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回人禁食猪肉佩奇习俗浅析》</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给予者同时也可能是接受者。人类所拥有的共同属性,恰恰是能超越地域、种族、宗教信仰的差异而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宗教的核心是仪式及立足于哲学思想的架构,而人群共同体是文化建构的产物。饮食习惯本来是随着不同地域各民族的生存形态逐步形成,却又通过宗教进行了强化和隔离,从而转变为民族文化与宗教传统,最终由古往今来的无数个人与群体将其“所属文明”播扬于世界。简言之,人类的宗教生活社会禁忌的客观产生,主要都是为了人群或共同体更安全的生活而制定的,而为了文明的延续和社会的发展则是人类开展教育的终极初衷。</p><p class="ql-block"> 大月氏西迁~昭武九姓(粟特)~回鹘西迁中亚与昭武九姓融合=萨尔塔兀勒(即粟特的衍化)。概言之,波斯人称之为塔吉克,宋朝称之为回回人。这是因为蒙古人觉得回回人父族是粟特,所以称之萨尔塔;宋朝人觉得回回人母族是信仰摩尼教的回鹘,只是信了伊斯兰,是故称之回回。近代回族的污名化现象,主要是因为外国瓦哈比等极端势力传播,国内回回人被国内外的宗教极端势力不断渗透,道德绑架变成宗教脑残粉。回族只有坚持爱国、爱族,抵制宗教洗脑,抛弃宗教束缚摆脱宗教桎梏,成为真正具有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社会现代公民,才能实现自我救赎。</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中东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如今的现状却几乎无文明可言?某种意义上来说,沙特在国内一系列摧毁在其看来没有价值或是与瓦哈比派教义相违背的历史古迹,正给了各类瓦哈比派极端组织大肆破坏人类文明精华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所谓全民信教就是个笑话,宗教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来作为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真正的伊斯兰教徒不吸烟不喝酒,不偷盗,不奸淫……!可实际生活中,却就拿不吃猪肉作为唯一标准来区别了,剩下的做到的人有几个?</p><p class="ql-block"> 不是伊斯兰教野蛮愚昧落后,而是有这样一批败类败坏它的声誉。可惜了奥斯曼土耳其、伊朗这些还算理智的穆斯林国家现在也一样要背黑锅。圣裔(先知后裔)是世俗化的支持者,奈何就是一吉祥物不顶用。</p><p class="ql-block"> 沙漠野人不配人类文明发源地,就是地理位置属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本质上就是吃商业红利的暴发户。当海路兴起后,野人就回归本色了。 </p><p class="ql-block"> 只有摧毁了别人的纪念碑,那么,自己建造的纪念碑才会被人崇拜,沙特就是这么做的,现在的麦加城整座都是新造的,要历史没历史,要正统没正统,居然就成了"圣城",被全世界穆斯林朝拜。所以说,有钱加上有个不要脸的靠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沙特这种玩双标,又当又立,不经没有臭大街,反而被天下逊尼派所敬仰,我看这宗教啊,也就这么回事了,哪一派有钱,有资源,那不正宗也变正宗,没钱,没力量,哪怕你有安拉护佑,照样被打成异端。因为天房在沙特境内,沙特得以挟圣城以令众穆斯林,可笑国内现在还这么多精神阿拉伯人。</p><p class="ql-block"> 瓦哈比派:我疯起来连先知的墓都拆。为了遵从先知默罕默德定下的不准偶像崇拜的戒律,瓦哈比教派全体教众决定掘了先知的陵墓,杜绝你们其他msl偶像崇拜的根源。沙特家族的这种行为本身,会不会走向另一种偶像崇拜吗?不崇拜先知,崇拜沙特家族,一群沙漠匪徒霸占圣地,玷污先知陵墓,如果没有了石油收入,沙特家族怕是死无葬身之地。现在哈瓦比派的教义已经有反噬沙特王室的迹象了,沙特王室估计就是下一个被哈瓦比派支持者铲平的“偶像”。</p><p class="ql-block"> 温和的伊斯兰教跟华人天生是朋友,伊斯兰教并不可怕,温和的伊斯兰教反而是对不信教的华人最友好的宗教,不会像其他宗教那样有对外传教的欲望,而文莱的君主专制可以保证伊斯兰教不会被其他人利用极端化,和平的伊斯兰教反而巧妙地连接了四大文明(东亚,中东,西方,印度),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巧。