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味八:我的物理老师

好先生

<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4年9月10日,中国的第40个教师节。这让我想起了中学时期教我们物理课的盛金根老师。</p> <p class="ql-block">1972年9月1日,我由本钢第三子弟小学升入本钢第一子弟中学7年6班,成为了一名中学生,那一年我15周岁。我记得,我们这一届是从中学二年级开始学习物理的。</p> <p class="ql-block">初二上学期学习物理第一册,主要内容是机械运动和热运动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物理第一册的屝页是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b></p> <p class="ql-block">初二下学期学习物理第二册,主要内容是电学和光学等。</p> <p class="ql-block">物理第二册的扉页只有毛主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这学期的物理课,盛金根老师是课任老师。</p><p class="ql-block">当年的盛金根老师40多岁,浓眉大眼,两眼炯炯有神;他是江苏人,操着一口带有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他的个子不高,1米65左右;他中专毕业后来到本钢一中当了一名老师,以物理教学为主。</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们中学毕业时和盛老师拍摄的纪念照。尊敬的盛金根老师位于后排中间的位置,右边挨着盛老师的是我。左边的是王杰同学,他为什么张着嘴呢?因为,这张照片是盛老师拍摄得,他利用自拍模式,待盛老师到达设定的位置后,有好奇的同学走向照像机自拍架时,王杰喊了声:“别动!”,被定格下来。</p> <p class="ql-block">我和盛老师的结缘,是因为一堂物理课。</p><p class="ql-block">盛老师,人看起来特别干练,讲课的语气不紧不慢,条理清晰,引人入胜,对我们是循循善诱;他在讲物理原理时更是逻辑推理丝丝入扣,非常能抓住我们的心,让你不得不按照他的讲课思路一步一步的去理解、消化和吸收;他的板书书写得特别规整,让人印象深刻。在盛老师的课堂上,我是非常认真听讲的学生之一。盛老师上课喜欢和我们互动,我也经常回答盛老师地提问。在给我们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盛老师再次提问了我,让我回答电路图中电池的正负极。</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中标明了电池的正负极的代表符号。</p> <p class="ql-block">我站起来认真回答到:“此电路图的电池符号的左边为正极,右边为负极。”盛老师听完我的回答后,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我仍然坚持我的回答是正确的。这时,盛老师走下讲台来到我的身旁,看了下我的课本,又看了下他的教案本(当时所有课目,老师都有教案本,以便老师能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好每节课,达到教学目的。)。有趣的一幕发生了,我的课本上的电路图电池正负极符号与盛老师教案本上的电路图电池正负极符号是相反的,没想到我的课本和老师的教案本竟然出现了不同,这是一个非常低极的错误,按照课本的图示,我的回答无疑是正确的。见到此,盛老师大声说:“你的回答是正确的。”并向同学们展示了课本和教案本的不同,同时表扬了我的学习态度。下课后,盛老师叫住了我,让我放学后去学校广播室找他。这让我非常高兴,预想到我的初中学习将会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盛老师除了教我们物理课外,他还负责学校广播室的工作。学校广播室在学校的二楼。对于我们来说学校广播室是非常神秘的所在,是我们难以涉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2023年8月26日,我路过原本钢一中教学楼(现在是本溪市公安局溪钢分局的办公楼)时拍摄的。照片上红圈标注的就是校广播室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放学后,我兴奋的敲响了学校广播室的门,在盛老师一声“请进!”的召唤下,我轻轻推开门,问了声“盛老师好!”。然后,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了神秘的学校广播室。进入眼帘的广播室的面积不大,有8平方米左右。房间里摆满了我还不认识的各种设备和电子用品及各类工具,有几张桌椅,地上的架子上竖立着一块黑板,后来,盛老师就是利用这块黑板给我们讲解有线广播和无线电知识。</p><p class="ql-block">盛老师向我讲明了让我来学校广播室的目的:一是让我学习和掌握广播室内各类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操作规程,并参与广播室的日常管理;二是参与全校(包括小学部)的有线广播的安装和维护;三是(这也是最重要的)课余时间让我跟他学习物理课本以外的知识,以无线电为主。听完他的话,让我既高兴,又感动。他不是我的班主任,只是我们的课任老师,竟然如此地看重我,心里下定决心一定和盛老师好好学习,不辜负他对我的期望。