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再入张华沟

周瑞宏

——50多年前张华沟工程建设追忆 <h1>  影像:向东、瑞宏</h1><h1> 撰稿:瑞宏</h1> <h1>  9月9日,一个让人充满回忆的日子,每逢此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总能勾起我们对过往日子的回忆。一大早,就约了挚友李向东直奔曾经洒下汗水的张华沟而去。</h1> <h5>图1、秋日、蓝天白云下,去往张华沟路边的格桑花盛开</h5> <h1>  张华沟位于阳泉市区西北方向燕龕沟内的沟底处,距离市区约35公里之遥,历史上曾属于平定县的燕龕人民公社所辖,由于燕龛隔着阳泉市的城、郊两区,也就自然成为远离平定城区的一块“飞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燕龛公社与平定县所辖的辛兴、旧街两个公社一起划入阳泉郊区,村子仍为当时的燕龕公社所辖,改革开放撤乡并镇后,这里又成了阳泉郊区河底镇的属地。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随着阳煤集团井田的西进北扩,这里逐渐成为阳煤一矿井田的开采范围,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们就成为最早一批进入这块“飞地”的阳煤人。</h1> <h1>  早上7点,乘坐第二班发出的6路公交车离开阳泉滨河总站,沿阳(泉)——盂(县)公路经荫营、过固庄,前往燕龕乡的曹家掌,40分钟后抵达阳泉与盂县交界处的榆林垴。此时,沿路再往北就是盂县辖区,而路的西南方向则是通往曹家掌、张华沟等村子的燕龕沟口。</h1> <h5>图2、位于阳(泉)—盂(县)公路榆林垴西南侧的燕龕沟口,50多年前,这里还是破烂不堪的泥泞之地,而今则充满了生机</h5> <h5>图3、燕龕沟内的乡村旅游导引图</h5> <h5>图4、燕龕沟内的第一个村子——北庄村村口</h5> <h5>图5、燕龕沟内第二个村子——程庄路边的欢迎标语</h5> <h5>图6、燕龕沟内的第二个村子——程庄村村口、50多年前,我们第一次经过这里时,此处还是乱石滚滚,污水遍地的荒河滩,如今已是堤坝平直、河道顺畅、桥梁横跨、街道整洁的新农村</h5> <h5>图7、燕龕沟内的第三个村子——燕龕村口,这里曾经是燕龕人民公社的所在地,曾经的乡镇企业也比较发达,如今更是一派欣欣向荣 景象</h5> <h5>图8、燕龕沟内的第四个村子——曹家掌村,也是6路公交车的终点站。当年这块场地只是一块较为平整的土质球场,篮球架也是用木头做成的那种简易架子,记得当年这里是我们的五七掘进队的驻地,我的学友张冬田等在这里打球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h5> <h5>图9、曹家掌村的地理坐标,看得出来,此地的海报高度超过了1000米</h5> <h1>  曹家掌村往西南2公里处,就是我们要去的张华沟,那里是燕龕沟的沟底,不通公交车,只有沿着一条已经被硬化了的水泥路步行前往,愈往沟底走,回忆的思绪就愈加强烈,51年前在这里参与建设的场景也一幕幕展现开来。</h1> <h1>  上世纪70年代,煤炭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供不应求,发电要煤,化肥要煤,各行各业都在要煤。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局面愈加严重,尽管开滦、大同、峰峰、平顶山等10个千万吨局竭尽全力超能力生产,但仍然不能满足全国的需求。<br>  设计能力只有621万吨/a的阳泉矿务局虽然开足马力生产,但也只是在1972年勉强突破了800万吨,还不足以给改变全国的缺煤状况做出贡献。<br> 以贾慧生同志为书记的阳泉矿务局党委一班人,审时度势,在对全局12对矿井的生产环节进行了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干三年,挖掘现有矿井潜力,让煤炭产量比设计能力翻一番”的战略设想,这一战略目标获得了国家燃化部党组的充分肯定。<br></h1><h1> 随即,阳泉矿务局制订出科学的翻番方案:改造薄弱生产环节,提高矿井的综合生产能力;充实人员,增添设备,以提高现有采煤队、掘进队的单产、单进水平;增建队组,以进一步扩大再生产能力。