</p><p class="ql-block"> 举个例子,你姓李,我姓王,你不会强迫我姓李,我也不会强迫你姓王,至于你老李家要生几个娃,跟谁生,跟我老王家无关,你有钱就就多生,没钱你就少生,总有经济方式实现动态平衡,1000年后,你会发现姓王的和姓李的人数大致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但是有些宗教则不同,你姓李,我姓王,你总是对我宣传姓李的好处,强迫我姓李,不姓李就咒我下地狱,跟着你姓李就能上天堂。</p><p class="ql-block"> 很多中国人是薛定谔的信仰状态,在有神和无神之间任意切换。</p><p class="ql-block"> 史书与经典不会告诉宗周分封是一场针对广大蛮族海洋的殖民战争,只会告诉你行周政便可得到“永久的和平”。”也许,伊斯兰所谓的“永久和平”亦然。其思想虽是激进的,但却是自洽的,即内在逻辑是能够形成循环的。 </p><p class="ql-block"> 人是有精神需求和宗教寄托的。疾病与生死学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起码让人们对死的恐惧和焦虑减轻许多。 当然,宗教都是对不确定性进行化解的。包括伊斯兰教、儒教。但,若把它搞成一个闭环,就成了反智。当一个人,对社会有认知,才会懂得宽容。所以,人生在世,确实当停听生命、踏实生活,以求证悟,活出中正圆融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回顾人类历史长河,无数先辈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其初衷就是为了民族发展与宗教传承、争取话语权和文明对话。例如,在印度人的观念中,他们认为吃肉会玷污高种姓和身份,自认为有身份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和博得神的青睐很少吃肉,并认为吃肉那是肉食者鄙下等人的习惯。在中国宋代,上层社会吃羊肉,猪肉是底层民众吃的,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肘子”就是对猪肉的一种促销。</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佛教分为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又称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别。其中,北传佛教包括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回鹘语系佛教。在中国的汉传佛教中素来不食用任何肉食。此外,还把葱、韭菜、薤、蒜、兴渠等五种菜列入大荤之列,绝对素食的话出自动物身上的鸡蛋、牛奶也不吃。其实,比回民的饮食计较的种类还多,用一些佛弟子的话来说:我们比回族还清真呢!</p><p class="ql-block"> 据佛教《楞伽经》云:“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饮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觉,邪觉生贪欲,贪令心迷醉。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障圣道,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佛教信徒,皈依佛法僧三宝,遵守五戒,礼拜佛塔和菩提树以表示恭敬佛陀,大约在一世纪时,才开始以佛像作为礼拜的对象。在佛教的视阈中,对于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吃了肉是不介意的,关键是持戒的人有没有杀害的心。这就像佛家所主张的拜佛像只是表法,关键在于内心的修持! </p><p class="ql-block"> 佛教徒遵守五戒,首先戒杀,而在汉传佛教中则不食一切肉食,自然是不食猪肉。远在中亚的西域佛教也有相关教旨,据回鹘佛教所遵奉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中称:“十二恶律仪者,一者屠儿,二者魁脍,三者养猪,四者养鸡,五者捕鱼,六者猎狮,七者网鸟,八者捕蟒,九者咒龙,十者狱吏,十一者作贼,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贼。是为十二恶律仪人。”第三条明令禁止为供食用而养猪的的行为,可见当时在回鹘佛教影响之下大抵也应当是不食猪肉的。</p><p class="ql-block"> 在回鹘佛教沦亡之后,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一同相继并称为佛教三大地理体系。在遗存的北传佛教中,汉传佛教主要修的是显宗,而藏传佛教主要是修的是密宗。汉传佛教讲究佛教理论,主要以念经讲经为主;而藏传佛教注重实修,讲究从小学佛,从经书中修炼自身。藏传佛教通常经过几十年的修行才能出师讲经,而且在修行的时间中,并不局限于学佛讲经,和宗教相关的天文地理等都要修习。 </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在从北非、地中海东岸到中亚地区广泛传播过的宗教,其不食猪肉的禁忌,与其说是互相影响,不如说是对本地习惯性观念的确认和强化。在基督教诞生前,西亚地区影响最广泛的琐罗亚斯德教(又称拜火教、祆教) ,同样有不食猪肉的教规。</p><p class="ql-block"> 祆教不强调宗教仪式,反之,他们认为应集中精神在行善中,以彰显最高主神阿胡拉·马兹达的神圣。所以,祆教教义并不硬性规定教徒须作定期礼拜,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祈祷,这就像佛教中所说的“佛在心中留”即可。</p><p class="ql-block"> 摩尼教因遵奉摩尼且在中土传播中不食肉,曾被国人称之为“吃菜事魔”。犹太教因奉圣经而不吃猪肉,而基督教却借口自己不是犹太人而不遵旧约,甚至有所谓“旧约让人死新约让人活”的论调,那么旧约又有何用呢?十诫也属旧约,又为何要遵守呢?基督教又不断用旧约上的教律劝教,为何不守禁令却要吃猪肉呢?再说《新约·马太福音》(8:30)也指出:耶稣将魔鬼赶入猪群。《路加福音》(15:15)也指出猪是下贱的。为何还要吃它呢?难道因为生活在“恩典时代”就允许污秽进入身体?!</p><p class="ql-block"> 在《旧约·利末记11:7》中指出:“猪,因为蹄分两瓣,却不倒嚼,就与你们不洁净。”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出于遵照教义严忌吃猪肉,信奉 《旧约》的基督教徒中也不乏禁吃猪肉者,如基督教中的“安息日复灵派”、景教。另外,祆教也不吃猪肉。</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在《旧约·箴言》中也说:“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认为吃素时众人尚可以彼此相爱,分食牛肉反而滋生纠纷而彼此怀恨,由此看《旧约》教义中不仅有禁猪而且似有主张吃素的一面。由此可知,在回鹘佛教、摩尼教、景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祆教等六大西域宗教的文化影响下,回回人先民具有普遍不吃或不怎么吃猪肉的相似习俗。所以在中亚伊斯兰化之前,当时中亚民族大多有禁食猪肉的文化传统,伊斯兰教跟其他西域宗教的分歧在宗教教义理论,而饮食差异的因素不大。</p><p class="ql-block"> 质言之,10世纪下半叶(宋代)中亚伊斯兰化时期,“禁猪之忌”只是对“西域故土-原乡文明”惯性观念的确认和强化。至明初(14世纪末)中土回回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时代,极致的禁猪操守,更是基于社会学意义上区分中土主体人群的民俗文化内在需求。 </p><p class="ql-block"> 伊斯兰教于公元610年诞生在阿拉伯半岛,公元642年伊斯兰教开始逐渐传入伊朗(影响其他中西亚国家则更晚),而在此之前已有很多中亚诸胡国、萨珊波斯人等开始在华侨居或留居。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进入中国的时间是公元651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也有说比这要晚。在这之前,中国境内已经有很多蕃客或回回先民了,即使到了元代以后,也有很多其他信仰的回回人。</p><p class="ql-block"> 回族先民在唐宋元时期,以粟特人为主包括部分波斯人及突厥部族经由丝绸之路而落居中国,其中很多人在伊斯兰教还未诞生之前就已来到中国,这些来华者统称为回回先民。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当时作为基督教分支的景教,都把猪肉列为禁食,尤其是犹太教在饮食禁忌方面和回族的饮食习惯更加相似。</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回族不吃猪肉的原因很直观,因为回族的先民们所信奉的除了伊斯兰教(不吃猪肉),还有拜火教(也作袄教)、摩尼教(也称明教,主张吃素)、犹太教(不吃猪肉)、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不吃猪肉),佛教(回鹘佛教禁止养猪,可以视为不主张吃猪肉)等,这些宗教大多数不主张吃猪肉,或者主张吃素。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虽然回回人信仰的不尽相同,但不吃猪肉却是回回人的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的风俗习惯属于回族原乡文化的一部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