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如此-唯一

<p class="ql-block">  十三、天下大同,千年云冈</p><p class="ql-block">山西,这个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之畔的省份,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内涵丰富、古老文明,让我无法不为之动容和动情。早在远古时期,山西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精卫填海的传说在这里流传千古;女娲补天的故事在这里万代传唱;西侯度的人类遗址见证了人间文明的曙光。</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的胜利为山西留下了辉煌绚丽的历史印记,而梁林俊杰敲开佛光寺的回响,则彰显了山西在古代建筑领域的卓越非凡成就。</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关公的故乡,也是后土祖庭的所在地,十万年前的芮城西侯度,人类在这里点燃了第一把圣火。作为最早被称为“中国”的地区之一,山西无疑是中华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从西晋到北魏,从隋唐宋到民国,山西拥有中国建筑最完整的谱系。这里的自然风光与古建筑群落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壮丽的太行山脉,还是滚滚东流的黄河之水,都为这片土地赋予了高天厚土独特的魅力。而在这片土地上,更是散落着无数珍贵的古老建筑,它们见证了山西在历史长河中的辉煌光环、日月蹉跎、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山西的古老建筑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意境之美、影响之远,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得天独厚的,山西古建也确实资源卓越。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山西境内现有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28027处是古建筑,木结构建筑就有9053处;其中山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31处,位居全国第一,元代以前的木结构遗存495座,约占全国总数的85%;全国现存宋辽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共有160座,山西就占了120座。这些数字足以说明山西在古建筑领域的独领风骚的独特地位。</p><p class="ql-block">此外,山西的彩塑、壁画、琉璃等艺术品数量也是全国第一,充分展示了山西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深厚底蕴和成就辉煌。</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山西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的古老建筑资源呢?这与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多样,为古代建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和独特的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同时,山西历史上曾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建筑艺术。</p><p class="ql-block">走遍山西,你可以找到许多国内独一无二的古建筑。如国内仅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南禅寺、广仁王庙、佛光寺;国内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应县木塔;国内最高多彩琉璃塔、飞虹塔;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四大石窟之一的云冈石窟;五岳之一的恒山等。</p><p class="ql-block">再者,还有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中华第一楼飞云楼;国内最古老的戏台二郎庙;国内最大最古老照壁大同九龙壁等众多名胜古迹。