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中欧五国游(6)

sun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凌晨5时,睡梦中,″展望号″就向着上游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启航了。下午1时,用完河轮午餐后,我们在维也纳码头上岸,第一个观光景点,是有着″欧洲丈母娘″美称的玛利亚·特蕾西娅的纪念广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场一面临街,三面围着古典建筑,正中耸立着"欧洲丈母娘″的纪念碑,7月的艳阳下,显得格外庄严和神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纪念碑由碑基,碑身和碑身上端的青铜像三部分组成。碑基的四个斜角上,立有四个骑着高头大马雄视前方的大臣,东南西北四个正方向上又站着四位威严的大臣和一些著名人物; 碑身的外立面饰有圆柱,初看有点象中国式的亭子,不过这亭子是实心的; ″欧洲丈母娘″高高地端坐在碑顶上,一手握着象征权力的权杖,手臂后靠,一手掌心展开伸向前方,一副威及八方,母仪天下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奥地利面积不到浙江的80%,人口不足杭州的75%,但历史却曾经辉煌。公元12世纪中叶,这片土地终于摆脱当地居民与外来民族轮番占据的局面,正式成为独立公国。公元1278年起,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一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被逐出国门结束,长达640年,比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汉朝长235年,大概是世上数一数二长的封建王朝。期间,先后掌控过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邦联、奥匈帝国,势力范围最大时超过半个欧洲,甚至抵达非洲和北美洲。本次中欧五国游中的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均是奥匈帝国时期的领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哈布斯堡王朝到玛丽亚·特蕾西娅这一代,已没有男嗣,在其父王生前精心安排下,年仅23岁的玛丽亚·特蕾西娅成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同时也是匈牙利、波西米亚(捷克中西部)的女王和奥地利大公,是整个王朝的实际掌权者。她一生育有16个子女,10个长大成人,2个儿子是皇帝,2个女儿是王后; 孙辈中更有1个皇帝,2个国王,2个大公,2个王后,2个大公夫人等众多后裔。她用联姻的手段,使王朝达到鼎盛,因此博得了″欧洲丈母娘″和″欧洲祖母″的美誉。留传于世的哈布斯堡家族格言是,“让别人去打仗吧,幸福的奥地利人,你结婚去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玛利亚·特蕾西娅广场一街之隔是霍夫堡皇宫,哈布斯堡王朝整个统治时期的宫殿,现在的奥地利总统和总理官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皇宫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建、改建和重建,成为欧洲各个时期各种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皇宫座落在维也纳市中心,占地面积已达到我国故宫的三分之一,由多组建筑群落组成。单是独立的宫廷院落就有19座、行宫18座,一座座既独立又相连,有″城中之城″的美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线条简洁硬朗、气韵雄浑、带有现代气息的皇宫外门进入宫区,迎面就是气派非凡的英雄广场。广场上耸立着两座青铜像,分别纪念击败奥斯曼土耳其的欧根亲王和成功抵御拿破仑的卡尔大公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雄广场右侧是霍夫堡新皇宫,巨大的马蹄形侧翼建筑,将宽敞开阔的椭圆形广场的右侧环抱其中。然而,这座外观华丽、气势恢宏的皇宫,却见证了奥匈帝国的衰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皇宫于1881年开建,1926年建成时,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已经退位8年,奥匈帝国随着一战战败早已瓦解。1938年3月15日,希特勒在这座气派的新皇宫阳台上,宣布奥地利从此并入德国。屹立着两位民族英雄雕像的广场上,竟然爆发出数典忘祖般的疯狂欢呼。今天,新皇宫已成了人类文化、乐器、武器等展览馆,一层是国立图书馆的阅览室。