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麻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一晃离开故乡已有二十多年了。随着时间的迁移,思乡的情怀越来越浓。这不,趁金元好兄弟从山东回来,我们哥五个便来一个说走就走的故乡游。</p><p class="ql-block"> 麻山是鸡西市下辖的一个区,面积425平方公里,和新加坡面积差不多。我小时候,麻山主要是以煤矿为主。虽然,当时麻山区区办企业也不少。比如区白灰厂、区冶金石墨矿、区阀门厂、区煤矿等等,但与麻山煤矿相比,那产值小的简直没法比了。所以,我们这些矿上的子弟,总生出一种自豪感。</p><p class="ql-block"> 麻山矿当时有七个井口,生产红红火火。当时总是在搞生产大会战,宣传工作那是轰轰烈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矿里有幅巨幅的宣传画上,画有长江、黄河,还有全国名山、景点,把各矿井的产量按完成任务率标注在相应的位置,来个直观的比赛,红红的箭头一路所向,连我这小孩都看得很有趣。当时的叫法是“跨长江 过黄河 进到北京去献礼”。那时可真是红红火火、一派繁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麻山矿当时有八个居民委,相当现在的社区。那时的居民委管辖权限可大了。居民委有很多的地,养马养牛、拉车种地,居民委当时以农村生产队的方式来管理。有一群人专门种地,他们干活实行“工分制”,和农民没啥两样。当时,我们也管居民委叫“三化”、“地区”。我记得,那时的“三化”有铁匠炉、有木匠铺,夜晚“三化”大院里的灯贼亮贼亮的。那时光是赶车的“车老板”就有不少,那长鞭甩的啪啪脆响!</p><p class="ql-block"> 我们哥五个是发小儿,整天跑来跑去的,也不知道累。那时到矿里要四、五十分钟(有5公里吧),说去就去。矿里别的居民委也去玩,比如我家在跃进委,团结委(叫东北屯)、生产委(北山)、民主委(岭南)、和平委(24栋)、建国委(西山)等等我都去过,加之那时家里的活也多,采菜喂鸡喂猪、捡煤、砍柴,还要帮大人种地。那也是哪都去。感觉好像麻山都走遍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老了,恋旧的情绪愈加浓郁,总觉得麻山还有我们没有走到的地方,想在还能走的时候,都去看看,可却我们的心愿。所以,我们一致决定,去麻山最东南西北的村屯看看,用我们的足迹串联起故乡壮丽的轮廓。</p><p class="ql-block"> 我们驱车从鸡西市内出发,在城子河口上高速,一路向麻山驶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故乡的高速进出口——麻山站</p> <p class="ql-block"> 从麻山出口下高速,我们首先来到了我和刘殿军、张积华居住的前跃进(那时的跃进委分前跃进、草房、大医院、五坑和三不管),从北向南排开的一到七组的矿工房已被成排的厂房和茂密的玉米所取代,根本找不到当年的一点影子,只能凭记忆来大致判断我们所住房子的大概方位。参照远方的山头,残缺的矸石山,来想象我们脚下是居民区的什么位置。</p><p class="ql-block"> 感慨家乡巨变的同时,也体会到这就是历史。不可抗拒的、滚滚向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陌生的,又倍感亲切的环境中,我们哥仨来了一张合影(左起:张积华、刘殿军和我)。</p><p class="ql-block"> 注:当时我们习惯把煤矿的井口称之为“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跃进转了一圈,来到了团结委,这是李金元、王崇太的故地。站在笔直宽敞的马路上,我们以仅剩的几个房子(还有一个老厕所)来指指点点原来这是谁家、那是谁家。地区、学校在哪,商店、粮店在哪,七坑在哪……越说越明白,越说越清晰,越说越激动,仿佛夕阳下,炊烟袅袅的东北屯就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 还是在面目全非的故地来张纪念照吧(左起:王崇太、李金元)!</p> <p class="ql-block"> 从团结出来,我们的第一站是最北的新富屯。从团结到新富大约有12公里吧,村道只有四米宽,两辆小车错车有点困难,路很平坦却崎岖。</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车开不起来,我们正好有机会触景生情,从一道沟到五道沟,细数这里有什么泉子、那里谁家在这住过、曾在这里砍过柴、捡过地……</p><p class="ql-block"> 看,前面的山曾有过一块巨石像个猴头,所以就取名:猴石沟。猴石沟,那可是当年上山下乡时期的“青年点”啊!他们开荒种地、植树造林,现在想想,他们真是了不起啊!</p><p class="ql-block"> 车走了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当年猴石沟青年点,当年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场面没有了,茂密的玉米沙沙作响,却看不到人影。</p><p class="ql-block"> 不远就是新发村,这曾经是麻山公社出了名的穷八队(麻山公社是麻山区下辖公社,后改为大队,新发被编为第八生产队)现在好了,家家宽敞的砖瓦,房农机汽车样样有,看不出穷样了。