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一年,终身的回忆

文韬武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短暂的一年 终生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弾指间我已退休十年,步入了老年。离开我曾经上过的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南师附中)已有五十一年了。虽然我在南师附中只上了一年,但一年的学习生活却给我留下了终生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是1964年从卫岗小学考入南师附中的。卫岗小学是军队干部子弟住宿学校。我从住宿学校,一周回一次家,转到在校走读,天天回家。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变化。我家在南京军区司令部大院里(即现在的南京政治学院东院),离南师附中走路约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那时福建路还是沙石路,路比较窄。福建路将南师附中一分为二,路北是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是师生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场所。路南是校本部,有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礼堂、饭堂、宿舍等教学设施,生活设施。</p><p class="ql-block"> 卫岗小学和南师附中在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文体设施等方面我认为各俱特色。卫岗小学环境优雅大气,面积大 各种设施齐全配套 ,教学质量諸方面在全国小学校来说,堪称一流,名列前茅。而南师附中, 在当时走读生偏多,教学设施好,学校环境朴实、自然、 婉约、如同中国山水画里的白描,显得原生态,有江南般的田园风光。学校的校门不算大。一进校门,在不远处的西侧,是排球场和羽毛球场。学校那时大多是夯实的沙土路。往里走不远,面对校门口,有一个大水塘,水塘旁边,有些垂杨柳。一到春天,杨柳吐绿。每天早上,晨光投射着塘面 ,柳枝在晨风的吹抚下显得格外得婀娜多姿,学子们在水塘边有的双手捧着书 ,有的踱着步子,有的在高声郎读着,有的低头背诵着。那真是一副淡淡的优雅的人物山水画,至情至景印象深刻,至今难忘。水塘的西边是礼堂、饭堂 。在往西,有个小山坡,有几栋楼,是老师和学生宿舍。沿着水塘往东走,有一座灰色的很显眼的大楼,是高中部的教室。那是学校没有什么大楼,基本上都是平房。 </p><p class="ql-block"> 新生入学,我被分在初一乙班。刚入校初一年级的教室在学校的最东北边,按甲、乙、丙、丁顺序由西向东排列。学校上下课都依电铃声为准。那时教学非常宽敞明亮。学校有试验室,阅览室,图书馆。这都是我爱去的地方。那是学校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但学子们学习都很努力。 </p><p class="ql-block"> 我记忆中当时的校长沙尧力推教学改革。沙校长是一个很开明很开放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好校长。我只见过他一两次。沙校长个头不高,瘦瘦的,人很精干,走路很快。他是我心目中的男神。文革开始,我就担心敬爱的沙校长。多方打听,才知也挨整了,招罪了。</p><p class="ql-block"> 刚入校时,我想这个名校,学习压力一定很大,作业一定很多。可出乎我的意料,事实向反,根本没有什么家庭作业。当天的作业当天在课堂上完成。这样我去图书馆、阅览室的时间和机会就多了。课外文体活动的时间长了。学校当时很重视开拓学生们的“两个能力"即独立思考,勤于思考的能力和勤于动手,善于动手的能力。赋于学生们在学习上一定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我感觉当时学校的师职队伍很强,老师们授课都很认真很负责。我印象深刻的是教语文的吴老师,教数学的徐老师,教英语的许老师。在这三个老师中,从年龄上说,吴老师年长,但也刚三十岁出头,身上散发出那种女性成熟的美。她个头不高,短头发,看上去很严肃。吴老师的课讲得很生动、很精彩,对学生负责很有责任心。那一年在天丰大酒店给吴老师过生日,我赶去了,那是四十五年后的第二次握手。祝吴老师健康长寿。教数学的徐老师当时很年轻,打扮也很时尚,眼睛大大的,头发大波浪卷发,说话慢声细气,按现在时髦语言是靓女,我们猜她是上海人。徐老师备课很充分,把枯糙的数学题讲得引人入胜,一题多解,更使我们获益匪浅。我离校转学后至今未见徐老师。得知她现在国外生活,祝徐老师平安幸福。教外语的徐鸣嵩老师高高的个,头发剃得短短的,显得十分年青,风流倜傥。他第一次来给我们上课时,身穿蓝色的制服,很像海军蓝。有同学说徐老师当过海军。徐老师喉结较大,说话声音男中音很有磁性,可与布莱恩.特菲尔妣美。听徐老师上英语课真是一种享受。我见到徐老师也是四十五年后了。得知他后来到了南京林业大学。祝徐老师快乐,越活越年轻。</p><p class="ql-block"> 学校很重视培养学生在德智体諸方面全面发展。那时沙校长力推教改,就是注重全面培养,全面发展学生。我当时先参加了校乒乓球队。队长兼教练是高中的王继光。他打横拍,两面胶,一面长胶,一面反胶。他经常领我们去外校比赛,有时外校的也到我校来比赛。</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又参加初中级的校篮球队。记得那年我们到八中去打比赛,对手是十二中。我们队长是初三年级的,他哥哥是江苏省篮球队的。</p><p class="ql-block">下半场我被换上场,我的运球,突破,上篮获得好评。学校还组织我们下乡,接触社会。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们去十月人民公社劳动。江兆龙同学还写了一篇体会文章,在什么报纸杂志上发表。这些举措,使得我对当时的社会有了肤浅地了解,对当时的农村、工厂有了朦朦胧胧的认知。对我今后走向社会都是获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