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80年6月,我从海盐县澉浦中学初中毕业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眼44年快过去了,老师,在您的谆谆教导下,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成长成了一名新闻媒体工作者。今天是中国第40个教师节,想不到九十高龄的您还记得我这个渺小的初中生。读了您在老家《澉浦往事》微信群中的《教师节感怀》,让我动容万分,忍不住要说说我的家乡情、中学情。感恩家乡、感恩学校、感恩老师、感恩父母,因为有您,才有我的今天。教师是一份崇高的职业,我十分喜欢这份职业。我高中毕业当过小学代课老师,夫人现在是大学老师,叔叔和妹妹也都是小学老师。祝老师们节日快乐!</p> <p class="ql-block"> 陈官祥老师是我中学时代的第一位语文老师,记得当时海盐县澉浦中学还在澉浦老街南门附近,我当时就读的初一(1)班,教室位于校门进去的第一幢教学楼东面第一间。我现在用的名字是中学语文教学第一课上改的,就像他文中提到的一样,没想到90岁高龄的他,记忆还是那么清晰,为老师鼓掌。记得当时老师是个瘦高个,戴有眼镜,我当时心目中的文化人。陈老师为人谦和,因长相很象当时电影《渡江侦察记》的一角色,(谍报处长)(演员陈述),同学们私下里都称他为“谍报处长”。</p> <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尽管是一位男老师,但他生活很细腻。他在文中说到杭州生病那事,已经过去整整40年,想不到他还记忆忧新,那是我一个学生应该做的事。记得那是我去杭州求学不久,他因劳累突发老毛病(美氏尼综合症),在当时杭州武林门车站附近的医院挂急诊,需要住院和家属陪护,我当正好碰上了,只陪了一个晚上,没有全程照料,心中惭愧啊。</p> <p class="ql-block"> 家乡是游子们在繁华浮躁都市回望的圣地,是远走他乡的行者们最坚实的后方。澉浦中学是我中学时代学习过5年的地方,它创办于1956年,当时由澉浦区中心小学负责人之一孙若华先生奉命筹办,选用澉浦南北两块公用民房作教室,经费采用“以生养校”为来源,首任教师有陆天华、蒋云璋、吴乐亦等,学生自带桌、椅。9月正式开课,翌年3月名为澉浦初中班。1958年9月转为全日制中学,首任校长徐中武先生上任,学校更名为澉浦民办初级中学。校址选在澉浦南大街西首陈家大宅,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故居。1968年4月,学校升为公办学校,学校更名为海盐县澉浦初级中学。1971年,学校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学校改名为海盐县澉浦中学,校名沿用至今。1995年,高中停办。为了充分利用学校原有的高中教学资源,学校开设了职业高中班,至2001年停办,7年共6届职高毕业生,为企业、服务业培养了一批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和骨干力量。现在的新澉浦中学位于老镇西面,它占地面积4424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676平方米,有了300米环形田径场,五幢大楼设施完备,校园绿化优美,图书室拥有藏书为27450册,学校拥有计算机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通讯系统。食堂环境,可同时用餐700余人,名列县农村中学前茅。</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78年9月就读澉浦中学的,是在初中毕业二次的学生之一。当时初中学制由二年改为三年,就是从我们这一届开始的。1983年6月高中毕业,当时还是二年制,不久就改为三年制。澉浦中学是当时海盐县的第三大中学。学校规模很大,有三幢新建的二层教学楼,还有一座古宅,据说以前是大户人家,土改后收归国有。学校旁边还有一个水池。每天早上,我都要去水池一趟,把家里带来大米在池塘里洗一下,然后加上学校水井的水,到学校食堂蒸饭。</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镇澉浦历来重教成风。民间相传,“领头里拆出破絮来也要给子女读书”的口头语就是生动的反映。故乡之情,总是给人温暖,令人思念,那是岁月留下的一瓣心香,在记忆里永恒,在时光里安详。故乡就像母亲一样,是那么亲切和动人,那是我最美好的童年时光。如果你心情不好,就来故乡一趟吧。走一走,看一看,听几声鸟鸣,闻几声犬吠,与花草树木说话,和白云蓝天对望。相信,故乡,总能安抚一颗疲惫的心。这里,还有很多爱岗敬业的教师,他们都是桃李遍天下的杏坛精英,也是我最最尊敬的长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乡以他们而荣耀,我也为他们而感到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