class="ql-block"><b>1988年8月~1993年7月 康华惠州开发总公司 仼工程部经理。(1989年9月康华公司整顿撤销集体转入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惠州分公司。)</b></p><p class="ql-block"><b>1993年7月~1999年12月 广东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集团公司 仼工程部经理。至退休。(1994年1月考获广东省监理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1999年12月~2001年3月应聘为广东省监理公司仼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仼副总监。</b></p><p class="ql-block"><b>2001年3月~2002年12月应聘到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仼工程部任职。</b></p><p class="ql-block"><b>2002年12月退休。</b></p><p class="ql-block"><b>2021年8月入住泰康之家粤园安度晚年。</b></p><p class="ql-block"><b>(二)傳略</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9月离开浙大开启了新的人生之路。记得毕业分配时,我被分到了化学工业部化工矿山说计研究院。分配通知单上别人都有报到地址,我是空白的,经到省里查询,说同济大学也有一位分到了与我同院的,地址在江苏省新海連市(即后耒的連云港市)。就这样,我从分到北京的23人(我和王甫成两人分到化工部)变成了分到连云港市的孤家寡人。</b></p><p class="ql-block"><b> 初到矿山院(化学工业部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的简称,下同),觉得很新鲜。这是一个1961年新组建的设计研究院。在"三面向"时期诞生的新院,紧靠看日偽时期的老矿山"锦屏磷矿"。人员也是从北京有色冶金总院,北京邮电设计院,北京钢铁设计院抽调一批骨干和从清华(土建有3人)同济(土建3人)南京工学院(土建2人),西安冶金学院(土建1人)浙大(土建1人)分配耒院的新人组建而成。连选矿研究室总共不足百人。当时一股"新院潛力大,锻练机会多,又承担全国的化工矿山设计研究仼务“的共识,使大家的心稳定了下耒。一心想着多学习多锻炼,竟没有人想调走的。1964年开始队伍快速壮大。从合肥工业大学调入一百余人和其他调入分配耒的人员,数年时间迅速发展到了千余人的大院,土建室(建筑、结构、总图运输三专业)也超过了百人。</b></p><p class="ql-block"><b> 从1962年到1988年一直从事化工矿山的设计、现场施工代表、专业负责人、土建室主任等工作,参加工程遍及江苏、河北、内蒙、贵州、云南、广东、青海等地,参加过大型矿山设计施工的项目有贵州开阳砱矿、云南昆阳砱矿、广东云浮硫铁矿和青海钾肥厂。还参加了唯一的援外(阿尔巴尼亚富士·巴尔德砱矿)设计。完成设计后,因中阿关系恶化,未付施工建设。我的《振冲碎石桩解决青海钾肥厂厂房基础难题》曾获连云港市科学技术二等奖。</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本人的工作经历和表现,1980年评为结构工程师,任土建室副主任、主任,1986年第一批评为结构髙级工程师,后又批准为一级注冊结构髙级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工作期间,为了做好工作,我曾回浙大求助过范明均老同学和蒋祖蔭老师,出差期间探访过东北建筑设计院的老同学(在去东北院的沈阳公交車上竟巧遇大庆來的龙孝闻同学一同去东北院),在北京的探访过孙水森、章启新、王天钺、吕良泰等,在西安探访了西北院的应髙飞、曹硕等,在兰州探访了叶本林,在南京探访过张振沂、丁公佩、林作仁、苏荣森、卞祥、朱寿贝等,收获颇丰。</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化工矿山的特殊环境,我与广大同学的差距越耒越大,二十多年我只经历过中小型厂房和工人村的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碰到过构筑物较多。如塔架丶设备基础、水塔水池、皮帶走廊、栈桥、貯矿仓、索道支架、大型挡土垟等。从未经历过髙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b></p><p class="ql-block"><b> 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毕业已不包分配。1988年8月趁两个子女已考入大学的机会,我们夫婦考虑为子女到改革开放的前哨广东打前站尽一份力,经一番不懈的努力,顺利调入广东省惠州市康华(惠州)开发总公司任工程部经理,1989年12月康华公司整顿撤销至1993年7月调入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集团公司任工程部经理至1999年12月(延期两年)退休。</b></p><p class="ql-block"><b> 刚退休,经熟人推荐就被广东省监理公司聘仼为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地仼副总监至2001年建成离岗。紧接又赴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属监理部任职至2002年因夫人患癌住院而真正退休。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主管了八万人体育館(美国NEB公司设计)的钢结构的监理,该工程被评为国家鲁班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许照田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永在基建一线的高级工程师许照田》</b></p><p class="ql-block"><b> 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搂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时,许照田同学刚好十周岁。他在父母与共产党的抚育培养下,于1956年从浙江省天台中学毕业,被选送入苏州航空专科学校,寒假后又被併入了南京航空学院。1957年高校院系调整时,他根据自己的愛好,又转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学习,顺利地完成五年学业后,被分配入南京空军后勤修建部,开始人生新的旅程。</b></p><p class="ql-block"><b> 军队确是锻炼青年的大熔炉,毕业到部队报到后,首先是下连队当兵锻炼。第一关是在严寒的冬天去皖北农场参加劳动锻炼,第二关是在酷暑的夏天,到浙江南部沙滩上修建战时✈️跑道,上山顶建设雷达站。幸好从小能吃苦耐劳的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顺利地通过了当兵的考验。经过17个月的当兵锻炼后,回到南京空军后勤修建部后,分在设计室工作,参加过部队、机场各类营房库房的设计及工程的管理工作,543阵地的勘察设计和施工工作,等等。在部队七年余,虽业务上落后了,但思想上、组织管理能力还是得到了长进,为日后回地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60年代,县区基层对大学生是很需要的,故在1969年复员时,他自願回天台县后,立即被县建筑公司抢去,並得到公司的重用,他除完成县里一些“大”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予决算等全程工作外,也为公司的正规化管理,提高建筑技术水平,以及提高设计和予决算人员的业务水平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当然全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得到很大的提高。</b></p><p class="ql-block"><b> 1976年他调到南通市二轻局,当时全国正在大搞人防建设,局里立即让他参加市里及局里各单位各类人防的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由于工作出色,1978年就被评为江苏省人防建设先进工作者並出席了省先代会。在二轻局先后在基建科和技术科工作,当企业有建设任务时,也直接参加设计和建设施工管理等工作。在技术科时,参加了企业单位的生产管理及新产品的开发监定等工作。1981年还参加了南通市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的洽谈筹建和施工的管理工作。在二轻局工作期间,由于与同志关系好,工作踏实而得到了领导的好评,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b> 1987年9月,他又转行到南通市建设银行,开始搞建筑经济的管理工作,主要从事全市各类建筑工程的予决算审核和审定,为国家或甲方提供建设资金拨付的依据。也曾参加省建行组织的电算编标的开发工作,並在南通市首先应用,得到了好评和推广。在建行期间,还参加了市审计局基建项目的审计工作。与市定额站共同编制市建筑工程予算定额,並组织施工单位予算人员学习、领证上岗等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91年通过建设银行总行组织的答辩和评审,授于了高级工程师资挌证书。此期间建行又成立了房屋开发公司,他又到开发公司负责技术工作,前后单独开发了8万多平米住宅,与其他公司联合开发或代建了26万多平米各类建筑。1999年建行开发公司根据中央决定撤消时,他也就退休回家了。</b></p><p class="ql-block"><b> 许照田同学的一生,是那里需要就到那里,永在基层,永在基建的第一线,完成他的职业生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光汉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记高级工程师林光汉爷爷》</b></p><p class="ql-block"><b>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一位令人敬仰的高级工程师,他便是林光汉爷爷。</b></p><p class="ql-block"><b> 1937 年 8 月,林光汉爷爷出生于福建闽侯。1957 年至 1962 年,他就读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到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开启了他辉煌的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到 1985 年,林爷爷先后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福建省建筑设计院、福建省国防工业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那些年,他用智慧和心血勾勒出无数坚固而美观的建筑蓝图。1985 年至 1990 年,他担任福州市闽都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兼总工,肩负重任,砥砺前行。</b></p><p class="ql-block"><b> 1991 年,福州怡山西禅寺的伍伯罗汉堂、三圣宝殿在林爷爷的设计下拔地而起。那是大型仿古建筑,气势宏伟,结构复杂,凝聚着他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才情。多年来,他对各种梁板的弯矩、梁的剪力公式进行推导和简化,编制出各种实用手册,极大地提高了结构设计的工作效率,赢得省内外土建人员的赞扬,也获得了福州市优秀论文证书和省、市土建专家的好评。</b></p><p class="ql-block"><b> 1986 年,面对严重倾斜的五层住宅和 30 米烟囱,林爷爷果敢地采用千斤顶整体顶升纠偏,成功化解危机。</b></p><p class="ql-block"><b> 1995 年起,林爷爷担任福州市四建总工程师。他对大项目给予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严肃认真对待质量管理,在他的努力下,创优工程逐年增长,市化项目达 15 项,榕城杯 4 项、省优 1项。他也因此获得省建委颁发的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b></p><p class="ql-block"><b> 林爷爷还著有《钢筋混凝土板直接配筋手册》《钢筋混凝土梁直接配筋手册》等多部著作,为土建行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b></p><p class="ql-block"><b> 然而,2020 年 8 月,这位一生追求完美的老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83 岁。他的离去,让亲孙女悲痛万分。辞别已无再见,目光所及皆是回忆。林光汉爷爷,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人在建筑之路上不断前行。愿您在天堂安息,我们永远怀念您。</b></p><p class="ql-block"><b> 孙女林婷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振沂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怀念张振沂同学》</b></p><p class="ql-block"><b> 南京军区空军房地产管理处原高级工程师张振沂同志(副师职),因病医治无效,于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五时在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逝世,享年68岁。</b></p><p class="ql-block"><b> 张振沂同志1935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涟水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9月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1962年10月毕业分配入伍。</b></p><p class="ql-block"><b> 张振沂同志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历任南京军区空军机场工程营、后勤部勘测队战士;空军工程兵三团技术员、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修建处助理员;南京军区空军工程兵第三总队特设科科长、第三施工大队大队长;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机场营房处副处长、南京军区空军房地产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战斗在工程修建的第一线,为军区空军基建事业做出了贡献。任技术员和助理员期间,担负数个地下指挥所工程施工任务,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b></p><p class="ql-block"><b>实践,节约了投资,确保了工程质量。任工程兵第三总队特设科长和大队长期间,精心筹划,科学管理,部队业务建设水平和施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出色地完成了南京、安庆、徐州、杭州等一</b></p><p class="ql-block"><b>大批营建工程施工任务。任机场营房处副处长期间,为掌握第一手资料,跋山涉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遍了全区雷达部队基层连队。任房管处副处长期间,分管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注重研究宣传政策,为上级决策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为推进我区房改工作进程做出了贡献。1991年,在全区房地产清查整顿工作中,负责上海片清查整顿任务,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格按政策规定办事,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上级机关好评。</b></p><p class="ql-block"><b> 张振沂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始终把为共产主义奋斗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矢志不渝。他立场坚定,党性原则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践行“三个代表”要求,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他作风正派、工作勤恳,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对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对生活甘守清贫、无怨无悔,对同志满腔热忱、乐于助人。退职休养后,仍然关心党和军队建设,充分发挥余热,为部队建设献计献策,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b></p><p class="ql-block"><b>张振沂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党员、好干部。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b></p><p class="ql-block"><b> 张振沂同志永垂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孙水森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孙水森:坎坷人生中的坚守与不屈》</b></p><p class="ql-block"><b>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的命运因重大事件而发生转折,孙水森便是其中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孙水森,1937 年出生于浙江富阳。家庭贫苦的他,因新中国的成立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1957 年,他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1958 年入党并担任学生辅导员。1962 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军区空军后勤修建部。此后,他的人生轨迹因时代的浪潮而不断变化。</b></p><p class="ql-block"><b> 1965 年,孙水森被抽调到杭州疗养院编写抗美援朝大事记,后因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选调大学生充实空军机关,他调至空军,担任副司令员徐深吉的秘书并参加“四清”。然而,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袭来,他因家庭问题被发配回空军后勤修建部。幸运的是,时任空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的王飞看中了他的老实肯干,将他调到空军司令部办公室担任秘书。1969 年,王飞被提为空军副参谋长,孙水森成为其专职秘书。</b></p><p class="ql-block"><b>孙水森对党充满感激,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对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认真负责,遵守纪律,不该问的不问,不该知道的决不知道。他的首长王飞同样小心谨慎,九一三事件前与林立果的往来基本背着孙水森,所以孙水森对九一三事件一无所知。九一三事件发生时,孙水森正在办公室。他报告王飞后,王飞前往指挥所却没让他去。1971 年 9 月 17 日晚,王飞被抓,孙水森也被通知“出差”,从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关押生涯。这十年间,他的爱人陈安凤没有他的一点消息,两个年幼的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的印象也逐渐模糊。等十年后再见时,孙水森已被岁月和苦难折磨得不成样子,43 岁的他完全是老头模样,头发乱蓬蓬且因缺乏营养而发红。</b></p><p class="ql-block"><b> 孙水森虽被关押十年,但他态度强硬,不屈服于不公正的对待。在看守所,他遭受了残酷的刑罚,手腕和脚腕红肿,叠着层层伤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抗争。1980 年 5 月,他被无罪释放,1982 年有了结论却没有处理。出狱后,他被定为正营级别,却因秘书没有明确职级别而没有工作,只能转业回家,心情非常不好。后来,他的级别又莫名被降到副营。</b></p><p class="ql-block"><b> 尽管遭遇了如此多的不公和挫折,孙水森一直憋着一口气,不停申诉,写了一百多封申诉信,给多位领导人写信,直到因直肠癌逝世前三个月,他仍在坚持。然而,他的申诉信始终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幸运的是,孙水森的爱人陈安凤与他携手走过风雨,两个儿子也很争气,考上大学并有了稳定工作。孙子们的活泼可爱,给晚年的孙水森带来了一些安慰。</b></p><p class="ql-block"><b> 孙水森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的坚守与不屈,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勇气。