</h1> <h1>  为此,阳泉矿务局跳出了“文革期间”那种所谓“三组一室”的管理模式,针对煤矿的特点,恢复组建了21个职能处室,基本建设处就是在那时恢复组建的,曾任工程处党的核心小组组长且已经调往阳泉市铝矾土矿任职的穆万珠同志,也是那个时代回归矿务局并担任基建处副处长的,阳煤历史上那次罕见的“七千人大招工“”也就是在那一时期进行的。那以后不久,随着天镇、灵丘等大批退伍军人被招入企业,工程处相应组建了两个掘进队——741队、742队。</h1> <h5>图10、当时的一矿北头咀井通风系统图</h5> <h1>  改造生产环节,首当其冲的是解决矿井的通风能力,而制约一矿扩大生产能力的就是通风环节。在此情况下,当年的张华沟风井被迅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打通张华沟,解放北头嘴”成为当时喊的最响的口号。</h1><h1> 1973年,围绕张华沟工程上马的一个个措施工程开始实施。</h1> <h5>图11、工程处机电安装队(机电工区前身)的工人们正在组装输电线路铁塔</h5> <h1>  电力先行,张华沟工程要上马,首先必须解决施工电源,为此,当时的工程处机电安装队(机电工区的前身)全力组织张华沟6千伏供电线路的施工。该线需由一矿北头咀35千伏变电站引出,途径一矿的王兰寺、没底沟、翻越刘备山西麓的大山后才能抵达张华沟。上山没有道路,就自己修,电杆运不上去,就用人抬、绞磨拖运,为了把高山上铁塔基础所需的水泥、沙、石子等运上山,机电安装队的594名员工全体出动,无论是机电队长杨四小(已荣调处工会主席尚未到任)、总支书记王玉明、工会主席李俊英,还是生产组长乃至普通工人,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肩扛人抬把一吨吨水泥运到山顶。</h1> <h1>  1973年6月23日,在建筑一队各个工种上结束了三年多的劳动锻炼后,我们转岗到了机电安装队(机电工区前身),报到后的第二天,就奉命直接来到张华沟线路支援施工。在送电组长、全局劳动模范张庆怀的带领下,向山上运水泥、石子、搬运绝缘瓷瓶、推绞磨拉电杆,浇筑铁塔的水泥基础等活计样样都干。供电线路中的导线施放工序,需要大量的人力参与,不仅要拉着导线线头翻山越岭,还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吃苦精神。来自内钳组的半工半读女学生周春玲就是这样一位不怕苦累的女孩子。每次拉线时,她是冲在最前的一个领头人。很深的沟壑她敢纵身越过,满山的荆棘他视而不见,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假小子”,就是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男同学也自愧不如。在那次的线路施工结束后,她被党总支命名为“优秀共青团员”。</h1><h1> 那时候没有通讯电缆、没有手机,两个变电站之间及变电站与外界之间的通讯只能靠架设通讯线路来进行,这种通讯线依靠每50米一根的混凝土电杆上架设的多排钢丝才能实现,为此,我们每天都要早早乘坐解放牌卡车到平定西关的电杆厂(乡镇企业)去人工装载电杆,然后再与电杆同车来到张华沟的大山上,逐一将一根根电杆分撒在各个点位上。记得当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运输队的一级驾驶员戴南山师傅,他将车子开到大山的半坡上时,把手刹一拉就让我们卸车,真的是艺高人胆大,胆大艺越高。也就是在那些日子里,我跟着送电工冯俊波师傅学会了使用“脚扣”登杆,学会了在电杆上绑扎钢线等。</h1> <h1>  张华沟的地面机电安装工程也是影响施工准备的关键环节,井架、吊盘、提升机、空压机、配电室的安装尤为重要。1974年刚过春节,第二任恩师程云祥带着我前往工地支援,短短7天中,我和恩师将井架上下包括井口的木板全部铺设完成,又将提升机上的衬木全部安装完成。那是我第一次出外支援,也是第一次登临井架上,就在那一次结束井架上的作业下撤时,由于紧张心情的过早开始释放,竟然在落地瞬间一个踉跄栽到在井架下边。<br>  也就是在那次支援中,我认识了后来成为我第五任恩师的安装钳工组组长王昆才师傅,同时认识了变电组组长王鳌鳌同志。他们蹲在绞车基础下调整垫铁和在控制屏上接线的身影,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可惜的是,就在那次见面一年后,王鳌鳌同志就在一次线路施工中不幸罹难。