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人禁食猪肉佩奇习俗浅析(下)

云霄

<p class="ql-block">《回回人禁食猪肉佩奇习俗浅析》</p><p class="ql-block">2020年,爆发了全国性的新冠肺炎疫情,向世人昭示了一个明显的社会问题。潜意识权力崇拜的饕餮盛宴文化也该消停下来了,不论是出于佛教禁杀生的信仰、清真清洁饮食抑或是鉴于生态保护的素食主义,请不要再食用野生动物了!例如,回族人,不吃凶兽的肉,不代表我们其他人不吃,他不吃是主观上是为了自身健康而禁忌,客观上也是为了我们,让清真饮食内化为多元文化的一片风景。</p><p class="ql-block"> 此外,需要指出的就是,不乱吃东西的回族本来在民族文化和各种家庭意识上,还是有别于社会大众。很多喜欢拿宗教教条压人的中国穆斯林,为了自己的道德制高点,总指责回族把不吃猪肉和其他饮食禁忌看的比禁酒重要,不符合宗教教义。但是,其实禁酒本来就应该自己带头做就行了,至于别人把什么看得更重,有自古形成的民族特有的饮食卫生观。</p><p class="ql-block"> 无论如何,如果一个回回人彻底在饮食上沦陷了吃猪肉和野味,那就比那些喝酒但坚守其他饮食禁忌的回族,还要罪恶千百倍。因为后者是不完美,前者就是数典忘祖、祸害人间的害人精。所以,中国内地的中原回族,被很多卫道士群体指责重视饮食禁忌而不重视禁酒,根本就是不够公平客观的。禁酒这东西自己带头良性影响别人,而饮食禁忌是回回民族的立族之本,不容挑战,而且互相监督是千百年来沿袭至今的习俗。再说清真这两个字本来就不是伊斯兰教HALAL直译,其含义本来就包含民族文化核心,回族有些人在不同地区禁止各种稀奇古怪食物的行为也不完全来自于伊斯兰教一个宗教。</p><p class="ql-block"> 宗教信徒的道德标兵更应该管好自己,无权整天指责回族群体对禁酒的意识没有饮食禁忌意识强。这是一种因为回族自己先民文化结合东亚的饮食卫生观,长期自然形成的规则,现在看来有很大合理性。从祸害社会的程度来说,乱吃东西和喝酒各有不同,但这群道德标兵们肯定对我们有害。世界上每个穆斯林文化背景的小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不能套用摘抄教义来横加指责,这也不符合信仰要求。</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宣称它是一个教人容易的宗教。通常而言,游牧社会的宗教意识通常总是比定居社会更淡薄。他们的态度或许更合本意——《古兰经》虽然禁吃猪肉,但也强调,对于“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者”,即使吃了猪肉,“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对于违令吃猪肉者,经文中也没有列明惩罚措施。</p><p class="ql-block"> 在《古兰经》中,猪肉是与自死物、血液、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并列的,若严抠字眼,现代流水线作业加工的牛羊肉与猪肉一样,皆在禁食之列。</p><p class="ql-block"> 与之相比,回民对猪肉的极度反感令汉族人印象深刻——他们不但不吃,看到都会觉得恶心,对接触过猪肉的炊具、餐具,都要远远躲开。在宁夏、甘肃等地,回民甚至忌用“猪”字,把猪称为“狠宰惹”,属猪的人自称属“黑”或属“亥”。</p><p class="ql-block"> 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比中东的穆斯林更加虔诚。回民对猪肉的反感,其实是他者认知和自我认知不断强化的结果。例如,肯尼亚游牧的山布努人,就和他们捕猎采集的邻居形成了一套将对方经常食用的动物当成禁忌的默契。</p><p class="ql-block"> 回族先民在唐宋元时期,以粟特人为主包括部分波斯人及回鹘等突厥部族经由丝绸之路而落居中国,其中很多人在伊斯兰教还未诞生之前就已来到中国,这些来华者统称为回回先民。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当时的基督教,都把猪肉列为禁食,尤其是犹太教在饮食禁忌方面和回族的饮食习惯更加相似。但明朝的同化政策与历史上的回汉通婚导致汉族与回族在语言和外表上已无法区分,而汉族是个缺少类似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全民信仰的民族。回汉很难从宗教角度去理解和识别彼此,猪肉便成了一个最容易分别彼此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中共建国后,“回族”第一次确立为一个独立民族。毛泽东对回族的认识,巩固了回族的自我认知。作为著名的猪肉爱好者,毛在一次视察过程中向边区老乡询问有无回族,当被问到什么是回族时,他做出了高度概括:“就是不吃猪肉的人。”</p><p class="ql-block"> 回族与猪肉的恩怨在文革期间曾上升到顶峰,为了迫使穆斯林改变生活习惯,有些地区提出不吃猪肉就是“不革命”或者“反革命”,并指出“不养猪积肥是回族农民生活贫困的原因所在”。在部分回族聚居区,有的干部还强迫回民吃猪肉,并制定了“党团员带头养,贫下中农说服养,四类分子强迫养”的工作方针。</p><p class="ql-block">与见不到猪肉的穆斯林国家相比,回族在猪肉爱好者犹如汪洋大海的中国,无论是对猪肉憎恨的共同历史记忆,还是强化自我身份认同的需要,都会将猪肉禁忌上升到是否是回回族的唯一标准。相比之下,“属于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的饮酒、赌博、拜偶像、求签,以及是否能做好五功,已经不是回回民族人文界定的分水岭,而是宗教信徒们锦上添花的宗教范畴了。</p><p class="ql-block"> 在各宗教团体的信仰人群中,多数成员只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实用主义者,比如以不食猪肉或禁食肉食来作为身份象征界定的标准,就相当于纳了社团的投名状而已。如果虔诚与不虔诚人群之间是存在“成块扎堆儿”的形式出现的话,那么“无视教规”人群自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而虔诚人群的聚居地也是同样的道理。换言之,“饮酒或吃肉”只是果,不是因。</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仅以伊斯兰教视域来解释回族为何不吃猪肉,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御用闲人》中讲,清真美食呢,讲究的就是香料叫七色粉,它能使羊肉甜咸分明、酥烂香脆、色深由重、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而不膻、嫩而有味。那么何为七色粉呢,七色粉是回民常用的香料,有白胡椒、黑胡椒、青胡椒、红胡椒还有天竺的香料,以及姜黄根芥末和郁金香粉。为何回民会这么喜欢用这种香料呢?回民的祖先原本是居住在荒野之地,四处都是蛇虫鼠蚁,并且常年都会沾染到湿气,而这种胡椒香料正好有抗湿气、拒虫蚁的功效。虽然现在的回民都散布在了大江南北,但是他们烹煮用的材料,依旧习惯用胡椒等香料。</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所谓清真汉餐或汉式清真餐饮,这是千百年来回汉两族文化交融的历史产物。清真汉餐,指的是汉族做的清真饮食,比如饮品店的果汁、早餐店的豆浆、馒头店的馒头、粽子店的素粽子,海鲜馆的海鲜。汉式清真餐饮,则指回族穆斯林借鉴汉族饮食文化做的餐饮,比如清真水饺、糖醋羊排。</p><p class="ql-block"> 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既兼顾道德伦常,又注重实践运用的修身方法,它既包含了人类普遍追求的思想精髓,又在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其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千百年来,中原各省的回族人民在饮食文化传承方面,在家庭之内,保持传统的清真习俗,饮食“守根本”;在社会生活中,为促进族际交流,社交“随场合”。坚守与发展是一对阴阳,二者兼顾才是中庸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