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年(第25章)

秦皇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秦皇鸟</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25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皇太极暴毙清宁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六岁福临意外继位</b></p> <p class="ql-block">就在清军把大明朝打的奄奄一息,马上进关的前夜,公元1643年(崇德八年)8月9日,52岁的皇太极在夜里突然暴毙于清宁宫。</p><p class="ql-block">关于皇太极之死,史书上大致概括为:夜无疾坐南塌而崩。</p><p class="ql-block">在8月9日这一天,皇太极还在崇政殿办公,顺便接见了土默特部落前来贡马的甲喇章京(官爵名)大诺尔布、小诺尔布等一行人。</p><p class="ql-block">而后皇太极又同皇后、诸妃子在崇政殿召见了远嫁察哈尔、科尔沁蒙古的固伦公主,并挑选了最好的绸缎赏赐给了固伦公主和一同前来的贤妃、福妃及诸福晋。</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皇太极的神色并无多少异常,可当夜他便在清宁宫的东暖阁去世,年仅52岁,这种离奇暴毙的情况,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但凡出现一个突然离世的帝王,都会给后人留下多个版本的千古谜团。</p><p class="ql-block">所以,对于皇太极的死也引发后世的多种猜测。</p><p class="ql-block">有说他是被庄妃和多尔衮合谋害死的,说这两人早有私情,那天晚上正在幽会,不巧被皇太极发现,乍惊之下,二人将皇太极谋杀致死。</p><p class="ql-block">也有说他是累死的,还有说他是死于脑溢血。</p><p class="ql-block">对于种种说法,哪种更为贴近真实呢?</p><p class="ql-block">结合皇太极的实际情况,他的突然暴毙极有可能由以下三个因素共同导致:</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因素:情感因素</p><p class="ql-block">古代帝王三宫六院是常态,但帝王也有真情,像光武帝刘秀与阴丽华,唐玄宗与杨贵妃,隋文帝与独孤皇后等,还有皇太极与海兰珠也算是一对传奇恋人。</p><p class="ql-block">海兰珠来自蒙古科尔沁草原,26岁时嫁给43岁的皇太极,二人琴瑟相合,双栖双飞。</p><p class="ql-block">公元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后,海兰珠便被册封为宸妃、东宫大福晋,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就连她的居所也被赐名为关雎宫。</p><p class="ql-block">在宸妃生下儿子后,皇太极立即大赦天下,这也就意味着在皇太极的眼中,宸妃之子就是他的继承人,毕竟大赦天下可不是一般皇子降生能享受的待遇。</p><p class="ql-block">但好景不长,海兰珠便因痛失爱子而变得精神抑郁,情志不舒,身体健康极度下降。</p><p class="ql-block">公元1641年(崇德六年)9月,就在皇太极远在松锦之战前线时,突然接到宸妃病危的消息。</p><p class="ql-block">皇太极随即返回盛京,据说日夜兼程:6天累死6匹战马。</p><p class="ql-block">可到了京城,宸妃已经亡故,皇太极竟没能见到爱妃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多情种。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去世时,努尔哈赤痛哭不止,一月之久不食荤腥,以示哀悼。</p><p class="ql-block">海兰珠去世,皇太极比他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p><p class="ql-block">在宸妃大丧期间,一切娱乐活动皆禁止。同年春节,免朝贺,停止宴会等一切活动,就连收降洪承畴、祖大寿等明朝将领的宴会,皇太极都没有参加。</p><p class="ql-block">一个身经百战的老皇帝对自己的爱妃如此深情并执着,在历史上也确属异数。</p><p class="ql-block">海兰珠火化后,皇太极饮食顿减,一次,他从中午一直昏迷到晚上,吓得满朝文武全都乱了手脚。</p><p class="ql-block">此后的两个多月中,皇太极一直沉湎于悲痛中不能自拔,后经诸大臣力劝似有悔悟:“天之生朕,原为抚世安民,今乃过于悲悼,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知朕太过,以此示警。朕从今当善自排遣也。”</p><p class="ql-block">因此,接受了大臣们请求,出去狩猎散心。没想到在返回途中,路过宸妃墓,皇太极下马再次痛哭不已。</p><p class="ql-block">宸妃的去世,极大地摧残了皇太极的身心,从此,他一病再病,身体状况急剧走上了下坡路。