</h1> <h5>图12、远眺张华沟回风井的风机扩散塔</h5> <h1>  越往沟底走,回忆的思绪就愈加强烈。眺望远端张华沟通风机的扩散塔,我英雄的五七队将士在当年在这里凿山掘巷的事迹仿佛再现。</h1> <h5>图13、由曹家掌通往张华沟的乡间小路,当年,五七队的员工就行走在这条土路上,如今,这条路已经硬化成一条水泥路了</h5> <h1>  五七队(矿建三工区前身)是阳煤掘进历史上唯一荣获过“特别能战斗队伍”且夺得过全煤掘进竞赛冠军的英雄队伍。老队长冯成喜更是享誉煤炭战线的老劳模。1973年,根据国家燃化部文件规定,远征外地的五七队随“煤七处”回归阳煤并进驻张华沟,开始进行凿井前的准备,当时的驻地就在曹家掌。<div>  由于机电、土建等单位前期准备充分,后续担任掘进施工的五七队进展顺利。1974年12月, 他们在张华沟回风斜井应用激光指向,光爆锚喷。耙斗装岩机等新技术和新工艺,实施“三突击、六平行”作业法,创下了单头月成井106米的全省最高记录。其中:57掘进队的一名工人,在7平方米断面的岩巷掘进中,创出班打双循环,进度3米的优异成绩。</div><div> 张华沟风井位于阳泉市郊区燕龛乡,南隔刘备山与一矿的王兰寺相连,北连高家沟与盂县接壤,长期生活在这里非常枯燥乏味。因此,我的学友梁长命、许建秀等往往在下了四点班后利用倒班的时长连夜徒步翻越刘备山,穿过王兰寺所在的没底沟,到一矿的黄石坂乘坐夜间的矿交车回到家中休息。</div></h1> <h5>图14、被全煤会议授予“特别能战斗队伍”称号的五七队将士在井架下留影</h5> <h5>图15、历史上,五七队曾多次被国家和省授予“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图为国家煤炭部授予的“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锦旗</h5> <h1>  一矿张华沟风井的建成投运,为后来一矿北头咀井的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1974年底,阳泉矿务局工程处超额完成了当年的生产任务,完成计划的127.7%;阳泉矿务局原煤产量也历史性的突破了1000万吨大关,首次跻身全国千万吨局的行列。1975年,全局原煤产量突破1100万吨;1976年,原煤产量突破1252万吨,成功的实现了原煤产量比设计能力翻一番的目标。这就是阳煤历史上有名的“闹翻番”之战。</h1> <h1>  虽然阳泉矿务局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产量翻番,起到了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由于为了翻番而造成的采掘失调的情况却相当严重。阳泉矿务局在准备煤量上积累的矛盾开始显现,阳泉矿务局的领导开始为阳煤未来的发展战略运筹帷幄。</h1> <h1>  为了扭转采掘失调,解决矿井的接续。局党委决定上马一矿的张华沟、北丈八南翼采区、矸石山,二矿的南山进回风立井、桑掌进回风立井,三矿的马家坡、张家堰、四矿的石槽沟,矿区110千伏变电站,一矿选煤厂等一批为扭转采掘失调的工程项目,史称“十项调整工程”。张华沟的二次会战也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的。</h1> <h1>  张华沟二次会战包括,新建一眼新的回风立井、建设通风、供热设施 、新建35千伏变电站、升级改造供电线路,建设新的生产场区等。1979年,五七掘进队已经转战昔阳的西水东调和阳泉至河北涉县的铁路线施工,张华沟的施工准备由矿建工区负责,那一时期,学友张金度已经担任了矿建工区技术负责人,他跟随我的第四任恩师—矿建工区机电副主任李世魁所率的先遣组进驻张华沟,为了解决驻地偏远,工人生活枯燥的难题,李师父将家里新买的黑白电视机搬到了工地上,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h1> <h5>图16、当年先期建设的小平房</h5> <h5>图17、当年建设的生活区</h5> <h5>图18、当年建成的这座小二楼,今天似乎还在发挥着作用</h5> <h5>图19、随着阳泉矿务局井田的的西进北扩,一矿井下的采区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急需解决大动力跟随采区到位,为此,随着阳泉矿区供电系统改造,张华沟的6千伏供电线路升级为35千伏的改造工程开始实施,图为全局当时的供电系统规划图,最远段的就是张华沟35千伏变电站,实施矿区供电全部改造工程的,正是我们所在的机电工区,</h5> <h5>图20、向张华沟供电的一矿北头咀35千伏 