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与盛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在他身上我学到了不少东西,让我受益终生,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盛老师对我非常信任,给了我一把广播室的钥匙,让我自由出入学校广播室。</p><p class="ql-block">再后来,盛老师向我详细介绍了广播室各类设备的名称和作用。我这才明白,原来从小学开始听到的操场上的大喇叭和教室内的小喇叭发出来的声音是从这里传输出来的,广播室是学校有线广播的核心所在。</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盛老师在学校广播室为我拍摄得纪念照。在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的扩音机、话筒、唱片机、小喇叭、仪表和各类电路等。</p> <p class="ql-block">从那天开始,课余时间我都会来到校广播室,听盛老师给我讲解有线广播和无线电知识。让我很快掌握了扩音器、话筒、唱片机、大喇叭、小喇叭、电子管、晶体管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常识,也让我对这些实物有了基本认知,并可以熟练地操作广播室里的各类设备。通过盛老师结合实际地讲解,不仅让我对无线电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无线电知识更加感兴趣,学习的劲头更足了。</p><p class="ql-block">很难得,我在一本旧日记中,看到了几段1975年,我在听盛老师讲课时记下地听课笔记。</p> <p class="ql-block">字写得虽然丑死了,但是记录了那段经历。</p> <p class="ql-block">在校广播室,不仅认识了各类广播设备,还认识了电子管、晶体管、电解、电阻、电容、电感等电子元器件。</p> <p class="ql-block">后来,学会了自制电路板,在镶有铜板的电木板上画出电路图,并用油柒覆盖电路图,然后将其放在含有三氯化铁的液体中浸泡一定时间,电木板上没有被油柒覆盖的铜质材料被三氯化铁腐蚀掉,剩余的油柒覆盖的铜板自然形成电路板图;学会了电子线路的焊接技术,利用电烙铁和焊锡焊接电路;学会了用电子万用表测量电路和元器件等。利用这些知识我还成功的组装了一台晶体管收音机。那时,我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时间,从南地乘坐无轨电车前往北地五金交电公司和溪湖五金交电公司购买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解、电容、铜电木板、三氯化铁、焊锡等器件器材,用于安装晶体管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让我难忘的是,利用一个晶体三级管、一个电感圈、一个舌簧喇叭、一节一号电沲、一个拉线开关和几米长的铜质天线及地线,就能组成一个简单线路,接收本溪电台的广播。将元器件组装在电路板上,电感圈的一边接上天线(将铜线绑定一块石头扔上一棵树上作为天线,越高越好),另一边接到晶体三极管的基级,喇叭的一端接在晶体管的集电极,另一端接地线(将铜线绑定铁钎上插入地下越深越好)。当时的本溪电台广播使用的是中波频率,以地波传播为主,广播磁场非常强大,只要本溪电台开始播出,这个简易的接收装置就会自动转播本溪电台的广播,记得当时本溪广播的频率是1243kHZ。那时,本溪电台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开始广播了,开始曲是《东方红》。前苏联对中国的中波广播信号也很强,本溪电台一停播,简易接收装置就会发出比较小的“莫斯科广播电台”的声音,如果不关闭接收装置就会一直接收前苏联的对华广播,那时的苏联广播被定义为“敌台”,我们可不敢偷听。为此,我们会用拉线开关关闭接收装置。</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学习无线电知识,在盛老师的建议下,我订阅了《无线电》杂志。在没有互联网的条件下,《无线电》杂志在当年的技术学习领域、技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线电》杂志创刊于1955年1月,它为广大的无线电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中学学生学习无线电、学习电子技术打开了更大的视野。《无线电》杂志是我中学时代订阅得唯一一份杂志,它也是我中学时期最爱阅读得一本杂志。</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特殊年代,《无线电》杂志经常刊登毛主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那一年的《无线电》杂志第九期刊登了中共中央《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和华国峰同志所致悼词的全文。</p> <p class="ql-block">后来,又有4位同学先后加入进学校广播室,与我一同组成了5人的学习团队,我们5人来自同一个年级不同的班级。我们5人在课余时间一同和盛老师学习无线电等知识,一同参与与学校广播室有关地活动,直至中学毕业。</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就是我们5人在毕业时与盛老师拍摄的纪念照。