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 class="ql-block"> 当夏日的最后一缕热情悄然退场,九月的微风便带着凉爽与希望,轻轻拂过心田。这是一个收获与播种并存的季节,更是一个充满梦想与期待的开始。在这个特别的月份里,我们迎来了又一次的集备时光,它如同一场精心筹备的盛宴,等待着每一位参与者共同开启。</p> 目录 <p class="ql-block"> 主持人宣布本次教研主题:</p><p class="ql-block">1、分享第一单元的教学反思、</p><p class="ql-block">2、明确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3、分享上周的教学经验以及解决教学中的困惑等</p> 内容 回顾上周 <p class="ql-block"> 首先主备人王丽芳老师先阐述了自己第一课《草原》的教学反思:教完《草原》一课,我觉得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后进行如下的反思:</p><p class="ql-block">一、准备不足,考虑不周全</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设计了学生部分的回答,但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没能及时反应并加以点评,这充分说明了我在备课时候考虑欠周,准备得不充分。</p><p class="ql-block">二、埋头书本,未能及时赞赏</p><p class="ql-block">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同时,要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评议,面对学生的发言,我没能及时地给予点评,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都一头雾水,挫伤了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为我没能及时地引导,导致孩子们慢慢地沉闷。</p><p class="ql-block">三、文本细读,未能有效</p><p class="ql-block"> 在课堂上,虽然我抓住了一些字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感情人物形象,但在有效上,未能表现出来,大多点到即止,因此学生跟着我的脚步,饱食”了文本,却食之无味,腹中无物。</p> <p class="ql-block"> 其他老师也都陆续分享自己的教学反思。其中王盼丽老师的第一课《草原》的课后反思引起了各位同事的喝彩👏</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说:《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不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再加上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挑战。在讲课之前,我就在思考,如何能指导学生把这篇文章学好呢?课后,我觉得蛮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做法总结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某种启迪。在第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投影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p><p class="ql-block">二,兵分两路,既重景色的欣赏,又重情感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这篇课文,首先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再谈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首先让孩子们学习有关景物的描写,然后再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情谊。这样的教学,侧重点不同,教学效果也不同。</p><p class="ql-block">三,注重朗读,在读中感悟</p><p class="ql-block"> 我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在读中,我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p> 把握本周 <p class="ql-block"> 本周开第二单元,明确第二单元的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1. 掌握本单元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够准确书写,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p><p class="ql-block">2.能够自主阅读本单元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情感态度。</p><p class="ql-block">3.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p><p class="ql-block">4.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并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白玉老师指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岁月”,编排了四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七律·长征》生动概述了长征时期的艰难历程;《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名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庆典的宏大壮阔场面;《灯光》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从课文内容的编排来看,照应了本单元的导语“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整个单元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反映不同阶段的革命历程,其精神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中一定要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p> <p class="ql-block"> 李省竹老师说《七律·长征》。这首七律,首、颔、颈、尾,起承转合,是很容易看明白的,其中首联是概括描述,颔、颈两联是有匠心地承接“万水千山”和“不怕难、只等闲”,选择描述了几处难以翻越的山和难以渡过的水是如何“只等闲”的,尾联既是对颔、颈的进一步承接,同时又与首联呼应,给人一气呵成的痛快感觉。诗中有长征征途中关键事件的描述,却没有“一定场合下”具体情景的“描写”,所以,也就不能用“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来分析诗歌的写法。所以,《七律·长征》,不是为落实“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这一阅读训练要素服务的,除了以诗歌的方式学好这首诗,主要是为落实“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中”这一人文目标服务的。</p> <p class="ql-block"> 左青梅老师说:《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场面描写,主要有痛击来敌、顶峰歼敌和舍身跳崖三个。以“痛击来敌”为例,先描写的是“面”,即五个战士痛击敌人的概况: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接着描写的是“点”,即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对五个壮士逐一描写,生动地展现各自不同的特点。这种点面结合,使得英雄的群像和个体的形象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孙会兰老师说:《开国大典》中点面结合的写法相对丰富复杂一些,如写“典礼”,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一连串场面,这些场面,有的重在“面”,有的落在“点”,“点”集中在毛泽东主席身上。“阅兵”这一场面,先用的是介绍性的语言介绍组织情况,然后用一句话写“面”:“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接着特写各个方阵,这是“点”的描写。最后,又落到“面”的描写上:“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结构上,先面后点再面,效果上,以面衬点,表现出阅兵式的壮观和震撼。</p> <p class="ql-block"> 王丽彩老师说:《灯光》是一篇叙事散文,“点面结合”的写法,集中在对那次战斗的描写中。其中,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是“面”;对“微弱火光”的描写是“点”,以面衬点,突出了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从整篇文章来看,这个“点”,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郝副营长点燃的不仅仅是引导部队找到突破口的书本,点燃的还是他自己的理想。</p> 抓好下周 <p class="ql-block"> 最后,各位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如:在教学《丁香结》时,了解作者,根据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作者的心情和情感,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遇到伤心、失意时能不能像作者这样解开生活之结。从而更好地感悟作者在本文强调的人生哲理。希望各位老师吸取教学第一单元的经验,取其精华,把更多更好的方法用到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 同时,有的老师也指出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如:怎样能更好的提高课堂的效率?如何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等。</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都需要我们在教学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就是我们前进的目标!</p> 结语 <p class="ql-block"> 本次语文集备活动,教师们积极讨论,使我们资源共享,提高了教学效率。大家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获得了宝贵的教学经验,相信这些经验将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运用,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教育,为六下灿烂辉煌的未来添砖加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