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山西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除了古建筑之外,山西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晋剧、蒲剧、北路梆子等传统戏曲;剪纸、皮影、泥塑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传统民居建筑群等。这些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山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上两篇文字我们介绍了应县木塔、雁门关和五台山,这一章我们说说大同的云岗石窟,下一篇我们悬空寺和黄河壶口瀑布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主题之前,先掰扯一件事,打个底;我忽然想起来,八月底爆火全国的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表现,很多画面从现实的古建筑原型扫描建模,营造了许多真实的震撼的惊心动魄的古建筑。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游戏的文化内涵和动力,寻找到了这些古建筑的原型,和建筑本身背后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历世既久,悉毁于兵燹;间有遗编,多为世俗秘而藏之。多少古建死于老旧,死于战火,死于氓隶,死于一纸告示。而她们,虽然一直默默静立,亦是穿越时空行走千年。偶尔大地震颤,偶尔暴雨如注;风吹日晒,雷击天火;岁月长河昼夜流淌,她们历经磨难、竭蹶跋涉,无比幸运艰难困苦地走到了今天。托《黑神话·悟空》的福,镁光灯重聚于三晋,把她们又一次推站在世人面前。她们丰姿不朽,她们历久弥坚。</p><p class="ql-block">以今人的目光看去,她们风尘仆仆,白发苍苍,似乎乏善可陈。然而在那一帧帧精美的游戏画面里,你分明看到黯淡和沉默的她们周身焕发出神异的光彩,清晰而骄傲地展示出字面意义上的“门楣重光”:妖魔鬼怪从她们的怀抱中咆哮奔出,愤怒着嘶吼着燃烧着与悟空厮打在一处。罘罳摇颤,铁铃叮铛。满天神魔各释法力,山崩地裂,飞沙走石。她们池鱼在侧,她们摇坠欲毁。</p><p class="ql-block">但你放心地看着这一切,你知道这些古建同你一般淡定和泰然。画面中被击碎的大地、被打翻的家什、被撞断的老树是如此地贴合想象,如此地符合逻辑,仿佛她们千年来的等待,就是在等待着眼前这片平行宇宙中孕育出的无穷能量,在这一刻把自己唤醒。</p><p class="ql-block">如果《大决战》的不朽旁白能够稍作改引——“那些年月里,飞鸟早已习惯了枪声炮声,习惯了硝烟弥漫的天空,它们却不曾见识过整个一座庙宇在颤栗着、摇撼着、倾斜着、旋转着、重生着,它们不能想象,这些山西古建竟这样痛快淋漓地在做一次火浴,以熊熊烈焰洗涤着自己”。她们洗净铅华,她们摩拳擦掌。</p><p class="ql-block">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当你从游戏中离开,真正走近那些建筑,你仍然能感受到她们蕴含的某种神秘无穷无尽的力量。那些灰烬仿佛还在沉睡的战场上飘扬零落,那些古旧窗棂被岁月侵蚀后依然流露匠心,那些墙身与山体、与枯冢、与野草、与荒山野岭染成一体密不可分,并随着月升日落在来年春暖花开又勃发出生机盎然。你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一丛丛山花烂漫,就是在等你走来,对你说,好久不见。</p><p class="ql-block">很多个夜晚,我曾被虎先锋折腾折磨得死去活来,久久不能平复和入睡,那卧虎寺的场景和画面一直都还在我的脑髓里翻滚,一次次在脑海中浮动出现;而云冈石窟的雕像,就藏在这个场景里。</p><p class="ql-block">从卧虎寺的土地庙拾级而上,东西两侧的墙壁上都开凿着壁龛,雕刻着佛像。这些画面大多数都有云冈石窟的影子,和中后期的雕刻形式。特别地下室的塔柱与云冈石窟中后期的楼阁式石塔相似几乎惟妙惟俏,上面有着明显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形制和雏形,比如斗拱,再比如雕刻;还有圆雕和浮雕相互结合,涂上漆料,塑造充满宗教神性神秘的万佛窟景象。那么它们的原型在真实的历史中是如何形成的呢?什么又是石窟寺呢?</p><p class="ql-block">石窟寺起源于印度,最早的开凿可以追溯到阿育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传入,石窟从印度向东北方向扩展蔓延,经过阿富汗进入中国,并在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等地区开凿,后来进一步传播到中国其他地方。</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汉化并广泛流行,皇帝将其当作教育感化民众、笼络人心的工具,王公贵族、士大夫们为博得皇帝的欢心和喜悦,争先恐后修寺造佛。舍宅为寺与开凿石窟的风潮在华夏大地一度兴起与风起云涌,云冈石窟正是在这一时期和背景之下应运而生。黑神话中的云冈石窟到底在哪呢?