他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章启新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建筑钢结构专家章启新总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章启新(1937-2023), 浙江杭州人,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总工程师。 1951年至1957年, 就读学习于杭州第二中学, 其前身为惠兰中学, 由美国基督教北浸会差会甘惠德(W. S. Sweet)创办, 他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 为日后的学术教学和工作实践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7 至 1962 年, 章启新就读学习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五年制工民建专业, 他在此期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至 1970 年, 章启新先后分别在北京中直和上海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二室工作, 在上海工作期间得到了设计院很多前辈同事的谆谆教导和热心帮助, 展现出非凡的创新开拓能力。 他设计的上海吴泾化工厂 108 米高的烟囱, 巧妙地取消了桩基, 改用土胎模和簿壳基础, 并沿簿壳基础周边埋入 8 个应力盒。 历经三年、每年四次的严格检测, 其沉降和倾斜表现优于桩基, 大大降低了造价, 这一成果被收入上海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手册和地基基础规范, 成为行业典范。</b></p><p class="ql-block"><b> 1971 年至 1980 年, 章启新任职于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 担任土建结构室副主任工程师。 他在此期间设计的淮海水泥厂, 采用砖与混凝土圈梁变形协调方程, 按深仓设计理论设计了内径 9 米的储存熟料库深仓, 成功节约了混凝土深仓施工模板, 并推广应用到内径 12 米储存所有物料的深仓设计, 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并且被编入深仓设计规范的参考资料。 此外, 他在中国援建越南水泥厂的工程设计施工期间, 作为援外工程的专家, 编制了“水泥厂建筑结构设计通用图集”, 加快了设计进度, 减少了设计施工图的工作量, 获得了国家建设局一等奖并得到国家建材部的高度评价, 同时被越南总理府颁发授予“友谊勋章”。 </b></p><p class="ql-block"><b> 1981 年至 2000 年, 章启新在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工作, 担任主任工程师。 齐鲁陶瓷厂是由科威特无息贷款生产高档瓷砖的企业, 其产品大部分出口科威特, 质量要求很高。 其工艺设备指名由意大利纳萨蒂公司进口, 总体设计由中国新型建材工业杭州设计研究院承担设计。 在建材部领导的带领下他亲自前往意大利认真考察了意大利瓷砖生产的厂房, 均采用钢结构及彩钢板为屋面体系, 工艺生产流程不受影响, 而我国采用混凝土结构柱网及标准化的屋面体系, 工艺生产流程受到很多限制。 他在设计过程中, 在保证工艺生产流程的前提下仍采用我国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厂房, 并在总图设计、结构创新和污水治理三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获得建材部优秀设计奖。</b></p><p class="ql-block"><b> 2001 年至 2012 年,章启新在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担任总工程师。 他在此期间在钢结构领域做了大量创新突破工作, 对钢管桁架的主桁架与次桁架的相贯结点连接接头,根据不同气候条件, 研发了焊接接头、套筒接头和暗藏式螺栓连接的三种连接接头措施。 鸭河口电站的大跨度钢结构网架, 采用廻转折叠法安装措施, 大大加快了施工安装进度, 节约了成本, 为后续同类项目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 因此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 在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期间, 章启新参与钢结构设计施工以及解决钢结构加工制作的工程难题达 600 多项, 合格率达 100%。 上海大学体育中心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航空公司机库, 两个工程项目都获得了 2001 年上海市金属结构建设工程(市优质工程)金铜奖。 他研究开发的年产量 2.5 万吨重钢结构, 2.5 吨异型钢结构技术改造项目和索膜结构技术开发项目等, 使产品销售量突破万吨,创销售收入 6000 多万元。 索膜结构投产后预计年创销售收入 7500 万元, 销售利润 1500 万元, 税金 750 万元。 此外, 章启新还全面负责了北京“水立方”的深化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工作, 成功建模分解多维空间的12面体和14面体的钢结构组合, 如此复杂的钢结构加工制作和现场施工在我国乃至世界均属首次, 为这一伟大的建筑工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b></p><p class="ql-block"><b> 多年来章启新总工程师除了在企业和设计院工作之外, 还经常前往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兼职教授与严慧教授一起合作给学生讲学, 分享专业知识和人生经历, 言语中充满着对学生的友爱、 关怀和期待, 第一要求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 获取多种知识和技能, 有能力才能被人赏识, 才能使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第二要求学生踏实认真, 能够矢志如一, 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奋斗; 第三要求学生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广交善友, 良好的人脉关系可以使人做事如虎添翼和事半功倍。 学生也常常提出各种问题, 从土木工程学的考研与走向社会的工作, 到土木工程学专业的现状, 再到土木工程学未来的发展前景, 章启新总工程师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耐心解答学生的各种提问, 使学生对土木工程学专业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他经常送给学生的鼓励话语: “不要低估自己, 要自信, 要为自己是一名浙大人而自豪!” 讲学结束,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这些人生智慧, 对人生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感悟。 章启新总工程师的一生, 是为建筑结构及钢结构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 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我国的建筑结构及钢结构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加推动了我国建筑结构及钢结构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国建筑结构及钢结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b></p><p class="ql-block"><b> 章启新儿子章颂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葛春辉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怀念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春辉》</b></p><p class="ql-block"><b> 葛春辉于 1938 年11月诞生于安徽來安县,他的人生自 1957 年翻开了辉煌的篇章。1957 至 1962 年,葛春辉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潜心学习,为日后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毕业后,他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上海市政设计院,自此开启了长达五十余年在水池、水塔及管道等设计领域的耕耘之旅。</b></p><p class="ql-block"><b> 作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春辉的才华与贡献有目共睹。他多次荣获国家和上海市优秀设计金奖、银奖以及科技进步奖,这些荣誉是对他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他主编的《钢筋混凝土沉井结构设计施工手册》和《顶管工程设计与施工》两本书,犹如行业的灯塔,为无数后来者照亮前行的道路。他主编的《钢筋混凝土沉井设计规范》和《顶管工程技术规范》,更是成为了行业的重要准则。</b></p><p class="ql-block"><b> 在沉井和顶管设计与施工方面,葛春辉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研究。他以卓越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成为该领域的权威。他还曾在一些单位担任兼职顾问,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验。</b></p><p class="ql-block"><b> 然而,2020 年,葛春辉因病与世长辞。他的离去,让我们深感悲痛与惋惜。但他的精神、他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在工程设计的天空中持续闪耀,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将永远怀念这位杰出的老同学,怀念他为工程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五),建筑571班“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建筑571班全班同学(36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丁公佩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丁公佩》</b></p><p class="ql-block"><b> 丁公佩教授级高级建筑师,1938年5月生浙江省定海县(现舟山市定海区)人。1957年7月毕业于上海市洋泾中学。同年报考同济、清华、天大三校建筑系,因两眼视差悬殊被认为无透视感觉者而名落孙山。结果以第四志愿被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录取。1959年,时任建工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的周荣鑫同志调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提议土木系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增设建筑学专业。从此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我终于戏剧性地实现了自己做一名建筑师的夙愿。</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参军服役,分配到南京军区后勤部营房部设计所工作。两年后的1964年12月转业到江苏省建设厅设计院工作。1969年4月下放江苏省“五七”干校至同年12月,接着又下放到江苏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直到1975年7月重新回到省建设厅设计院。抛开“文革”阴霾和不愉快的过去,我渴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赶上人生事业的末班车。我努力工作,收获颇丰。终于2000年退休。同时又被返聘为顾问总建筑师,长达13年之久。为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前后服务共有48个年头。先后担任建筑技术员、建筑师、主任建筑师、副总建筑师和总建筑师等职务。1989年取得高级建筑师职称;1994年2月又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年6月起被聘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专家。</b></p><p class="ql-block"><b> 1992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12月获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3年3月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是南京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b></p><p class="ql-block"><b> 参加工作以来,我先后主持设计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色的大大小小建筑工程。自1983年至2000年的18年间,多次获得省级或部级优秀设计工程奖。其中,“渡江胜利纪念碑”(集体创作)获1983年省级优秀设计奖(当年无奖次),“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楼”获省级三等奖,“南京影视百花园”“南京友谊大厦”获省级二等奖,“江苏展览馆”“南京供电局综合调度楼”“青岛世界贸易中心”“上海浦东江苏大厦”等四项工程获省级一等奖。此外,“南京供电局综合调度楼”“青岛世界贸易中心”“上海浦东江苏大厦”等三个工程项目获得建设部三等奖。2001年,获得江苏省建筑设计院推荐为“梁思成建筑提名奖”候选人。</b></p><p class="ql-block"><b> 同时,我结合工程设计体会,出国考察见闻,学术或论证会议发言,参与施工图审查感受,撰写了多篇设计心得、评论文章、考察报告、讲授提纲等。计有《注册建筑师再教育讲课题纲》《淮安勺湖饭店建筑设计》《日本居住区及居住小区规划》《大桥影剧院室内设计》《城市中心停车问题探讨》等论文。发表在《建筑学报》《江苏建筑》《室内》《现代城市研究》等部省级和专业期刊上。《南京光华园住宅团地规划和设计》在1986年国际住房年南京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发言,并编入会刊。中外与会者参观了团地现场,得到好评。1998年,18项个人建筑设计作品,编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百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品选》一书中。</b></p><p class="ql-block"><b> 2016年因病住院手术,术后不能动弹又无力行动。后又听说杭州保姆纵火案的悲剧,想到众多公寓类住宅中“老少病残孕”怎么办?国家规范里未把公寓类住宅定性为公建。深感后果严重。于是大胆提出新的理念依据和设计做法。为此,编写了多篇相关论文,《医院病房及老人公寓火灾时等待救助及安全疏散研究》《杭州保姆纵火案悲剧的教训和启示》《单元式或板式多、高层住宅每层四~八户每户两个出口试作方案和探讨》《重新认识公寓类住宅建筑》《城市汽车停车商业综合楼研究及设计》等论文供大家讨论或争议,更希望实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英舜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林英舜》</b></p><p class="ql-block"><b> 在建筑领域中林英舜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散发着独特而持久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 1938年,林英舜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这座钟灵毓秀的城市赋予了他灵动的才情与坚韧的品格。</b></p><p class="ql-block"><b> 1957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 573 班,后转至建筑 571 班学习。在浙大的校园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为未来的建筑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大学毕业后,林英舜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济南军区后勤营房设计所工作。在那里,他将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国防建设事业。</b></p><p class="ql-block"><b> 1972 年,他复员回到杭州,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他先后在浙江省工业设计院、浙江省工业设计研究院(前身冶金设计院)工作,担任室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务。尽管总工为冶金专业,但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在岗位上发光发热。</b></p><p class="ql-block"><b> 1994 年,林英舜受院派来到深圳华森建筑设计院工作。在这里,他主持了深圳彭年广场超高层扩建结构设计和现场施工管理协调工作。这座高 162 米的建筑在 1992 年竣工开业,成为当年国内十大高层建筑之一。他的精湛技艺和严谨态度,为这座城市地标性建筑的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b></p><p class="ql-block"><b> 2001 年,林英舜转入深圳中建建筑设计公司,担任结构总工。</b></p><p class="ql-block"><b> 2003 年,他回到杭州,任耀江建筑设计院总工(后改名展诚设计院),继续为家乡的建筑事业贡献力量。直到 2017 年,他正式退职,但他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从未减退。</b></p><p class="ql-block"><b> 林英舜曾耕芸数学力学多年,这为他的结构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实至名归。他还创办主持了全国结构学会杭分会,撰写了二十多篇讲稿,长期主持指导房屋结构改造加固工作,为行业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b></p><p class="ql-block"><b> 林英舜的一生,是为建筑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无数的建筑传奇,他的匠心与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不断前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曹振文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曹振文》</b></p><p class="ql-block"><b> 曹振文热爱江南,更爱浙大。在高考填报江南三大名校志愿时,首选浙大依次为同济和南工。素有"东方剑桥"之称的浙大以及"北清华南浙大"之说早有耳闻,能考上浙大是我的宿愿……。</b></p><p class="ql-block"><b> 今欣逢母校百廿周年及建院九十周年和自己入校六十周年的三大喜庆之日里,我们更需感激恩重如山、辛勤教导和精心培育我们的恩师们。虽然先輩们较我们仙逝已去,但他(她)们传授给我们的专业知识让我们掌握了一定的为社会、为人类、为祖国报孝的真实本领。</b></p><p class="ql-block"><b> 借此机会囬眸我们即将走完的一生,以表自己向母校、向学院、向老同学们的工作汇报。</b></p><p class="ql-block"><b> 曹振文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一九六二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建工学院建筑学专业。现将自己的工作简历介绍如下:</b></p><p class="ql-block"><b> (1)1962年10月至1964年10月在浙江省金华市房地产管理委员会任技术员。负责房屋的新建与翻建、修建的设计、施工工作。</b></p><p class="ql-block"><b> (2)1964年10月至1973年5月在浙江省金华市城市建设管理局技术科任技术员,负责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及兼管局属集体所有制的设计室工作。这期间做了不少工程设计。像轻工部投资的"金华印染厂"这一大型项目就是在1971年至1973年5月完成设计並在现场配合施工的。该工程大小项目共23项,直至做完厂传达室设计才肯放我回青。这期间(1970年4月)也参加了"金华合成氨厂"的筹备工作,该项目后被撤销转"金华印染厂"的筹备。</b></p><p class="ql-block"><b> (3)1973年5月至1976年7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引水工程指挥部技术施工组任技术员。