</p><p class="ql-block">皇太极似乎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预感,在诸王及妻子儿女们奏请祭祀宸妃时,他感伤地说:“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从中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的忧虑。</p><p class="ql-block">而实际上,皇太极的健康问题早在锦州围城时就发出了危险信号。</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因素:战争对身体的过度消耗</p><p class="ql-block">公元1641年(崇德六年)7月,松锦之战正在关键时刻,洪承畴率八路大军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一开始就给清军来了个下马威,连续击败清军。</p><p class="ql-block">前线形势吃紧,告急文书接连不断,皇太极万分焦急。</p><p class="ql-block">松锦之战是他策划的廓清关外最重要的战役,关系到定鼎中原的大局,他恨不能生双翼飞向前线。</p><p class="ql-block">但此时他的老毛病“鼻衄”又犯了,而且非常严重。鼻子大量流血,血流不止。</p><p class="ql-block">皇太极于8月11日接到紧急增援的消息,但由于身体异样,出兵日期不得不因此延后,至14日,在他焦虑不已的情况下,拖着病体强自起程。</p><p class="ql-block">在途中鼻血一直流了三天,严重时只好用碗接着,日夜兼程500余里,于8月19抵达松山附近,决定实行围锦打援的策略,与明军一决胜负。</p><p class="ql-block">皇太极来到前线后,没有一刻停歇,从8月20日开战到8月26日,战争强度是最为激烈的。</p><p class="ql-block">松锦之战前后持续了两年多,但真正的会战就是上述这一周时间,短短几天,明军损失了5万多兵力。</p><p class="ql-block">《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明军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p><p class="ql-block">可见,战争强度有多大!</p><p class="ql-block">皇太极作为一军之主,各方面问题都要考虑,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对身体消耗极大。</p><p class="ql-block">9月13日,皇太极便接到了海兰珠病危的消息,此后他又经历了6天的日夜兼程返回盛京,失去爱妃的痛彻心扉,再加上鼻出血的因素,从此之后,他便一病再病,身体状况急剧下滑。</p><p class="ql-block">从公元1642年(崇德七年)10月起,至公元1643年(崇德八年)8月,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期间他数次因“圣躬违和”而大赦天下。</p><p class="ql-block">10月20日,清史稿载:“圣躬违和,肆大赦。凡重辟及械系人犯,俱令集大清门前,悉予宽释。”</p><p class="ql-block">这次病估计来得更猛,以至不得不用大赦的方法,求得上苍的保佑。</p><p class="ql-block">7天后,汉官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上书:“皇上天纵神武,德被遐方,以仁心爱万民,以仁政治宇内,凡养民恤民,无不周挚,虽当大业创兴,实万世之圣主,当代之明君也。臣闻有道者,天赐纯嘏;福履者,景运灵长。今皇上道德醇备,福寿兼隆,虽偶尔不豫,辄获康吉,天之眷皇躬也昭昭矣,举国臣民不胜欢忭。伏愿皇上保护圣躬,上答天心,下慰人望。近见政事给予繁,动劳睿虑,各旗、六部诸大臣虚设何裨?凡心劳则气动,更愿皇上清心定志,一切细务,付部臣分理,至军国大事方可奏闻。况大业垂成,外国来归,正圣心慰悦之时,亦可稍辍忧劳。且时当食足兵强,皇上宜暂出游猎,以适上心。臣等谬任言官,惟以圣躬为重,伏望息虑养神,幸甚!”</p><p class="ql-block">皇太极阅后立即批示道:“所奏良是。朕之亲理代办处机,非好劳也,因部臣不能分理,是用躬自裁断。今后诸务可令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肃亲王一,多罗武英郡王合议完结。”</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说,从今以后除军国大事方可奏闻外,其它一些政务,由三个亲王和一个郡王处理就是了。</p><p class="ql-block">这等于恢复了天命年间四大贝勒轮流执政的旧制,但这次的恢复,是皇太极天威赫赫下的恢复,他用不着再担心有谁敢和他至高无尚的权威提出挑战。</p><p class="ql-block">皇太极这个决定,实际是交出了日常行政事务大权,这次患病看来是更严重。</p><p class="ql-block">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皇太极在对待国事上,皆“躬自裁断”,“好劳”,以致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诸葛亮就是因为事必恭亲累死的,活了54岁,皇太极连诸葛亮都没活过。</p><p class="ql-block">12月,皇太极接受祖可法张存仁的劝说,赴叶赫狩猎,行至开库尔处,因圣躬违和,不得已住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公元1643年(崇德八年)正月初一,是每年一次的新年大典,皇太极又因圣躬违和,不得已也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3月17日,因圣躬违和,再次颁布大赦,死罪以下皆赦之。