</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建于山西大同武州山麓,效仿佛教中的圣地须弥山进行建造,将佛教苦行的修行方式和自然环境高度嫁接融合。</p><p class="ql-block">6月12日,我们来到天下大同,千年云冈。进窟一抬头,漫天神佛次第坐开,慈悲俯视,那一刻仿佛入了极乐世界;佛像刻画得太生动了,彩绘还带着佛教的神秘色彩。哪怕在书中或者纪录片中见过,当身临其境还是被深深震撼了,石窟历经千年时光的洗礼,依旧无畏而又自信。我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凝望着那宏伟壮观的一洞洞石窟,心中涌起无尽的震撼与感慨。那仿佛是一座从时光深处走来的艺术殿堂,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北魏那个风云变幻、文化交融的时代。时间回嗍到一千多年前,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南渡的 “衣冠” 们在 “建康” 努力地传承发扬着汉家文化。而同时期的北方,经历了最黑暗混乱的十六国时期,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起,经历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焘三帝66年东征西讨,先后降柔然、荡漠南、吞北燕、灭北凉,结束了十六国长期割据的历史,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随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魏书》卷4《世祖纪下》),我国北方相对和平稳定时期的到来,向魏都平城(现在的大同)大规模的移民和建设同时展开。从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至494年魏孝文帝再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拓跋鲜卑人的首都和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北魏丝绸之路的起点,历96年之久。北魏立国近一百五十年,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有意又无意地进行着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盛世铺平了道路。云冈石窟便是北魏王朝为宣传佛教教义而营建的宏伟工程。</p><p class="ql-block">公元460年左右,太武帝晚期,阶级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北魏统治渐弱。文成帝继位后为维持并加强统治,颁布恢复佛教诏书,在平城五级大寺内铸五帝立像。不久后昙曜受命开凿云冈,所开凿的昙曜五窟是五级大寺铸像的重复,但更为巨大。终究其因无非有二:一为祈求政权延续及皇室自身安全;二是想利用太武帝废佛前佛教徒宣扬的“皇帝即当今如来”,“我非拜天子,乃礼佛也”,来缓和人民反抗。由此拉开了云冈石窟漫长而辉煌的建造历程。</p><p class="ql-block">直至公元524年,前后历经60余年,无数工匠倾心雕琢,才成就了这一伟大的艺术宝库。他们用手中的锤钎斧凿,一笔一划地在石壁上刻下了信仰与希望,刻下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梦想。</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依山而建,东西绵延达1公里之遥。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各类佛教人物造像59000余尊,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堪称公元5世纪世界佛教石刻艺术之冠。其窟形建制丰富多样,禅窟宁静深邃,殿堂窟庄重恢宏,塔庙窟独具特色,穹隆顶窟神秘莫测,影窟别有韵味。</p><p class="ql-block">彩塑形式更是精彩纷呈,圆塑立体饱满,浮塑灵动飘逸,影塑若隐若现,善业塑别具匠心。而壁画内容亦是包罗万象,尊像画庄严肃穆,经变画奇幻瑰丽,故事画引人入胜,佛教史迹画见证传承,建筑画古朴典雅,山水画意境悠远,供养画虔诚质朴,动物画栩栩如生,装饰画精美绝伦。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系统地反映了十多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璀璨成果。</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珍贵载体。它见证了北魏王朝的兴衰起伏,承载着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的传播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分期及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史前早期的佛教艺术并不提倡造像,这段时期被称为“无佛像时代”。