负责土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b></p><p class="ql-block"><b> (4)1976年7月至1984年9月在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仼技术员,79年晋升为工程师(建筑师)是设计二室的建筑专业负责人。这期间于1978年主持设计了当时山东省最高的22层建筑工程一一黄海飯店。当时我国还没有高层建筑的防火规范,设计时我将楼梯间增加送风口使楼梯间内形成正压,防止发生火灾时烟雾进入楼梯间利于疏散。当时三台并联的电梯运行也是上海电梯厂的第一次尝试。現经过二次装修改造后升级为四星级酒店。该设计獲山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b></p><p class="ql-block"><b>1979年参加了山东省住宅设计竞赛方案的设计。这期间于1981年10月借调到青岛市城建局规划科任工程师,负责详细規划的制定,並做了"青岛錯埠嶺居住區"的实施性详细规划(共有五个小區)。</b></p><p class="ql-block"><b> (5)1984年9月至1994年5月在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仼四室主任,负责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业务,这期间扵1987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高级建筑师)是青岛的第一批人选。这期间于1985年7月在广东省海南苗族黎族自治卅即将改卅设省的前夕,以青岛规划专家的身份被邀请参加海南三亚市的城市规划评审会议,我当时带助手王波工程师(現青岛市黄岛开发区规划局局长)去参加为期一周的评审会。该規划由重庆建筑工程大学黄教授主持设计制定和介绍的。</b></p><p class="ql-block"><b>会后被卅长王育峰先生(海南建省后任副省长)邀请至州府所在地海南通什市,为正在施工中的九层楼高的州政府办公大楼提提意见为名进行审視,实为在凸显他们也在搞高层建筑……。</b></p><p class="ql-block"><b> 1984年2月我被"青岛市公用事业设计院"聘为顾问总建筑师,期间为青岛第六海水浴场(又称栈桥海水浴场)的改造及青岛歌舞团新团址的建筑设计做了方案。</b></p><p class="ql-block"><b> (6)1994年5月退休后至1996年11月跟随香港集林设计顾问公司及青岛爱美装飾工程有限公司,做装修设计与施工等工作。像某四星级酒店的改造装修设计及施工,MlC公司的服装商厦室内装饰设计(后因故取消投标)等六项工程。</b></p><p class="ql-block"><b> (7)1996年11月至今在青岛市旅游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任顾问总建筑师,负责建筑设计、規划设计方案的制定与指导及审定工作,协助经营管理工作,享受副院级待遇。这期间提出方案与指导的工程项目较多。该院目前是"双甲"设计单位,具体見后面的发展历程介绍。</b></p><p class="ql-block"><b> 在我的一生工作中,完成的建筑设计、規划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室外景观设计及参与施工的工程项目共计有227项。其中部、省、市级大型项目有十二项,獲得省、市级优秀设计奖及方案竞赛奖的有八项。</b></p><p class="ql-block"><b> 一生中经历的工作部门较多,接触的知识面较广,使自己有机会得到了较全面的锻炼,再加上自己刻苦的努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富有创新性的思维和非常强的责任心,从而使自己具备了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群众评语。不管从事何种工作千变不离其宗,都沒有偏离建筑学专业的范畴,我很欣慰也很自豪。这些都与母校的"求是创新"校风、与母校的教育分不开的。</b></p><p class="ql-block"><b> 曹振文的一生,完成了 227 项各类工程项目,其中部、省、市级大型项目有十二项,获得省、市级优秀设计奖及方案竞赛奖八项。他一生经历多个工作部门,知识面广,全面锻炼了自己。他的刻苦努力、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性思维和强烈责任心,赢得了群众“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赞誉。他的成就,与浙大“求是创新”的校风、母校的教育紧密相连。 </b></p><p class="ql-block"><b> 曹振文,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建筑学专业的热爱与执着,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季云祥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高级工程师季云祥》</b></p><p class="ql-block"><b> 季云祥1937 年 10 月 19 日出生于上海嘉定,这座充满活力与历史底蕴的城市赋予了他独特的气质和坚韧的品格。</b></p><p class="ql-block"><b> 学生时代的季云祥,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求知欲。1954 年至 1957 年,他就读于上海市松江二中,这所历史悠久的学校为他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随后,在 1957 年至 1962 年,季云祥进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后改学建筑学专业。在浙江大学的岁月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了充分准备。</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大学毕业的季云祥分配到部队工作。在部队的日子里,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以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国家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份事业。</b></p><p class="ql-block"><b>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季云祥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赞誉。作为高级工程师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设计出了一个个坚固而美观的建筑,为人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b></p><p class="ql-block"><b> 如今,季云祥虽已退休,但他的贡献和精神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的人生历程,是一部奋斗与奉献的传奇,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拼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锦泉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建筑高级工程师刘锦泉》</b></p><p class="ql-block"><b> 刘锦泉于 1937 年 6 月出生在浙江杭州,这位中共党员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在建筑设计的舞台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1962 年,他从浙江大学毕业,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入了浙江石油化工设计院的大门,从此开启了长达 37 年的建筑结构设计之旅。</b></p><p class="ql-block"><b>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参与了约 200 余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设计项目。从初期的中小型项目主项设计,到中期的分项负责,再到后期的项目负责人、总负责人,他的角色不断转变,责任日益重大。</b></p><p class="ql-block"><b> 60 年代,他以中小型石油化工厂的设计为主,积极参与新结构设计研究。“四合一”预应力屋面板与门式刚架的配合应用于化肥厂等工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为节约三材发挥了重要作用。70 年代,他投身于部队地下工程,如地下坑道、冷库、粮库等,同时参与炼油厂和大化肥厂的设计。80 年代,他勇挑重担,担任援藏工程的项目经理。他的付出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国务院为他颁发了援藏荣誉证书。1985 年,他又投身宁波小港开发区首批开发工程。90 年代,他继续奋战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工程设计一线。从 1992 年初至今,他先后完成了数十项外资、合资、中外合资工程设计,投资总额达 10 多亿,标准厂房(多层)10 多万平方米。在这些项目中,他始终担任项目总负责人、项目经理等职,精心组织设计、妥善处理现场工作,为开发区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还获得了开发区早期开发区块总体方案二等奖荣誉证书。</b></p><p class="ql-block"><b> 刘锦泉不仅在实践中成绩斐然,在学术研究上也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大直径冲抓挖孔扩底桩》获杭州结构与地基基础研究会及杭州市科技协会优秀论文奖,此项设计成功应用于中国青春宝集团高层综合仓库。此外,他还著有论文《四合一预应力屋面板》《7.7 万平方米九五一钢结构厂房设计》等,为建筑领域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刘锦泉,一位用智慧和汗水铸就建筑传奇的工程师,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建筑之路上奋勇前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录1事业发展之年(1988-1998 )</b></p><p class="ql-block"><b> 这 10 年是我的设计事业发展之年,在诸多的设计任务中有两项工程设计任务比较成功的:</b></p><p class="ql-block"><b> 第一项是 1988 年的杭州中药二厂的青春宝工程, 我担任一项高层中药仓库的结构设计任务,该工程特点一是荷载大,楼层负荷每平方米 1.5 吨(活载)加结构自重,二是建在丘陵山坡上,地质复杂,地基基础设计选型要慎重考虑,那时常用的几种桩型如预应力预制桩, 振动灌注桩,在大荷载作用下,难以承受,群桩难以入岩,施工难度大,经济性差。我在全国建筑结构杂志上看到深圳一些高层建筑中采用了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取得成功,此桩可在岩层持力层中扩底,大大提高承载力,但这种新桩结构当时在浙江省尚未应用先例,如采用这种桩型,持力层施工方便,可节省大量投资,何乐不为。我准备大胆一试,我查看了好多论文资料,搜集了结构计算和施工方法。由于仓库荷载极大,经过计算,框架每柱竖向承载力达 800-1000 吨,鉴于此种桩型可以在持力层扩大底部直径,大大提高了承载能力,于是我大胆采用大直径扩底形式,经计算扩底到D2.59m单桩可承受1200吨荷载,于是在全场确定了一柱一桩设计方案,但在施工进程中发生了两大难题,一是基底红砂岩风化层,风化严重, 在两小时内岩层软酥化,降低了承载力,施工方提出了这个严重问题,设计对策采用持力层岩土露面立即用细石混凝土封面,保证了岩层面不氧化。</b></p><p class="ql-block"><b> 二是在挖孔完成后,孔内灌满了水,无法浇捣混凝土,经设计施工共同研究, 采用多泵抽水,立即用导管浇筑水下混凝土,最后取得成功。由于这种桩型当时在浙江首次应用,所以得到浙江土木建筑学会和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的重视和关注, 组织现场观摩学习,最终设计、施工都取得了成功,协会要我写设计论文,后来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和浙江建筑杂志出版,都得到优秀论文奖状。第二项工程是在 1990 年,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我受命参加开发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设计院任命我土建工程设计项目总负责人,我成立组织了现场设计班子,首先进入开发区。开发区领导要求我院首先设计三幢多层标准厂房,要求结构合理,经济性好,我经过现场调查,详细研究岩土勘察报告,发现下沙地质均为砂质粉土与粉质沙土交融,沙质土密实,压缩性好,各砂层均匀而深厚,地基承载力高,是采用天然地基的好场地,我经慎密考虑,大胆采用天然地基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经计算适用于六层以下的框架结构,于是不采用打桩,省了大量资金,反之,由于砂层密实,桩基难于入土,施工难度极大,当时在开发区内进入的一些企业,同样的厂房采用夯扩桩,虽钢管打入砂土内,但浇捣混凝土夯扩头时由于震动,沙土液化,夯扩头滑移,出了大问题,施工停滞了数月,后来经过补预制桩加固,花去了很多时间和资金,还拖了工期。我院设计的三座标准厂房,竣工后,经多次沉降观察,仅均匀沉降仅 1-2cm,采用天然地基大大节省了造价,一时在开发区内出了名,受到了表彰。从此我院设计团队受到信任,在后来开发区的建设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我院承担设计,我这十年中在经济技术开发区落了脚,工程设计项目有:</b></p><p class="ql-block"><b> (1)开发区中策置地有限公司的一期工程 1#-3#六层标准厂房,二期的 4#-7#六层厂房,共七万多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2)北方房地产公司的标准厂房 1#-4#,四万多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3)北银房地产公司的1#-4#多层住宅楼。</b></p><p class="ql-block"><b> (4)诸多外资项目,如台资企业的康师傅饮品公司,美国的眼力健工程,德国的西门子工程,日本的大德克塑料公司,藤仓橡胶等等厂房设计,开发区消防大队设计都取得了成功。这十年间的其他项目有12大项,因篇幅限制,不能做详细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录2:退休之后(1997~5019)</b></p><p class="ql-block"><b> 鉴于我这辈子在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中积累的实践知识和经验,以及良好的身体,在 1997 年 60 岁退休之后,我设计院返聘我二年担任省石化院第六设计所所长兼主任工程师,继续经营设计事业。此外有不少设计同行聘请我去当顾问总工,主要聘请我的设计院有:杭州市工业设计院,轻工业杭州工程建筑设计公司,浙江省华业建筑设计院,北京</b></p><p class="ql-block"><b>中联环杭州建筑设计公司,加拿大 GA 规划建筑设计公司,杭州化工医药设计院,杭州当代建筑设计院,后几年中有杭州国美建筑装饰设计院,浙江贝利建设公司设计院,以上受聘的均为甲级设计院,还受聘于施工企业,如杭州二建公司,杭州亚莱建筑结构有限公司,杭州天成钢结构公司,杭州康思建筑公司,浙江耀江房产开发公司,杭州大陆特种结构施工公司,杭州欧林装饰公司,杭州现代国际大厦建设工程,浙江东方袜业等等公司担任技术总工。多数单位聘期超 10 年之久(详见任职一</b></p><p class="ql-block"><b>览表),我还一直担任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结构学术和地基处理两委员会委员至今,现尚兼任研究会咨询委员会顾问,在我聘任工作中重要的业绩有:</b></p><p class="ql-block"><b> (一)市工业设计院把关两项大型钢结构厂房设计。</b></p><p class="ql-block"><b> (1)1999 年芜湖九五一汽车制造 66000 平方大面积厂房,</b></p><p class="ql-block"><b> (2)杭州经济技术开发</b></p><p class="ql-block"><b>区朝阳轮胎制造厂 77000 平方大面积厂房,竣工后还与设计者写了论</b></p><p class="ql-block"><b>文,在浙江建筑省刊中发表。</b></p><p class="ql-block"><b> (二)2000 年古荡北的高层安置大楼基坑坍塌事故的成功处理。</b></p><p class="ql-block"><b> 该大楼建设在城西古荡北区,由于场地属于杭州典型的软土地基,上层土为欠固结的淤泥流性土,基坑围护采用振动灌注排桩,基坑深度 8 米,施工挖土至 2.5 米时发生排桩滑移,造成基坑大塌方,上部砼支撑严重破损,我受开发商西湖离合器厂董事长张智林的委托,处理塌方事故,我经过现场缜密调查研究,找出主要原因是基坑设计方案有误,忽略了流性土软弱滑移的特点,挖坑时致使大量欠固结的流性土带排桩滑移,造成塌方事故。我采用场内软土加固,用∅ 500 的水泥搅拌桩前后分排</b></p><p class="ql-block"><b>布置,立足于加固场内改软土为刚性土,避免土体流动,对上部混凝土支撑梁用钢结构加固,并计算出图,成功处理了这个基坑围护事故,取得了成功。</b></p><p class="ql-block"><b> (三)2004 年现代国际大厦高层建筑大楼基础加固处理。该大厦位于天目山路与玉古路交叉口,设计院在桩基设计中发现竖向承载力不足,设计采用人工挖孔桩,施工已完工,机具设备已出场,开发商与设计院交涉,情况很紧急,我受设计院聘请处理此案,经过我详细调查了设计、施工情况,为不使工程造成较大损失,我确定在挖孔桩底部做扩底桩头扩大直径,使桩大大增加竖向抗压强度,鉴于我 1988 年在青春宝大楼设计中积累的大直径扩底桩设计经验,确定人工补做扩底桩,只用几个人工在桩底扩孔,采用砖砌模,扩桩头配上构造筋,成功处理了这个案例,得到开发商和设计公司的感谢,还请我当顾问把关,给予我去澳大利亚、新西兰旅游的奖励。</b></p><p class="ql-block"><b> (四)用预应力加固技术成功处理几项屋顶挠度变形和下沉的工程。</b></p><p class="ql-block"><b> (1)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港资中萃食品有限公司大跨度仓库屋面产</b></p><p class="ql-block"><b>生严重的挠度变形,屋面挠曲,造成沉积雨水,产生严重漏水事故的处理,由于仓库钢屋面支撑的主钢梁刚度不足,产生主钢梁挠度变形,致使屋面彩钢板弯折积水,造成严重渗漏,我接受此案,去现场调查后,采用高强度无粘接钢绞索用预应力拉处理,在主钢梁两头的顶部用锚具用油压千斤顶拉伸紧固,从而使主钢梁挺直,解决彩钢板变形而造成的凹折处积水,处理解决了问题(出图存档)。</b></p><p class="ql-block"><b> (2)杭州钱江小商品市场的中庭采光玻璃钢构平面挠度变形,产生下挠,接案后也采取了预应力钢绞线,对纵横格构钢梁顶部用予应力拉伸锚固处理取得成功。</b></p><p class="ql-block"><b> (3)台州现代购物城,中庭天井钢构玻璃屋面挠度变形下沉,同样采用预应</b></p><p class="ql-block"><b>力钢绞线拉伸锚固法处理成功。</b></p><p class="ql-block"><b> (五)杭州知味观湖滨总店的婚宴厅技改工程。受杭州饮食总公司和知味观公司邀请,接案处理大厅结构性改造。该宴会大厅原框架柱网过密,层高过低,影响使用效果。公司要求拔去过密柱网,抬高空间1.5 米,该技改公程技术难度较大,我接案后与施工方多次认真探讨,设计采用拔去过密的框架柱,改用大跨度钢梁处理,满足知味观改造的要求,采用 28 米跨度矩形钢梁,两端支承在主框架柱上,对主框架进行加固处理,设立支承砼牛腿,加宽框架柱截面配筋,满足大跨度钢梁受力支承的要求。经计算,大梁采用矩形钢管梁,宽 300,高 1200,由于现场运输和吊装的环境限止,钢管大梁采用中部法兰盘拼接,高强螺栓连接,后经结构慎密计算,并出详细的施工图,最后取得成功受到赞赏。</b></p><p class="ql-block"><b> (六)东方袜业公司大楼工程建设和车间加层设计。受东方袜业公司张伟军总经理的聘请,担任了该大楼的建设总工程师,大楼 25 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在下沙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按照协议,每周去一天,布置每周施工单位和监理公司的施工任务,指导和解决施工技术问题。大楼从基坑围护,打钻孔灌注桩开始到 25 层屋面结顶,只</b></p><p class="ql-block"><b>花了一年时间,其中所有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都在由我把关解决和处理,受到了好评和奖励。除此外,在建大楼边有个 30m 宽 100m 长的二层楼车间,张总要在二层屋面以上增加二层,请求过三个设计院设计,都不敢接单,要我承接加层改造,按照我过去在下沙积累的经验,我经过建模计算,原设计的天然独立基础较为保守,尚可承受二层钢结构加层的荷载,说句真心话,如我没有过去在下沙开发区积累沙土地基经验,不</b></p><p class="ql-block"><b>加固基础的情况下,敢于加二层钢结构,也是没把握的,于是我经过精准的计算,成功完成加层设计和处理,给厂方增加了六千平方的面积,张总嘉奖我,给付了设计费,还从月工资一万元加到一万五千元,也算是对我的感谢和肯定。</b></p><p class="ql-block"><b> (七)完成多项疑难问题的咨询项目。 (1)余杭崇贤管桩倾斜事故,崇贤镇建造四座 24 层农民安置楼。