</p><p class="ql-block">4月1日,因“圣躬违和”连续两天向盛京及境内各寺庙祷告,施白金,这一事件在朝鲜史书中也有记载。</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因素:疾病突发的罪魁祸首</p><p class="ql-block">《清史稿》记载:“上仪表奇伟,聪睿绝伦,颜若渥丹寒而不慓。”。</p><p class="ql-block">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皇太极身体较胖,这也符合中年人发福的表征。瘦人肯定不会寒而不憟的。</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总容易发福,皇太极也不例外,从清朝的皇帝图像上和清宫博物馆所展示的皇太极的战衣和武器来看,皇太极身材魁梧,而且体重不会轻,甚至有人推测皇太极的体重应该有200多斤。</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到了中年,身体越发胖起来,他一生喜爱两匹战马一个叫大白,一个叫小白,由于过胖,他骑大白一天仅能行50里,骑小白才免强行100里。</p><p class="ql-block">现代医学分析,高血压多发人群以老年人居多,还有就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肥胖人群,以及长期处于嘈杂环境中的人群,因为嘈杂环境会促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使机体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从而促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久而久之,也有可能诱发高血压病。</p><p class="ql-block">而对于上述条件,皇太极几乎全包括,首先,身体肥胖;其次,据相关显示,清朝人的平均寿命在47岁左右,皇太极死时52岁,可以说已是老年人;最后,在他死前正好进入明清较量的关键时期,长期处于劳累状态,精神高度紧张。</p><p class="ql-block">因此,种种条件都可能诱发高血压。</p><p class="ql-block">另据现代医学分析,高血压恰恰又是中风的根源,而皇太极鼻出血的罪魁祸首也极有可能就是高血压导致的,据医学显示,高血压在在一级和二级不会引起鼻出血,但如果高血压在三级以上,就可能引发流鼻血。</p><p class="ql-block">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皇太极就不是无疾而终,而是由多种因素,即情感因素、高强度的战争,以及高血压发作,最终引发脑溢血而猝死身亡。</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猝然崩逝,生前未立下遗旨,所以众宗室旗主大加争夺皇位。</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清还未形成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p><p class="ql-block">皇位继承人所能依据的只有公元1622年(天命七年)努尔哈赤颁布的“继朕而嗣大位者”的旨意,“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p><p class="ql-block">这也确定了汗位由满洲贵族共同商讨的汗位继承制度。</p><p class="ql-block">按照此规定,当时所存在的有军权与爵位的亲王、郡王共有7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武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p><p class="ql-block">代善乃为努尔哈赤的第二子,虽然掌握正红旗,但是此时代善61岁,己然老迈,且在经历过与皇太极惨烈的争位之战,长期受到压抑,已经完全失去了争位之心。</p><p class="ql-block">阿达礼是代善的孙子,威望及势力均不够。</p><p class="ql-block">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兄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也已经45岁,虽然手握镶蓝旗,7人中只有他不只努尔哈赤的子孙。</p><p class="ql-block">阿济格、多铎是多尔衮同父同母的兄弟。</p><p class="ql-block">皇位争夺交战的双方,最终是大清国最有实力的两大亲王: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p><p class="ql-block">时年31岁的睿亲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也是皇太极的亲弟弟,但两人差距的年龄很大。</p><p class="ql-block">幼年的多尔衮十分受努尔哈赤的喜爱,甚至有传言说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有让多尔衮继位的想法。</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只有15岁,可以说,多尔衮的成长完全是在皇太极时期完成的。