约公元1世纪前后,直到印度犍陀罗地区开始流行佛像造型。这些佛像因受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借鉴了希腊雕塑的风格,具有卷发造型和希腊风格的衣褶设计。</p><p class="ql-block">随着北魏政权的逐渐汉化,佛像风格也慢慢向中国传统审美演变,佛像逐渐吸收更多中国艺术元素,形象开始变得更加饱满,衣着逐渐丰富。</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分为三期;负责天梯山石窟造像的高僧昙曜,在太武帝灭佛事件中幸免于难,并被太武帝之后的文成帝礼为帝师。昙曜建议一心复佛的文成帝开窟造佛像,得到同意后,昙曜带领着从凉州迁来的工匠,开凿了云冈的一期工程——“昙曜五窟”。这是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也就是16窟—20窟,由此也成为云冈石窟的代表。</p><p class="ql-block">第二期主要是冯太后和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多以双窟形式呈现,第7、8窟,第9、10窟, 第11至13窟,第5、6窟和东端的第1、2窟与第3窟。</p><p class="ql-block">第三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民间开凿的洞窟,第20窟以西及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p><p class="ql-block">▲一期,肇始和平元年460—465年。这一时期自佛像传入中国后,也从印度早期佛像的形象逐渐带上中国文化元素特征。在云冈石窟的早期石窟中,其佛像带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和秣菟罗艺术。佛像造型熊健,短颈、宽肩、厚胸,影子通肩或右袒服饰,胸前短璎珞,装饰纹主要为莲瓣、连珠、单列忍冬。常见高鼻深目、身形瘦长的造型,面部表情庄严肃穆,衣纹雕刻简洁。“昙曜五窟”,也就是云冈石窟的16—20窟,便是早期石窟的典型,此时的佛像的面部轮廓深邃,五官立体,具有中亚甚至希腊化艺术的特点。</p><p class="ql-block">这一时间开凿的洞窟则呈现椭圆形平面、穹窿顶、模拟草庐形式的大型窟,窟口凿出明窗。内容为三世佛为主像,除17窟为未来佛弥勒菩萨外,其他窟皆为释迦佛。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绝大部分空间。</p><p class="ql-block">▲二期,鼎盛时期,云冈石窟中后期的佛像造像圆润细腻,五官柔和,嘴角微扬,流露出慈悲、宁静和安详的神态;衣饰雕刻变得更加复杂和精致,衣纹流畅,表现出更多的褶皱和层次感,尤其是佛像袈裟的雕刻,线条丰富,展现出柔软、轻薄的质感。</p><p class="ql-block">这些石窟主要集中在西北侧。我们在讨论这里面的案例时,是以窟为单位,每个窟储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信息,如果你对此没有概念,可以把一个洞窟理解为一个建筑院落或单元,其中的布局、单体、壁画、雕刻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与历史进步和文化风貌。魏晋南北朝早期的石窟建筑形式,如昙曜五窟,多沿袭印度佛教的传统。山洞为椭圆形布局,洞顶呈穹隆状,洞前开有大门,门上设有窗户。洞内四壁刻满小佛像,中央则供奉着高大的主佛。雕刻较为简朴,空间略微显得狭窄。</p><p class="ql-block">随着雕刻技艺的发展和艺术风格的成熟,中期石窟的平面多为方形,并开始出现有前后室的布局。这种窟形被称为佛殿窟,有些窟内还开有队道式的礼拜道,如第九窟和第十窟,显然这种拥有“殿”形式,并设计独特流线的,其手法一定程度借鉴了中国建筑的院落布局。</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石窟不仅空间开阔,主佛像也不再追求高大体积,也更加注重工整、华丽,雕刻手法也愈发成熟精细,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和造像组合,如护法形象和丰富的装饰元素。同时,石窟内壁面开始出现各种小龛,如第9窟和第14窟便是典型例证。</p><p class="ql-block">文成帝465年直至孝文帝迁都(494年)代表窟:1—3窟,5—13窟。特点:多双窟(11—13为三窟),多方形平面,多具前后室,部分为中心塔柱式和后壁有礼拜道。造像形式已少见大像,题材呈现多样化,且流行雕出世俗供养人行列。汉式传统建筑形式及装饰日益增多,纹饰繁缛精美。此阶段后期,佛像造型、服饰已现出明显汉化及褒衣博带样式,本土化基本完成。</p><p class="ql-block">▲三期,繁杂多样,后期石窟的规模不像前中期那么高大,但是细节处理更加细致和细腻。中央设有刻满浮雕的方形塔柱,四壁雕刻佛像与龛座。小龛的形制也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民族特色的屋形龛逐渐增多。