在建范围场地为软弱淤泥质黏土区,大楼基础采用预应力∅ 600PC 管桩,持力层为中风化泥沙岩,桩长 36m左右,在基坑挖土时出现大量管桩倾斜,桩顶离中心倾斜 1m 左右,农民看到自己的住房,基桩倾倒,纷纷起来静坐抵制,一时间从几十人到几百甚至到上千人。事情闹大了,镇政府和余杭建设局坐立不安,找到</b></p><p class="ql-block"><b>我研究会咨询部请求专家处理,于是咨询部派我出场,参加讨论会,与会专家发了意见,我最后一个发表意见,因我处理过类似的案例,在杭州华立爵士风情楼盘设计时,施工打歪了桩,我处理过此类工程,我胸有成竹讲了五点意见,可处理这个事故,于是受到镇政府和代建公司的关注,翌日来我家邀请去现场从速处理,我调查了事故的全过程,问题出在挖土程序不当,崇贤地块表层土也与前述古荡北区一样,流性淤泥土深达 12m 之深,挖掘时方法错误,单面集中深挖 12m,于是出现土体流动挤压了管桩,向一边倾斜,根据现场情况,我采取了五步措施:</b></p><p class="ql-block"><b> ①用油压千斤顶扶正</b></p><p class="ql-block"><b> ②用水泥搅拌桩前后左右固接桩的稳定。</b></p><p class="ql-block"><b> ③用红外线探头伸入管腔,检测管桩裂缝情况。</b></p><p class="ql-block"><b> ④采用圆钢板焊接构造筋伸入管桩受损处浇捣砼灌芯。</b></p><p class="ql-block"><b> ⑤随机抽样进行静压试验。最后根据静压试验,根据承压强度的缺失情况,在原管桩桩间采用锚杆静压予制桩压桩加固,静压预装桩采用 250x250 方桩,分 2m 一节压入到持力岩土层,采用桩长和静压力双控制,我的咨询文本以最快速度出图,几经诸多教授专家论证,一致通过,取得了完满的成功,受到建设方政府的感谢。</b></p><p class="ql-block"><b> (2)2014 年桐乡世贸中心四大门庭,钻石形钢构玻璃曲线形钢管发生扭屈变形,直径 10m,高度 8m 的钻石形钢管设计明显出了问题,委托我咨询部承担加固处理,我经过强度、刚度计算和实践经验,采用每楼增加一根∅ 159 曲线形钢管,构成钢桁架立柱,增设水平连系杆,出了咨询报告和设计图,既增加了强度又加强了整体刚度,完满解决了问题。</b></p><p class="ql-block"><b> (四)1999-2009 工程设计项目有35项。</b></p><p class="ql-block"><b> (五)2000~2019工程设计项目有26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梅钧安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梅钧安》</b></p><p class="ql-block"><b> 1939 年 3 月,梅钧安出生于江苏兴化。1957 年,他从江苏省立兴化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1962 年夏,完成建筑学本科学习的他,被分配到北京军委总后勤部营房部,开启了自己的建筑生涯。1969 年,梅钧安复员回到杭州,进入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直至退休。作为九三学社社员,他在工作中始终秉持着严谨与创新的态度。</b></p><p class="ql-block"><b> 梅钧安先后担任院副总、顾问总建筑师,凭借卓越的才能成为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主持设计了众多优秀的建筑项目。其中,《绍兴鲁迅电影院》荣获浙江省优秀建筑设计二等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三等奖。这座电影院仿佛是一座艺术的殿堂,承载着无数人的光影记忆。《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游艺楼》也获得了省优三等奖,为青少年们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空间。</b></p><p class="ql-block"><b> 梅钧安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栋栋建筑,更是凝固的艺术、时代的印记。他以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建筑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城市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获得的众多奖项,更在于他为人们创造的美好空间和留下的宝贵建筑财富。</b></p><p class="ql-block"><b> 梅钧安,这位杰出的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工,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书写了建筑史上的辉煌篇章,激励着后来的建筑人不断追求卓越,为创造更美好的建筑世界而努力奋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方金弦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怀念父亲建筑师方金弦院长》</b></p><p class="ql-block"><b> 我的父亲方金炫,于 1938 年出生在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惠下村。1957 年,他怀揣着梦想踏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后转入建筑学专业,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学术之旅。五年制本科的学习,为他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父亲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建筑学专业,同年 10 月,他毅然入伍,成为工程兵建筑第 103 团的实习学员。在接下来的 15 年里,父亲在工程兵建筑第 54 师服役,先后担任实习学员、技术员、工程师。那些年,他转战青海、甘肃、四川、天津等地,长期投身于大型国防工程建设。“两弹一星”基地、“816 工程”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坚实的足迹。他还参与了民用工程建设,如天津机场施工建设、唐山 728 大地震救灾等。在服役期间,父亲曾获师一等奖一次,师司令部嘉奖多次,他的功绩,是他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荣耀。</b></p><p class="ql-block"><b> 1978 年,父亲服从组织调动,来到工程兵工程学院,担任图学教研室教员、讲师。他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部队的学员,为部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b></p><p class="ql-block"><b> 1985 年,响应中央军委百万大裁军号召,父亲主动要求转业至地方,参与地方工程建设。1986 年,他来到福建省福州,在福建省水产设计院工作。1988 年,父亲担任福建省水产设计院院长,他以身作则,团结同志,带领设计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为设计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b></p><p class="ql-block"><b> 然而,早年长期的艰苦环境工作,给父亲的身体带来了严重的损害。矽肺、肺大泡等肺部疾病困扰着他,但他从未抱怨。2011 年,中共党员、原福建省水产设计院院长方金炫同志,因患肺癌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政治信仰坚定,无私奉献,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服从组织安排,顾全大局,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生活简朴,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深得领导、同事和邻里的赞赏和尊重。</b></p><p class="ql-block"><b> 父亲无愧于上世纪浙大优秀的毕业生之一,他用一生践行了浙大精神: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德。他的精神如同灯塔,永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我怀念父亲,怀念他的坚韧、他的奉献、他的善良。父亲,您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长女方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林永炎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高级建筑师林永炎》</b></p><p class="ql-block"><b> 林永炎于 1938 年诞生在福建古田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1957 年至 1962 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建筑学专业孜孜不倦地刻苦求学,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毕业后,响应国家统一分配,他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直属工程团司令部,就此开启了辉煌的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b> 从 1962 年到 1976 年,林永炎全身心地投身国防工程建设。他以专业的素养和满腔的热忱,为国家的安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67 年 10 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信念。1976 年 3 月,他转业到福建省人防办,担任副所长一职。1982 年至 1984 年,他勇挑重担,成为省委地下指挥所 771 工程负责人,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担当精神。</b></p><p class="ql-block"><b> 1985 年 3 月,林永炎转到福州市住宅设计院担任总工程师。在福建西海岸建筑设计院(原福州市住宅建筑设计院),他担任总建筑师。1990 年,古田路东升楼十二层综合楼在他的带领下拔地而起,他既是建筑设计的主创,又是工程负责人。1991 年,福建送配电大厦十四层临街综合楼再次见证了他的卓越才能。1995 年,冠林大厦这座二十二层的高楼在他的精心雕琢下成为城市的新地标,他校审图纸、主持公建方案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他的心血。</b></p><p class="ql-block"><b> 林永炎不仅在建筑实践上成就斐然,在学术领域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福建建筑》杂志发表,从《从双福楼设计谈商品建筑》到《漫谈东升楼建筑设计》,从《住宅设计防渗漏处理探讨》到《福州市 1984 - 1993 年优秀建筑设计评选絮谈》,再到《厨卫定型系列化住宅构思》等,每一篇论文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思考,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b></p><p class="ql-block"><b> 在福州时代建筑设计院,作为总建筑师的他,评审图纸、参与方案评选,是省评选专家组成员。福州英惠大厦、长乐罗马花园、古岭培训中心别墅、三木花园、江阴大酒店等众多工程,都在他的严格把关下绽放光彩。后来,在天津华夏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他以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身份继续从事评审图纸工作,为行业发挥着余热。</b></p><p class="ql-block"><b> 然而,2023 年,林永炎因病与世长辞,享年 85 岁。他的离去,让我们深感悲痛与惋惜。但他留下的那些建筑杰作,那些深刻的学术思想,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画卷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林永炎,这位高级建筑师,他为福建乃至全国建筑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怀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六),河川571班“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河川571班全班同学(31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顾仁章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顾仁章一位水利专业的从政领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顾仁章一位水利专业的从政领导做水利工作,迎困难而上,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走从政之路,他的工作职责范围发生巨大变化,但仍心系水利,始终把治水、造福一方作为己任。本传略仅撰写他一生中从事与所学的水利专业和与母校浙江大学有关的一些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顾仁章出生于海盐县澉浦镇这一千年古镇。家境贫困的他凭借自身努力,在学业上不断进取。1951 年考入县中,1954 年进入嘉兴第一中学,1957 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浙大学习期间,他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担任过不同职务,与同学共同努力取得诸多荣誉。在校期间曾被评为系“五好学生”,填写入党志愿书,参加优秀毕业生论文答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62 年毕业时他属水利部分配名额,因受6213强台风影响,上虞江堤海塘损毁严重,被紧急分配到上虞帮助修复抡险。后因上虞县水利局挽留,他留在当地工作。面对灾害后的繁重水利工作,他先后参与多处海塘堵口施工及溃决现场抢险。在曹娥江下游华镇溃决现场,他独立承担工作任务,加固堤塘、砌石护坡加抛石,采用小丁坝确保堵缺安全,并对辖区海塘全面加强管理和维修,他种植芦竹护圹,做出示范,取得管理经验,获得省水利厅长肯定和表扬,並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芦竹种植更是推广至大半个中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64 年冬,四清运动开始,他负责新建杭州湾排涝闸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任务。之后又负责拗花山翻水站配套工程,虽遭遇文化大革命,但他坚持以工地为主,确保工程完工。在此期间,他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培养,担任多个职务并入党,还被评为“县为人民服务标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66 年至 1977 年,他在不同岗位上为当地生产建设贡献力量,在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附属综合办公室抓面上生产、在汤浦工作队时组织和带领群众大力兴迠水利,大大提髙了防洪排涝能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77 年组建县水利电力局后,他任局长,带领单位屡获先进。1982 年初被省委组织部任命为县委常委。1984年初省委任命他为上虞县县长,从此走上了从政之路。1989年6月任命他为诸暨市市委书记,1992年11月任命他为绍兴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1998年调任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副书记,在多个领导岗位上为上虞、诸暨、绍兴的发展尽心尽力,于 2003 年 6 月换届退岗,9 月办理退休手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从政期间,他始终心系水利,把治水作为己任。为提高上虞县防洪抗旱能力,他完成了浙东运河全线疏浚及长诏水库配套工程曹娥江上浦节制闸伸向虞北海涂的东干渠疏浚开挖任务,还做好了面上各项水利工作。面对上虞县繁重艰巨的防洪、防台、防潮任务,他积极作为,成效显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他全过程投入杭州湾海塘抢险和围涂造田工程。上虞沿杭州湾海岸线长,灾害频发。他在抢险围涂工作中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从做工段长到做工程总指挥,历经艰苦、危险与困难,培养了多支能打硬仗的围涂抢险队伍,为上虞围涂造田 35 万亩左右(调离时围成 16 万亩)作出卓越贡献,受到上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嘉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他力举和主持汤浦水库上马建设。绍兴水污染严重,百姓苦不堪言。顾仁章凭借专业知识和责任感,与专业相同的水利局长和秘书长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最终确定从曹娥江支流小舜江上建汤浦水库的方案,并积极向各级汇报。在遇到诸多困难后,通过不懈努力,该项目成功签约,工程施工由水利厅下属公司承包,设计由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承担。汤浦水库 1997 年开工,2000 年竣工蓄水,总库容2.35亿立方米,投资 21 亿元,水库的建成不仅解决了绍兴人民梦寐以求的饮用水难题,而且还改善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成为绍兴市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该水库工程荣获钱江杯,水厂工程荣获鲁班奖。顾仁章在工程中担任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重要领导职务,为工程建设付出巨大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他努力争取曹娥江口门大闸立项。在为解决绍兴饮用水问题争取汤浦水库上马时,他就考虑到曹娥江口门建闸的重要性。在接近退休之际,他积极汇报,引起市委重视,促使该项目立项上马。曹娥江口门大闸建成后成为浙东水资源配置重要枢纽工程,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濒海大闸,顾仁章为其立项贡献了自己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此外,他还积极筹建绍兴地区浙江大学校友会和华东地区浙江大学校友会。成立绍兴校友会后担任首任会长,帮助下属县建立校友会,修复竺可桢故居,联合江西校友会推动成立华东地区校友会并担任负责人,促成浙江大学与绍兴市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为校地合作开创先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顾仁章在从政之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地方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李树林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专家高级工程师李树林》</b></p><p class="ql-block"><b> 李树林,1936年2月生于安徽省寿县。他的求学历程丰富且扎实,1954年至1956年在合肥一中就读,1956至1957年考入南京航空学院学习,1957至1962年在浙江大学土木系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深造。毕业后,由水利部直接分配至安徽省蚌埠闸工程局工作,1964年调到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直到1997年元月退休。1978年,李树林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b> 李树林主要从事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历任技术员、管理处副主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务。他参与了多次船闸大修,以及蚌埠闸水电站复建工程的设计和建设管理工作,在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后,即被调回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身为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李树林,主要分管安徽省境内淮河上的各类水闸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十座大型水闸的管理工作。每逢汛期淮河高水位时,他都是“省防指”指派的专家之一进驻王家坝闸或者城西湖闸,协助基层做好防汛工作。