</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对多尔衮三兄弟还是十分大度的,信任也多于打压。因此,多尔衮三兄弟才能始终掌握着两白旗。</p><p class="ql-block">多尔衮也不负众望,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能力超群,同时,他的政治手段极为高超,在不断抬高自己地位打压对手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大批人的拥戴。</p><p class="ql-block">但是,此时的多尔衮所拥有的基本盘也不过两白旗,比之掌握三旗的豪格弱不少。而且,由于曾帮助皇太极打压代善,多尔衮也很难得到两红旗的支持。</p><p class="ql-block">此时豪格已经34岁,作为皇太极的长子,本是最有希望登临帝位的,尤其是皇太极死后,仍被皇太极的亲信们掌握的两黄旗是支持豪格的。</p><p class="ql-block">再加上豪格自己担任旗主的正蓝旗,八旗之中已有三旗明确支持豪格。而且,代善所有的两红旗,也曾表达支持豪格。</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单论实力而言,豪格的希望貌似是最大的。</p><p class="ql-block">但是,豪格本身存在一个作为政治人物难以弥补的短板,虽然战功还算显赫,但是,豪格本人优柔寡断,尤其在政治方面毫无远见,手腕比之其父更堪称拙劣。</p><p class="ql-block">因此,无论是功绩还是威望、手段,豪格都远不如他的竞争对手多尔衮。</p><p class="ql-block">此时,清朝的八旗是这样分布的:</p><p class="ql-block">豪格掌握两黄旗、管理正蓝旗;</p><p class="ql-block">多尔衮掌握的两白旗;</p><p class="ql-block">代善掌握两红旗;</p><p class="ql-block">济尔哈朗掌握镶蓝旗。</p><p class="ql-block">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p><p class="ql-block">然而此时的代善却选择了中立。原因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一是此时年迈的代善已经不再有往日的雄风了,没有斗志。</p><p class="ql-block">自从崇德元年以后代善就不曾再征战过了,他的长子和三子都是文武双全,常年征战沙场的人,结果也不幸过早地去世了,剩余的几个子孙都没有太出色的,缺乏威望,这也让代善心灰意冷。</p><p class="ql-block">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后续传承变得青黄不接,代善也因此心力憔悴,这位八旗中的最强者放弃了对帝位争夺。</p><p class="ql-block">二是皇太极长久以来对两红旗的打压让代善心灰意冷,心中怨气丛生,此时的他对于是否举皇太极之子继承帝位并没有任何的兴趣。</p><p class="ql-block">三是多尔衮长期以来对皇太极的依附,使得代善对多尔衮也是大为不满。</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代善选择了既不支持豪格继承为帝,又不推举多尔衮当君,选择了中立。</p><p class="ql-block">除了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同样不可忽视,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p><p class="ql-block">与代善不同,济尔哈朗除了考虑到政权的稳定外,也考虑的是他与皇太极的“私交”。</p><p class="ql-block">济尔哈朗与皇太极两人要好的关系是自幼形成的,并且济尔哈朗能够有今天的权势地位,特别是他能够受封郑亲王,署理刑部事务,在百官中仅次于礼亲王代善位居次席的地位,以及他能够坐拥八旗中势力排名第二的镶蓝旗,全都是仰仗着皇太极。</p><p class="ql-block">即便是抱有“感恩”的心态,济尔哈朗也会拥立皇太极的子嗣,而不是去扶保多尔衮。</p> <p class="ql-block">在皇太极去世到新帝确立的这6天里,多尔衮、豪格两大阵营都在为谋立帝位而四处活动。</p><p class="ql-block">其中最先行动起来的是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p><p class="ql-block">两黄旗最先制定的方针是“立肃王(豪格)为君,以上(福临)为太子”,两黄旗将领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肃王为君。</p><p class="ql-block">豪格见这么多人都支持自己,瞬间觉得很有信心。于是开始行动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一番商议后大家决定先争取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然后再争取礼亲王代善的支持。</p><p class="ql-block">豪格派手下何洛会、杨善二人去通报郑亲王济尔哈朗:“两黄旗大臣已定立我为君,尚须尔议”,目的是想得到济尔哈朗的响应,但是豪格遗漏了“以上为太子”,即福临作为豪格接班人这一重要关键的交换条件。</p><p class="ql-block">郑亲王的意思很明确:“只有大家一起商量以后,才能做出最终的决定”,因为睿亲王多尔衮的存在。