</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来到了新富屯,现在归新发村管辖。这是麻山区最北的村屯,再向北走,就是林口县地界了。</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9日,麻山的最北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 从新富屯出来,大约近一个小时,我们来到了麻山区最西边的村子——太和村。</p><p class="ql-block"> 太和村离区里最近,也是麻山较大的一个村子。我们小时候去林口县奎山乡买东西,都要经过太和村。所以,对这里一直印象都很深。</p><p class="ql-block"> 太和村横平竖直的街道很规整,一改以前脏乱差的形象,新农村建设成效在这里正在显现。</p><p class="ql-block"> 太和村,我们来打卡了。</p> <p class="ql-block"> 从太和村出来,我们来到了区里。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整齐的楼房此起彼懔,安详、恬静。</p><p class="ql-block"> 街面上挂起了国旗,国庆节的氛围在我们故乡渐渐浓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不觉间,我们有些饥肠辘辘了,于是,我们找了间饭馆,点了几道菜,吃了起来。别说,我们麻山的豆腐做的就是好,大豆腐软嫩可口,干豆腐筋道十足,最突出的就是吃着就有豆香味,有种找回老味道的欣喜。</p><p class="ql-block"> 推杯换盏,好不热闹!</p> <p class="ql-block"> 饭后,我们一路向南,向麻山区最南端的吉祥村进发。</p><p class="ql-block"> 去吉祥村要经过岭南村、药材队、龙山村。乡道修的很好,沥青柏油路面,车子跑起来轻快、舒适。</p><p class="ql-block"> 岭南村是我参加工作第一个单位。1981年,我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岭南村小学任教。那时学校共四个老师,三个老师带五个班,我教三、四两个年级,教室就是生产队的豆腐房,极其简陋。老师也只有教材没有参考书。这都为后来在城镇小学教学能力的突飞猛进坚定了基础。现在的岭南村没有了当年一点的模样了。</p><p class="ql-block"> 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走了好一阵子,我们来到了龙山村。高大的村门赫然在目。离龙山村不远有龙山水库,龙山水库鲤鱼的好吃那是出了名的。龙山水库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修建的,它确保了麻山大部分土地的旱涝保收。</p><p class="ql-block"> 龙山村也是较大的村子,麻山农村联中曾在这里,是周边村子的“教育中心”,是当时农村的“最高学府”,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也涌现不少的名师。</p><p class="ql-block"> 如今看到龙山村,有久别重逢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了吉祥村,村委会也就是村党群服务中心庄严肃穆,它就像一个坚固的堡垒,守在这麻山区最南端,带领这里的人们励精图治、埋头苦干,使得这个最偏远的村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容村貌整洁了,村民们富裕了,美丽乡村正在脱变。</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足迹,今天洒在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在村里走走看看</p> <p class="ql-block"> 时间的关系,不能再去最东侧的村子了,留在下回再走访吧。</p><p class="ql-block"> 回市里的路线从吉祥村,到双岭子村,奔梨树区,返回鸡西。</p><p class="ql-block"> 在双岭村还发生了感人的一幕。由于通信信号不好,我们的导航出现了问题,总是提示在前方路口右转,结果我们在村子里转了两圈。在一农家院,我们向一位老哥询问,他不仅告诉我们怎么走,还不放心,骑上摩托给我们引路,看到他一脸的朴实,让我们感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走上G331国道,宽敞,平整,感觉对比高速路一点都不差,车子跑起来一路欢歌一路畅行……</p><p class="ql-block"> 故乡行,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感谢金元全程拍摄,感谢殿军特意休班参与!感谢崇太默默与慷慨!感谢积华百忙中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最后各位好兄弟的盛情!兄弟同心,无往不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