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D5、长子县→介休县</b></p><p class="ql-block"><b>打卡:紫云山三嵕庙、崇庆寺和介休双林寺。</b></p> <p class="ql-block">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p><p class="ql-block">长子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尧王的大儿子丹朱被封于此,因此得名“长子”。尧王因德高望重被推选为部落联盟大酋长,他年老时决定让位给政德高尚的舜,而不是自己的儿子丹朱。丹朱虽然有些傲慢和任性,但在封地内虚心学习舜的治国方法,并带领民众抗灾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在发鸠山下修建了岳阳古城,成为部落的都城。</p><p class="ql-block">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永在长子称帝,建立了西燕国,使长子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开皇年间,长子县的名字再次被启用,并一直沿用至今。2007年9月,长子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千年古县”,进一步证明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长子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教民农耕的地方,发鸠山则是著名神话传说“精卫填海”的诞生地。此外,长子县还有法兴寺、崇庆寺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子鼓书、长子八音会等。</p> <p class="ql-block">长子县紫云山中隐藏着两座历史悠久的寺庙,今天我们要去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沿着栈道上山,前往三嵕庙。</p> <p class="ql-block"><b>三嵕庙</b></p><p class="ql-block">位于长治市壶关县城南12公里的黄家川南阳护村。三嵕庙创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5年),明代曾予增建,清代又作修葺。现存建筑正殿为金代原构,香亭与钟鼓二楼为明代遗构,余皆清代所建。</p><p class="ql-block">三嵕庙庙堂坐北向南,前后二进院落。以山门为界,分上下两院。南北长65.03米、东西宽26.24米,总面积1706.39平方米。上院中轴线上建有正殿、香亭,正殿两侧置耳房三间,香亭与山门之间两侧各设廊庑七间。</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三嵕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香亭位于大殿的前方,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四卷棚硬山顶。檐下斗拱三踩单下昂计心造,里转华拱制成沓头承托四架梁,耍头作单幅云。</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紧靠东西廊房的南面,墙体相接,下层为砖石结构,正面有门窗装修;上层为石柱木梁架结构,面阔两间,进深一间,四模卷棚悬山屋顶。</p> <p class="ql-block">据《淮南子》记载:“尧使羿射九乌(按九乌,火鸦,即太阳)于三嵕之山,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恶鸟名)于青丘之泽”。就是说,当时十日并出,禾苗焦死,草木尽枯。尧就命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从此万民复生,玉海义和,天下太平。因为三嵕山有这样的传奇故事,所以自唐代开始山上修建庙宇。宋朝“额封羿神,为灵贶王”,赐建三嵕大庙。之后,历代帝王都有重建和扩建,计有:先师庙、金禅庙、唐王庙、喜神庙、关帝庙、黑虎神庙等。其中三嵕庙矗立主峰,规模宏伟,精工细刻,雕梁画栋,十分壮观,为宋赵佶崇宁元年(1102年)钦赐束建。三嵕山之阳,有清泉一注,汇成三嵕水,每逢春夏干旱,祈雨辄应。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和七月初七两次香烟盛会。晋、冀、鲁、豫、陕数省市的善男信女,朝山进香的络绎不绝,云集三嵕,磐声不断,金钟长鸣,敬唱大戏,祈雨还愿,盛况非常,历代不衰。战争年代庙宇已毁,只有莲花塔一座巍然屹立,为老爷山之象征。</p> <p class="ql-block">据庙内宋碑《紫云山新建灵赐庙记》记载,该庙创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现存正殿、后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遗构。庙内存北宋宣和四年创建碑1通,宋以后历代重修碑碣7通。因年久失修,盗贼破坏,三嵕庙残破严重。