</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支持多尔衮称帝的人也齐聚睿亲王府,多尔衮虽比豪格小3岁,但他非常有才略,且军功上与豪格相比只多不少;加上又同母兄弟阿济格与多铎的支持,他的手里有镶白旗与正白旗两旗的支持,在两红旗与两蓝旗中也有很多人支持多尔衮。</p><p class="ql-block">多尔衮与豪格两派势均力敌,谁也不肯让谁,可以说形势很是严峻。</p><p class="ql-block">在多尔衮与豪格剑拔弩张的同时,身为皇九子福临的生母庄妃也想为自己以及儿子争一争。</p><p class="ql-block">皇太极病逝以后,豪格、多尔衮等人的地位确实很高,但都不及皇太极后宫妃嫔,尤其是“崇德五妃”的地位要高。</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在时,庄妃确实在朝政上帮助了太宗不少忙,这些大臣们也都很清楚;更何况福临背后不仅有庄妃以及皇后哲哲,还有整个科尔沁草原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在索尼向庄妃征求意见的时候,庄妃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索尼先说。</p><p class="ql-block">索尼直接说出了自己跟两黄旗大臣的意思“想要将肃亲王豪格推上皇位,然后让福临当太子”。</p><p class="ql-block">庄妃当然知道福临做太子只是暂时的而已,若是豪格登上了皇位,又怎么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呢?</p><p class="ql-block">不过庄妃并没有先入为主的去说索尼的建议哪里不好,而是先听索尼说原因。</p><p class="ql-block">庄妃并没有接着索尼的话茬直接往下说,而是提到了索尼的父亲还有叔父,将他们都夸赞一番;而且还提到了先帝皇太极说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索尼确实在处理蒙古问题上处理得极为妥当,而且很清楚“满蒙联姻”是大清的国策。”</p><p class="ql-block">索尼恍然大悟,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若是不支持福临称帝的话,那我?</p><p class="ql-block">庄妃知道索尼是一个一点就透的聪明人,便直接让索尼退下,不过在索尼走之前又说了半句话:“皇帝向来亲自掌管两黄旗,但肃亲王现在掌管的可以正蓝旗.....”</p><p class="ql-block">孝庄的一席话让索尼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若是肃亲王豪格登基的话,势必两黄旗的利益会受损;作为两黄旗大臣,索尼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p><p class="ql-block">从庄妃的永福宫出来,索尼便迫不及待召集两黄旗大臣商议。</p><p class="ql-block">8月13日,两黄旗大臣经过讨论,改变了帝位继承谋略,即由“立肃王为君,以上为太子”改为“必立皇子”。</p><p class="ql-block">在“八王议政”之前,为了能够弄清楚两黄旗大臣的意思,多尔衮找到昔日的同僚索尼,询问两黄旗大臣的意见。</p><p class="ql-block">索尼直截了当地回答:“先帝有皇子,我们肯定会从皇子中选择一位继承皇位。”</p><p class="ql-block">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p><p class="ql-block">索尼的回答让多尔衮感到非常挫败,不得不考虑一个更有利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且多尔衮清楚地知道庄妃希望自己的儿子福临能登基,而不是自己。</p><p class="ql-block">虽然多尔衮确实喜欢庄妃,但由于庄妃是自己嫂子,他以前不敢有别的想法。但现在皇太极已经去世,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多尔衮可以娶庄妃为妻。</p><p class="ql-block">如果多尔衮自己不能直接登上皇位,那么可以暂时“以退为进”,扶持皇九子福临坐上皇位。</p><p class="ql-block">“必立皇子”的主张是两黄旗对两白旗的妥协,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各方的支持。</p><p class="ql-block">8月14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武郡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多罗郡王阿达礼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p><p class="ql-block">这天黎明,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早早的在大清门进行集合盟誓,誓死要“必立皇子”,并下令最精锐的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于崇政殿外。</p><p class="ql-block">会议进行期间,两黄旗将领闯进会场,索尼、鳌拜振臂高呼“立皇子”。</p><p class="ql-block">多尔衮大怒,说道:“这是王公大臣的会议,你们有什么资格参加?”