</b></p><p class="ql-block"><b> 李树林利用他积累的丰富专业知识,在水利工程维修工作中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他率先引进钢闸门喷涂金属防腐蚀新技术,把钢闸门的防护周期由涂料保护的5年左右提高到喷涂金属的30年左右。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纂写的技术专著《水下电焊电割技术在闸门抢修中的应用》发表在部级刊物上。</b></p><p class="ql-block"><b> 李树林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得到了水利部的高度认可。他先后多次受邀参与了部颁标准:《水闸工程管理通则》的修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编定员标准》的制定;《水闸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的审定工作。此外,他还受邀参与了《水工钢闸门防腐蚀》一书的技术评价工作。该书作者王守强后来担任水利部副部长。水利出版社出版的《水工建筑物维修养护工作手册》,他也是编辑人员之一。</b></p><p class="ql-block"><b> 李树林不仅在工作上成绩斐然,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他是安徽省水利学会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他还蒹任“安徽省淮河水利工程设计室”首任主任;以及“安徽省淮河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首任站长,获得了安徽省水利厅科教兴水先进工作者称号。</b></p><p class="ql-block"><b> 自1983年起担任了“安徽省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以来,积极与设计部门联系,先后参与了“安徽省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工程补充项目初步设计”和“安徽省淮北大堤除险加固工程应急项目初步设计”。他在各位指挥的领导下,全面负责这两项工程的施工,包括投资包干协议的签订、编制年度计划、检查工程质量、处理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以及阶段验收、竣工总结等。因其在治淮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获得省政府二等功的奖励。另外,他还和有关部门协作,编制了“安徽省淮河干流堤防地质资科手册”,该手册获得了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元月退休后,受单位返聘,参加了安徽省地方誌的编写工作。《安徽省志“淮河志”》共有十章,他编写了四章。水利部委托安徽省水利厅编纂一部“水利工程管理丛书”,其中《水闸》篇,也是以他为主编写完成的。此外,他还参加了安徽省地方标准:《水闸工程技术管理规程》的编写工作。</b></p><p class="ql-block"><b> 李树林先生用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为安徽省水利水电工程事业添砖加瓦。他的专科业素养、敬业精神以及卓越贡献,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树立了光辉的榜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蔡伯元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蔡伯元:水利事业的敬业奉献者》</b></p><p class="ql-block"><b> 蔡伯元,一位出生于 1938 年 12 月的河南长垣县人,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水利事业。</b></p><p class="ql-block"><b> 1955 年至 1957 年,蔡伯元在江苏省徐州市第四中学度过了高中时光。1962 年,他毕业于浙江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并被分配到宁波专署水利电力局(后改宁波地区水电局、宁波市水利局)工作。1997 年,他退休后仍继续为水利事业发光发热。</b></p><p class="ql-block"><b> 在工作期间,蔡伯元先后从事过水利规划、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和工程管理等工作。上世纪70年代由局设计院调入局水利工程管理处,从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组织、培训全市大中型水库管理人员学习.掌推编制年度水利工程调度运行计划和水利工程大坝观测(沉降、位移、浸润线等)资料的整编与分析,为提高全市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做出重要贡胾;上世纪80年代起从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工作,组织、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之间的用水矛盾;制定供水计为和科学分配水量,使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他以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1986 年以来,特别是在 198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蔡伯元主要负责全市水资源管理和城市供水工作。他主持和组织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等方面的评价、论证和课题研究工作。他负责全市水法的贯彻实施、水法规建设、水政执法队伍建设和水政监察规范化等工作。</b></p><p class="ql-block"><b> 蔡伯元主持完成了《宁波市地表水資源开发利用研究》、《宁波市水資源开发及供水战略研究》、《宁波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宁波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等重要报告。他撰写的《宁波市城市供水区水資源优化管理调度模型的研究》论文,在国际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并参与了与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联合研究课题《宁波市水資源开发战略及对策研究》。同时,他还为市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供水方案和水源论证。他主持起草了《宁波市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宁波市水資源管理条例》、《宁波市海塘工程建设和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b></p><p class="ql-block"><b> 参加工作后,蔡伯元历任水資源管理处副处长、水政水資源处副处长、处长、水政水資源管理所所长、宁波市供水办公室副总工程师等职务。他还担任中国水法硏究会理事、宁波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和第十一届宁波市政恊特邀委员。他因在依法治市工作中的突出表现,先后被评为市一五依法治市工作先进个人、省先进水政工作者和全国先进水政工作者。</b></p><p class="ql-block"><b> 退休后,蔡伯元受聘担任宁波市水利学会水利水电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和《宁波市水利志》编篡委员会副主编,继续为水利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b></p><p class="ql-block"><b> 蔡伯元的一生是为水利事业努力工作.的一生,是为治好水、用好水、保护水敬业奉献的一生。他的敬业精神和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沈丽卿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沈丽卿,为水利事业奋斗一生的基层水利工作者》 </b></p><p class="ql-block"><b> 沈丽卿,祖籍浙江鄞县,1939 年 6 月生于上海。她怀着追求知识和梦想之心,于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1962 年毕业后分配至浙江省鄞县水利局,从此开启了一段从事水利事业的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b> 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沈丽卿始终兢兢业业,专注于水利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及小型水电站的建设与管理。负责全县的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安全运行等管理工作。上世纪 70 年代起,她将心血倾注于山区水电站建设,一个女同志以非凡的毅力和无畏的决心,不惧山高路险,不顧体弱,足迹遍布鄞西山区山山水水,为山区小水电建设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亲自参加了鄞西山区水能普查,查清了蕴藏的水力资源,依据“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先后主持和参与了茅镬电站、低坪电站、周公宅电站、杜岙电站、下严电站、洪溪桥电站、细岺电站、外牌楼电站、榧树潭电站、章圣寺电站等一系列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同时还建设了龙观一级电站(总装机640千瓦,发电水头267米)龙观二级电站(总装机 400千瓦,发电水头196米)、皎口水库下游配套樟溪一级电站、樟溪二级电站建设。这些小电站工程的设计、施工,以至于水轮机、发电机等设备的订制,无不付出她的辛勤和汗水,为山区老百姓用电和经济发展,为当地的电力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山区老百姓的爱戴与欢迎。</b></p><p class="ql-block"><b> 此外,她还参与了东钱湖治理、宁锋低产畈改造、樟溪治理、梅墟闸改造扩建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退休前参加中型水库梅溪水库工程建设、任副总工程师。退体后受聘继任梅溪水库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梅溪水库建成后又参加了大型水库周公宅水库前期工程项目工作至2002年止。</b></p><p class="ql-block"><b> 在水利局工作期间,她凭借掌握的知识和专业能力,一直担任水利工程股股长之职默默奉献。她还担任宁波市第八届人大代表,鄞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以高度的责任感为民众发声,为地区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b></p><p class="ql-block"><b> 2006年后依然心怀大爱,投身公益事业。在宁波市华光城社区老年人互访团、宁波市江东区红蚂蚁志愿服务总队中,她持续发光发热,以志愿服务传递温暖与关爱。因其无私奉献,先后荣获“江东城管快乐义工之星”、“江东区红蚂蚁优秀助老志愿者”等光荣称号。</b></p><p class="ql-block"><b> 沈丽卿女士的一生,是为水利事业拼搏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一生,无愧于浙江大学老师的培养和教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钱善杨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钱善扬,一位在水利工程领域默默耕耘、贡献卓著的杰出专家》</b></p><p class="ql-block"><b> 钱善扬1962年毕业于浙大土木系 河川樞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至浙江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从此他便投身于水利水电事业。早期参与了老石坎水库大坝设计、江山峡口水库中坝方案设计以及四明湖水库基础处理等重要项目。</b></p><p class="ql-block"><b> 70 年代省水利电力勘测初,水利部下达长诏、里石门、赋石三大水库任务,面对全新的施工组织设计、概算及经济评价领域,钱善扬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清华大学资料及财政部指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后,他带领团队主编编规和定额,为水利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因此受到水利部的表扬。他的专业知识通过电视片广泛传播,其专业方向也随之转变。</b></p><p class="ql-block"><b> 1988 年,在招投标领域尚处于懵懂阶段时,钱善扬接受编写丽水谢村源水库招标文件的任务。他深入现场,与水利局局长共同研究,最终完成的初稿经审查修改后,不仅顺利完成招标任务,还成为全省中小型水库招标的样本。此后,他完成的《浙江省水利工程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范本》获院科学进步一等奖,并参与修改了《浙江省招标文件及施工合同范本》。</b></p><p class="ql-block"><b> 在治理太湖的重点南排工程中,钱善扬在调概工作中表现出色。面对国家计委专家组的严格审查,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沉着冷静的应对,成功为浙江省争取到重要投资,受到省长和厅长的高度赞扬。</b></p><p class="ql-block"><b> 钱善扬的教学工作同样出色,1989 年、1990 年应邀到河海大学担任本科毕业班工程造价专业课主讲老师,其讲义经修改后出版,被部里领导评价为技术经济学专业的奠基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1998 年,钱善扬在我省首次企事业单位正高职称评定中获评教授级高工。退休后的他依然活跃在水利领域,担任全国水利造价工程师考试专家组组长,工作成果显著,受到中纪委及人事部表扬。</b></p><p class="ql-block"><b> 他应中央党校和国务院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的邀请,分别撰写重要文章和担任高级研究员。建国六十周年,中央为其发行纪念邮票。其作品不仅多次获得荣誉奖项,还被多部重要文献收录。</b></p><p class="ql-block"><b> 钱善扬还克服重重困难,解决了长沼水库库区交通问题,为库区三万群众带来福音。退休后的二十年里,他多次担任专家组组长,解决了众多工程合同争议等问题。</b></p> <p class="ql-block"><b>更为突岀的是钱善扬在其专业领域深耕不辍,成果斐然。专著涵盖广泛,在工程相关领域贡献卓著。</b></p><p class="ql-block"><b> 2001 年,其 25 万字的《招标指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 年 6 月,30 万字的《水工概预算》于河海大学出版社问世;他还主编了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水工造价》下册,达 30 万字。进入 21 世纪,他的创作更是成果丰硕。2022 年 3 月,25 万字的《建设工程审价》在中国国际图书出版社出版;同年 7 月,《建筑工程索赔》(25 万字)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30 万字)相继出版。11 月,35 万字的《建设工程实施阶段造价管理》也成功出版。2023 年,他的佳作不断,3 月出版 40 万字的《水利工程造价与审价》,5 月出版 35 万字的《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9 月出版 40 万字的《建筑工程施工与造价管理》。2023 年 7 月,40 万字的《水利和造价指南》出版;2024 年 5 月,40 万字的《水利工程造价研究与探索》出版;2024 年 3 月,40 万字的《论水利工程施工与造价》出版;2023 年 8 月,25 万字的《论审价》出版。</b></p><p class="ql-block"><b> 在论文方面,钱善扬亦表现出色。其《融入全球化与建设工程造价改革》一文刊登于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杂志,并获中央党校颁发荣誉证书。《推广“实物量法”是深化工程造价改革的重要举措》荣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特等奖。</b></p><p class="ql-block"><b> 此外,他主编的(98)《浙江省水利工程预算定额》荣获 1998 年浙江省水利科学进步奖。在中央纪念邓小平诞生 110 周年时,他荣获中央组织委员会颁发的改革开放特殊贡献奖。</b></p><p class="ql-block"><b> 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钱善扬多次应邀担任专家组组长,成功解决了近三十个工程合同争议、变更、索赔、清单漏项等问题。除温州一个中型工程外,其余二十九个工程均圆满解决,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赶上了拖延的进度,赢得了甲乙双方的感激。</b></p><p class="ql-block"><b> 钱善扬的一生,都在为新兴的专业领域默默耕耘,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适应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金友联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金友联教师传略》</b></p><p class="ql-block"><b> 金友联,1936 年出生于浙江临安县的贫寒农村家庭,家中子女众多,生活艰苦,然其勤奋向学之心未改。1957 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水电站建筑专业,求学期间因病休学一年,1963 年方毕业。毕业后,响应号召赴农村劳动,与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亲身体验乡村生活一年。此后,于新安江水电站开启实习之旅,钻研大坝灌浆技术,悉心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点滴积累,夯实专业根基。又赴缙云县上山下乡一年,深入基层磨砺自身。之后投身安吉县老石坎水库与天台县里石门水库建设,专注质量管理,把关工程品质。</b></p><p class="ql-block"><b> 而后,金友联回到杭州,成为浙江水电技工学校的首批工程力学教师。数十载春秋,坚守讲台,兢兢业业。她视学生如亲人,教学与育人并重,关怀学子生活点滴,所教班级氛围融洽,教学相长,成绩斐然。曾有一届学生转学之际,联名恳请她继续任教,无奈因她不会骑车致此事未成,却足见师生情谊深厚。</b></p><p class="ql-block"><b> 面对荣誉,金友联淡然处之。多次获评学校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更有省级先进名额垂青,只需提交申请材料即可,她却当场放弃,一心向教,以授课为乐,无意于名利追逐。</b></p><p class="ql-block"><b> 其爱人王经权,与她同校共事,教授同门课程,二人相互切磋、携手共进,于教学与生活里彼此扶持,合力培育无数英才,桃李遍布水电及诸多领域,不少成长为骨干精英、领导干部。</b></p><p class="ql-block"><b> 金友联秉持谦虚谨慎、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之道,默默耕耘,淡泊一生。膝下三子,受家风润泽,分别在金融、教育、媒体领域脚踏实地,践行实干精神,传承优良家风。</b></p><p class="ql-block"><b> 金友联儿子王泓编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经权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长王经权高级工程师》</b></p><p class="ql-block"><b> 王经权,1940 年诞生于安徽芜湖县的农村,家境贫寒且子女众多,生活困窘却未磨灭他奋进的志向,自幼便勤奋好学、积极求进。1957 年,凭借不懈努力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水电站建筑专业,在知识海洋里潜心苦学,1962 年学成毕业。</b></p><p class="ql-block"><b> 毕业后,他奔赴福建省多处水电站大坝,投身实践,于一线积累经验、磨砺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融合。彼时,为解与爱人金友联的两地分居难题,他调回浙江水电技工学校(后历经发展,并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和爱人并肩,成为该校早期骨干工程力学教师,开启传道授业历程。</b></p><p class="ql-block"><b> 因能力出众、素养过硬,他被选派至浙江省水利厅组织宣传教育处担任副处长,高级工程师,肩负起推动水利宣传、教育工作重任。此后,步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今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历任校长、党委书记要职,以校为家,倾尽全力谋发展、抓建设、育人才,直至退休,将大半生心血倾注于水利教育事业版图,2019 年,因病溘然长逝。