变电站,建于1961年,为一矿的枢纽变电站,历史上曾通过马家坪110千伏变电站的3501、3503两个出线开关与三矿的蒙村变电站互为备用,后来进行了改扩建,现在可分别供往一矿的张华沟、阳坡堰、吴家掌、红简沟等变电站</h5> <h5>图21、王兰寺,位于一矿北头咀与张华沟之间那条没底沟中的一座庙宇,当年我们架设供电线路时经常路过这里,那时候的庙宇几乎荒废,今天已经被修葺一新,香客盈门</h5> <h5>图22、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进入矿井的风源,不得低于2摄氏度,图为当年建成的张华沟的供热系统,先是福州产卧式链条炉,后来改造为效率更高的热风炉</h5> <h1>  1981年7、8月间,张华沟二次会战进入攻坚阶段,以党委书记毛益仁同志为首的工程指挥部进驻张华沟,全力组织张家沟会战,时任机电工区党总支书记的王玉明,工区代主任蒲先公等率领变电二组等连续多个月吃住在工地。电气工程师施泉指导施工、变电组的崔学会在配电装置上查找故障的样子,至今还清晰的保留在记忆中。</h1> <h5>图23、图为张华沟35千伏变电站正门</h5> <h5>图24、门前悬挂的这个大红灯笼映照着这座偏远变电站的门牌,这块标牌告诉我:这里的隶属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动,原来隶属于一矿维运区旗下的变电站,如今已经被新组建的华阳供电维修管理中心管辖</h5> <h5>图25、就是这块“须知”牌板,阻隔了我们今天进入变电站寻旧的“欲望”,对于进、出过全集团公司所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我来说,这样的牌板再熟悉不过了</h5> <h5>图26、尽管露出了曾经认识供电维修中心任总经理的金字招牌,,但还是说服不了变电站那位女值班员极负责任的“执拗”,没有“要害证”,说破天也不让进去,看来,我们的企业还真的需要更多这样的“执拗者”,无奈,只能在这座大门前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纪念照了</h5> <h5>图27、不让进场区,但是隔墙拍摄却无法限制,只得隔着院墙拍几张外景了</h5> <h5>图28、由变电站西南角隔墙拍摄到的主变间隔 一角</h5> <h5>图29、站在变电站前,眺望远端山头上那座供电线路的铁塔,我们的向东同学感慨万千,这位曾经在机电工区制修工段技术员、工段长、机电科副科长位置上历练过的行家,此前承担过所有矿区供电线路铁塔的加工制作,如今面对自己曾经的“作品”,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h5> <h5>图30、离开了变电站,镜头转到了回风井的那两座扩散塔,这是后来改造重建的风机的出风侧,正是通过这两个扩散塔,井下含有瓦斯等污浊空气的气流才顺利的扩散到大气之中</h5> <h5>图31、站在扩散塔下,该种结构的通风设施又再度浮现眼前,1985年夏天,机电工区首次在一矿的高家沟回风井安装了这种新型的通风机,其优点是可以直接扭转风机的风叶或电机反转反风、满足了《规程》要求的10分钟内必须反风的要求,同时取消了原来的反风道、节约了建设费用,提高了工效,后来被推广应用到全局的通风系统中</h5> <h5>图32、站在今天的张华沟,年已七旬的李向东感慨万千,当年首进这里时,还只是年仅十七八岁的小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古稀老者</h5> <h5>图33、镜头转向了回风井的防爆门,如今的防爆门一改过去那种圆形的挂链架构,呈现一种三角形,当井下发生瓦斯爆炸时,防爆门在冲击波的作用下迅速打开,开闭程度与冲击波的大小有关,立柱上挂着的重锤在液压机构的作用下开启防爆门,2013年,作者曾在江苏无锡参与过改型防爆门的设计定型</h5> <h5>图34、图为2013年,作者在无锡参加无锡飞逸公司与河南理工大学联合研制的该型防爆门定型研讨会时所拍的照片</h5> <h5>图35、张华沟会战既要讲究时效,还要注重资金节约,1981年8月,机电工区采用整体移挪的方法,将进风立井井架整体平行挪移到110米外的回风立井