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纪行

古风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北,江之北。中国的江很多,因此称为江北的地方也很多。母亲的老家在嫩江以北三十多公里的瑞廷村一带,过去娘亲家来客人,聊起老家的事都用江北这个称谓,久而久之,江北成了我心中母亲故乡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从齐齐哈尔师范学校毕业后,支农来到了梅里斯区瑞廷公社所属的中心校任教,在那里经人介绍,与母亲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父亲在那里工作了11个年头。由于那时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经常因缺老师而四处求援,父亲不得不东奔西走,辗转在那片土地上,我们的家也随之颠沛流离。姐姐和我是在瑞廷村出生的,二弟是在财茂村出生的,而小弟则是在前进村出生的,从我们的出生地就能看出父亲的工作轨迹,当然,父亲工作的地方远远不止这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父亲就长眠在这里,距姥爷家的家族墓地仅隔五六十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这里是我流连忘返的地方。由于母亲的缘故,我们常随她回家探亲,因此与姥家人交往甚多。父亲的老家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虽然算不上远,但当时受交通工具所限,一年也难得回去两次,所以与爷爷家的关系相对弱了很多。我有三个舅舅一个大姨,母亲是老闺女,是姥姥高龄产下的,而几个舅舅年龄相差又很大,大舅二舅家的长子长女与母亲年龄相仿,因此母亲每次回家,倍受大家呵护,我们自然也成了香饽饽。如今几个舅舅早已作古,仅存的只有母亲和大姨,是家族里的老寿星。由于母亲开朗大方,爱联系人,且处事公允,深受大家尊敬,因此很多家族事务都会找母亲拿主意。逢年过节,姥家的亲戚都会陆续过来串门,送些老家的土特产,母亲也从不吝啬,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这样,我们与姥家人的关系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我参加工作后在大庆铁路部门供职,由于工作性质,难得回家呆几天。只要我有空闲,总是创造条件陪母亲去江北住两天,见一见久违的亲人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为本人与母亲在出生地留影)</p><p class="ql-block">今年9月,我休了年假,想着和母亲商量一下回江北的事,正巧二舅家的侄孙考上了大学,8日举办学子宴,邀请母亲参加。母亲年岁大了,腿脚不便,又患上了昡晕的毛病,前不久摔了一跤,右臂使不上劲,穿衣都十分吃力,所以并不打算前往。于是,我再三动员,母亲终于同意了。</p><p class="ql-block">在江北的亲属中,家族观念和组织能力最强的是老舅家的二哥。过去张罗事儿的是大哥,五年前大哥因病离世,二哥便成了家族的主心骨,大凡家族有事,都是二哥挑头,因此我们回江北都是在二哥家落脚。</p><p class="ql-block">9月7日早晨,我从大庆出发,上了绥满高速后一路向北。11时到达了齐齐哈尔母亲家中,一进家门,发现大姨也在。过去我拉着母亲回江北,大姨总是随行,这次也不例外。简单收拾了一下,我们出发了。</p><p class="ql-block">从齐齐哈尔到瑞廷30多公里,路况很好,既使是从雅尔塞到瑞廷村的乡村路,也是水泥路面。只是限速的缘故,加之母亲有晕车的毛病,我只能控制好车速,求稳不求快。</p><p class="ql-block">江北坐席有个传统,主家请客至少两顿。正式日子头一天便开始摆席了,主要是老亲少友,街坊邻居。第二天正日子,十里八乡,凡是有交往的都会前来贺喜,是人数最多的时候。随一份礼,全家来吃,这种作法母亲很不理解,她觉得这样做,主家赔钱赚吆喝不说,还欠人情债,实在不值得。农村的礼不大,一般随二百三百的,有过码的会随多一点,大致五百元样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为霍氏家族墓地)</p><p class="ql-block">侄孙的升学宴是7号中午11点开席的,由于我们去的晚,侄子特意给预留了一桌。老舅家的二哥三哥,大舅家的二哥,二舅家的二姐等这些交往密切的亲属都在等我们的到来,大约11点50分左右,我的车停在了饭店门前。先入席的人此时已酒足饭饱,正陆续撤席,见母亲和大姨驾到,纷纷过来寒喧。大舅家的大姐见到母亲居然泪流满面,哭了起来。大姐患有脑血栓、糖尿病,只要情绪一波动便会不由自主的落泪。大家安慰了她半天,情绪才稳定了下来。饭后,我们随二哥去了他林场的家。</p><p class="ql-block">林场全称是齐齐哈尔青年林场,在瑞廷村西北10多里地的地方,隶属瑞廷乡管辖。林场始建于1956年,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处模仿苏联创建的集体农庄。来自全国各地的328名热血青年在这片一穷二白,杳无人烟黑土地上,靠坚定的信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改变了这里的面貌。目前拥有国家级公益林用地面积2.9万亩,有林面积4.15万亩,森林总蓄积2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8.9%。1998年被批为省级狩猎场,1992年被批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与扎龙、明月岛、甘南水库形成了假日旅游线,被评为"AA"级旅游单位。如今这里建有‌知青文化长廊、‌知青广场等设施,开辟有养鹿场、桑葚采摘园、花卉观赏区、垂钓区、森林景观区等旅游景区。炎炎夏日,到此一游,远离城市的喧嚣,在森林中漫步,顺便采两兜蘑菇,再品尝一下特色烧烤,足以让人忘却世间烦恼,美哉悠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为知青广场鸟瞰图)</p><p class="ql-block">母亲姓霍,在当地算是大家族。