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旅行记之五----游览婺源彩虹桥

江山无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值正午,我们一行人在婺源江湾镇的小饭馆匆匆吃过午饭后,没有片刻停留,便驱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清华彩虹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汽车行驶了大约半小时,抵达了彩虹桥景区的大门前。购票进入后,沿着一条幽深的林荫小道,脚踏着蜿蜒的青石板路,走了约一刻钟,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有山有水的开阔地带。这时,中国最美的廊桥——彩虹桥,便静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走近彩虹桥,站在匾牌下,仔细阅读了它的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彩虹桥东西横跨婺水之上,全长一百四十米,宽三米。由六个亭子和五个廊构成,每墩上建有一个亭,墩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被称为廊亭桥。从远处望去,亭子略高于廊,古朴典雅,错落有致。据说,彩虹桥的名字取自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桥下的婺水清澈见底,河面平静如镜,偶尔几尾鱼儿跃出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桥上设有长椅供游人休息观景,不少游客正在桥上漫步,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空中俯瞰,彩虹桥如同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面上,它由众多石块垒砌而成,两侧连接着两层楼高的廊屋。这座桥不仅作为交通通道,还具有遮阳避雨的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桥面的木质部分设计得十分巧妙,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构造既经济又耐用,便于随时维修。桥上的行人络绎不绝,有的驻足拍照,有的闲聊散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愉悦的笑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于“彩虹桥”的由来,导游告诉我们还有一段美丽神奇的传说。当年清华村有位胡姓和尚与一位能工巧匠,他们共同合作,历时四年多,在桥即将建成时,一天傍晚,西边的山背上突然出现一道亮丽的“彩虹”,倒映水中,村人认为这是吉兆,于是燃放爆竹庆贺,并将此桥取名为“彩虹桥”。后人为纪念两位先人,在桥中的亭子内设了神龛,以示永世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神龛内供奉着建桥者的塑像,左边是和尚的神位,右边是那位能工巧匠的神位,中间则是大禹的神位。这不仅是对两位先人的尊敬,也是对他们智慧与奉献精神的认可。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座桥的设计非常科学,每个亭、廊都是独立的,这样即使一处损坏也不会影响到整座桥。桥墩像半个船形,前端呈尖状,俗称“燕嘴”,后面则是平整的流线形,有效地分解了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桥墩之间距离不等,这种设计是根据汛期洪水的走向确定的。主流量经过的地方墩距较大,有利于行洪,桥墩受到的冲击也小;水流平缓的地方,墩距较小,受到洪水的冲击力相对小些。条石之间砌法讲究,桥墩是用长短大小不一的条石相钳在一起,缝隙小,结合得非常牢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桥墩的设计更是巧妙,前端呈尖状,俗称“燕嘴”,可以有效减少洪水对桥体的冲击。桥墩上还长满了绿草和野花,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桥上,极目远眺,彩虹桥周围景色优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这里稍作休憩,浏览四周风光,往桥下看,清澈透明的河流,鹅卵石静卧其中,鱼儿欢快地游玩在水草和鹅卵石之间。真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一天的婺源旅行,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这里不仅环境优美,山青水秀,令人陶醉,而且其徽派式建筑在整个婺源城乡到处可见,尤其是数百处百年古村落、古镇、古桥,经受了战火纷飞的洗礼,也躲过了“文革”肆意破坏的厄运,还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令我由衷地佩服。也为婺源人民很强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古迹意识的做法而感动。(待续)下篇:湘鄂赣旅行记之六《游滕王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