</b></p><p class="ql-block"><b> 王经权与金友联,皆出身寒门、吃苦耐劳、生活质朴,求学路未曾有一丝懈怠,毕业后扎根水利水电教育,奉献青春岁月。他钟情教师岗位,视教书育人为荣耀使命、心灵慰藉,工作时全神贯注,业余亦不懈怠,精心备课、复盘教学、深入钻研,紧扣教学节奏、契合学生特性,摸索出独特教学法,备受学子赞誉。</b></p><p class="ql-block"><b> 夫妻二人同校同授一门课,教学相长、生活互援,合力之下,育人成效显著,几十载培育英才无数,桃李芬芳绽于水电及诸多领域,诸多学子成长为行业栋梁、领军人物。</b></p><p class="ql-block"><b> 即便后来步入水利部门机关、掌舵学校领导工作,暂别课堂,他仍心系水利建设与教育,凭丰富经验、热忱之心,调配资源、出谋划策,于新岗续写奉献篇章。一生秉持谦逊、勤勉、律己、宽仁之风,默默耕耘、淡泊名利、传递友爱,书写充实人生。</b></p><p class="ql-block"><b> 其三个子女传承良好家风,在金融、教育、媒体各领域脚踏实地、踏实奋进,践行“行胜于言”家训,赓续家族精神。</b></p><p class="ql-block"><b> 王经权儿子王泓编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漓生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怀念浙江水电设计院副院长陈漓生教授级高工》</b></p><p class="ql-block"><b> 2024 年 10 月,在这个秋风渐起的时节,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深切缅怀为浙江省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陈漓生教授级高工。</b></p><p class="ql-block"><b> 陈漓生先生出生于 1940 年 1 月 22 日,他的人生历程如同一部壮丽的史诗。1951 年至 1957 年,他在衢县一中度过了充实的中学时光,随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1962 年 7 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的他,怀揣着梦想与憧憬,投身到浙江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的工作中,直至 2000 年光荣退休。</b></p><p class="ql-block"><b> 在设计院的岁月里,他担任过水电室副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兼监理公司董事长等重要职务。1998 年 6 月,他被评为教授级高工,以卓越的专业素养和领导才能,为浙江省水利事业立下汗马功劳。</b></p><p class="ql-block"><b> 陈漓生同志为人忠厚,心胸坦荡。工作上,他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廉洁自律,任劳任怨。始终秉持着勤勤恳恳、忘我奉献的工作作风,成为单位的好领导。他的专业成就不仅为设计院赢得了荣誉,也为浙江省的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生活中,他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对子女深爱严导、言传身教,是妻子的好丈夫,是子女的好父亲,更是老同学的学习榜样和做人楷模。</b></p><p class="ql-block"><b> 陈漓生同志的告别会在杭州殡仪馆 举行,告别厅庄严肃穆。正前方高处悬挂着横幅“陈漓生同志告别会”,两侧的大幅挽联“慈父恩情如山重,儿女挥泪寄哀恩”,诉说着子女们对父亲的深深眷恋。陈漓生的遗体静卧在鲜花丛中,四周摆满了花篮、花圈,那一朵朵鲜花,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他的无尽思念。</b></p><p class="ql-block"><b> 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送来了花篮,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书记、执行董事柴红峰到场告别。金文志、陈永年、丁邦满、余祈文等四位老同学也参加了告别会,代表浙江大学河川五七级同学送了花圈,转达了同学们对家属的真挚慰问。</b></p><p class="ql-block"><b> 儿子陈立在告别会上的祭文,字字泣血,回忆着小时候在雄镇楼的日子,父亲的言传身教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他的成长之路。女儿陈璐的祭文,满是对父亲的敬爱与不舍,那个博学谦逊、内敛稳重、正直善良的父亲,是她一生的骄傲。</b></p><p class="ql-block"><b> 陈漓生先生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对水利事业的执着奉献,他的高尚品德,将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永恒闪耀。让我们铭记他的功绩,传承他的精神,愿他在天堂安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七),河川572班“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河川572班全班同学(30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金文志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卓越的教授级高工院长——金文志》</b></p><p class="ql-block"><b> 金文志,是一位杰出的人物。1939 年 9 月,他出生于浙江丽水,自幼对知识充满渴望,并对工程领域展现出浓厚的兴趣。</b></p><p class="ql-block"><b> 1957 年,金文志入学浙江大学土木系,专攻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河川专业。他在学术领域勤奋钻研,不断追求卓越。1962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投身于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开始了他在水利水电设计领域的辉煌职业生涯。</b></p><p class="ql-block"><b> 在职业生涯中,金文志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深厚的专业造诣。自 1986 年起,他先后担任总工程师、副院长,并获得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职称。他的领导才能和技术水平为设计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金文志的主要业绩令人赞叹。1981 年的里石门拱坝设计和 1992 年的牛头山大坝设计荣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奖,这是对他卓越才华的高度认可。此外,1995 年的枫树岭水电站工程设计以及 2005 年的杭嘉湖南排盐官下河站闸排捞工程设计也荣获了省优秀设计一等奖。</b></p><p class="ql-block"><b> 他不仅在专业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还担任了浙江省水利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水利厅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浙江省经济规划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成员等重要职务。这些职务彰显了他在行业内的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力。</b></p><p class="ql-block"><b> 金文志的努力和贡献得到了政府的高度肯定,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这是对他非凡成就的最好赞誉。</b></p><p class="ql-block"><b> 金文志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激励和启示的典范。他的坚持、才华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庭俊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张庭俊:水利水电领域的杰出专家》 </b></p><p class="ql-block"><b> 张庭俊,一位杰出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的一生都致力于基层水利和水电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b></p><p class="ql-block"><b> 1939 年 1 月,张庭俊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市。1962 年,他从浙江大学土木系河川专业毕业,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他投身于水利科技领域,辛勤付出,为家乡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b></p><p class="ql-block"><b> 张庭俊长期扎根基层,他经手设计和施工的水利工程遍布家乡的青山绿水之间。他的专业技术得到了广泛认可,有 10 多篇技术文章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2 项科技成果还获得了省厅科技奖。他的专著《水路走笔》更是对他多年工作的总结和思考。</b></p><p class="ql-block"><b> 在职业生涯中,张庭俊曾担任多项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主管或工程指挥,连续 3 届担任龙岩市(区)水利局局长。他的工作成绩斐然,为单位赢得了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水政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和“闽水杯”竞赛一等奖等诸多荣誉。他个人也因其杰出贡献,被国家科委等 5 部委联合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b></p><p class="ql-block"><b> 张庭俊的故事是一个充满奉献和成就的传奇。他的专业精神和对水利事业的热爱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b></p> <p class="ql-block"><b>附;张庭俊的⽔路往事</b></p><p class="ql-block"><b>张庭俊,男,1939年1⽉出⽣于福建省⻰岩市红坊镇。1962年7⽉在浙江⼤学⼠⽊系河川专业毕业,教授级⾼级⼯程师。⻓期致⼒于基层⽔利⽔电⼯程的设计、施⼯和管理⼯作,在⽔利科技领域⾟勤劳作,⽆悔⼈⽣。</b></p><p class="ql-block"><b> ⼀、1956年在⻰岩⼀中⾼中毕业,获保送(需参加⾼考)苏州航专,1957年初合併到南京航院,半年后转学到浙江⼤学⼟⽊系⼯⺠建,⼀年后服从国家需要转学⽔⼯专业,完成从天上掉到地下,再从地下摔⼊⽔中的⼤动荡。1962年毕业,轰轰烈烈的⽔利化运动偃旂息⿎,我被分配到福建省惠安县惠⼥⽔库(库容1.26亿⽴⽅⽶、粘⼟⼼墙⼟坝⾼52.5⽶)从事管理⼯作。⻤使神差⽆可奈何地⾛上⼯作单位,开始⽔路⾏程。</b></p><p class="ql-block"><b> ⼆、4位应届⼤学毕业⽣,⼀同来到惠⼥⽔库。我们逐渐完善⽔位、⽓象和⼤坝位移、沉陷、裂缝、测压管⽔位和渗漏量等观测项⽬,编制⽔库控制运⽤计划,执⾏⽔量调度。⼀年实习期满,写成“我们是怎样利⽤观测资料为⼯程管理服务”⼀⽂,被加按语发表在部刊《⽔利管理⼯作通讯”上。 1964年,参加第⼀次全国⼤型⽔库管理⼯作会议,参会的还有在杭州市⻘⼭⽔库的江⾦宝同学。⻘⼭⽔库设有⽔电部疗养所,江⾦宝多次告诉我:“钱正瑛部⻓⼜问起你了!”,使我⼗分惊讶。钱部⻓在次会议前视察惠⼥⽔库,曾近距离回答她的提问。会后有⼀篇在省厅召开的⼤会发⾔“以库为家,以⽔为业”,被加按语发表在厅刊《⽔利简报》;另⼀篇参加⽔管司专题讨论的⽂章“突出应⽤,到灌区去”,被加按语发表在部刊《⽔利管理⼯作通讯》。钱正瑛是技术型部⻓,正是在她任上开始重视⽔利管理,也许因此我被“耵上”,相信她在⽇理万机中也会关注“第⼀代⽔利管理⼈”的成⻓。不然,怎么会“多次”在江⾦宝⾯前提起我这个在最底层的⼩⼩⽔利⼈呢?</b></p><p class="ql-block"><b> 三、1965年奉调惠⼥菱溪⽔库管理局,负责两个⽔库的⽔量调度⼯作。刚上岗,就遇到分管县⻓的“三问”:⼀问⽔库放5秒⽴⽶的⽔,到灌区剩下多少流量?⼆问现在流量加⼤到10秒⽴⽶,什么时候可以到灌区?三问像这样的旱情,两个⽔库要放多少流量,才能满⾜要求?我只能“三不知”⽆以对答。事后组织10多位⽔管员经过三个⽉的渠道测流,终于掌握⼲渠的流损和流速等基本资料,编制⼀套简单易⾏的⽔量调度图表。根据研究成果,写成“灌溉渠道的⾏⽔规律”⼀⽂,发表在省⽔利学会会刊《会讯》,同期发表与⼈合写的“恵菱灌区流量包段的技术⼯作”⼀⽂。</b></p><p class="ql-block"><b> 四、1969年底,泉州市公路段和惠安县共建洛阳桥闸,被调往⼯程指挥部。洛阳桥闸位于中国古代名桥之⼀的洛阳桥上游300⽶处,经钻探海泥深17⽶。在讨论设计⽅案时,提出地基换砂、板桩固砂、联合底板、分段设逢、三铰⽯拱桥和中间部分闸⻔⾤⽤先启⽔闸等措施,解决软基建闸、不均勻沉陷和減少⼯程量等问题,⽆意中将⾃⼰推向了负责任的岗位。⼯程完⼯后调出家乡⼯作;50年后回访⽼地⽅,得知下游河海交汇处⽔环境得到改善,附近滩涂的海蛎、海蛏年年丰收;交通桥担负福(州)厦(⻔)公路繁忙的运输任务,从未因为⼯程质量问题⽽耽误交通;⽔闸形成的上游淡⽔湖,正常供应围海造⽥的⽤⽔需求。</b></p><p class="ql-block"><b> 五、1972年初,参加⻩岗⽔库(库容3312万⽴⽅⽶、辗压⼟坝⾼47⽶)⼯程施⼯,负责进坝施⼯路和栈桥搭设。此后,带领⼀个⼩分队,转战渠道配套(灌溉⾯积4.26万亩)的设计和施⼯,</b></p><p class="ql-block"><b>1978年全部⼯程建成通⽔。其中主要建筑物⻜跃渡槽(过⽔流量1.6秒⽴⽶,⻓277⽶,⾼41.6⽶)由4跨⼆肋单波双曲⽆铰园弧拱组成。1990年邻近某⽔泥⼚开⾤⽯灰⽯,弃⼟逐渐堆向进⼝段东南</b></p><p class="ql-block"><b>侧,南墩受侧向⼒作⽤,引起上部结构严重变形。槽顶垂直轴向最⼤⽔平位移395厘⽶,竖向沉陷320厘⽶,隆起250厘⽶,拱跨最⼤拉⻓180厘⽶,缩短250厘⽶。多处联接部位破损,渡槽外观歪</b></p><p class="ql-block"><b>斜弯曲。曾在省刊《⽔利科技》发⽂“⻜跃渡槽槽墩变位、拱体损坏原因分析和加固措施”,企盼同⾏专家提供解救办法。2010年该渡槽附近“欧洲⻛情区”房地产项⽬开发,下游渠段早被挖除,上游渠段也已改线,⻜跃渡槽失去原有功能,有关部⻔决定拆除渡槽。现在新罗区(原⻰岩⼩市)⽔利局已经撤消归併农村农业局,房地产开发项⽬流产,拆除任务交由所属镇政府的⼀个⼩部⻔负责,实际上⼰经⽆⼈负责。⻜跃渡槽建成46年,正常运⾏12年,带病矗⽴34年(其中带病运⾏20年)。2023年⽹上掀去⼀股保留渡槽反对拆除的呼声。⻜跃渡槽是我的⼼⾎之作也是⼼中之痛,⼯程潜在危险严重危在旦夕,本⼈作为该⼯程的参与者,不得不含泪⽀持“折掉”。</b></p><p class="ql-block"><b> 六、1979年7⽉,⻰岩地区设⽴农林⽔⼤专班,被调往任课,4个学期讲授⼯程⼒学、⽔⼒学、⼯程结构和⽔⼯建筑物等4⻔课程。我深知教师责任重⼤,浑身卖⼒认真备课不敢怠慢,校⻓曾经组织⼤专班教师观摩讲课,给予很好评价。班上学⽣50⼈,毕业后留在本专业成为本地区各县⽔利系统中坚⼒量者18⼈,转⾏到相关专业者15⼈,改⾏者17⼈。同学中获⾼级职称者6⼈,处级以上⼲部者3⼈,成功创业事业腾⻜者3⼈。⾃⼰也深尝教师受尊敬之荣耀,结交跨辈之友,深感慰藉。</b></p><p class="ql-block"><b> 七、1981年7⽉调往县办九曲岭⽔电站(装机2x3200千瓦)任⼯程副指挥。当年,这是⼀座在我县地⽅电⽹中上档次的⾃办⻣⼲电站,我们⾃⾏设计施⼯,⼀次启动投产成功,⾄今安全运⾏40余年,取得可观经济效益。建设时期培养了⼀⼤批⻣⼲⼒量,正好赶上1986年开始的县⼩⽔电发展壮⼤阶段。 解放前,⻰岩县只有⼀座⺠办30千瓦直流微型⽔电站。1978年起步到1995年,经过三个阶段发展,实现初级电⽓化。全县⽔电总装机从5313千瓦到14845千瓦再到45075千瓦,连同万安溪⽔电站,境内装机达9万千瓦,开发程度41.7%。笔者是⻰岩县⼩⽔电后两个阶段的参与者和⻅证⼈,有幸⽬睹轰轰烈烈的办电⾼潮全过程,⼀度成为这个⾼潮的策划者和指战员。现在回想过去,虽然没有⼀个电站⼀台机组属于我有,但明显感觉强⼤电流之中曾经注⼊我的⼀份⼒量,⼼中颇觉⾃我安慰。我也因此借县办⼩报《⻰岩科技》,连续发表“⻰岩⽔系列谈”、“⻰岩⽔坝系列谈”、“⻰岩⽔电系列谈”和“⻰岩⽔渠系列谈(未完)”,每个系列各10篇,多⽅⾯介绍与⽔有关的情况,兼具科普作⽤。</b></p><p class="ql-block"><b> ⼋、1992年,市政府成⽴村美⽔库⼯程建设领导⼩组和指挥部,本⼈任副组⻓和总指挥。⼤坝为细⻣料混凝⼟砌⽯双曲拱坝,垻⾼80.2⽶,最⼤厚度11.3⽶。1995年7⽉⼤坝刚建成,⽔库⽔位在17⼩时内骤升33.3⽶,平均每⼩时涨幅近2⽶。此后经过30年洪⽔考验,证明施⼯质量合格。1996年6⽉16⽇,⽔库⽔位(481⽶)远未到达设计⽔位(492⽶)的情况下,输⽔隧洞出⼝突然断裂喷⽔,局部⼭体滑移。事后查明,事故原因是出⼝段地质先天不⾜,设计者没有满⾜洞室最⼩覆盖⽐的要求,出⼝段钢管衬砌⻓度远远不够。处理时出⼝260⽶的钢筋混凝⼟衬砌改⽤钢板衬砌,经验收符合标准。1999年新年伊始,在我即将退休告别⼯作单位之际,邀约⼏位有关⼈员,进⼊隧洞检查。三年前惊⼼动魄的⼀幕,久久回旋脑海,那个虽然有5个吉祥数字的不吉祥⽇⼦,此⽣再也⽆法从我脑⼦抹去。村美⽔库有许多值得关注的经验和教训,但我再也⽆⼒去深挖和总结了,只在后期同我的两位学⽣合写“村美⽔库封堵蓄⽔情况及经验教训”⼀⽂,发表在省刊《⽔利科技》上。</b></p><p class="ql-block"><b> 九、在县⽔电局担任局⻓职务期间,有机会跑遍家乡的⼭⼭⽔⽔,⽬睹⼩型⽔利⼯程设施之不⾜,便同我局技术⼈员⼀起,探索解决这种情况並获成效:</b></p><p class="ql-block"><b> 1、总结东⻛渠渠⾸滤⽔坝技术,推⼴应⽤建成20多座。滤⽔垻变竖向侧⾯引⽔为顶⾯引⽔,变拦污为排污,克服了常规引⽔⼝受砂⽯淤积及漂浮物阻塞的影响。我们改进原苏联扎⻢林教授的栅缝流量计算公式,提出合轴相关图计算⽅法,求解过坝⽔深~进栅流量关系。写成技术⽂章“滤⽔坝引⽔流量的计算”发表在《⽔利科技》,另外⼀⽂“滤⽔垻技术及其设计⽅法”被收⼊《浙江⼤学百年校庆暨七⼗周年系庆⼟⽊⼯程论⽂集》。</b></p><p class="ql-block"><b> 2、⼭区河流引⽔陂坝,由于设计不当、施⼯质量⽋佳等原因,洪⽔期间常遭破坏,是历年治理⽔毁⼯程的“重头戏”,为适应农⽥灌溉或引⽔发电要求,急需加以改造。1975年以来,在本县设计和推⼴应⽤⼩型连拱垻15座,经洪⽔考验,⽆⼀受损。有关技术⽂章“⼩型连拱坝⸺陂坝改造的理想选择”发表在《⽔利科技》上。</b></p><p class="ql-block"><b> 3、我县地处⼭区,主河道流域⾯积⼤,过去⽤低矮的⼲砌⽯坝引⽔灌溉,经常⽔毁。试着将平原地区常⻅的⽔闸⼯程引进⼭区,由于该垻型调节能⼒好,可以降低防洪⽔位,从⽽显著减少淹没损失,因此得到迅速推⼴,经⼿设计施⼯的已有5座。</b></p><p class="ql-block"><b> 4、本⼈参与设计⼏⼗座农村⼩型⽔电站,发现这些⼩⽔电多为引⽔式⽆调节的径流⽔电站,具有⽔头⾼、渠线⻓、⾤⽤⾮⾃动调节渠道;装机容量⼩,在电⼒系统中不承担调峰、调频任务,⽔轮机采⽤⼿控或⼿控电动调速器等特点。便与同事合作,将农村⼩⽔电压⼒前池的优化设计列为讨论课题,对其平⾯布置、剖⾯型式、容积⼤⼩、特征⽔位、防渗设计、要否设置冲砂孔和⼯作闸⻔等⽅⾯提出看法,写成“农村⼩型⽔电站压⼒前池设计若⼲问题的探讨”,发表在省刊《⽔利科技》上。</b></p><p class="ql-block"><b> 5、在我任上,⻰岩市(县级)被评为“全国⽔利法制建设先进县”和“全国⽔利建设先进县”,实现农村初级电⽓化和初级⽔利化达标县。本⼈荣获农业部、国家科委联合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先进⼯作者称号。⾃从⾛上⽔路历程,⻓期致⼒于⽔利⽔电基层单位的设计、施⼯和管理⼯作,参加过许多⼯程项⽬从⽆到有的系统⼯作,应⽤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並建设成为事实的存在。技术职称⽅⾯,⼯程师、⾼级⼯程师到教授级⾼⼯,从地⽅到省厅评审⼀路顺⻛⾼票通过。在可以⽐较的范围内,我敢说,⾃⼰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忠于祖国⽆愧⼈⺠的好⼉⼦。</b></p><p class="ql-block"><b> ⼗、伏案绘图设计之余,原先为了换个思路清醒脑⼦,试着提笔写点东⻄,包括总结技术⼯作的经验教训,陆续发表在有关报刊杂志上。临近退休,整理</b></p><p class="ql-block"><b>出来,共有40多篇近20万字,热⼼朋友多⽅奔⾛申请刊号,顺利以《⽔路⾛笔》书名刊印出版。事前将初稿(原名《拙笔存档》)寄给原⽔利部常务副部⻓李伯宁,以表示第⼀代⽔利管理⼈向部领导的汇报,想不到很快收到他的亲笔回信和赠书。福建省原⽔利⽔电厅⿈栢荣厅⻓在百忙中提笔作序备加赞尝令我汗颜。80⾼龄的新加坡嵌联⾼⼿连江秋⽼先⽣撰嵌名联题写书名设计封⾯。⻰岩的⺟亲河——-⻰津河⽔养育了我,⻰津河所⾛过的路,为我提供不尽的⽂思和点缀江⼭的舞台。我深情地热爱它,并把它介绍给我的朋友,这才是我埋头写作书中各篇的寄意所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友土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陈友土:电力设计的杰出贡献者》</b></p><p class="ql-block"><b> 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 103 周年之际,我们要向一位老党员——陈友土致以崇高的敬意。