文物主管部门于2012年拨款重修,同时请专业宗教雕塑家依据庙内清代顺治九年重修碑的记载重塑了庙内造像。整组建筑从南至北以山门﹣﹣月台﹣-大殿﹣﹣寝宫为纵深轴线,左右两侧依次排列东西夹楼﹣﹣廊房﹣﹣耳殿﹣﹣厢房﹣一角殿,前后两进院落,呈内向封闭式空间。据宋宣和四年(1122)年《紫云山新建灵贬庙记》碑记载,在古时,三嵕庙既是乡民“祈年谷,逆时雨,救旱灾,弭疗疫”的重要祷祝地,同时更是诸多影响深远的民俗神之道场。</p> <p class="ql-block">正殿坐落在寺宇最北端,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是三嵕庙中价值最高、建造年代最早的建筑。其朝南坐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平面略近方形。前檐装修为四扇格子门,明间为球纹格眼,次间为球纹方格眼。柱子均为砂岩石质,侧脚生起显著。檐下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殿内彻上明造,梁架结构为四椽枇对后乳袱用三柱。殿内下肩墙高0.61厘米,叠涩砌筑,早期风格明显。从正殿前檐梢间铺作及山墙现状分析、正殿原为悬山顶,清代修缮时改为硬山顶。</p> <p class="ql-block">耳殿墙体:前檐墙、后檐墙、南山墙、北山墙。所有墙体均为“墙心土坯砌筑,外墙面和内墙面下肩表砖,内墙面上部抹灰泥”。表砖为丝缝砌法。在前檐墙上设装修,明间设板门、次间设直棂窗。</p> <p class="ql-block">耳殿坐北朝南,面宽: 廊部三间、殿内一间,总进深五椽; 单檐硬山顶耳殿耳殿坐北朝南,面宽:廊部三间、殿内一间,总进深五椽; 单檐硬山顶。</p><p class="ql-block">台明、柱与柱础,仅一压沿石高,耳殿仅在前檐明间设木质圆柱2根、柱下为石雕高脚柱础。</p> <p class="ql-block">寝宫,明末清初,信众依据“前朝后寝”之规制扩建寝宫。寝宫内奉祀的主神为护国灵赐王后羿与王妃嫦娥,两侧的十六尊属神为宫廷侍女与天宫伎乐,侍女神立于北墙前神台之上,伎乐仙女立于东西山墙前神台之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伎乐仙女形象,这是一组参照了当地迎神赛社乐队形制后而塑造的伎乐人像。据《紫云山新建灵庙记》碑记载,早在北宋末年护国灵贬王庙的酬神活动就已经达到了“百戏妓乐……习以为常”的盛况了。后来经塑师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了定格在寝宫里的伎乐仙女形象。此次重塑即是以此为据并结合当地老人的回忆而进行的二度创作。</p> <p class="ql-block">白衣殿的称谓出自清顺治九年重修碑记。白衣殿主神白衣大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白衣观音是民间认可度最高的观音菩萨形象之一。明清时期,观音信仰日渐世俗化,白衣观音像也同步成为了民间庙宇中最为常见的造像之一。紫云山护国灵王庙的营造最初虽然是源于对能“司雨致雹”的羿神的崇拜,但随着庙宇的扩展与当地信众需求的多元化,白衣观音最终也被请了进来,并最终成为了这座庙堂的神祗之一。白衣观音像两侧的胁侍像是善财童子与龙女菩萨。</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的称谓出自清顺治九年重修碑记。大悲殿主尊造像为大悲观音,又称四十二臂观音,左右胁侍像为大梵天王与帝释尊天。佛教称,无所不包为大,拔人苦难为悲。大悲的意思是拔出所有众生苦。四十二臂观音像除去主体的两只手臂,还有四十只手臂,每只手掌的掌心有一只眼睛,每只手臂各配上佛门三界中的二十五“有”(即三界中二十五种众生生存的环境),两数相乘积为一千,故称千手千眼观音,俗称为“千手观音”。千眼表示遍观大千世界一切众生苦,千手表示遍除一切众生苦,故又称大悲观音。</p> <p class="ql-block">高媒锡胤殿的称谓出自清顺治九年重修碑记。主尊造像为高谋神女娲娘娘与锡胤神周文王。相传女娲娘娘土造人后,为保障此后人类自己能够完成繁衍生息,遂创立了最早的婚育模式,因此被后人尊为高裸神。锡胤的本意是赐姓。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诏策》里说:“命喻自天,故授官锡胤”。在这里引申出的含义是指神灵赐子。《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思齐》里说周文王的夫人“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因此在后来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附会说周文王有一百个儿子,因其多子,故被民间奉为送子神。</p> <p class="ql-block">配殿为东配殿和西配殿两座,东配殿和西配殿东西相向而坐。配殿梁架为“六檩前廊式”,前半部分梁架为单步梁的后端架于前檐墙上、前端出耍头架于前檐柱头之上; 后部梁架为四架梁两端分别插入前后檐墙内,四架梁顶面施金瓜柱,金瓜柱上托三架梁、替木和金檩,三架梁中设脊瓜柱,脊瓜柱的头部施实柏栱,实柏栱上承替木与脊檩,叉手斜戗脊檩两侧。