</p><p class="ql-block">然后就把这些人轰了出去。</p><p class="ql-block">索尼、鳌拜退到殿外,调来了八旗卫队和两黄旗士兵,包围了崇政殿,并在外面继续高呼“立皇子”。 </p><p class="ql-block">豪格得到了舆论,家族,禁军的三方面支持,优势巨大。</p><p class="ql-block">会场之内也是剑拔弩张。</p><p class="ql-block">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四大亲王”中的另外两位,即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与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先后表示应该由豪格继承皇位,这就使得豪格瞬间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动。</p><p class="ql-block">此时的豪格已经获得了八旗之中六个旗的支持,然而,看似已经稳操胜券的豪格,说出了那句让他后悔终生的话:</p><p class="ql-block">“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p><p class="ql-block">其实,如果按照中原汉族王朝由来已久的“谦让”传统,登上皇位前的“三辞三让”是必须要走的“程序”,从这一点上看,豪格实际上并没有做错。</p><p class="ql-block">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句话给让几乎已经放弃的多尔衮兄弟对豪格展开了反攻。</p><p class="ql-block">结果这句话被多尔衮抓住,大喊豪格已经放弃竞争,汗位人选可以不再考虑他。</p><p class="ql-block">多尔衮抢言道;“汝等之言是矣,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p><p class="ql-block">多尔衮的意思是,你说的是对的,你既然退出,定然无继统大位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豪格吃了个哑巴亏,但是说出去的话收不回来,只能接受“自杀”的现实。</p><p class="ql-block">这时,阿济格与多铎提议多尔衮上位。</p><p class="ql-block">和事佬代善不再坚持豪格,也表示同意,多尔衮犹豫不决。</p><p class="ql-block">多铎见多尔衮不动,就推荐代善,代善不愿意引火烧身,就以自己年老,不能胜任为由,准备离场。</p><p class="ql-block">此时两黄旗的臣属们提刀就在门口,鳌拜等人按剑闯进崇政殿说了下面一番话:</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p><p class="ql-block">鳌拜等人表面上是效忠先帝,实际是对多尔衮赤裸裸的“亮刃”。</p><p class="ql-block">两黄旗明确表示今天不决出皇帝位,谁也不许“离开”,而且他们的条件只有一个——皇位归皇太极的儿子所有。</p><p class="ql-block">这无疑给了与会的七人巨大的压力,如果最终的结果不能让他们满意,很有可能将会引发兵变,到时候他们七人的性命也将难以保全。</p><p class="ql-block">此时的多尔衮已然明了豪格一系势力庞大,加之女真一族的汉化,父死子继已经取代兄终弟及成为主流思想。故而多尔衮深知自己绝无继位可能。</p><p class="ql-block">而与此同时,阿济格已经离开了会场,前往两白旗的驻地调兵,一旦事态不能得到控制,那么两黄旗与两白旗之间的火并将无法避免,那么清朝也将陷入严重的内乱之中。</p><p class="ql-block">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郑亲王济尔哈朗站了出来,提出了不立豪格与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第九个儿子为福临的新方案,得到了代善和多尔衮的赞同,无奈之下的豪格也只得同意了自己的弟弟福临继任皇位。</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多尔衮提出让郑亲王济尔哈朗与他一起辅佐年幼的福临。</p><p class="ql-block">这场会议才算结束。</p><p class="ql-block">随后,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p> <p class="ql-block">按照规矩,在举行即位典礼之前,新皇帝要亲自祭拜天地、祖先,不过由于福临年幼,“遣辅国公篇古恭代”。</p><p class="ql-block">祭祀的祝文里面写道:“国家不可无主,爰奉藐躬继承大统,改明年为顺治元年”。</p><p class="ql-block">祭祀典礼结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26日,顺治帝在盛京的笃恭殿即皇帝位,摄政王多尔衮、济尔哈朗率领文武群臣行三跪九叩之礼。</p><p class="ql-block">之后,顺治帝颁布登基诏书,大赦天下。</p><p class="ql-block">伴随着顺治皇帝的顺利登基,这场皇位争夺战就此落下了帷幕,而豪格无疑是最为失意的人,他不仅没有最终登上皇位,成为最高统治者,就连辅政之位也没有“捞到”。