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洒热血谱春秋

冬虫

<p class="ql-block">作者:冬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08838229</p><p class="ql-block">图片图1网络致谢,图2.3作者</p>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1984年夏天,我们昆明陆军学院八零级顺利毕业,我们整个班一共六十名同学分配到边疆驻军各部队。我被分配到战火还没有熄灭的云南省麻栗坡驻军某步兵排,一到部队就直接被分配到了前线阵地,老山四号阵地防线。张连长亲自连夜来带我们五名新战士,团部派一辆小卡车拉着我们就向老山四号阵地方向出发。</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汽车只开了微弱的小照明灯,在弯弯绕绕的土路上行驶了不知多长时间,只见东方天色已经出现鱼肚白,卡车在一个山脚下停了下来,前面没有公路了。张连长让大家下车活动下腿脚,然后简短宣布了三条行军纪律,大意是不准说话,不准停留,必须一个紧跟着一个,还必须只能跟着连长脚步行走,后来我们才知道,一是防止潜伏过来的敌人发现,二是绕过我们自己布设的地雷区域。</p><p class="ql-block">这样我们五位刚毕业的学生兵跟着张连长在天亮前安全到达了老山主峰四号阵地。与其说是阵地,不如说是地道加防空洞。整个战壕五公里长,六米见宽,五公里长的战壕沟里有四个大一点的防空洞,其实也就是后来新闻里说的“猫耳洞”。大的洞里就是一个排的兵力。一共有四个排,还有一个特别的通讯班,由连里直接指挥。我们学习的专业就是通讯专业,所以都到了通讯班报到上岗。</p> <p class="ql-block">祖国西南边陲的天际线下,这一片被岁月磨砺得坚韧不拔的土地,老山,就是我们曾挥洒青春与汗水的边防。整整五年,一个不短的时间跨度,我从一个初出校门的青涩少年成长为一名坚毅边防战士。每当夜深人静,月光洒满哨所,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段既艰苦又充满荣耀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记得初到边防时,是一个狅风暴雨的日子。泥浆糊的路,一眼望不到边际,只有豆大雨滴和呼啸的风声陪伴着我。战壕沟里水到小腿,可以划小船了。我深知,作为一名边防军人,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全与稳定,是我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耀在老山之巅时,我便开始了一天的巡逻。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风雪交加的寒冬,我和战友们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穿越密林,跨过冰河,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国土,用双眼警惕着任何可能的威胁。</p><p class="ql-block">我们还首次在实战中应用了新型火炮雷达定位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快速精准地定位敌军炮兵阵地,大大提高了我军的反击效率。在"7.12"松毛岭大战中,正是依靠这套系统。我军才能在短时间内压制住越军的炮火,为地面部队的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从1984年到1989年五年时间里,我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与考验。记得有一次,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我们困在了巡逻途中。寒风如刀割般刺骨,能见度极低,我们几乎迷失了方向。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相互之间的鼓励与支持,在上级首长的无线电联络指挥下我们最终认清了方向,走出了密林。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战友情义的珍贵。</p><p class="ql-block">除了身体上的挑战外,精神上的磨砺同样重要。在边防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孤独与寂寞。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之时,我总会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边防军人,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全与稳定,更在于通过我的坚守与奉献,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和平与安宁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五年过去了,我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了一名成熟的边防军人。在军队写所大学校里茁壮成长,在前线这个大熔炉里百炼成钢。到1989年转地方公安系统时,我已经是部队正营职教导员。回忆这段历程虽然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也让我收获了成长与蜕变。我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将一如既往地发扬老山精神,用我的生命和热血书继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甘洒热血度春秋。老山,猫耳洞,难忘的岁月,亲切的热土,这里是我永远的家园,是我心中最神圣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