他在党的旗帜下,风雨兼程 65 年,为安徽电力设计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陈友土出生于 1938 年,来自福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于 1957 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并在 1959 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还荣获了共青团中央颁发给浙江大学的“五四”纪念章。</b></p><p class="ql-block"><b> 1962 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新安江电站工作。1965 年,他调至安徽省电力设计院,在这里度过了长达 44 年的职业生涯。1994 年,他获得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质和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1998 年退休后,因院里技术工作的需要,他返聘至 2009 年才光荣离院。</b></p><p class="ql-block"><b> 在安徽电力设计院工作期间,陈友土担任电网工程部专职设计总工程师。尽管他在浙江大学学习的是土建专业,但为了胜任这一工作,他还认真学习了电气、保护、远动、通信、系统等相关专业知识。每当接受工程任务时,他总是带领工程设计人员到工程所在地进行选址。他能够根据变电站的设计规模,确定电气主接线,选择配电装置型式,并根据各级电压进出线方向,完成变电站的总平面布置,供大家讨论并最终确定变电站站址。</b></p><p class="ql-block"><b> 在院工作期间,他有幸参与并组织完成了 100 多座 110~500 千伏变电站的设计工作,其中负责并参与设计的全省第一座 500 千伏合肥变电站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220千伏合肥游乐变是合肥地区重要枢纽变电站,110~220KV配电装置采用GIS全封闭组合电器,其中220KV配电装置采用正三角形布置且架空出线,110KV采用全电缆出线,全变电站占地比常规布置节省50%用地。该变电站设计理念创新、技术领先,荣获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2008年度电力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b></p><p class="ql-block"><b> 他多次参加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110~500千伏变电站典型设计和典型造价编制工作,参加国内行业组织的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编制工作,同时在全国电力杂志上发表多篇电力建设的技术论文,其中:</b></p><p class="ql-block"><b> 1,《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仅有很少的220千伏变电站,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目前电压等级已发展到世界最高的1000千伏。为适应电力工业的发展,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制,并由中国计划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发布,该规程适用于35~750千伏变电站建筑和结构设计,我作为主要编制人全程参加并对全规程审核。</b></p><p class="ql-block"><b> 2,《110~220KV变电站典型设计》</b></p><p class="ql-block"><b> 3,《110~220KV变电站典型造价》</b></p><p class="ql-block"><b> 4,《220KV变电站构架标准化计算书》 </b></p><p class="ql-block"><b>以上设计技术规程、典型设计、典型造价,标准化计算书在工程设计中获得广泛应用。</b></p><p class="ql-block"><b> 陈友土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电力事业的发展努力拼搏,为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陈章成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记杭州市水利局局长陈章成》</b></p><p class="ql-block"><b> 陈章成′ 1939 年诞生在福建南安梅山,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勤奋。</b></p><p class="ql-block"><b> 1951 至 1956 年,陈章成在国光中学潜心求学,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7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开启了在土木系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专业的求知之旅。1962 年毕业后,他毅然投身杭州水利局,从此与水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b></p><p class="ql-block"><b> 在担任副局长期间,陈章成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始终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知识,精心规划和组织杭州市的水利建设工作。无论是防洪工程的加固,还是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他都事必躬亲,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高质量完成。</b></p><p class="ql-block"><b> 不仅如此,陈章成局长廉洁奉公,一心为公,从未有过丝毫的私心杂念。他时刻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倾听民众的呼声,为解决民众的水利难题而不懈努力。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民众能够享受到水利建设带来的福祉,成为了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好领导。</b></p><p class="ql-block"><b> 1975 年,陈章成局长肩负国家的重托,前往非洲乍得国家工作。在那艰苦的三年里,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当地的水利建设事业。他的努力和付出,为乍得国家的水利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改变,赢得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赞誉和尊重。</b></p><p class="ql-block"><b> 陈章成局长的一生,是为水利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水利工作者,为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幸福,勇往直前,不懈奋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施长碧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记杭州桐庐水利局长施长碧》 </b></p><p class="ql-block"><b> 1938年生,中共党员,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利规划设计工作。1962年从浙江大学土木系河川枢纽水电站水工专业毕业,分配到杭州市桐庐县水电局任技术员。</b></p><p class="ql-block"><b> 1979年套改晋升为工程师,1983年任桐庐县水电局副局长,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桐庐县水电局党委委员,并兼任桐庐县江南灌区管委会书记等职。 </b></p><p class="ql-block"><b> 1969年7月5日,桐庐分水江发生特大洪水,流量高达10100秒立方,冲毁房屋1.8万间,毁田2万多亩,落水1300余人,淹死454人。其中南堡大坝冲毁,致全村夷为平地,淹死219人。</b></p><p class="ql-block"><b> 1970年1月,施长碧代表县局去常山参加全省水利会议,会上落实南堡大坝修复资金20万元。并即刻进行“南堡大坝”修复画图纸。该坝全长700米,高4.5米,全用浆砌块石,并新建“消力池”,达到“水过坝,坝不倒,水过田,田不冲”的要求。施长碧是工程施工总指挥,与南堡人民一起高标准完成大坝修建工程。新的南堡大坝,人们喜称是“胜天坝,幸福坝”。长碧为灾后大坝的设计、施工作 较大的贡献。1970年6月3日,人民日报头条以“泰山压顶不弯腰为题, 南堡人民抗灾建坝事迹,从此“南堡精神”名扬全国。 </b></p><p class="ql-block"><b> 1980年主持的芦茨溪水电梯级开发(1-5级1895千瓦电站)获桐庐县科技一等奖。1981年学术论文《从芦茨溪水能资源开发,看农村水电站建设》荣获杭州市科协优秀论文奖,并参加全国农村能源交流座谈会,受到时任副总理余秋里接见。 </b></p><p class="ql-block"><b> 1986年兼任桐庐县江南灌区管委会书记期间建成江南灌区,这是桐庐县最大水利综合体,由肖岑水库(蓄水1200万立米)、剪溪坞水库(蓄水135万立米)、富春南渠(设计流量5秒立米,长31公里)及四座配套电站(3635千瓦)组成。灌溉农田涉8个乡镇5万余亩。这是他参加规划设计、续建配套工作做得最多,成效最好、贡献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 </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6月应邀参加国家农业水利专家组(5人)赴非洲贝宁共和国马次维尔农场现场考察,计划落实3000万美元援外资金,为国争光。 </b></p><p class="ql-block"><b> 1998年11月退休后被县政府反聘留用8年,筹建投资亿分水江枢纽(大型)工程建设,直至竣工验收。其中,负责完成“移民规划”区防护复耕”等项目。期间经领导安排,做礼拜六的工程师,利用双休日,任龙门电站(民办)建设总指挥,完成投资2800万,1600千瓦高水头(350米)龙门电站建设,分水江枢纽工程投资7·78亿,为桐庐水电事业做出了新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章志棠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章志棠一位辛勤耕耘的高级讲师》</b></p><p class="ql-block"><b> 章志棠一位辛勤耕耘的高级讲师,他先在设计部门工作13年,后在职教战线23年,在监理岗位10年。他在从事教育事业期间,立足岗位,勤勉履职,默默耕耘,甘于奉献,深受学生爱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教育工作者的不平凡。</b></p><p class="ql-block"><b> 章志棠,1938 年出生于安徽省绩溪县五都龙川章家村。自幼勤奋好学,7 虚岁便就读于村办私塾学堂,后辗转多所学校。1957 年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先后在工民建 571 班和河川枢纽及水电站建筑 572 班学习,直至 1962 年毕业。</b></p><p class="ql-block"><b> 毕业后,章志棠被分配到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水电室水工 2 组,开启了辉煌的水利工程设计生涯。在设计院工作期间,他完成了多项重要设计任务。1963 年至 1964 年,参与平阳朱家站闸主体工程结构设计并担任设计代表;1964 年,负责东阳横锦水库电站二期工程和溢洪道部分工程设计;1965 年至 1968 年,主导文成县百丈漈二级电站相关设计,获水利厅科技二等奖;1970 年担任临安青山水库电站设计负责人;1971 年至 1972 年,负责安吉丰城电站设计;1973 年至 1975 年,作为杭嘉湖排涝工程长山闸初设负责人,获水电部优秀设计奖;1975 年,负责援外工程多哥波塔引水灌溉工程设计。</b></p><p class="ql-block"><b> 1975 年,章志棠调入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他讲授多门课程,带领测量实习,指导毕业设计,制定教学方案,研制教学大纲,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他自编多本教材,质量上乘,其中“明渠水流小结”“建筑结构习题集”成为全国中专课程组会议交流资料,《建筑结构》教学大纲在水电部中专相关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教研会上审核通过。他还主编了水利中专全国统编教材《建筑结构》己由水利出版社出版。</b></p> <p class="ql-block"><b> 1998 年退休后,章志棠仍在监理公司工作,2008 年才结束工作。期间,他在任省重点工程桐庐县分水江水利枢纽工程总监理工程师时,荣获电力部最高的银质奖杯。此外,他发表了多篇论文著作,如 1973 年编写浙江省百丈漈二级水电站干砌石溢流坝介绍,被编入“水工设计手册”土石坝中;后张自锚法与长山闸预应力钢筋砼闸门上的应用,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浙江百丈漈二级水电站压力钢管设计,获厅科技成果二等奖;杭嘉湖南排工程澉浦长山闸设计,获水电部优秀设计银质奖。</b></p><p class="ql-block"><b> 章志棠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无论是在设计岗位还是教育岗位,都做出了卓越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彭士国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高级工程师彭士国》 </b></p><p class="ql-block"><b> 彭士国,一位为安庆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杰出工程师。 1936 年 8 月,彭士国诞生于安徽桐城这片土地。他自幼勤奋好学,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毅力。1951 至 1954 年,他在桐城中学初中部接受教育,扎实的基础为他的未来之路奠定了基石。1954 至 1957 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安庆一中高中部,并在同年成功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在浙江大学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的学习时光里,他刻苦钻研,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于 1962 年 7 月顺利毕业。 毕业后,彭士国毅然投身于桐城县水利局的工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为当地的水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b></p><p class="ql-block"><b> 1972 年,他调入安庆市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继续在专业领域发光发热。1981 年,他响应组织号召,抽调筹建安庆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为研究所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彭士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他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为安庆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解决了诸多难题,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在环境保护领域,他也积极探索创新,为改善地区环境质量出谋划策,为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彭士国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专业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b></p><p class="ql-block"><b> 1982 年,他加入九三学社,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社会事务,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b></p><p class="ql-block"><b> 1996 年,彭士国光荣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曹厚舜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记奉化市水利局长曹厚舜高工》 </b></p><p class="ql-block"><b> 曹厚舜高工,1937 年出生于浙江奉化,1957 至 1962 年就读于浙江大学。毕业后,他投身于宁波市下属的奉化市水利局工作。 在早年的工作生涯中,尽管曹厚舜逐渐成为局里的技术骨干,却未获提拔。然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带来了转机。摒弃成份论后,他于 1979 年至 1981 年期间,从勘察设计室副主任晋升为奉化市水利局副局长,1987 年再次获得职位提升。1993 年,因年龄原因退居二线,1997 年正式退休。 曹厚舜的工作看似平凡,却始终秉持着“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工作”的原则,在不同岗位上忠实履行职责,勇于担当。 在其工作历程中,有三件大事尤为突出。</b></p><p class="ql-block"><b> 其一,他积极当好市领导的参谋,全力推动亭下水库、横山水库扩建工程,为争取其早日建成不遗余力。同时,配合宁波市水利局做好灌溉渠道配套项目。要治理好鄞奉平原 80 万亩农田的水旱灾害,解决宁波市区供水问题,在奉化江流域建设亭下、横山等大型水库工程势在必行。得益于奉化市委市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宁波市政府、市水利局的全力支持,这两项工程成功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在这一过程中,曹厚舜等人积极配合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及施工用地等政策处理工作。而两大工程配套的灌溉渠道工作,在宁波市水利局的领导下有序实施,抽调的技术骨干分工明确,分段包干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这些技术骨干后来占据了宁波市第一批高工入选名额的百分之六十,曹厚舜亦是其中一员。 </b></p><p class="ql-block"><b> 其二,曹厚舜出色地完成了水库治险加固、抢险工作和水利工程防洪调度渡汛工作。大跃进时期所建的众多水库、山塘,几乎全是险库险塘。输水涵管采用的瓦筒,在酸性环境下多年后破碎;坝基处理不善,坝体质量差,导致坝基坝体漏水,溢洪道达不到排洪标准,几乎全部需要除险加固。他们挖掉全部瓦筒,改用隧洞或钢筋砼管道,对不少坝基进行水泥灌浆,新建黄泥心墙提高坝体防渗能力,加固加宽溢洪道以符合防洪标准。然而,治险加固速度往往跟不上险情发展的速度。曹厚舜经历了一次满蓄 50 万方水的水库抢险历程。因瓦涵管破裂,坝中出现直径 2 米深不见底的天坑,涵管进口闸门虽关,但仍流出大量黄泥浆水,迎水面涵管也多有破裂,水带入坝体黄泥,坝体坍塌在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们不得不采取破 20 余米坝体排水的方案,方才抢险成功。要知道,坝体位于 300 多米高程的东江末端,下面是十余个村庄。此后的几次重要抢险工作,曹厚舜均参与其中。横山水库第一次建成后总库容仅 5000 万方,库区是暴雨集中区,每逢台风暴雨,防洪调度运行艰难。加大泄流量会使下游已积涝成灾的平原雪上加霜,减少泄流量会使水库水位节节上升,危及大坝安全,而大坝下游是奉化市城近 10 万居民。每逢台风暴雨,曹厚舜必亲临横山水库,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艰难抉择如何控制好闸门的启闭。 </b></p><p class="ql-block"><b> 其三,曹厚舜长期负责勘测设计室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小型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管理工作,此乃他的本职所在。 </b></p><p class="ql-block"><b> 曹厚舜高工,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无畏的勇气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奉化市的水利事业贡献了一生,其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奉化水利发展的史册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刘炳锡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高级工程师刘炳锡同学传略</b></p><p class="ql-block"><b> 我的家乡位于江苏省常州市焦溪古镇(原属武进县),生于战火纷飞1937年6月的农民家庭,1951年从焦溪小学毕业,当年的6月14日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9月进入焦溪中学,1954年毕业,同年考入江阴县中,1957年高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入学注册工民建575班。