由于通婚的缘故,这里的乡亲大多沾亲带故。由于我回来的次数少,对新生代的后辈们大多是陌生的,见到他们,既不知道姓字名谁,也不知道是哪支亲属的晚辈,经常弄得很尴尬。姥姥姥爷当年一直住在林场,因此,我对林场的感情远远大于瑞廷。姥姥姥爷与老舅家住在一起,因此我与老舅家的人接触最多,感情也最深厚。</p><p class="ql-block">老舅家的大哥是林场工人,后来调到昂昂溪区苗圃工作,正好与我父母家同在一地,交往也比较频繁。那是家住平房,做饭用锅台,烧的是火炕,取暖离不开草木。大哥在苗圃开车,所以常会给我家送来一些木材来。后来苗圃创办了黑加仑饮料厂,大哥还给我家送过饮料,所有这些我都记在心里,也更浓郁了我对老舅家的亲情。过去有大哥在,二哥一直被大哥的光环所掩盖,交往并不多,直到大哥去世,二哥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每次到江北,都在二哥家下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为二哥家的小院)</p><p class="ql-block">这次回江北,免不了又要讨扰一番,所以母亲在市里提前买了些牛肉带去。晚上,二嫂煨好了牛肉,又炖了一锅野生鱼,在院里支上了烤盘;二哥叫来了三哥两口子和瑞廷大舅家的二哥,几家人围在桌前,品着烧烤,畅叙亲情,直到天黑才散。</p><p class="ql-block">林场的气候与其他地方不同,早晚特别清爽,空气也格外新鲜,这也是我对林区情有独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林子大了啥鸟都有。这本是带贬义的句子,但从其本义来说,的确如此。林场的林子很大,鸟类品种多,野生动物也多。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老舅是一名护林员,每天骑着马,背着猎枪,穿梭在林中。时常会打些野兔、狍子、老鵏回来给家人打牙祭。在那个生活艰苦的年代,能吃上野味,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我曾在姥爷家门前,看老舅和几个朋友铸铅粒。人们从废弃蓄电池中取出铅板,再放金属容器中烧化成铅水,倒入一个模具中,冷却后倒出来便成了一粒粒圆圆的铅粒,把铅粒掺着火药装入弹壳中,用纸塞紧封好,一个猎枪子弹便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为母亲与亲属们交流)</p> <p class="ql-block">姥爷家门前有一条公路,公路两旁种着高大的杨树,我们经常在树下荡秋千,如今,杨树已被松树代替,姥爷家的土坯房、板障子、木柴垛早已旧迹难寻,每到那里都会嘘唏一番。</p><p class="ql-block">我来林场最大的乐趣是采蘑菇。蘑菇是大自然赐予这里的子民最好的礼物。每到夏天,去树林中采蘑菇的人很多。天一放亮,村民们便提篮挎筐,踏着露水,穿梭于林间。这里的蘑菇品种很多,而我却知之甚少,只知道松树伞(俗称黄泥团子)、松丁(红蘑)、草蘑、鸡腿菇、雷窝子(白蘑)、草帽蘑、灰蘑等几种,由于辨识率不高,所以也不敢乱采,毕竟有些蘑菇是有毒的。</p><p class="ql-block">在原厂部东面有一片树林子,人们叫它百花园,父亲说那里的蘑菇叫百花蘑,全部是无毒的,可以放心采。父亲在世时曾陪我去了一次百花园。那里的树木以松树为主,长的很高大,地面也特别干净,草和落叶很少,大多祼露着地面。而地面硬实,即使是雨后也绝无泥泞感,倒像是公园中晨练的场所。我曾在那里采到过蓝色的蘑菇,由于色彩鲜艳,我担心有毒便拿给父亲看,父亲说这种蘑菇很珍贵,市场价格很高,只是因为稀少不容易采到。至于蘑菇的名字,父亲告诉我了,可惜我没记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为林中的野生蘑菇)</p><p class="ql-block">在二哥家我说早晨要去采蘑菇,二哥便让我五点起床。立秋以后,天变短了许多,早上五点,天刚放亮,我便从马场的二哥家楼房出来,赶到林场二哥家的平房。二哥已经在院子里等我了,我们驱车到北侧不远的林带采蘑菇。二哥说这里的林子干净,离家又近,只是蘑菇不多。我采蘑菇本就是为了体验生活,所以无所谓。我们在林中转了一个多小时,我是边采蘑菇边拍摄,归来时只采了一把。有黄泥团子、红松蘑和草帽蘑三种,可怜的很。我喜欢吃油蘑,用水焯一下,拌点葱花,放点味精,用酱油泡上,绝对是下饭的美味。见我意犹未尽,二哥又指点了我一个地方,于是我再次出发,满心欢喜的期待采到油蘑。</p><p class="ql-block">油蘑主要长在杨树林,大多被树叶覆盖不易被发现,所以需用木棍拨开树叶寻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为林场的松树林)</p><p class="ql-block">都说希望有多大,失望就会有多大。这次出行又是收荻寥寥,据林中采蘑菇人说,多日不下雨,蘑菇又少又小。再次返回到二哥家,发现二哥二嫂和三哥正在院里摘蘑菇,桌上已摘完了两大盆蘑菇,有油蘑、红蘑和草帽蘑,原来,二嫂和三哥也起早出去采蘑菇了,他们对林区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此找对了地方,收获也是颇丰的。二嫂烧了一锅水,把摘好的蘑菇焯好装袋,给我们分了。</p><p class="ql-block">乡下的生活宽松而又舒适,特别是家家都有菜园子,夏天吃菜根本不用去买。我们每次下乡,回来时都是满载而归,各家亲属给摘的各种蔬菜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在乡下的两天里,你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人们的热情和浓浓的亲情,更让你期待下次的重逢。江北,我爱你!</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0日完稿于齐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为二嫂与三哥摘蘑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