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盛赞江西,后世江西人也用这八个字来宣传推介自己。</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江西大地上,一种特殊的学校一一书院正在悄然兴起。从读书人的个人书斋,到士子交流活动场所,再到政府官办书院,江西书院逐步“独领风骚”,其中南昌的豫章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吉安的白鹭洲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自唐朝至清代,1000余年期间,江西建有书院1959所。这些书院的兴盛,进一步繁荣了江西的科举,也印证了江西“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 江西书院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白鹿洞书院了。白鹿洞书院位于九江庐山五老峰东南麓,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河南洛阳学者李渤和兄长李涉隐居于庐山脚下读书。李渤养有一头白鹿,白鹿温顺且通人性,常常随人出入,被称为“神鹿”,李渤则被称为“白鹿先生”。因隐居之地四周高中间低,山顶上俯视如洞,遂得“白鹿洞”之名。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李渤担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在昔日隐居之所兴建亭台轩榭,使白鹿洞成为风景名胜,四方学子接踵而至。</p><p class="ql-block"> 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40年),开国皇帝李知浩在白鹿洞设立庐山国学,又称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由南唐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人、国子监九经李善道担任洞主,有师生百余人。庐山国学除传授儒学经典外,也学习史籍、诗文及诸子百家文集。后主李煜对庐山国学更为重视,赐拨学田,完善规则,增加藏书,供养师生,庐山国学成为一时之盛。</p> <p class="ql-block"> 仲夏之季,与朋友再次来到白鹿洞书院,这里依然古树成荫,溪水轻吟。下车便见明代文学家李梦阳题额“白鹿洞书院”的大门。自大门而入,从西往东沿着贯道溪前行,依次排列五个高大的院门,分别构成五大院落: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祭祀、讲学、藏书、会友、生活,每个院落分工明确,都有两至三进,在参天大树的映衬下尽显古朴清雅之气。</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书院的门楼重檐灰瓦、古色古香,赵朴初题写的院名“白洞鹿书院”,镌刻在花岗岩石额上。院落内种有两株桂树,据说树龄300余岁,学子们常傍树读书,依风濡墨。进院往北走即是御书阁,又名圣经阁,阁中藏有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康熙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典籍,可谓“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p><p class="ql-block"> 御书阁再往北走则为明伦堂,又名彝伦堂。阁、堂之间,松、桔、兰、棕等树木花草,将小院装点得生机盈然。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堂内现存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江西巡抚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明伦堂的后屏山,建有白鹿洞、思贤台,山树繁茂,层叠而立。明嘉靖十四年(1535),南康知府何岩雕刻一头石鹿置于洞中,并作《石鹿记》。2002年,又有自称李渤后人的附近村民,从外地购进两头白鹿养于书院。其实白鹿早已羽化,成仙而去,再雕刻石鹿,或养殖白鹿,纯属画蛇添足。</p> <p class="ql-block"> 探寻白鹿洞书院毁建兴废史,真正让白鹿洞书院闻名海内外的,则是理学宗师朱熹。南宋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今九江庐山市),率百官造访书院,见其残垣断墙、杂草丛生,即令官员筹款修复。此后朱熹自任洞主,划拨田产,延聘教师,招收学生,而且制定教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淳熙八年(1181),朱熹邀理学大家陆九渊,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发论,共同举行讲会活动,盛况空前,使白鹿洞书院成为理学传播中心,名声大振并成全国“四大书院”之首。</p><p class="ql-block"> 朱熹从儒学经典《论语》《孟子》《中庸》和汉代大儒董仲舒、北宋大儒周敦颐的名言中,博采众家之长而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一是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是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三是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是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五是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尤其是为学之序和修身、处事、接物之要,规定了书院教学的根本宗旨,最能体现古代中国书院精神。</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吉安白鹭洲书院培养了文天祥、刘辰翁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传承了庐陵文化的千年文脉;铅山县鹅湖书院因两次思想自由、包容开放的“鹅湖之会”,首开书院辩论和争鸣之风;庐山白鹿洞书院制定书院教规,则开启了学校教育制定规章制度,培养学生明人伦、正士气、守规矩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走在白鹿洞书院中,找寻曾经在这里读书讲学的先贤足迹:贯道溪、棂星门、独对亭、枕流桥、枕流石,以及周敦颐、朱熹、陆九渊、李梦阳、王阳明、宋应星,这些古朴沦桑的遗迹与彪炳史册的名字,展现在历史长河与现实生活中,与如今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古今相承,生动讲述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