在各缝梁架之间设金枋和脊枋,以此纵向连接来加强梁架的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b>崇庆寺</b></p><p class="ql-block">崇庆寺,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城东南22千米的紫云山山腰下,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左右,东、西、北三面环山,寺前青松翠柏簇拥,寺后紫云山山峰环耸如屏,地理位置绝佳。</p><p class="ql-block">崇庆寺宋代彩塑,风格鲜明,造型精妙。各类塑像在写实的基础上注重精神内涵的塑造,既有深入的个性刻划,又富有别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其形象与艺术构思具有精深的民族特色,是深藏在紫云山中的北宋彩塑孤品。</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崇庆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元丰二年(1079年)完备塑像,明清均有扩建和修葺。</p><p class="ql-block">崇庆寺坐北朝南,前后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为天王殿和千佛殿,两侧东西配殿即卧佛殿和大士殿,西北隅为地藏殿(十帝殿),东北隅为方士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佛殿,</span>“北宋早期小型歇山顶木构建筑的典范之作”。千佛殿是崇庆寺的主殿,建造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历经一千多年的岁月,主体构架却仍然是创建时的原物可谓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平面近方形。外檐柱头斗栱单杪单下昂五铺作偷心造,华头子批竹昂并出一跳、昂形耍头、令栱看面抹斜,里转三杪,一、三偷心造,二杪瓜栱承罗汉枋。无补间铺作,泥道栱承柱头枋,在每层柱头枋上隐刻出异形栱与瓜栱,柱头枋之间承垫散斗。斗栱栱头卷瓣显著,斗䫜较深,阑额、普拍枋至转角处不出头,制作手法尚袭唐、五代遗风。</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殿顶四面出坡,有九条屋脊,专业名词称为单檐歇山顶,殿内梁架既无虚设之构件,也无重复之配置,制作规范,结构合理,手法洗练。</p><p class="ql-block">千佛殿虽体量不大,但却简洁疏朗,古朴大方,是北宋早期小型歇山顶,木构建筑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梁架绝大多数构件为宋代原物,结架合理,制作规范。是我国宋代小型殿宇中的代表性遗作。殿内佛坛束腰须弥式,束腰壸门内剔地突起雕龙纹、卷草纹、狮子纹等,南立面间柱雕狮子,东西角柱前立面雕扛座力士像,亦为宋代遗制。</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彩塑造像虽然塑造于宋代,但经过明代补塑修缮,乃至妆銮彩绘后,整体造型与艺术风格已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所以在这一堂彩塑造像里既可以体会到宋代艺术的精微与内敛,也能感受到明代的细致与严谨。</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威武有力。</p> <p class="ql-block">大士殿,又称罗汉殿、西配殿,为宋代建筑,明代重修。西阔三间,进深四椽,屋顶为悬山式,殿内梁架结构几乎全部还是宋制,外观经后代的修缮,明清式特征明显。</p> <p class="ql-block">大士殿内梁枋柱额几乎全部为宋制。殿内神台低矮,上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在国内彩塑领域属于殿堂级别的作品,被誉为“宋塑之冠”。👍</p> <p class="ql-block">大士殿内三面的佛台低矮,高度约为0.8米。神台上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中央佛坛为长约3.69米、宽约3.6米的方形台基。中尊为驾锦毛犼的观世音菩萨,左尊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右尊为跨白象的普贤菩萨,通高约2.4—2.6米。三神兽皆伏卧在平台之上,背置仰莲平台宝座,三菩萨踞骑于上,双腿或屈或伸,皆脚踏莲花。</p><p class="ql-block">两边贴墙的佛坛上南北各塑有与真人大小比例等同的九尊罗汉坐像,通高约1.6-1.7米,在肌肤相貌上,肌肉丰满,脸型方圆,体格健硕,有唐之遗韵;在衣饰的处理上,多用凸起的线条,以衣褶的婉转变化、高低起伏,来表现人物的身体姿态。这些彩塑均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塑造,虽经后代的修饰装绘,但仍得见宋塑的神韵,风格依旧,是中国现存的宋代罗汉中唯一有确切纪年的彩塑。</p> <p class="ql-block">大士殿对面是卧佛殿。</p> <p class="ql-block">西北隅的地藏殿(十帝殿)内多为明代彩塑,十帝阎罗,森然耸立,压迫感拉满。</p> <p class="ql-block">崇庆寺宋代彩塑,风格鲜明,造型精妙。