读后不久因国家建设所需,河川专业扩容增班,经动员调入河川572班(由工民建和河川两专业的六个班级抽调同学组成班)。浙大学制也从五七级开始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1962年浙大毕业。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的学子能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除了自己和家庭努力外,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是在党和政府政策的滋润下完成学业的。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美好昨天和幸福快乐的今天。感恩之心永驻!</b></p><p class="ql-block"><b> 一 ,1962年从浙大毕业,当时国家刚从困难中走出,就业压力很大,也正是我们等待国家分配工作的关键节点期。在国庆假期前接到通知返校,大家焦急的等待着分配佳音,十月中旬的一天名单公布了,当听到自己和其它十七位同学一起分配到浙江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时,内心是既高兴又激动(在金文志同学的文献中被称十八勇士)。在统一去单位报到的那一天,各人携随身行李坐上三轮车,一个有十几辆三轮车组成的车队从七舍下的广场出发,奔向校门,直往玉泉路、里西湖、湖滨路…奔跑,个个兴高采烈,人人满脸笑容,金秋十月,桂花飘香,景色迷人的杭城西湖边,又增添了一条招人注目的靓丽动景。此情此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十月廿五日的集中报到时,给整个设计院热闹了一番,老职工们都举目望着我们一辆辆三轮车入院奔向后院住宿处,当时设计院在发展初期,工作、住宿条件都十分拥挤。办公桌联排座,住房是大集体,似学校集体生活一般。十八勇士的进入,给设计院增添了生气和活力:办起了黑板报,活跃在院内举办的多项竞赛活动中,引人注目。河川572班的篮球强项也在设计院联赛中得到了体现(河川572班篮球队五主力,到设计院的就有三位:金文志、章志棠和自己)。自已也是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环西湖长跑、攀登北高峰比赛…这些都给自已留下了深刻印记。工作开始时我被安排在农水组的姚江流域农田灌溉组,不久机构调整,农水组划入省水电厅农水处,自已进了院新组建的规划室综合科的宁绍地区组,当时地区旱涝洪灾害频发,按安排针对问题带上地形图搞水资源调研,在蓄、拦、引、排上找对策,鄞县平原和姚江平原几乎跑遍,尤其是姚江流域的山山岙岙和溪水湖泊都走到了,回来就写调查报告,为流域治理规划不断充实完善。而后又进入曹娥江流域,开展对上游四条江的查勘,为新昌、嵊县防洪引灌保堤寻找方案;后又为嵊县粮仓长乐江平原的八万亩良田灌溉和治江蹲点县水利局。此后又在室领导的带队下,又转去浦江县蹲点治理浦阳江上游河段,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撤离回院。 </b></p><p class="ql-block"><b>文化大革命运动造就了派系斗争。浙大同学都比较理智,当矛盾突出激烈有可能造成伤害同学时,就会出手化解避免意外发生,大家更多更专注在业务上。 1972年秋冬由我院勘测设计的新昌县长绍水库要复建,一个防洪为主兼有灌溉发电的水利枢纽工程,防洪库容、最高蓄水位还未最终确定,时由规划室总工程师陈绍沂带队现场设计,确定工程最终规模。 </b></p><p class="ql-block"><b>1975至1976年也是我的工作和生活的重大转折点,在院方费尽周折调动我家属落户杭州未果的情况下,我就申请自已调出杭州回故乡常州。</b></p><p class="ql-block"><b>1976年春节过后和家人一同来杭办理了离院转户等繁琐手续。当真要离杭离院时浓浓的同学情涌上胸间难以释怀,更难忘怀的是当我们去城站乘火车回常州时,有同学同事一二十人到站相送。杭州已成我的第二故乡,所以只要有机会到杭州,都会去设计院拜访一下老同学和老同事,这个情结是永恒的。</b></p><p class="ql-block"><b> 二 ,1976年3月5日正式在新单位常州市城市建设局规划科工作,一切需从零开始。时过不久,市主要领导要了解当时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真实状况,这个任务最后就落实到了我的头上。由市城建局牵头,市总工会、市房管所协同成立联合工作组,在区、居委会的密切配合下,在老城区选不同类典型居委会住户,入户深入调查取证造册,汇总分析主笔写出调研报告,通过局审报市,调研报告得到市里的赞可,也是对我们辛勤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1978年城市建设迈步发展,城市规划布局则要先行,提出要搞城市总体规划,安排好城市工业和人民的生活的发展布局(还在计划经济年代)。这是常州市城市史上第一次搞城市总体规划,它涉及城市各口专业发展布局的融合。在分担任务完成后,并承担了对总体规划文稿及各专业规划文稿的校核刊印工作。今日常州老市区的工企业布局和常州人耳熟能详的八大老旧小区的形成就是起于总体规划布局下发展来的。 1976年进局工作以来,自己的工作表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980年1月7日正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b></p><p class="ql-block"><b> 三 ,1980年初国家大力发展城市水运事业,南北黄金水道京杭运河需开始全面疏浚整治。京杭运河在常州是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是一段常年只能通航三四十吨位船舶航道,是苏南运河段最严重的卡口。交通部提出要以国家四级航道,通航500吨级的船舶标准整治,由中央、省、市三方出资,以中央、省为主,市为副。这是常州史无前例的大工程。</b></p><p class="ql-block"><b>1980年12月下旬借调进由市长挂帅的常州市京杭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工作,指挥部组成以城建、交通两局系统人员为主,涉及抽调单位11个,人员108人。1981年工作开展不久,国家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期,整治工程下马,人员返回,但机构保留少数人继续做好前期工作,自己是留下的一员,按要求展开了以下几项工作:</b></p><p class="ql-block"><b>1、组织局里测量队对8.92公里河道进行平面、断面测量;</b></p><p class="ql-block"><b>2、按四级航道标准绘制河道整治工程平面图册;</b></p><p class="ql-block"><b>3、组织制作8.92公里运河平面模型展板,在市中心红梅公园展示,震动全市;</b></p><p class="ql-block"><b>4、全面调研确定沿河两岸近三千户居民和一百三十余企事业单位的拆迁红线,由动迁人员开展拆迁调查;</b></p><p class="ql-block"><b>5、编制工程预算上报,(原投资预算为4400万元)。直至1984年3月1日整治工程正式批复开工建设,到1989年5月29日~31日由交通部工程建设司组织部、省、市联合竣工验收,评定为优良工程,历时五年,按标完成四级航道建设。投资总规模达8000余万元。在常州“龙城春秋”期刊上撰写的《千秋伟业谱新篇》一文中有全面评实介绍。 </b></p><p class="ql-block"><b>感悟下写上《新生》诗一首 </b></p><p class="ql-block"><b> 风雨沧桑古运河, </b></p><p class="ql-block"><b>改革春风换新装; </b></p><p class="ql-block"><b>百舸争流奔四化, </b></p><p class="ql-block"><b>龙城腾飞翅翼壮。 </b></p><p class="ql-block"><b>(常州古称龙城)。 </b></p><p class="ql-block"><b>工程竣工验收结束,自己仍然留下干了几件印记深刻的事:</b></p><p class="ql-block"><b>1、整个工程技术资料整理移交市档案馆;</b></p><p class="ql-block"><b>2、编辑出版常州运河彩印版画册;</b></p><p class="ql-block"><b>3、为运河截弯取直后形成的半月岛立碑纪念缮写纪事碑文等收尾工作。 </b></p><p class="ql-block"><b>进指挥部工作至工程全部结束,前后历时有十年,期间历任工程科、动迁科科长,指挥部党支部委员、书记(属市机关党委领导)等职。并多次受到指挥部、机关党委的年度表彰和奖励。被两届市政协聘请为城建组委员,参与城市建设专题调研等活动。 </b></p><p class="ql-block"><b> 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年,是改革多变的十年,亲历了由市城市建设局到市城市规划处、再到市城市规划局、再到市城市国土规划局的撤、拼、合的历程。由于自己外借时间超长,有原疏近亲之感,所以在1990年5月23日申请由市规划局调入常州市华光城市建设工程公司(隶属市建委),任公司经理助理兼工程科科长,从事房地产开发建设,参与主持编制了企业管理章程及各部门工作职责条例,顺利完成了企业的资质等级考评。</b></p><p class="ql-block"><b>1990年12月29日经市高级职称评审会考核确认为高级工程师。九十年代房地产开发迎来高速发展期,市建委学习深圳经验和苏州昆山的先行做法,试搞土地一级开发。此时市国土规划局顺势新组建了“常州市地产开发总公司”,并于1992年12月2日召开了轰动全市的成立大会,组成人员从各口调划,我在的华光城市建设工程公司的工程科成员几乎全部划调到地产开发总公司组建工程技术部,自己就成为地产总公司的工程技术部经理。常州的实践最后失败了!同深圳、昆山的地域条件不可相比,最后不得不也转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大搞临街改造,提升市容市貌。在地产开发总公司期间历任工程技术部经理、计划经营部经理、总师室主任等职。直至1997年6月底退休,总公司留聘,并担任新组建“资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之职,直至1999年12月初卸职退离公司。</b></p><p class="ql-block"><b> 五 ,就在离开公司前夕,常州市最早私企业主高钧(高氏企业)得知信息,在一位局领导的推荐下,携聘书登门盛邀后,又受聘于高氏企业。在世纪更迭,工作公私转换的时间节点,经商定先休整再工作。 在1999年12月16日家人组团到深圳小儿处探亲,畅游深圳,兼游珠海。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深吸引了我们,在世纪之交的深圳夜晚流光溢彩,人潮涌动,非凡的烟火彰显了新生城市的辉煌。这次跨世纪之游,感受新奇,开阔视野,舒展身心,快乐伴随,难以忘怀。</b></p><p class="ql-block"><b> 2000年1月8日回常,2000年1月11日正式进入高氏企业工作。它的实体是工程塑料模具厂,地处常州延陵东路整体拆迁改造的景观带的重要地段,东大建筑大师齐康教授是该项目市聘的总策划者。高氏企业处的三号地块为自行开发建设而特申办了临时开发资质证书,因急需招聘熟知开发建设程序和工作经历的人为其助力。 </b></p><p class="ql-block"><b> 经一年的前期准备,手续完备,人员充实,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改造建设分三期实施完成,还含移建新厂区的厂房工程建设,前后历时五年。在景观带十二个地块改造建设中第三个顺利建成的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氏企业声誉大幅提升。个人为私企作出了贡献,也受到了褒赏,于2003年9月13日~20日随团唯一带家属畅游香港、澳门和获尊贵纪念品;后又到山东潍坊、青岛观光游。在青岛有幸拜会了余熹同学和其家人,我与同仁也受到了热情接待。至2005年10月前后所有建设工程均已完成交用,人员撤离,我迟至于2006年2月21日正式退离。受聘高氏企业工作前后达六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从此,真正退休开始了!古老文明大中华,锦绣山河待我跑。近二十年来从东海的台湾海岛至西新疆的天山、火焰山;南到海南岛至北黑龙江的三江大地都跑到了(除西藏),其中还插上两次外游。前后出游近百次,行记录八大本。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出游的次数逐年递减,空闲了翻阅行游文影记录时,似如再次享受游览山河的乐趣。 </b></p><p class="ql-block"><b>当前俩口身体尚好,生活自立,忙完一日三餐后,余时自由行,活动适度。晚辈孝顺,笑口常开,生活幸福,延年益寿!欢度晚年,续奔新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徐少曼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徐少曼教授:岩土工程领域的杰出贡献者》</b></p><p class="ql-block"><b> 徐少曼,一位出生于 1939 年 9 月的福建泉州籍教授。</b></p><p class="ql-block"><b> 他是中共党员,196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后,便开启了他在教育与科研领域的辉煌征程。从 1962 年 10 月至 1972 年 1 月在浙江大学土木系担任助教,随后至今一直在福州大学任教。</b></p><p class="ql-block"><b> 他拥有众多令人瞩目的头衔: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主动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水利部与中电联高等学校水电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土建学会地基基础学会副主任、福州市勘察测绘协会理事,同时还是全国性刊物《岩土工程师》及《地基处理》的编委,更是福建省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地下结构及地基处理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b></p><p class="ql-block"><b> 在主要业绩方面,他近 40 年来一直致力于饱和粘性土地基的特性及处理方法研究,造诣深厚。他主持及主要参与了多项研究课题,其中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软基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99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建设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还被收入《中国九五科学研究成果选》。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了 30 多篇论文,且多次获奖。如《对称荷载下铇和粘性土地基不排水沉降的计算》《Varia-tion of Undrained Settlement for Saturated Cohesive Sub-Soils》(获福建省优秀论文二等奖)、《袋装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及其变化规律》(获福建省优秀论文三等奖)。他的论文《提高土工织物加筋效果的新途径》经美国 Colby 科学文化信息中心(CICSC)评审获得进入全球信息网络的资格,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该书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b></p><p class="ql-block"><b> 徐少曼教授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贡献,成为岩土工程领域的一颗璀璨之星,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梁华甫同学传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梁华甫:水利事业的忠诚奉献者》</b></p><p class="ql-block"><b> 梁华甫,1937 年 12 月出生于宁国市,他的人生轨迹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水利事业发展史。</b></p><p class="ql-block"><b> 1951至 1957 年,梁华甫在宁国中学刻苦攻读,凭借着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同年成功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在浙江大学的求学生涯中,他专注于河川枢纽与水电站建筑专业,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为未来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2 年 7 月,梁华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b></p><p class="ql-block"><b> 毕业后,梁华甫被分配到水利部下属安徽省六安地区淠史杭工程指挥部以及安徽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当地的水利工程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1970 年 1 月,梁华甫调回宁国,开启了他在故乡水利事业的新篇章。他先后参与了宁国农药厂筹建处、宁国日用化工厂筹建处、宁国县陶瓷厂隧道窑工程指挥部、宁国县自来水厂筹建处等重要项目,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领导能力。在宁国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宁国县水电局等单位工作期间,他担任总工程师一职,更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宁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出谋划策。</b></p><p class="ql-block"><b> 1974 年 3 月,梁华甫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党员的标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b></p><p class="ql-block"><b> 直至 1998 年 9 月退休,梁华甫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近三十年。他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对水利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做到最好。他廉洁自律,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作风,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在工作中,他任劳任怨,无论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和复杂的问题,都从不退缩,总是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b></p><p class="ql-block"><b> 在生活中,梁华甫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平易近人,对待身边的人总是和蔼可亲,深受大家的尊敬和喜爱。他乐善好施,关心他人的困难和疾苦,总是伸出援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于子女,他深爱严导、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要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爱国爱家。 </b></p><p class="ql-block"><b> 梁华甫同学因病于2021年病世,享年83岁。梁华甫同志的一生,是为水利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宁国市水利事业的发展史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四,设计建设成果(见下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五,科研和学术成果(见下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六,纪念和回忆文章(见下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七,大事记(见下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八,建工学院的历史沿革(见下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九,附录: 奔九十路上(见下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十,附录:编委会公开信(见下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