盛老师站在后排左一的位置,我蹲在前排右边的位置。因为,这张照片是盛老师拍摄得,他仍然采用自动拍摄模式,所以他站在后排左边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广播室检测扩音设备时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王杰同学维护广播线路时的留影。盛老师设计制作的攀爬电杆的工具别具一格,上下自如,既安全,又简单实用,很方便在电杆上作业。</p> <p class="ql-block">在和盛老师长时间的接触中,我们发现他掌握的技能非常多。除了精湛的教学水平,他还会摄影,会裁缝,会厨艺,会各类设计,会维修各类电子设备等等。他的知识非常渊博,而且富有创造力,设计制作了很多灵巧实用的工具。关于扩音工作,他也做到了极致,1974年11月23日冶金部在本钢召开炼钢厂3号转炉建成出钢和热轧厂1700毫米连轧机动工兴建大会的扩音就是盛老师负责的,他用自己研发设计制作的话筒解决了大会扩音容易回授的难题。盛老师的摄影技术绝对称得上一流,他拥有全套的摄影设备,在广播室一角设有简易的暗箱,用来冲洗黑白照片。正是在他身边学习,让我们知道了120型和135型照相机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让我们学会了摄影和黑白胶片的感光、显影、定影等,而最终形成黑白照片的技术。</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自己冲洗的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盛老师一家五口人,他和夫人育有一子俩女。他平时穿戴很朴素,一身粗布麻衣,脚上一双农田鞋;他的饮食也非常简单,经常看见他中午吃高梁米饭就腐乳,而且吃得那个香啊。</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盛老师送给我的他的全家福照片。</p> <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份,我中学毕业了。那一年,我19周岁。初中毕业时,盛老师为我们拍摄了许多毕业纪念照,这是我们的偏得,也是我从出生到初中毕业留下影像最多的时期。拍摄的地点有学校广播室、学校操场、站前火车站、花园山(现在的望溪公园)等。这些地方盛老师和我们一同前往,不厌其烦的为我们一张一张的拍照,又为我们一张一张地冲洗出带有文字说明得照片,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瞬间,也留下了美好地回忆。这些照片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弥足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习练中华传统武术是年轻人地追求,我也不例外。这不,有模有样地作了几个武术动作,这一瞬间让盛老师用相机给留了下来,成为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出,那时的我,穿的也比较朴素,脚上穿的板鞋,大脚指头处已被顶破,用黑线缝上,继续穿。</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只是盛老师给我拍摄的部分照片。</p> <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是67周岁的老人了,走进学校广播室已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那段往事让我难忘。回想起在学校广播室,在盛老师身边学习的那段经历,不仅让我的中学时代有了更加广泛的学习体验和人生经历,也打开了我的眼界,看到了除书本之外的世界,人也变得自信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受到了盛老师的深刻影响,让我受益终生。从盛老师将我领进学校广播室那一刻起,我就和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学毕业下乡,在内蒙古昭乌达盟(现在的赤峰市)巴林右旗度过了两年。在那里,我经常利用父亲单位送给我的收音机收听本溪电台的广播,由于距离太远,本溪电台的广播信号时大时小,但是,仍然能听到田静、华莹等播音前辈的广播声音,也听到了本溪电台的录音前辈李长林在大板采访我们下乡昭盟知青的录音报道。回城后,我被分配到本溪广播电台,走进了更大的广播战线,直至退休。参加工作后在中学学习到的无线电知识助我在工作中成长进步。</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90年11月,我在本溪广播电台增音室向市委宣传部领导汇报广播播出情况。站在中间位置的是我。</p> <p class="ql-block">正所谓:</p><p class="ql-block">少年成长正当年</p><p class="ql-block">中学岁月留校园</p><p class="ql-block">恩师引领入广播</p><p class="ql-block">师恩难忘铭心田</p><p class="ql-block">人生中最美的珍藏,正是那往日时光。</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0日</p>

老师

广播室

广播

无线电

照片

本溪

学习

学校

我们

这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