各类塑像在写实的基础上而注重精神内涵的塑造,既有深入的个性刻划,又富有别具特色的装饰效果,其形象与艺术构思具有精深的民族特色,包含了东方人性格的内涵和世俗情调,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双林寺</b></p><p class="ql-block">双林寺原名中都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宋代时更名为双林寺,取名自佛经中的“双林入灭”之说。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7年与平遥古城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双林寺的彩塑艺术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寺内现存彩塑2056尊,其中大部分为明代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为本寺山门,明代有过重修,外塑四大金刚,内塑四大天王和八大菩萨,形象刻画生动,为元明造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左右两边有侧门进入后院,后院四周由许多佛殿合围组成。</p> <p class="ql-block">伽蓝殿,俗称武圣殿,正中坐像是关羽。彩塑为清初造像,主要表现关羽本身故事的几个片段,“桃园结义”、“怒斩华雄”、“斩蔡阳”、“破黄巾”、“水淹七军“等。</p> <p class="ql-block">罗汉殿,殿内主题为、“十八罗汉朝观音”,这堂罗汉像表情生动,衣设洗练、情节耐人寻味。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正中坐像是地藏王菩萨,左右分塑十殿阎君、六曹判官,周围情节是“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的说教,旨在劝善,系明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土地殿,土地,古称“社神”,礼俗“土地”以求丰年岁熟,土地造像面部刻划生动慈祥,体态自然,左右侍从为金童玉女。</p> <p class="ql-block">菩萨殿,现存明代彩塑四百余尊,二十六手观音高居中心,诸天菩萨群像满布四周墙壁,千姿百态,形式活泼,犹如群仙聚会。</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现存明代彩塑五百余尊,主像自在观音和韦驮像生动逼真,四周悬塑和窗下供养人像组合起伏,富有生动情趣。</p> <p class="ql-block">娘娘殿,根据民间传说塑造的娘娘形象,艺术审美和表现手法不及其它塑像。此殿建于明正德年间。彩塑清代有过妆修。</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迎门而立为接引佛,供台上主像“三身佛”,肃穆,庄严,文殊、普贤左右对坐,均为明代佳品,布局较为宽敞,是全寺中最高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双林寺,一座宝藏寺院,方寸之地,却坐拥2000多尊形态各异的精美彩绘泥塑,这些彩塑同样为明代寺院重建时所造,大部分保留完整,它们继承了中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艺术价值极高,堪称中国明塑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介休双林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明代彩塑为主),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b>D6、介休市</b></p><p class="ql-block"><b>绵山一日游</b></p><p class="ql-block"><b>打卡:介子墓、介公祠、栖贤谷、正果寺、云峰寺、一斗泉、大罗宫、龙头寺</b></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介休县绵山,其山势陡峭,多悬崖绝壁,苍松翠柏,山光水色优美,文物胜迹众多。而绵山早在春秋时便有了道家的活动,在北魏之时就有寺庙建筑,唐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佛教禅林,故绵山内聚佛家、道家为一山,各自修行、得其正果。</p> <p class="ql-block">绵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和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绵山地处汾河之阴,距介休市区20公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最高海拔2566.6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p><p class="ql-block">绵山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相传介子推携母隐居于此,后被焚身。