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之——平遥中学的难忘岁月

塞北飘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五章 平遥中学的难忘岁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3月,我进入了平遥中学,开始了我中学的学习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遥中学创建于1924年,原名“励志中学”,意在勉励学生从小立志、报效祖国。1928年更名为平遥县立初级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晋中地区最早建立地方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当时政治、文化的中心。1949年10月与1940年在太岳根据地由薄一波、裴丽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的太岳中学合并,命名为“山西省立平遥中学”,属山西省教育厅直管。从此,“励志的兴国宏愿,太岳的革命精神”,凝聚成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195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46所重点中学中6所双重点中学之一。1958年更名为“平遥综合大学”,1961年综合大学停办,仍恢复为“山西省平遥中学”。198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原址为平遥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仍保持原貌,是中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也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建筑群南接城墙,北临城隍庙街,包括东学、西学和居中的庙区,总占地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由前后六进院组成,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平遥文庙的总体布局展现了元明以来中国文庙建筑的基本规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世纪50年代末,修建平遥中学教学楼时,拆除了超山书院、敬一亭、尊经阁。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文庙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平遥文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共平遥县委、县政府、平遥中学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平遥中学于2003年全部迁至东城外新校址。文庙得以重新复原,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2004年正式向游人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入学时,教室是在进入南大门正对着的三层教学楼的第一层楼内。高一年级共有6个班,共有300多名学生,其中14、15班在一楼东侧,16、17、18和19班在一楼西侧。我就读于16班,并担任班长兼团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班有52名学生,其中有9名是我初中时的同学,班主任是王振芳老师,还担任我们年级的生物课教学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振芳老师是195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平遥中学的。她的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授课水平也非常高,我们特别爱听她讲课,十分枯燥的生物课,能让她讲得津津有味,引人入胜,还给你留下无穷想象的空间。她每天都很忙,既要给我们带班,又要备课讲课,还有照料全家人的生活,经常早上在办公室给我们交代有关事项时,总是坐在椅子上从口袋里掏出袜子边穿边说话,还不时用湿毛巾擦把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老师就像我们的母亲,对我们关爱无比。记得我们入学不久,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在入汛期突击完成五曲湾水库建设任务,学校组织我们分批到水库工地参加劳动。王老师和我们一起吃住在工地,一再提醒我们少抬点土,不要压坏肩膀;吃饭时,还不停地将自己的饭菜拨给我们。平时我们进行打篮球比赛,她都要到场为队员们加油鼓劲,比赛完后,还要督促擦汗,穿好衣服,小心感冒。住校的学生宿舍,她也经常前去看望。就连我母亲生病,她都提着鸡蛋挂面来家探望。我母亲感动地说,“我儿子摊上了你这样的好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老师的爱人田振尧老师也非常和蔼,我们每次去他们家都十分热情地递茶倒水。他们的大女儿田晓慧是我初中时的学姐,二女儿田晓静是我的同班同学,三女儿田晓红是我的学妹。我参军后第一次探亲去看望老师时,她要我给她一张我穿军装的照片。后来我送一张给了老师,她小心翼翼地夹在了影集里,并嘱咐我,“离家远,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老师夫妇从河北来到平遥,把青春和大好时光都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倾心育英才,桃李满天下,是我们终身难忘的好师长。不幸的是,田振尧老师于2020年去世,享年94岁。如今,96岁的王老师在省城太原颐养天年。我们祝福老师长命百岁,万寿无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学校给我们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俄语、音乐等课程。其中音乐课有专门的教室,物理和化学课也有专门的教学实验室。学校还有自己的农场,王老师常带领我们在田间讲解植物的习性、雄蕊与雌蕊的区别等等,我们也不时地在那里参加劳动。学校每年还给我们跑校生发放一定数量的补助粮。学校的校办工厂规模也比较大,有车洗刨床车间、翻砂车间、电工车间、钳工车间等,我们也在那里进行过为期20天的实习劳动。我印象最深的是工厂的沈师傅,他手把手教我和毋维尧同学车床的操作要领,只用了一个上午时间,就使我们掌握了操作技术,他就把加工零件的活交给我们,然后撒手去忙别的事了。