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幽境五谷香征文】 台子遗址探“秋秘”

快乐大海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昵称:快乐大海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2916501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粟黍‌”飘香漫村噇 秋日花海艳台址</span></p> <p class="ql-block">  走进青岛博物馆,展示的陶鼎足、石斧、碳化粟黍‌颗粒等文物,使我了解到青岛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村落遗迹,是公元前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在即墨王圈水库南岸的台子遗址。在秋高气爽的九月中旬丰收季,驾车前住即墨区龙泉镇台子村,即可沿途领略胶东大地村噇秋收景色,又可一探五千年前龙山先民生活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沿导航出城后,行进在胶东大地上,金色秋天已将丰收田野披上了艳丽的服装,天空中弥漫着“粟黍‌”的芳香,处处展现着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无私馈赠,为人们带来无尽的幸福与美好的未来,是这片土地一年中最靓丽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  丘陵地貌的胶东大地,此起彼伏的地面,至今依然按原古大禹时代“禹制土田万国作乂《齐民要术》”创立的井田模式开垦耕地。在无人机的视野中,一块块“田”字形农田,排列整齐鳞次栉比,依山坡地势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由于不同田块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金秋时节的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张重裯而蓬松、多彩而斑斓的条格袈裟,这是人们对赖以生存土地致以的最崇高敬畏与感激。</p> <p class="ql-block">  此时大部分玉米刚进入成熟期‌,籽粒已初步形成,将逐步从土壤中吸取养份,通过光合作用使颗粒饱满,待到成熟还有近30天,收获后还将进行繁忙的冬小麦播种。 而同期种植的花生及红薯正是收获时节,田间地头到处是收获劳作的村民,乡间道路两侧不时可看见排列整齐晾晒的花生、红薯及早熟的玉米,收割后的土地,会尽快种植上白菜、波菜等,在严寒的冬季来临前,提前收获冬储的蔬菜。</p> <p class="ql-block">  与乡民的交谈中得知,东夷人的故乡胶东大地,龙山文化时期就依"神农乃始教民播五谷《淮南子.修务训》”种植粟(小米稷)黍‌(黄米)禾(稻)菽(大豆)麻,以及从西域引进的麦等农作物,而玉米、红薯、土豆、花生等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才从美州引入。目前这个季节主要种植的玉米,是采用“冬小麦-夏玉米”轮耕模式,依然严格遵循上古“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齐民要术》”的二十四节气来耕作。每年秋分丰收节收获春播作物后,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span>播种冬小麦时节;第二年芒种前后的“栽秧割麦两头忙”,是收割麦子播种玉米及红薯、花生、大豆等的农忙季节。</p> <p class="ql-block">  沿导航前行驶入一座石桥,迎面出现一条不宽的小河,河水充盈、水面宁静,倒影着岸边的美景,仿佛将驾车与石桥置身于一幅乡村画面中,通过石桥就到达了此行目的地即墨龙泉镇台子古村。停车后一览小村可知,东莲茵河西蒲渠河如两条巨龙,将小村汇聚于王圈水库南岸三面环水的高台之上,刚才是从东面莲茵河上的凤凰桥进入的古村。</p> <p class="ql-block">  紧临水库的村北三面环水,是片平整土地,耕种着多种秋季作物和各样珍稀花草。从田边的“台子遗址”石碑可知,这片田地1.5米之下就是龙山文化先民居住的村舍遗址,青岛市博物馆中的龙山文化文物,均由此出土。如今遗址已回填,即可原始保留红山先民的遗物,又可在其上继续耕作,造福于现代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紧临遗址南侧为台子村,在古村落中漫步:青石黑瓦打造的石屋,底蕴浓厚古香古色;磨盘瓦砾镶嵌的小巷,弯弯曲曲幽静安祥;墙角石槽改制的花坛,图案新颖色彩艳丽;房檐院后种植的果树,石榴殷红瓜果飘香。这是一个蕴含悠久文化特色、拥有美丽生态环境的新农村建设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  古村南侧浸没在秋日花海的世界中,嫩红飘逸的粉黛,紫丽妩媚的薰衣,争奇斗艳,而秋日菊花最为亮丽。在阳光照耀下,菊花的芬芳,菊蕊的幽香,沁人心脾,“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章显菊花秋日的霸主地位。</p> <p class="ql-block">  返回古村中发现售卖的红薯,使我想起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州大陆后,当地印第安人数千年培育的大量农作物开始走向世界,其中1593年明朝商人陈振龙引入的红薯,对中华人口跨越式增长起到决应作用。明朝之前,亩产仅百余斤的粟麦稻,是难以承载上亿人的食用,而亩产可达3000斤、3个月即可成熟的红薯,几十年间就将中华人口突破亿人,到清朝未年更是达到了4亿多人。从现代的五谷“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可见证,中华先民与古印第安人对人类生存做出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  从古村向北,站立在三面环水陡壁之上的遗址眺望:北岸的龙头湾,与西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蜿蜒曲折的</span>蒲渠河<span style="font-size:18px;">及支流,组成一条</span>气宇轩昂<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巨龙;</span>东侧莲荫河中的崖台,如凤凰栖息的凤凰台;东西两河交汇勾勒出遗址凤头、古村凤身与花海凤尾,组合成一只天然巨型凤凰,栖息在凤凰台上,与蒲渠河巨龙比肩而立。</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龙山先民选定的台子村住地,集天地之精华,山川之秀美,龙凤之呈祥汇聚于此,带来了吉祥瑞气的年年丰收季。如今的古村村民,依然享受着红山先民“粟黍‌菽”的秋香红利,在新农村建设的繁荣发展契机中,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9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