</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有摆渡车,上山有缆车、垂直电梯等交通工具,方便游客游览各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看看站牌,我们选择直接摆渡车到底,一路往回玩。</p> <p class="ql-block">到达水涛沟后,看看水涛沟的介绍,主要以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水资源著称,被誉为“北方九寨沟”。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选择缆车直接上山,没去看水涛沟。</p> <p class="ql-block"><b>介公岭</b></p><p class="ql-block">介公岭是绵山清明寒食文化代表性景区,集自然、历史、人文于一体,有大小景点百余处,配有电梯、缆车及游步道等多条线路。</p><p class="ql-block">寒食清明文化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功臣介子推,其贤让不争的高尚品格被世人所称颂,是古今中外唯一以山、以县、以节、以俗铭记的历史名人。</p><p class="ql-block">介公岭是介子推的隐居地、焚身地和享祀处,有哀号坡、一掌山、呼介石、子母石、鱼龟山、思烟台、足下亭、介公墓等景点。鱼龟山,谐音“于归”,是介子推的归隐处。思烟台记载晋文公焚山,有白鸦绕烟而噪,使火不能焚的故事。哀号坡、足下亭,讲述晋文公口呼“足下”,顿足哀号的往事。介公墓建于2000级石阶之上,居高临下眺望晋国山川。</p> <p class="ql-block">史书记载,重耳成为晋文公后,曾陪伴重耳落难19年并为之“割股充饥”的介子推在此时却选择了背着老母亲深入绵山腹地,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吕氏春秋》里写道,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绵山重峦叠嶂,遍寻不到。晋文公求人心切,下令三面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拒不下山。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命人将介子推母子尸骨葬于绵山,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还下令设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全国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p><p class="ql-block">当代历史学家李裕民考证,山西最早的寺庙即介子推庙,修庙时间应在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以前。“从已形成的风俗看,可追溯到西汉”。《后汉书》周举传和介休条目中都提到此庙。 </p><p class="ql-block">明代嘉靖间进士杨巍谒拜介之推后曾感叹云:“龙蛇寂寞一祠存,浊世谁知处士尊。漫向绵山寻旧迹,火能烧骨不烧魂”。</p> <p class="ql-block"><b>介公墓</b></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介子推的衣冠冢。原址己毁,现址为宋神宗元年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时所建,清代又增设东西牌坊,一曰“忠孝坊”,一曰“清烈坊”。并建献亭及东西碑亭,今仅存献亭及东亭。</p> <p class="ql-block">沿下山路可直接到达介公祠。</p> <p class="ql-block"><b>介公祠</b></p><p class="ql-block">也称介子祠、介神庙,位于绵山风景区介公岭一处山岩之间的巨形石窟中。始建于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以前,为山西最早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穿过昭德门,只见介公祠与天然石窟完美天成,令人震感!</p> <p class="ql-block">介公祠位于绵山介公岭景区一处巨型石窟内,洞窟依山而凿,洞高22米,宽40米,进深25米,三层飞檐抱厦,可谓天下最大的石窟祠庙。大殿正中供奉介子神像,高11米,神态安详、古朴凝重,左右两侧供奉介母和介神庙第一代主持解张金妆塑像。大殿中央有与山岩为一体的两根擎山石柱,四壁塑有介子推的生平事迹和成仙后的灵验应化事迹浮雕。</p> <p class="ql-block">沿途精美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从介公祠有电梯可直接下山到栖贤谷。</p> <p class="ql-block"><b>栖贤谷</b></p><p class="ql-block">栖贤谷是一道蜿蜒而上、长达数百米的九曲一线天峡谷,两边怪石嶙峋,仙泉飞瀑,水流如注,奇岩怪石,人文仙迹数不胜数,少有草木,须攀十余架天梯才能通过。当年介子推母子就是经这里到达归隐地的。 </p><p class="ql-block">时间关系,我们在谷口拍照打卡后,乘车前往下一站,正果寺。</p> <p class="ql-block">到达正果寺,有直达电梯上山,单程票价15元。</p> <p class="ql-block"><b>正果寺</b></p><p class="ql-block">又名五龙噻( chan ),位于云峰寺游览区上方,因五龙曾在此听空王佛讲法,飞升时留下五条沟壑而得名。内有上方院、五楼寺、乾坤塔、正果殿、神泉、灵应塔、五龙峰等景点18处,景区内树密林深,一座座精巧别致的寺院在林间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灵应塔采用明七暗九的建筑法式营造,是中国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内部主要展现空王佛的成佛过程,同时展示了昙鸾、惠真、思本、神远等历代高僧修行养生之神奇功法,是绵山修行养生文化集大成之处。</p> <p class="ql-block">包骨真身简介</p><p class="ql-block">包骨真身像是一种独特的宗教造像形式。是指那些具有极高修为的僧道闭关辟谷进行修行,在其生命尽头时,禁食禁水,坐化圆寂。如果其身体不坏,形神不散,则被视为修成正果,便由弟子们请来彩塑艺匠,以其肉身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p><p class="ql-block">绵山正果寺包骨真身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誉为活着的木乃伊。是研究绵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有着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堪称世界奇迹。</p> <p class="ql-block"><b>正果寺内12尊包骨真身舍利像为唐、宋、元代遗存,乃12位高僧大德坐化而成,为绵山“三绝”之一。历经千百年筋骨不断,身形不朽,堪比埃及法老,被称为“东方木乃伊”。</b></p> <p class="ql-block">灵应塔一层为空王古佛转世。北周天和年间,榆次源涡村员外田德庆绵山求子,空王古佛托生,名为志超,幼时嗜佛。中间圆雕为幼年志超夜读佛经。墙壁浮雕为绵山求子、古佛托生、私塾苦读、垒石拜塔、寺庙礼僧等。</p> <p class="ql-block">绵山自古就是空王古佛的道场,他经常邀请各位佛祖在此讲经说法,普度众生。中间圆雕是威音王佛(中)、日月灯明佛、妙光佛(右)、燃灯佛、空王古佛(左)。五位古佛都是过去世佛,法力无边,功德无量,历代祈拜者无不感应如愿。周围墙壁的浮雕是众佛、众菩萨、众罗汉及神兔、仙鹿、孔雀等在祥云缭绕的花木丛中虔诚听法的生动场面。</p> <p class="ql-block">视频:灵应塔地宫</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正果寺,不必下山,沿着栈道可以直接到云峰寺。👍</p> <p class="ql-block"><b>云峰寺</b></p><p class="ql-block">云峰寺是嵌入石壁的寺庙,拥有让人望而生畏的之字形悬空栈道,是绵山文化底蕴深厚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这个景点展现了绵山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深入体验绵山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悬空栈道上方是空王灵应台。</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四(640)年 ,长安大旱,太宗向绵山祈雨有应。次年,太宗往绵山礼佛至云峰寺,志超圆寂,太宗惆怅道:“空望佛矣”,此时上空现“空王古佛”金字,太宗敕封志超为“空王佛”,云峰寺主持思本修台供奉,两侧为弟子摩斯、银空。后贺知章游此,名为“空王灵验台”。</p> <p class="ql-block">顺着之字形悬空栈道一直往下走……,恐高的慎重选择🤭,风景这边独好。</p> <p class="ql-block">这个雄伟的山峦就是绵山著名的铁索岭,人们向上攀登时背向万丈深渊,面向摩天山岭,手抓铁索(铁索每根18丈,300多个铁链组成,重达4000余斤)。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其惊险程度绝不亚于华山千尺幢。明代赵讷有咏《铁索岭》诗:“节节高岩上,谁知复有山。便当安见在,何事费跻攀?天险本自绝,人为故不闲。因怜好进者,岂止仕途间”!</p><p class="ql-block">《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记载,铁索岭的铁索,始悬于唐代之前。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年就是从岩沟登云梯上抱腹寺,再由铁索岭攀到岩顶的。</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铁索岭是晋冀鲁豫连接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秘密通道。