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此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发几篇我做小学生时的故事,以感怀我的老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智慧(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文中人物均已化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故事一——九拿十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语文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个填空题:()拿()稳,我没学过这个成语,没有做上这道题。孔老师讲解试卷的时候,问同学们谁会做,大家都和我一样没有举手。于是,老师便告诉我们应该填“十拿九稳”,并对这个成语的意思进行了解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一个好质疑的学生,听完之后,总感觉老师讲的不对,于是就向老师提出了质疑:“老师,我感觉这样填不对,您刚才说十拿九稳表示的是做事稳妥,但这还是不够稳妥呀。您想想,十拿九稳确实能说明做事情时把握很大,但还是没有绝对把握,这道题应该填‘九拿十稳’,这样才能说明做事情十分把握,能有绝对的把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经我这一番“有理有据”的“忽悠”,竞开始表现出不知究竟该是“几拿几稳”的“难拿难稳”样子来。“诶呀,你说的确实挺有道理的,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吧,看究竟应该填几拿几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同学们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差,有《新华字典》的人也就一两个,至于《成语词典》之类的工具书根本就不曾见到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讨论进行的很激烈,结果是支持我的人占少数。老师让他我双方的支持者分别进行了发言,班级于是成了辩论赛现场。随着辩论的深入,“弃暗投明”的人不断涌现,最后只剩下一两个“顽固分子”的想法仍与我保持一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见我们几个仍然不懂,于是就讲起了概率方面的知识。这一概念的讲解,使我们产生了顿悟,明白了十拿十稳或九拿九稳的时候就是“稳”到了极点,九拿十稳的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直到那时那刻我才明白:原来老师是深知几拿几稳的,因我们不知道也不懂,他才故意做出难拿难稳的样子,以便促使我们学懂弄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给人一个知识,可能仅需一句话,也可能需另费一番周折,但一句与一番的教育效果往往是截然不同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