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教师节前夕,我在天马寨景区游玩,偶遇小学冯同学,奔七的他还在一千多米的高山景区打扫卫生。他说当年如果像我一样重返学堂就好了,现在也跟我一样,享受退休生活。闻此言我心里一震,小学汪老师的一句“你们要顺着耳朵听讲”,犹如在耳。我在小学四年级,因为汪老师的坚持,我得以重返学校,继续接受他的启蒙。这为我后来接受系统教育创造了条件,才有知识改变命运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我一出生父母就给我定位了,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基本要求是体格健壮,四肢发达,语文水平认得自己的名和姓,数学水平看得懂自己的工分账,会简单的数学四则运算就行。因此,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学习成绩如果及格,我就高高兴兴地回家报喜。远比现在的学生娃幸福,有大把的时间与小伙伴们玩耍。</p> <p class="ql-block">我读的小学是五年制,到了四年级下学期,数学开始学分数加减法了,这已经超出简单数学四则运算的范围。这一天,教数学的汪老师走进教室,放下讲义大声对我们说,“你们今天要顺着耳朵听讲,不然谁也听不懂”(顺着耳朵听,属方言)。闻此言我充满好奇,破天荒地静心听课,原来汪老师讲的是分数加减法的通分,我认真听后,觉得也不过如此。想当年汪老师说这话肯定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人民公社时期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制度(记工分),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与我父母认知相同,对孩子们数学知识的要求,能做简单的四则运算就行。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劳动力工分是用不上的。它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来说,算是额外要求了。</p> <p class="ql-block">经历汪老师一句“要顺着耳朵听”的事件后,我学习兴趣大增,上课一心一意地认真听讲,数学成绩可用突飞猛进来形容,100分变成家常便饭。有一次因为家里有事,请假一天,正巧这一天数学考试。第二天上午汪老师让我补考,䃼考成绩90分,判我错一题。我不服气认为自己全对,和汪老师闹得不可开交。最后我俩找到沈校长办公室,校长看了我的试卷后说,我是错的,只能是90分。这件事让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回到汪老师的办公室,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争强好胜应该提倡,永远争第一是应该有的人生态度,只要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学习,苍天不负有心人,相信你将来一定会是一个有出息的人。</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九年七月上旬,大别山南麓英山县发生了一场百年未遇的大洪水。我父亲作出一项足以影响我人生轨迹的重要决定,让我辍学为生产队放牛,理由是受灾了,不增加劳动力挣工分会缺粮的。那个年代,按每个家庭工分总额分得粮食,吃饱肚子是每户人家的第一要务。</p><p class="ql-block">汪老师在教室,看到我的坐位是空的,当天晚上家访,同父亲谈我上学的事,父亲说我马上满10岁,可以为生产队放牛了,第一次家访未果,父亲的意见占上风。过了几天汪老师又来我家,坚持让我去上学,父亲说,读书再多还不是修理地球的(那个年代取消了高考制度),汪老师悻悻地出门了。又过了几天,汪老师再次来到我家让我上学,并且说孟存的学杂费由他出,也许最后一句话有含金量,父亲终于同意我继续上学。</p> <p class="ql-block">汪老师是老牌子高中生,在那个年代当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说是大材小用。汪老师浓眉大眼一表人才,革命样板戏唱得好,特别是唱《智取威虎山》选段,可谓令人叫绝。汪老师还会多种乐器,业余时间义务教有兴趣的学生学习乐器。</p><p class="ql-block">令人不解的是,条件优渥的汪老师,一直是单身汉。有人说他结过婚,但是没有几天就离婚了,这事我没有求证,汪老师一个人单身生活倒是千真万确的。汪老师不以貌取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当然,对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更是高看一眼。</p><p class="ql-block">汪老师没有自己的孩子,但身边总有他认的干儿子(学生)。认干亲后,干儿子就顺理成章地跟他吃住在学校,费用由他承担,我也是其中一员。这应该是希望工程的萌芽,只是当年没有这个说法。</p> <p class="ql-block">汪老师用他的执着和爱心,在我人生黑暗处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撑了雨伞。有了汪老师的恩典和启蒙,我才能顺利地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才能同场竞技考上大学。现在我己经是国家专家库成员,与众多院士成为好友,继续为国家建设发挥余热。如果没有汪老师在我人生紧要处的助力,如果没有汪老师的那一句“你们要顺着耳朵听讲”作为我启蒙教育的始点,毫无疑问,我会顺其自然地成为建筑工地上弄砖的搬运工。</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汪老师离开我们有二十多年了。他虽然没有后人,但是他在北美、欧洲的学生,为他在雨台山立了一个豪华的墓碑。每当清明节来临,他的碑前总是摆满了鲜花。给我启蒙的汪老师,永远活在众多学生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