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老年报》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红色经典读书会”上的发言——张伯简的青春足迹

原因

<p class="ql-block">  谈谈我的第二故乡的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 来到白族聚居的边疆县剑川,人们首先带我去看张伯简纪念馆。因为那是挂在这块土地胸前的一朵绯红。</p><p class="ql-block"> 1919年,曾率领中学同学对为非作歹的宪兵进行巧妙斗争的张伯简,为探索“中国往何处去”,毅然离家奔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p><p class="ql-block"> 那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风暴席卷全国。热血青春与时代大潮邂逅相逢,21岁的张伯简在一次抵制日货的集会上,当场从头上摘下购买不久的日本制造的呢子礼帽,毫不犹豫地把它抛掷于滔滔珠江中。</p><p class="ql-block"> 他上下求索救国之路,但深感“长夜难明赤县天”。怀揣进一步探求革命真理的强烈愿望,张伯简辞去在滇军担任的军需官职务,于1919年12月离开广州,加入赴法国勤工俭学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在巴黎,能听到巴黎圣母院飘荡在丁香芬芳里的钟声,能领略卢浮宫艺术珍宝的万种风情。更重要的是,巴黎公社曾经的号角仍清亮地回荡在城市的记忆深处。张伯简来到巴黎时,50年前的硝烟虽已散尽,但烈士的鲜血已在人们心中绽放成了永久的激励。也许,在认真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之后,张伯简一次又一次寻访瞻仰了先烈战斗过的地方;也许,在那象征着为人类的权利和尊严而战斗、即使牺牲生命也永不放弃的巴黎公社社员墙前,他一次次献上了敬仰的鲜花。</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巴黎聚集了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优秀中国青年,这些闪光的名字是: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蔡和森、赵世炎、陈毅、王若飞、向警予……</p><p class="ql-block"> 风云际会,优秀人物相互之间的交往和思想上的砥砺、促进,使张伯简不断向真理逼近。</p><p class="ql-block"> 张伯简参加了由赵世炎、李立三、刘伯坚等人发起组织的“劳动学会”、“勤工俭学会”,成为学会的中坚分子之一。</p><p class="ql-block"> 张伯简还参加了勤工俭学学生“求学权、劳动权、生存权”的著名斗争,参加了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实际斗争的洗礼,更加强健了他前行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1921年冬天,张伯简转赴柏林勤工俭学。在那里,他被吸收为德国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1922年,中国共产党旅德支部建立,他相应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个白族青年就这样把自己汇入了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洪流,并准备为之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p><p class="ql-block"> “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泰戈尔的这句诗,也许能把张伯简的欣喜和激动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 同年6月,张伯简参加德国少年共产党大会。赵世炎对张伯简第一次和德国无产阶级接触,并被介绍到各城市去演讲的事给予高度评价:“……黄面孔的无产阶级代表与西方无产阶级接触,此其开端了!(摘自赵世炎给李立三的信)</p><p class="ql-block"> 旅欧青年中的共产主义组织也在那时诞生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巴黎西郊的布伦森林召开。会议决定将组织定名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选举赵世炎任书记,周恩来为宣传部长,张伯简为组织部长。张伯简未到职时,由李维汉负责组织工作。机关设在巴黎弋德弗鲁瓦街17号。</p><p class="ql-block"> 戈德弗鲁瓦街17号,是坐落于巴黎繁华大街上的一家百年咖啡馆。它同时也是周恩来1922年至1924年的住所。因为开会、学习和编印机关刊物《少年》的需要,赵世炎、陈延年、王若飞等和白族青年张伯简也经常出入和住宿于这里。在这里,几个穿破西装的青年,曾用蜡笔刻出一个宣告:“惟有共产主义能把中国改造!”在这里,真理集合起青春和力量,希望在前方发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有一句海明威写在自己回忆录《流动的圣节》扉页上的话,直到今天都被巴黎的一些咖啡馆和酒店挂在墙上:“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以后一生中,不论到哪里它都会与你同在。”是的,从剑川县城青石板铺就的小街到浮沉在香氛彩雾中的香榭丽舍大道,时空距离万里,张伯简用他青春的脚步对之进行了丈量。在巴黎,他刻写了一行流淌着朝霞的深深的足印。</p><p class="ql-block"> 张伯简的工作,得到了同志们的肯定。赵世炎力荐他于1922年底到苏联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并进入苏联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当时他和萧三、萧劲光等一同住在莫斯科的特维尔斯卡娅大街53号二楼。</p><p class="ql-block"> 1924年秋天,张伯简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眼前依然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景象,耳畔依然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悲歌。但这个来自边疆小城的白族青年,这个曾经的灵魂漂泊者,已经成长为信仰坚定的职业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11月,他出任中共中央出版部书记。在这一时期,张伯简编制了《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元素表》一书。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被国民党反动派视为洪水猛兽,被“通令各省宣传部邮检查扣”。</p><p class="ql-block"> 接着,张伯简又编纂出版了《社会进化简史》。该书1925年出版后,不仅在中共党员间广为流传,也深受普通群众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担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时,就将《社会进化简史》列为“授课以外之理论”的十种读物之一发给学生阅读。恽代英曾在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中国青年》杂志上向青年推荐这本书,认为它可以使青年“明瞭从古以来社会经济进化的原理事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中央出版局在物资匮乏的困难条件下重印了这本书。1943年12月20日,毛泽东曾写字条请胡乔木帮忙搜寻这本书。1950年,毛泽东曾要求在身边工作的年轻人认真读张伯简的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建设中,张伯简不遗余力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25年1月,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时任中央宣传部干事的张伯简精心选择了一幢离租界不远的石库门房子做会址,保证了大会圆满顺利地召开。他参加了共青团三大的“会议案准备委员会”,并和恽代英、任弼时等讨论决定大会的各项日程和名单,参加起草有关文件。</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张伯简,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忙,但是充实;忙,生命却因此而激情飞扬。1925年8月,张伯简从上海给故乡亲人的信中说:“去秋回国……甫至上海,即为团体工作羁滞,责任所在,义不容辞……伯简现在和将来,都要从事民族革命工作,生活早东暮西,实无法顾及家庭。”他婉拒了长辈要他归里完婚的良好心愿。</p><p class="ql-block"> 1925年秋后,中央派张伯简去广东做滇军工作,任命他为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两广区委军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1926年8月中旬,张伯简任党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与鲍罗廷、邓中夏、苏兆征等一起领导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p><p class="ql-block"> 正当他和其他同志夜以继日谋划和开展组织领导工作时,因超负荷操劳引发了肺病,病倒在罢工斗争第一线。终因救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年仅28岁。</p><p class="ql-block"> 张伯简像夜空中的闪电一样耀亮,生命短暂,但他的襟抱和境界却那么让人荡气回肠。当他刻写在大地胸膛上的足迹盛满阳光的时候,谁会认为,他青春的火焰已经熄灭?他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荣光。 </p><p class="ql-block"> 2024.09.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