塔柱多仿制中国的楼阁式塔楼,上方的屋顶形式、立柱和斗拱形式也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形制和格局。</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第三期佛像造型更显消瘦,脸部清秀俊美,眉眼细长,长颈、肩窄。夸张中有内敛,清瘦中透着秀雅。这种佛像后来发展为“秀骨清像”,也是河南龙门石窟艺术风格的起源。</p><p class="ql-block">这一时间,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至孝明帝时期(494—524年)。代表窟:第4、14、15窟等,特点:多中小型窟;北魏皇室迁都洛阳后,亲贵、中下层官吏及平民信众成为开凿主力,导致这一阶段无论窟形、内容均多样繁杂。造像更加清秀,佛像一律褒衣博带。</p> <p class="ql-block">从16窟到20窟就是最早开凿的昙曜五窟,五尊大佛是以北魏王朝五世皇帝的形象而建,以宣扬“皇帝及当今如来”的政治宣传,创造了“人神合一”的雕像。</p><p class="ql-block">五窟基本都呈椭圆形,穹窿顶,大佛窟。每座石窟里都有尊大佛,主像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王朝道武、明元 、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妥妥滴皇家石窟。</p><p class="ql-block">这是犍陀罗式的佛像代表:这五窟大佛是高鼻深目,面容清秀,体态魁梧,衣纹紧贴身体,梁思成称这类佛像为云冈中的南派。五窟主尊大佛据考证是按照五位北魏皇帝量身定制所造的,具体对照尚存争议,以下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16窟:主佛释迦立像13.5米,表现的是文成帝拓跋濬,站立于莲花台上,肉髻加水波纹发式,是典型的犍陀罗佛像艺术风格的发式,但是脸型瘦长,神情英俊,厚重的毡披式袈裟与胸前的飘带佩结,在之前的石窟艺术中均没有出现过。其中大佛的脸上和脚部都各嵌一黑石,据说与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完全吻合。昙曜显然是在告示世人,文成帝就是佛的化身,君权神授,不可动摇。</p> <p class="ql-block">17窟:交脚弥勒菩萨,代表未即位皇位即死去的拓跋晃。这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菩萨大像窟。窟内东西两壁分别雕刻着大型坐佛像及立佛像与主尊弥勒菩萨共同构成三世佛组合。其中西壁立佛面庞浑圆,造型古朴壮美,东壁坐佛双肩齐挺,服饰线条流畅,刀法极其娴熟老辣。</p> <p class="ql-block">18窟:释迦立像,这一石窟是云冈早期洞窟中造像组合最为合理、完备的洞窟,主尊大佛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从明窗远远就能看到他俊美的脸庞。另外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着一立佛、一菩萨和十弟子。</p><p class="ql-block">有学者猜测这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展开大规模灭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为他披上千佛袈裟,用意是让他赎罪,更是希望佛祖救赎他,而他的手势左手抚胸,右手下垂也是在做忏悔。</p><p class="ql-block">右侧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也刻画的惟妙惟肖,俱为西域人特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或喜从心生,鬼斧神工,令人叹绝。更绝的是他们与岩石浑然天成,仿佛从石头上长出来,不禁感叹一千多年前竟然有如此高级的审美大师啊。</p> <p class="ql-block">19窟:释迦坐像,云冈第二大佛,明元帝拓跋嗣。开凿时间最早,亦是云冈石窟的开山之作,它的主佛像是昙耀五窟中的第一大像,佛像高达16.8公尺,为结砌跃坐像,庄严肃穆。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显庄严,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创举。</p><p class="ql-block">该窟也是三世佛题材,但是与其他窟不同的是两边的过去佛和未来佛和中间的现在佛没在同一个空间,而是为他们专门凿了两个稍微小一点的洞窟。其中左边这个窟门和窗的横梁断了,使佛像完全暴露在外面,如今成了云冈石窟的网红,吸引众多游客来和他击掌。