游击队员们经常身背机枪、地雷,肩扛食物攀铁索上下,并由这里护送了大批去延安的干部。</p> <p class="ql-block">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高60余米的抱腹岩下而得名,有空王殿、石佛殿、明王殿、介公祠、历代高僧修行洞、铁索岭、唐开元古碑、明正德碑等景点32处。该寺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距今1700多年。这里是绵山主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寺内三世诸佛,六大菩萨,十大冥王,十六罗汉,真实地展示了绵山1700百年的佛教文化。每当雨后,云蒸霞蔚,古刹若隐若现,恍如仙境,故又名“抱腹栖云”。唐太宗李世民在抱腹岩挂祥铃祈福,留下了“还愿挂铃”风俗,至今不衰。</p> <p class="ql-block">云峰寺是绵山风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魅力,是一座保存极为完好的寺庙,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唐贞观年间重建,明正德十年重修,清朝年间屡有修缮。</p> <p class="ql-block">云峰寺的建筑因地势走向分上下两层,朝向不一,高低错落,连通各个殿宇。现存古建筑有空王殿、千佛殿、子推祠、五龙殿、明王殿、马鸣殿、罗汉堂等200多间。寺内保存有历代精美彩塑70余尊,其中包骨真身三尊,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空王真身殿,又称石佛殿。</p><p class="ql-block">殿内正中为田志超包骨真身像,两边为文殊、普贤二位菩萨,都是泥塑金身。二菩萨两侧分别还有摩斯、银空二弟子,以及绵山二龙王、五龙王。本殿始建于唐,是唐太宗为感空王佛赐雨之恩而敕建的。2013年殿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空王佛真身殿,坐北朝南,石木混合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歇山顶。两山与后檐包砌石墙,前檐明间施两扇小板门,次间施槛墙与直棂窗。檐下柱头科三踩单昂斗栱,斗栱与梁架不对位。明间平身科一攒,大斗之上出45°斜昂。次间平身科两攒,同柱头科。殿内施三架梁,梁上中施蜀柱、随檩枋、合沓,承脊檩。</p> <p class="ql-block">石碑,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抱腹寺重修空王佛正殿碑》记载:“太宗礼毕,敕赐空王佛号,包塑真容,创刹织女,感送袈裟,匾名抱腹寺也”。可知空王佛塑像为“包塑真容”,也就是田志超坐化后的包骨真身塑像。包骨真身是彩绘肉身坐化雕塑品,更是重要的历史文物。</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七年(1579年)九月《重修弥陀碑记》古碑,碑文脱落多处,但仍可看清其中有“敕赐芦芽山传宗第一代正宗法王者”字样,说明绵山与宁武芦芽山的佛教、僧侣曾有过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马鸣菩萨殿,殿内供奉的是马鸣菩萨、打造铁索的焦居士及其外甥圆通和尚等。马鸣菩萨是释迦牟尼佛入灭后六百年出世的大乘论师。经书上说:其善于说法弘道,凡是听法的人都大彻大悟,甚至连马都能深解其意,所以称他为马鸣菩萨。他所著的大乘论著作《大乘庄严论经》,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佛教的哲理,在佛教界的名望很高。一天,马鸣菩萨云游到绵山云峰寺,正好碰上焦居士和圆通和尚往铁索岭上挂铁索,很是艰辛。马鸣菩萨为之虔诚所感动,便在此作法,令坐骑飞至崖顶将铁索挂上。后人为了纪念,便修建马鸣菩萨殿。并在此殿包塑了焦居士和圆通和尚的真身像。</p> <p class="ql-block">空王殿,空王古佛为过去佛,在隋唐间转世中土田志超,原籍陕西冯翊,后移居山西榆次。唐武德五年(623)来绵山弘法,被称绵山活佛,观十四年, (640)太宗向绵山祈雨灵应。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御智绵山礼佛,未面,封为“空王佛 ”。胁侍为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和银空,摩斯二弟子。</p> <p class="ql-block">还有罗汉堂、明王殿、五龙殿、弥勒佛殿、药师殿等。</p> <p class="ql-block">药师佛殿,殿内主供药师佛,全称消灾延寿药师佛,是东方净土琉璃世界的教主,与日光月光二菩萨合称东方三圣。因能解众生之病害,故又称大医王佛。胁祀十二神将,为每日十二时辰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云峰寺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其“铃”文化,挂满铜铃铛的小路是通往山上的必经之路,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和祝福。唐太宗曾派人来此祈福求雨,成功后以大铜铃还愿,这一传统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下山之后,乘车继续来到下一站,一斗泉。