而广场左侧,新皇宫正对的广场另一端,却空空如也,当年帝皇们计划在此再造与新皇宫一模一样建筑的雄心,大概很难实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诺大的霍夫堡皇宫,我们只在扩建部分,也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宫廷院落英雄广场驻步观览,前后不足半小时,随后就跟着导游奔向下一个景点,著名的圣斯蒂芬大教堂。途中见到一个通体布满雕像的纪念碑,当街而立,看着心里有些发毛,很是稀奇。导游稍作停顿稍加解说,就开步前行。我匆匆拍了几张照,匆匆赶上队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鼠疫病纪念碑。中世纪欧洲曾多次暴发鼠疫,时称黑死病,300年里死了2500多万人,维也纳死了几乎三分之二人口。此碑纪念的是1676年维也纳一次短暂的鼠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纪念碑位于维也纳最繁华的大街——格拉本大街,被称为欧洲最精美的巴洛克雕塑。纪念碑顶端是金光灿灿的圣父圣子圣灵的″圣三一″像,下面雕刻着一群云端之上的天使,代表连接人类和上帝的桥梁,再下方是皇帝脱冠下跪祈祷上苍的雕像,还有天使将象征鼠疫的女巫推向地狱的雕像。这座纪念碑不仅是对人类苦难历史的铭记,同时也展现了人类面对灾难时的坚韧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格拉本大街边一个不大的广场上,兀然屹立着举世闻名的圣史蒂芬大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2世纪,经不断改扩建,于15世纪才形成现在的规模,今天人们看到的,是在二次大战结束前几天被战火严重烧毁,至1962年终于完全修复后的容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的南塔,高137米,远看细细长长尖尖,令人想到了平地里的一株无限放大的竹笋,拔地而起,节节向上,直冲云霄。其尖锐的主塔下方,缠绕着一圈更为细长的尖塔; 整个塔身,布满了垂直向上的束柱,还有挺拔的高窗和尖檐。外立面的一切独特建筑元素,都在刻意营造一种强烈升腾向上的气势,从而渲染出庄严神秘的宗教气氛,这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大殿的屋顶为人字拱形,十分陡峭,用黄绿黑三色琉璃瓦拼出神似波浪纹的几何图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巨大门窗的拱顶和檐下,有玖瑰花图案,这又显现出哥特式建筑繁华奢美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跟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排队进入教堂,还没来得及观赏就被一阵绕梁飘来的歌声吸引住了。这应该是唱诗班的歌声,我立马叫住了准备往外走的导游,想感受一下教堂里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彩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玫瑰窗上的彩绘玻璃,将耶稣受难像下的唱诗班照得无比的光鲜亮丽,隔着栅栏远远望去,那是肃穆中生动的一抹。多声部的男女声合唱,无需风琴伴奏,在巨大的密闭空间里,时而涌如春潮,时而不绝如缕,声情并茂。这教堂,其实也是只空前庞大的共鸣箱,身在共鸣箱中,通体每个毛孔都被美妙的声波抚摸到了。这是一种沉浸式的感化,进入其中,单是声乐的力量就会俘获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堂取名斯蒂芬,他是基督教早期的一名忠诚的圣徒和殉道者,大约在公元33年,因宣讲基督教而被犹太教徒用石刑砸死。西方教派间的冲突和仇恨,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凶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教堂后,导游急匆匆带着36人团去奥地利国家歌剧院。在人流如潮的格拉本大街上,他边走边给大家讲解购物卡的优惠折扣和免税购物的注意事顶,走到半道突然打住,冒出一句,如果不想去看歌剧院想去购物,干脆大家不去了。我一时茫然,竟也默默地跟着大家掉头返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进了一家水晶商店,开启当天的购物顶目。施华洛世奇是一家著名的水晶品牌,25年前第一次来欧洲时曾给妻买过同一品牌的挂件,妻说现在光亮如初,只是配件退色。我选了个花豹摆件,妻为自己和女儿各挑了个手饰,买好出商场一看时间,离导游规定的集中时间还有长长两个小时。导游竟挤出维也纳半日游的一半时间给大家购物,真是无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繁华的大街上,我们无聊地闲逛,全无购物的兴趣。走着走着突然想起歌剧院来了,于是与妻沿着刚才来时路寻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近才知道,其实我们刚才几乎已经到了。国家歌剧院原先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家宫廷剧院,是仿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剧院的式样建的,正面分上下两层,均为柱廊结构。