</p> <p class="ql-block">20窟:释迦坐像,露天大佛,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第20窟的窟前立壁和窟顶都已崩塌,成为云冈最有代表性的露天大佛,大佛高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身着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明显的犍陀罗造像遗风。从任何角度看大佛慈悲的面容,仿佛带着一种魔力,告诉我们不要被外表所迷惑,真正震慑的是狰狞面具下的慈悲。</p><p class="ql-block">因为裸露在外,大佛更是显得居高临下俯视众生,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微微上扬的嘴角,镇定自若,散发着来自北魏的自信和强大。大佛两侧各一立佛与胁侍菩萨,但西像已毁,导游介绍说,修建的时候可能就已毁,后又经过多次补救后,也崩塌了,甚是遗憾。</p><p class="ql-block">20窟以西,就是第三期民间窟了,窟都比较小,“秀骨清像”是此期最大的特征,还有五级方塔,能看出北魏时期的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二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洞窟多呈方形,顶多平棋,分前后室,出现双窟、三窟,佛像更加汉化。</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而且不断地融合中国绘画、雕刻和建筑文化内涵,并和中国儒家的礼教秩序相贯通结合。云冈石窟的造像,从北魏早期、中期到晚期的石窟中对比,能看到中国艺术在逐渐融入石窟建造中。比如中国木结构建筑常有的楼阁、屋顶、斗拱也出现在窟内的塔柱上。</p><p class="ql-block">因此探索这些石窟,我们便能从空间形式和建筑构件上看到中国古建筑的形式演变,可以从壁画中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也能从佛像的形象上看到佛教逐渐中国化的过程演变。</p><p class="ql-block">塔庙窟:第1窟和第2窟都是这种有中心塔柱的塔庙窟,中心塔柱,源自于印度,但这里已具有浓厚的中原木构塔特征,有斗拱、出檐、华盖等,佛经里说“见塔如见佛”,绕塔就是礼佛。中心塔柱的四周都雕刻有佛像,经历一千多年的侵蚀,已风化严重,模糊的面容好像在诉说着时间和蹉跎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第3窟,灵岩寺洞,云冈最大石窟,北魏未完成而由后代补凿而成,内容为西方三圣。从外面看,可见上下两层门窗,石壁最上方还有十二个长方形孔洞,可以看出当年窟外是有着非常宏大的木结构建筑的,孔洞是架梁留下的痕迹。进入洞内,偌大的空间里,中间坐着高约10米的阿弥陀佛,极为震撼,右边站立的是观世音菩萨,左边是大势至菩萨,佛像面相圆润,体态丰腴,更接近隋唐的审美。</p><p class="ql-block">第3窟的开凿并未完工,因此也留下了众多谜团,其规模之宏大,工程难度之艰巨,为何突然就停工了呢?到底遭遇了什么?在考古中发现北魏开凿石窟留下的未完工基岩地面,和唐代整理的窟前地面及修筑的台基,以及金代修建的殿堂建筑遗迹的夯土筑基等等,至今还没有答案。</p> <p class="ql-block">第5窟,这是最重要的一窟大佛洞,也是排队最久的一窟,主尊云冈第一大佛就在里面。第3窟的佛已经够大了,而第5窟的释迦摩尼坐佛高17.40米,盘膝端坐,占据了整个洞窟后室近三分之二的空间。大佛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一副唯我独尊的气势,是孝文帝心中完美帝王形象。其中还隐藏着一尊“云冈最美佛像”,超然一笑,慈悲尽显,妩媚动人,要仔细找找哦。</p><p class="ql-block">东西两壁各有一立佛,尤其是西壁这尊,身体清秀,五官俊美,嘴角微微上扬,展现了北魏时期的秀美纯真的风格。门拱两侧,二佛并坐菩提树下,其上有飞天莲花,一派祥和。据说她的用意是为了赞美北魏孝文帝以及辅政的冯太后共同治理下的 “清平世界” 。</p> <p class="ql-block">第6窟,释迦佛洞,是云冈石窟中期最富丽堂皇,亦是最华丽的满堂雕,有着最精美的佛传故事画,33幅浮雕讲述了释迦一生的佛传故事,据说是孝文帝为冯太后所开凿的洞窟。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一般第5窟和第6窟是轮流开放的,如果不能同时所见,总归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最美藻井,窟内造像胡风汉韵,交相杂糅,东西文化在这里发生了最绚烂的撞击与交融,最著名的是有六位典雅端庄秀丽、美轮美奂的供养天人,称为“云冈六美人”。六位美丽动人的供养菩萨,头束高髻,佩带臂钏,斜披珞腋,体态丰盈优美动人,三位一组相向而对、含嫣而笑。</p><p class="ql-block">第二期石窟与第一期石窟不尽相同的是佛殿窟的形式,模仿的是佛殿建筑的样子,窟顶呈 “平棊藻井” 式样,每个格子内都有飞天围绕盛开的宝莲,身着长裙,彩带飘逸,体态婀娜,多姿多彩。