即使我们不小心磕坏车刀,他也不生气,将车刀细心磨好后,鼓励我们不用怕,好好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班里,我与郭铁生同学交往比较密切。他性格开朗,为人厚道,他母亲去世早,家里只有他与父亲一起生活。他父亲是位老革命干部,和蔼随和,十分健谈,我经常去和他们父子畅谈,并借老爷子的《参考消息》阅读。后来,我极力向王老师推荐郭铁生担任了班长,我全力主抓团支部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班里的团支部在校团委书记尤乃才的热情帮助指导和团支部委员王翠花、董炳寿、耿玉英等同学的积极协助下开展的有声有色。团支部召开会议,一般都在大成殿东侧的住校学生宿舍进行。班里专门有黑板报,进行勤工俭学订阅了报纸,组织了篮球队,马建军、刘奇恭、杨士俭、郭铁生、张登云等同学成为队里的主力队员,并在全年级比赛中屡屡夺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在小礼堂组织我们忆苦思甜,大家一起吃用米糠和菜叶子做的窝头忆苦饭,那确实很难下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二年级时,李树俊老师接任我们的班主任。他是山西洪洞人,个子不高,浓眉大眼,眼神中透露着庄重与睿智。但他很随和,我从没见他发过脾气。他带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水平也非常高,除了正常的课本讲授外,还经常选择一些优秀文章让我组织几个同学刻印出来发给大家,他带领我们一起学习。那些文章有我刻印的《曹刿论战》、《风雪红松》、《语文知识记叙的顺序》等;有其他同学刻印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关钟声》、《夜过中洲闸》、《小说的一般常识》等;也有李老师让学校文印室打印的《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语录》、柳宗元的《封建论》、鲁迅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等。那时候学校不收资料费,也没有班费一说,这些学习资料所用的纸张、油墨等,都是李老师帮助解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让人打印了一篇歌颂雷锋的《让青春闪光》长诗发给我们朗诵。朗诵时要求全体起立,李老师悄悄站在每个同学身后,听你是否发声洪亮,感情抒发的是否强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我们团支部在李老师的热情指导下,经过多次精心排练,在学校组织的联欢晚会上进行集体诗朗诵,受得了全校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老师与我在学校天桥下那间单人宿舍多次进行过长谈。他问我读过那些书籍,我谈了读《中国民间故事》、吴承恩的《西游记》、陈汝衡的《说唐全传》、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等著作的感受。他对这些书谈了他个人的评价,给我讲中国和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并推荐我去读鲁迅的作品、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托尔斯泰的作品。李老师的每次畅谈,都给我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如果说我的祖父,小学时巩九伦、邵启昌是我文化知识的启蒙老师,那么,李树俊老师就是我在文学道路的第一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学校图书馆成了我的第二课堂,不停地借书阅读成为我的日常必须,我把李老师给我列的书目,除图书馆没有或不能外借的,全部读完,受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1月,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元旦征文”活动,我写的长诗《理想——毕业前夕的话》荣获了一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是在这一年的9月,中国空军在我们学校招收飞行员。我们班除郭铁生等几个男同学因为孤子和其他原因外,都参加了体检,后来经过筛选全校剩下我们20几个学生去榆次市参加复检,结果全部落选,多数是在圆形视力表、电转椅和身体协调等项目所淘汰,我的那次从军梦就这样落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好在第二年,我与班里的刘奇恭、张登云同学共同实现了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愿望,而且都到了一个部队。那时候,我的好友郭铁生和他父亲在他们家为我设宴送行。几年后,我和郭铁生在他的小食品店进行了一次畅谈,万万没想到,两年后,他因病去世,那次谈话是我们最后的永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4年元月,我结束了高中学习生活,告别了母校,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后,我重返母校追寻往日的学习生活场所,可惜除了大成殿内两侧原来的图书馆、大成殿西北角原来的医务室、南侧的教师宿舍、天桥和学校的北操场外,已经找不到其它痕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4月6日,在段光明、王翠花、董丽萍等同学的积极筹备下,我们全班同学举行了主题为“珍惜同学友谊,共享幸福晚年——纪念毕业45周年联谊会”。我专程回到故乡参加了这次联谊会,并向同学们献上了我创作的配乐诗朗诵《我的中学,我的班》。看到一张张既熟悉又陌生的笑脸,我感慨万分。无情的岁月摧毁了大家青春靓丽的面容,留下的是一道道不去的皱纹和一缕缕苍老的白发。但是,我深切感受到,那镌刻在大家心灵的“坚定、团结、求实、创新”校训却一直成为终身奋斗的精神支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百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了共和国的将军、部长,走出了科技界的专家、学者,走出了文体界的明星、健将,更走出了一批批默默耕耘的建设者。不说我们学校是多么地历史悠久,不说老师们在专业上皆独步堪称,进入平遥中学这个强大气场,不由得你就会被吸引着,多少绿色的希望在这里繁育播种,多少豪雄的足迹映托出锦绣花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祝福我的母校永远繁荣昌盛,再创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章完。下一章《回乡劳动体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