</p><p class="ql-block">然而,对于豪格来说,在无缘皇位之后,就已然注定他无法再担任辅政王一职,这其中,除了他与多尔衮之间激烈的矛盾导致这二人无法共存外,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豪格与多尔衮竞争辅政之位,实际上是毫无优势的。</p><p class="ql-block">首先,豪格此前所获得的支持,是支持其皇太子长子的身份,而不是其本人。</p><p class="ql-block">由皇太极统领的两黄旗支持豪格,其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p><p class="ql-block">要知道,满洲人历来以黄色为尊,这便是皇太极当年登上汗位之后,立马就要进行“黄白对调”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而如果真的是多尔衮继承皇位的话,必然也会再来一次“黄白对调”,这样一来,两黄旗将领以及部众,将失去现在的地位,这是他们所不希望看到的。</p><p class="ql-block">所以他们支持豪格,实际上就是为了保住自己能够继续待在两黄旗之中。</p><p class="ql-block">而实际上,不仅仅是豪格,只要是皇太极的皇子们继承皇位,他们都可以保持现状,所以在顺治登基之后,两黄旗的目的已然达成,支持豪格的决心也就不会再有以前那么强烈的了。</p><p class="ql-block">而对于郑亲王济尔哈朗来说,他现在所有的权势和地位可以说都是皇太极所赐予的,他自然会坚定的站在皇太极一边,支持将皇位传给皇太极的子嗣,所以他这才会选择先站在豪格一边,随后又主动提议让顺治继位。</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济尔哈朗支持豪格,也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绝非真心拥戴。</p><p class="ql-block">至于礼亲王代善,他本意上就是希望有皇太极的子嗣来继承皇位,况且他此时年事已高,无心政事,在看到由同样是皇太极皇子的顺治继承皇位后,也就主动选择退居二线,不再过问其他,同时他也更加不想因为再支持豪格而迁怒多尔衮。</p><p class="ql-block">所以,在顺治登上皇位的时候,曾经那些豪格的坚定的支持者们,也就只剩下了由他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了。</p><p class="ql-block">其次,在豪格失去两黄旗与济尔哈朗、代善的支持后,多尔衮在实力上,是碾压豪格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豪格的正蓝旗,起初是由“四大贝勒”之中的三贝勒莽古尔泰统领,论坐拥牛录的数量,本就在八旗之中排名倒数。</p><p class="ql-block">之后,皇太极在除掉莽古尔泰之后,吞并了正蓝旗,并在重新整合后,将其交给豪格统领,可实力上却没有显著提升,还是排在倒数。</p><p class="ql-block">而反观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两白旗,实力则是明显要强悍许多。</p><p class="ql-block">多铎的镶白旗是八旗中最为强大的一旗,多尔衮的正白旗也排在了第三位,即便是将豪格将两黄旗、正蓝旗以及同样由皇太极亲领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加起来,也仅仅是只能占到极为微弱的优势。</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豪格在硬实力上,确实没有办法和多尔衮相比拟。</p><p class="ql-block">再次,就是在能力上,豪格更是公认的远逊于多尔衮。</p><p class="ql-block">这一点从多尔衮的封号上就能看出来。多尔衮是“睿亲王”,“睿”就是聪明的意思,而多尔衮无论是在皇太极时期,还是在此后清朝定鼎中原、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都将他的才干与卓识展现的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尽管豪格在皇太极时期荣立了不少战功,也算是功勋卓著,但是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皇太极在为其铺路,豪格并没有在其中独当一面。</p><p class="ql-block">并且豪格还多次效力于多尔衮的帐下,接受多尔衮的领导和安排,这就更加使得豪格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军中将官,特别是中下级军官的心中地位,根本无法与多尔衮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至于郑亲王济尔哈朗,豪格更是无法与之比拟了。</p><p class="ql-block">且不说对于顺治皇帝的登基,济尔哈朗有着拥立之功,就是追溯到皇太极时期,济尔哈朗的地位也是仅次于礼亲王代善,位居文武百官的第二位,排在多尔衮与豪格之前。</p><p class="ql-block">再加上济尔哈朗的年岁、辈分、名望与资历,就连此时的多尔衮都要屈居其后,出任“第二辅政王”,豪格自然是无法与之进行竞争。</p><p class="ql-block">所以,豪格在痛失皇位之后,也就此注定了他彻底的无缘辅政王之位。</p><p class="ql-block">更为致命的是,多尔衮对于豪格的打压和报复,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