</p><p class="ql-block">请留意图中位于中间的格子,两位飞天托举着的,是 “摩尼宝珠”,充满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第8窟,第8窟和第7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展现出中期洞窟胡汉杂糅的华丽繁复。窟门对称雕刻佛教中八部护法神的护法神像,西侧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五头六臂,颜若童子,踡发喜笑,手中或托举日月,或执弓箭,左下手当胸持斑鸠。东侧骑神牛的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面型浑圆,两侧小头戴尖顶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谷穗,其余支臂或托日月,或执弓箭,或提如意。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来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湿婆和毗湿奴,他俩一位可以毁灭宇宙,另一位则能够创造世界。而雕塑有着浓郁的古希腊雕刻风格,该组雕像为云冈石窟所独有,反映了早期佛教杂密兼容的特征。</p><p class="ql-block">南壁窟门拱额两侧分别雕刻二身的伎乐天人像,上下排列、左右对称,东侧的伎乐天一个站立吹奏竖笛,一个飞翔弹奏琵琶,西侧的伎乐天一个站立击打束腰鼓,一个飞翔吹奏横笛,圆脸含笑,一副陶醉的样子,非常生动,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该洞窟还有一大明星,就是位于明窗西侧内角的合掌露齿微笑菩萨形象,菩萨高约两米,菩萨双手合掌,右脚稍踮,立于束帛座之上,头戴日月宝冠,面相丰润,细目长眉,嘴角上翘,温婉含笑,脉脉含情,露出六颗洁白的牙齿,脸颊上嵌着一对深深酒窝的超“萌”菩萨。形态自然轻松,似乎内心充满愉悦,是云冈石窟唯一露齿酒窝微笑菩萨,主打一个平易近人。</p> <p class="ql-block">第9、10窟,中西合璧窟。第9—13窟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而被称为“五华洞”。第9窟前室北壁的装饰极为精细,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郁厚重的装饰意味。</p><p class="ql-block">在第9窟中,出现了大量的莲花、忍冬、联珠等纹样,还运用了多种外来装饰元素,如印度元素的仰覆莲瓣,希腊的爱奥尼亚柱等,这些都显示了佛教艺术从西域、印度传入中国时的多元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先生在《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中说过:“云冈石刻中的装饰花纹种类奇多,而十之八九,为外国传入的母题及表现。其中所示种种饰纹,全为希腊的来源,经波斯及犍陀罗而输入者,尤其是回折的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之主干,而不见于中国周汉各饰纹中”。在我看来,这两窟各种元素济济一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过于眼花缭乱、喧宾夺主。</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三期,亦称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国家倡导的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告一段落,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主要分布在第20窟以西,还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龛;4—6窟之间中小窟。一、二期中补刻的小龛,多为中小窟,遍布云冈,约有200余座中小型洞窟。</p><p class="ql-block">第11窟:四面佛洞,可算梁思成先生所说云冈佛像北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佛像身形修长,衣褶如鸟展翅。11窟是较早期的中心塔柱,高13米,分上下层,未俟完工即告中止。下层四面均一立佛,四壁因其内部毫无章法的随意纷乱窟制,被认为是后期民间集资续工的。此窟的西部壁面的屋形龛下,有七尊立佛,有五尊保存较完好,佛面相丰圆,波状发髻,褒衣博带,下摆外张,线条流畅,精雕细琢,雕刻精美,为太和改制后的典型佛装。</p><p class="ql-block">这一窟最重要的是东壁上层有一块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造像题铭,全文共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12窟,可谓久负盛名,是大名鼎鼎的音乐窟,可一窥北魏宫廷乐队的风貌。该窟汇集了47身乐伎,44件乐器。