</p> <p class="ql-block"><b>一斗泉</b></p><p class="ql-block">一斗泉是一处天然生成的石泉,因仅能盛一斗水而得名。景区主建筑为洞真宫,道教尊神元始天尊的道场。另外有象鼻山、鹿桥、固山石、观象台、邀月楼等10余处自然与人文景观。唐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李治感念绵山护佑李唐王朝而下诏复修洞真宫,金妆元始天尊神像,并供奉了三十二天朝元始神像。洞真宫高20米,总面积500多平方米,宫中彩色悬塑色彩逼真,日月星辰点缀其间,护法真神飞天旋舞栩栩如生。一斗泉是绵山布局最精巧,环境最幽静的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云中栈道,天桥因修筑在悬崖峭壁上而得名,有千余年的历史。相传为从奴隶到皇帝的传奇人物﹣﹣后赵明帝石勒所建,石制桥身,全长300余米,盘桓半空,形若游龙。景区主要有洞神宫、祖师殿、七真殿、水母殿、回头望柏龙、天桥、石勒寨、兔桥、天桥长洞、修行洞、须弥石、宝月泉等20余处景点。洞神宫为太上老君的道场。这里不仅是李世民、石勒两位帝王的发迹之地,而且张良、诸葛亮、李淳风、刘伯温等古代智贤均在此修行。天桥游览区展示了绵山的军事文化、道教文化等。</p> <p class="ql-block">时间关系,匆匆打卡,继续下一站,大罗宫。</p> <p class="ql-block"><b>大罗宫</b></p><p class="ql-block">绵山的主要道教建筑群,悬于狮子山崖壁上,共13层,壮观无比。 大罗宫被誉为天下第一道观,是中国道教建筑之冠,其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被称为小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有直达电梯上山,单程票价15元。</p> <p class="ql-block">“三清上,曰大罗”,大罗是道教的最高境界,因此建在大罗天上的宫阙就是大罗宫。大罗宫建筑群建于狮子山崖壁之上,气势浩大,庄重威严。高110米,上下十三层,共有景点24处,建筑群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道教建筑之冠”。</p> <p class="ql-block">大罗宫始建年代不详,唐玄宗李隆基扩建,后经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雅士不断捐资修建,使之成为中国神系最为完善的道观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整个大罗宫共有道教殿堂60多座,神像600余尊,陈列有珍贵的元代弥勒塑像、绵山历代人物画像,珍藏有中国百名书法家木刻《道德经》及特殊工艺处理的大型壁画,建筑群中还有财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斗母殿、灵霄殿、妙众堂、群仙殿、混元殿、藏经楼等,内容丰富,珍品云集,为绵山最具文化特色的景区之一,也是绵山举行大规模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匆匆参观完大罗宫,已经是下午16点左右了,最后一站来到龙头寺。</p> <p class="ql-block"><b>龙头寺</b></p><p class="ql-block">龙头寺,因岩下黄土坡有空王塔院而得名,是观日出、看云海的好地方。 </p><p class="ql-block">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黄土坡古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后唐贞观十五年,太宗皇上帝前朝山谢雨,巧遇神龙显灵而改为现名。区内有普救殿、城隍庙、山神庙、南天门、雷神殿、关帝庙、玄武庙、龙门石牌楼、明道坛、太宗赋诗亭等二十余处,还有大道牌记、叶帅论绵山、屈原咏介子、子推不言录等大型石刻。有宋代四朝名相文彦博所题匾额,大学士苏东坡所题楹联,均为稀世珍品,而唐宋彩塑是古塑中不可多得的极品。还有唐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率兵雀鼠谷度索原与宋金刚激战失利绵山,受关圣、玄武、雷神护佑,化作一百零八条好汉助阵,大败宋金刚,降服尉迟恭,塑有百龙图,相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龙头寺是绵山的一个著名景点,它是国内唯一留存的唐代古军营,能够俯瞰半个山西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绵山景区很大,想充分体验其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至少安排两天时间游玩,三天或许更合适🤭,我们一天游玩,时间非常紧张,只能是抓几个重要的走走看看,匆匆打卡。</p> <p class="ql-block">匆匆忙忙结束了绵山各个景点的游玩,再见绵山!希望有机会再来领略你的风彩,明天我们将告别介休,经隰县前往洪洞县,继续寻古,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