位置,缩短工期20天,节约资金1.1万元,开创了山西省煤矿井架整体平移的先例</h5> <h5>图36、图为当年由机电工区主任工程师牟令哲编制的整体移挪井架时的《安全技术措施》</h5> <h5>图37、图为由机电工区主任工程师牟令哲编制的井架整体移动《安全技术措施》</h5> <h5>图38、那时没有打印机也没有复印机,这种施工安全技术措施都是技术组的女技术李贵英用复写纸复写后下发,图为复写的技术措施原件</h5> <h5>图39、所有的安全技术措施都需要经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审批,图为工程技术科梁壁、安全检查科崔智元在措施上的审批意见</h5> <h1>  1982年,随着阳泉矿务局的继续北扩,一矿的井下采区开始进入盂县地界,盂县的高家沟成为一矿的一个新风井区,为了高家沟工程尽早开建,我机电工区第三次进驻张华沟,进行张华沟——高家沟6千伏供电线路的勘测施工。记得当年线路勘测时,处地测科科长贾书农、测量技术员韩志强、机电科工程师程晓利等顶着炎炎烈日,整天奔波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机电工区的送电专业技术员杨泉生、王增喜等与送电班组的员工一起吃住在张华沟的农民家中,组立杆塔、施放导线,记得当年配合机电员工施工的助勤车司机是运输工区对汽车电路颇有心得的梁玉诊师傅,为了最大限度的减轻员工的重体力劳动,遇到条件允许的地形时,梁玉诊师傅经常将导线线头系挂在他的牵引车上前行,实在无路可走时才解开线头由人工拉拽。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机电工区的送电工人苦干实干,提前完成了这条线路的施工任务,记得当年该线路竣工验收时,我和基建处的阎千寿副处长、商继荣工程师、工程处的程晓利、杨泉生等分乘3俩北京吉普沿着山路盘旋,驾驶员是局小车房的周师傅和工程处的小车司机葛小欢等,当遇到一处被水冲毁的沟壑时,我们九个人齐心协力将3台车子抬了过去。那个年代,干部工人同甘共苦,没有什么人搞特殊。</h1> <h5>图40、51年过去了,张华沟场区内路边的小树已经长大</h5> <h5>图41、51年过去了,张华沟内那曾经的荒地上有了茁壮成长的小树林</h5> <h5>图42、51年过去了,当年在荒山坡上建起的场区更加生机勃勃,当年栽种的鲜花也结出了累累硕果</h5> <h5>图43、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所有的幸福都来自于奋斗!来自于建设者生生不息的进取奉献</h5> <h1>  温故而知新,51年来,当年栽种的小树已经成林,当年这里建设的的变电站、风机房等生产生活设施也愈加完善、这里人们的工作环境更加舒适、幸福。今天旧地重游,我们深深的感谢当年阳煤的那些决策者,感谢工程处那些与工人们同甘苦、共患难的基层指战员,更感谢那些劳苦功高、不畏艰险的建设者。深深为我们的企业曾经的辉煌业绫而骄傲和自豪,也为自己50多年中为这个企业进步所做的努力而骄傲和自豪。</h1><h1>  然而,我们都老了,从当年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到如今两鬓斑白的古稀老者,期间经历过多少苦难、多少艰辛,这是今天的后辈们所不知道的,尤其当今天的企业生存面临困境之际,用当年张华沟会战时的那样一种精神来激励将士摆脱危局尤为必要。</h1><h1> 期盼我们的企业重拾信心,期盼我们的员工早日走出困境,重塑当年的辉煌!</h1><h1>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张华沟建设、为阳煤发展而呕心沥血的老领导!献给阳煤工程处所有为张华沟会战做出贡献的指战员。 2024年9月10日</h1><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 1、《中国煤炭年鉴》</p><p class="ql-block"> 2、《山西煤矿建设志》</p><p class="ql-block"> 3、《阳泉矿务局四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4、《阳泉矿务局建设史》</p><p class="ql-block"> 5、《阳煤岁月》</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