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学名叫蝉。<br> 每到夏季幼虫就会从深藏的地下爬出来,到树上去退壳羽化成成虫,并在树枝上交配产卵后,结束自己的一生。<br> 据文献记载非洲的一种蝉,幼虫能在地下生活三十多年后,方羽化成成虫。<br> 我在威海的那段日子,正上小学是人生最无忧无虑的日子,可能那时的孩子都“笨”,不像现在的孩子整天伏案学习,还怕考不出好成绩。就为这个一百分,经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中国的所谓教育先哲们还没搞明白:到底是要好呢还是不要的好。那些无尽的烦恼还是让那些所谓的“大家们”自己咳嗽去吧。<br> 每当夏季黄昏时分,就是蝉儿们破土而出向它们自己感知的树杆高处攀爬的时候,我们这群小伙伴们在完成了一天的功课后。就相互结伴到医院路那的林子里,大树底下。那天然海滨浴场边的杨树林里,还有东山招待所,通向黄泥沟的两条国防公路旁的护路林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就是大树与公路并生,可能是为了隐藏和防空袭的目的,那时,凡是有公路的地方,那的树木一定长的生机盎然。但这几年这种情形已不多见了,是因为我们处的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战争威胁离我们越来越远,植树不被重视,毁林倒成了我们建设的重点,我可能有点借题发挥,网读友们不要认为是对社会不满,只是随笔写一下自己的感受, 回到正题。<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们手持小竹棍,仔细的寻觅着树下的小眼,当发现一个小眼后我们会用小竹棍去拨它,如果小眼一下变大,就说明有“知了猴”在里面,我们为什么会用小棍呢?有过抓“知了猴”经验的朋友肯定会说多余,根本不需要那玩意,那他就错了,这是一种保护性的措施。 因为我们在那的时候就听说过有小朋友因挖“知了猴”被蛇咬伤的事情,所以大人们在我们出去游猎时,掐着耳朵嘱咐我们要带上竹棍,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们这群小伙伴不仅比谁的眼力好,经验丰富,还比谁的战利品多,当我和自家小弟同去时,还要记好个人的收获量,以便在分享劳动果实时,确定自己的奖励数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挖“知了猴”的确是个技巧,您需要在土地上准确的辨认出什么样的洞是知了猴的洞,还要再未出现洞眼前发觉它,我们那时真地总结了不少经验。 老洞和新洞一看洞口就知道,老洞洞口平坦光滑洞口没有隆起的细土,新洞有知了猴前爪挖出来的新土,循着踪迹在附近的树根下或树杆上准能找到,一次下来我们都能挖和拣到二三十只,拿回家用清水洗去泥土,在盐水里浸泡一夜,再用花生油一炸,好吃极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那个年代里,它可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高蛋白类食品,在按人头平分后,我和小弟的奖励品就成为其他几位兄弟的垂涎目标,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物物交换,向哥哥们讨要一些我们缺少的学习用品,这招很管用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偶尔的留出几个放在纱窗上让他们羽化,看着那成虫一点一点不停的颤抖着从壳里出来,那小小的翅膀不一会就伸展成薄薄的蝉翼,成虫刚出壳时的美丽和后来的黑不溜秋,真让人不能相信,它们是一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个过程我想现在许多孩子是没见过的,他们只听过那蝉儿在夏日的枝头上的鸣叫,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林地越来越少,作为害虫之一的“知了猴”,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了高档餐饮中的美食,过度的被人们提前从地下掘出以及夏日里被人们作为害虫杀灭,蝉儿们几尽灭绝,夏日的蝉鸣,可能以后的孩子们就会听不到了,若真是那样的话,对未来的孩子们而言将会是一种缺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已经不年轻了,但我十分流连那逝去的岁月,希望我的涂鸦能使朋友们追忆起自己的童年,记起那些曾经使自己开心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