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房子所在位置我们习惯叫作储家大场,位于龙潭营村的中心位置,因聚居储姓人家,又有一大块空场而得名。照此惯例,村中其他地方分别叫作黄家高处、何家那头,以及赵家巷、刘家巷等。七十年代初期村子不是很大,这样几个简单的地名信息,基本上就明了了村中所有的住家位置,外地来的客人,按姓名就可准确找到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我有记忆开始,老房子就是一个老旧的土木结构合院建筑,储家大场有六个这样的合院。储姓堂字辈的多个家庭全部集中在三个合院,三个合院错落有致,相连一起呈L型,与进村东西向的主路、水沟半围合,中间自然形成的空地与周围的房屋,就是大家喊的储家大场。进村主路的南侧,也有三个合院,中间虽有道路、水沟分隔,但视野上连成一片,也是储家大场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房子正房三间二层、耳房各两间两层加倒座,正中是被完全围合的天井。进大门过天井上台阶就是堂屋,耳房和倒座都有回廊,合院不大,但公用空间还算宽绰。天井地面、沿石及台阶全部是青石铺就,青石没有经过打磨,表面并不平整,经年累月的风雨洗刷及器物摩擦,凸出的部分被磨的光滑莹润,在阳光下会泛出微光。台阶上经常踩踏的部位,有明显的凹痕,它见证了这座宅子悠远的岁月和曾经的人来人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儿时的老房子老旧但不破败,墙体是用黄土夯筑而成,局部用土基砌筑,想来是历年来零星修补的缘故。房屋外墙没有任何粉饰,夯筑而成的墙体凸凹不平,土基表面露出一些细碎的稻草。合院后墙按当地惯例不开窗,北向与另一合院共用山墙,老房子窗子很少也很小,想来在旧时主要是保暖、防盗和防野兽的需要。房屋梁柱、楼梯、楼板、窗棂、椽子是木质的,梁柱和窗棂长年被烟尘侵蚀,表面覆有黑灰色的涂层,黝黑发亮,很难看清木头的材质。正房、耳房和倒座均为两翻水的青瓦屋面,遇到雨天,天井四围一条条顺椽而下的雨水,织成四道哗哗流淌的雨帘,落在青石板上激起的阵阵水雾,与炊烟和热气汇合,婷婷袅袅的飘向院子的每一个角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居住的合院东西向,住有胜堂、荣堂、文堂、建堂四家,紧邻的北侧合院,是映堂、周堂和同辈招赘在家改周姓的共三家,北侧合院正面,是一个东西向、一个南北向合二为一的两进合院,住着右堂、座堂两家。三个合院看似住堂字辈只是九家,但及至敦字辈,已经有敦科、敦厚、敦学、敦权、敦友、敦富、敦明、敦成、敦和、敦啟、敦法、敦福、敦禄、及周姓十五、六家,到孝字辈,正赶上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的人口出生高峰,每家少则三四个,多则六七个,在三个合院出生长大的孝字辈男女已有数十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口快速增长达到了老房子承载的极限,七十年代末开始,农村新政策新经济发展较快,先是敦学、敦权两弟兄在门前的空场上另外盖起了三间瓦房,接着孝忠大哥在合院侧面也建了新房,我们家也在1982年冬搬离合院,在自家的自留地上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老房子里的人家逐渐搬离,分散在村子的四面八方,传统的家族聚居的模式就此解体。有了新房子,合院就成了我们时常挂在嘴上的老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房子至今仍在原处,被围在前前后后新建的各式房屋的中间,显得有些突兀,有些孤独。里面的人家都已经搬了出来,只一个婶婶和孝忠大哥两家各据一半,用来堆放些杂物。我偶尔会陪父亲去老房子转转,虽不再住人,但里面并不杂乱,站在天井中央,周围静寂得没有一丝声响,目光所及的每一处,脑海里马上会浮现这里过往的种种情景,就像放电影似的一场一场、一幕一幕,清晰亲切如电影电视一般。年长的亲戚或是曾经在老房子住过的弟兄姊妹相隔许久再见面,总是会热切的谈论并回忆老房子的旧时岁月和平淡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房子依然静静的立在那里,但更多时候是存在于我的记忆里。它承载了我儿时生活的点点滴滴,承载了我儿时的情感和记忆。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在不经意的某个早晨、某个夜晚,或是某个毫不相干的时间,老房子会突然蹦进我的脑海、我的心间,亲切如故、清晰依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成于2024年8月2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