最具特色的是楼上5 根廊柱间,立着5 尊歌剧女神青铜雕像,很显气派。剧院门口有人把着,语言不通,我们在外面瞧了瞧就返回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早回到集合地,尤其无聊地等待还不如自得其乐地拍拍街景。格拉本大街是维也纳最繁华最漂亮的大街,是世界十大著名步行街之一,购物者的天堂。大街上人流不息,有购物的、观光的,也有谋生活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晚有个大受欢迎的自费项目,进金色大厅听一场音乐晚会。为此,晚7:30的河轮晚餐提早到了6:0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奥地利国力虽然已不再强盛,沦为中欧内陆小国,但奥地利的音乐却长盛不衰,维也纳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音乐之都″。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以及贝多芬,这些音乐史上神一般的大师,如璀璨的明星,至今闪烁在全球音乐的星空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色大厅座落在维也纳老区一条不显热闹的街道上,规模不显高大,但橘红与明黄两色相间的外墙,以及竖立在屋顶和拱窗上的女神雕像,古典雅致,活力四射,在色彩单一沉闷的建筑群中,显得鹤立鸡群。1869年建成后,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歌剧院之一,每年1月1日“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固定场所,全球音乐爱好者心中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早早来到了大厅外,等待中大家兴奋地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进音乐大厅之时,立刻被眼前的金色世界感撼了。金色的墙壁,金色的女神立柱,金色的雕花扶拦,金色的窗框,金色的天花板,好象一切能够着色的地方都涂了金色,又辅以枣红的坐椅和橘黄的地板,在华丽的水晶吊灯映射下,金壁辉煌,灿若金堂,我甚至怀疑连自己的目光也染为金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演前闹了个小插曲。我们是甲票,2排8座9座,满心喜欢,但刚坐下就有人来交涉,说是坐了他们的位子。工作人员来了后才明白,原来金色大厅观众席前四排是用罗马数字标位的,阿拉伯数字标的位子是从第五排开始的。我们后退了四排,心有不快,但抬头一看,视觉更为开阔,也不需要费力昂头,转为高兴。又见有人陷入我们一样的尴尬,于是很不明白,为什么前四排非要用罗马数字标位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导游说,我们今天遇上了一支维也纳有名的交响乐团,可我当时越看越心疑。一个前排的大提琴手,打着石膏绑腿一瘸一拐上场,这于神圣的金色大厅和虔诚的观众,是否大不敬?几个乐手坐下后就四下里好奇张望,更有个胖胖的年轻乐手,奏完一个曲子就朝左右兴奋地挤目弄眼,我高度怀疑这是一支来自维也纳以外地区的客座乐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乐曲奏响了,心弦拔动了,情闸打开了,乐团身份的疑感不知不觉中被抛到了脑后。我不通音律,又没有节目单,不知道曲名也不清楚内涵,但是仅仅凭着身心对变化跳动的乐曲的感染,在金色的空间里,美美地享受到了金色的音乐大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色大厅有近千平方的面积,乐台上却没有扩音设备,看见的只在后壁上有一排风管,但可以清晰地听到低音区演唱时的嗓音滑动,小提琴停顿时的余音缭绕,而且是自然的逼真的。大厅的共鸣效果真是绝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终于听到了两首熟悉的乐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欢快明丽,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让人如沐春风。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雄壮威风,铿锵有力,仿佛三军凯旋,势若长虹,令人振奋昂扬。虽是一曲颂扬战争的管弦乐,但洋溢出来的胜利喜乐,同样可以引起和平时期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共鸣,难怪它成为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传统的结束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指挥的指挥下,合着进行曲跌宕起伏的节奏,全体听众击掌相和,音乐会在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的情感交融中圆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