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灿烂的忧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张卫华诗集《刹那》有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采 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灿烂的忧伤”,这几个字是忽然从脑海中跳跃出来的,像一条闪着银光的鱼,突然跃出波光粼粼的水面,然后机缘巧合地直入人的眼帘,又继续如同跳动的音符一般直抵人的心灵,让人不由自主地惊呼:“看啊,多么美丽的瞬间!”念头闪过的一刹那,我知道,我不仅为即将下笔的文章找到了切合的题目,同时也为打好腹稿的“龙”找到了点睛之处与点睛之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鱼儿跃出水面的那一刻,如果你说“看啊,多么肥美的一条鱼”,那么,在你眼中看到的可能是美味佳肴的原材料,或者说,你只看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是世界最小的一个部分。但是,如果我说“看啊,多么美丽的瞬间”,那么,我看到的是“美”,是整个世界最崇高的灵魂,因为这美的灵魂,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才会用心去爱,去感受,善念因此存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朋友如如,本名张卫华,是一个美丽精致的女人,秀外慧中,亲切可爱,所有和她在一起的时光,都仿佛沐浴在春风里、月华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老是觉得和她的距离十分遥远,思来想去,是觉得她被上苍塑造得过于完美,而我,在上苍那里,甚至连“作品”都算不上,顶多可称得上是一块“素材”。再打一个比方,她是一件精美的瓷器,而我相当于长城上的一块砖。“瓷器”和“砖”本来有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可能永不相交,偏偏以文学为媒介,两颗心有了彼此靠近的理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来惭愧,如如先后送给我三本书,都是她自己的文学作品,分别是出版于2019年的散文集《荏苒》《会折纸的人》和出版于2022年的诗集《刹那》。很多次,我想为她的文字写点儿什么,但是,都不知从何处下笔。她的文字如同她细腻的心思,如同她画画时细腻的笔触,常常给我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深入内部去体察它。显然,过于细腻的文字,不适合我这样性格粗糙的人,就如同过于温润如玉的她,于我,总有相隔遥远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到昨天,我越发深刻地觉得自己必须为她和她的文字写点儿什么,不然,就愧对了此生与她的相遇,愧对了每一次相见时她展现在我面前的真诚与美好,像一朵不急、不躁、不藏、不争、娴静雅致的睡莲。于是,又一次从书架上取下那本《刹那》,以一种严肃而庄重的心情打开,端坐案前,让自己在恬淡安静的状态下保持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刹那》收录了张卫华写于2016年10月到2021年10月的诗,共计584首,按创作年度分为6辑。依照我的读书习惯,是不会采取跳跃式阅读的,总是老老实实地从第一页读起,慢慢向后推进。于是,我首先感动于《在锡林郭勒草原看月亮》——书中的第一首诗。受神话故事的影响,诗人由月亮联想到“推滚石的,砍桂树的,酿陈酒的,喂兔子的,放牧云气的”,他们“都有一种镶边儿的孤独/进不来,走不出”。最后,诗人感叹:“有的时候/忍受和享受一样/寂静,谦逊,蔼蔼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黄花一簇一簇冒出来,这/一夜之间,这一夜的墙角/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一定是/发生什么了。我看它时,它开了/不看它时,它也开。哦不/不看它时,它在世界之外/寂寂 幽幽。”这首诗的题目就叫《一簇小黄花》。一簇小黄花,“我看它时”与“不看它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姿态,“看它时,它开了”,“不看它时,它在世界之外/寂寂 幽幽”。看似在探讨人与万物的关系,但经由一位情感细腻的女诗人之口说出,更像是在探讨爱情或者亲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美好的事》《高处》《在鼓浪屿,听海》……一首一首地读下去,渐渐地,像夜幕笼罩大地一样,一种忧伤的情绪在我的内心弥漫。“很多黑马走着走着,就成了白马/我也是,走着走着,成了虚无/卡在缝隙里/窒息,挣扎/它不松口/它比树上的乌鸦聪慧/我比树下的狐狸蠢笨/想到这,我的忧伤比内疚更深刻。”及至读到这首《被时间叼着的一块腐肉》,我的内心产生出强烈的疼痛感。引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忧伤的情绪郁结在诗人的心头,绵绵不绝地流淌,有时是隐蔽的,有时是显而易见的。她的忧伤感染了我的情绪,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些什么。2008年,我自费出版的个人文集,书名就叫《深紫色的忧伤》。不过,经年以后,已近耳顺之年的我,很难再想起忧伤这个词,也基本不会再陷入忧伤的情绪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我这个并不十分懂诗的人看来,触景生情是张卫华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景与情,一个表现为客观的存在,一个表现为内心的波动。因此,我判断,书中一首首触“景”而生“情”的小诗,是作者内心真情实感的流露,偶尔的欢喜也罢,深刻的忧伤也罢,都是鲜活而生动的情感体验,像一尾尾自由欢畅的鱼,忽左忽右地游动。这些“鱼”游于纸上,藏于书中,情绪或情感就得到了升华,成为可以与人共享的精神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不太懂得写诗的技巧,也无意于从诗歌评论的角度分析张卫华的诗和她的诗集,我不过是凭着一些对文字的敏感,从那些分行的文字中去感知和聆听另一颗心灵的跳动,就好像我们爬一座山,然后选择在一块合适的石头上闲坐,静听溪流淙淙,仰观白云悠悠,任凭轻风过耳,不惹半点儿闲愁。此时,我读张卫华的诗集《刹那》,就是在爬一座山,看山中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朋友,我喜欢叫她如如。文友们都叫她如如。我曾经好奇地向她讨教何谓“如如”,她说:“如如不动是佛教里很高的智慧,我是心向往之而不至,取名如如是为鼓励自己。”原来她是笃信佛教的,笃信“如如不动,念念不生,了了分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佛家讲,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同理,一个刹那,也便是永恒了吧?刹那之间,爱与忧伤,被一颗柔软而敏感的心紧紧抓住,像磁石抓住铁,像风抓住雪花,像一粒种子深情地抓住土壤,化而为诗,便成永恒……这就是我对如如诗集《刹那》的顿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8月1日星期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全文约2200字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刹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张卫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燕山大学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2年1月第一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文刊于2024.09.10《唐山劳动日报》“副刊·悦读”版。谢谢可爱的美女编辑,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片摄影:采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