走进前室,抬头望,门拱、明窗、壁面、窟顶层层叠叠地雕刻着不同形象、多姿多彩的乐伎,他们手持各种乐器,仿佛一支气势磅礴的“乐队”,让这个洞窟显得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p><p class="ql-block">前室北壁最上层天宫乐伎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p><p class="ql-block">下面供养天乐伎是专为佛演奏的,门楣上还有一组飞天乐伎,自在飘逸,共同合奏出千年的回响大合唱。</p> <p class="ql-block">第13窟,托臂大力士。13窟主尊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最妙之处是右手臂肘下,一高约1.8米的四臂力士奋力托举,势若拔山,在此负重了千年。这一独特的设计既起到支撑的作用,又起到美学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第15窟,为万佛洞窟代表,四壁约13000余尊佛像。这是非常特殊的一个石窟,石窟内四壁密密麻麻雕满横竖排列整齐的坐佛小龛,是云冈石窟保存佛像最多的洞窟,这些小佛龛象征着释迦牟尼分身的十方化佛,排列有序、构图严谨。现保存下来的造像还有8900余尊,因此又被称为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除综上所述外,还有38窟,华丽仅次于6窟,独有的本缘故事有雕鹫怖阿难入定等;第39窟,为塔洞窟代表,为20窟以西最大。中央五级方塔高6米,云冈现存最大中国传统阁楼中心塔柱。文化交融痕迹很多,多为古希腊建筑元素爱奥尼柱头和飞天形象从外来到汉化演变。</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一部石头的史诗,让我们看到16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那个民族大融合的和谐共生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胡汉杂糅之特色,壮阔伟岸的草原民族给朴实无华的中原文化注入了全新的血液,一扫颓废之躯,也造就了后来大唐兼容并蓄的空前盛世。</p> <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佛祖身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孔,主要是在清朝时期,工匠对云冈石窟的佛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泥塑翻新和维修时留下来的。工匠在修补佛像时,采用了传统的做法,先在佛像上打孔,然后再嵌入缠绕棉麻的木栓,继而涂泥和彩绘。这些小孔也就是工匠将木栓打入佛像留下来的痕迹。由此大佛上下便留下了诸多修缮的小孔。</p> <p class="ql-block">云冈大佛迷人的微笑,历经千年时光的洗礼,依旧无畏而又自信。这是云冈石窟里最美丽的佛像,当初雕刻的工匠一定是想到了他的情人或者初恋。</p><p class="ql-block">“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山,下蟠厚地,与天地而同久”。云冈石窟确实做到了,每一个看到云冈大佛的人都会被震撼和陶醉,更让人难以忘怀与留恋。这些佛祖露出迷人而永恒的微笑,这些千年前的动人心魄的笑容,直抵人心,久久铭记。</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一块石刻都是历史的镜子,映照着古人的信仰与智慧。深深的窟龛中,似乎还能听见历史的悠扬之声,那是佛经的低吟,是历史的呢喃,是岁月的轻叹。每一个雕饰都蕴含着深邃的典故,仿佛每一处都在述说着一个个古老传说。唯有亲自抵达,亲眼看见的震撼,才能体会出历史长河里这些千年古刹的美。</p> <p class="ql-block">大约1500年前,北魏孝文帝时期,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那部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水经注》中,记录了当年云冈石窟的壮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这是一卷静态的胶片,是历史的缩影,也是历史的佐证”。</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悠悠,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几处遗迹,如同星辰般璀璨夺目,指引着后人追寻文化的足迹。云冈石窟,便是这样一处人间仙境,它横亘于山西大同钟灵毓秀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矗立于华夏大地之上,宛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讲述着千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之地,莫过于那一处承载着千年历史与艺术的圣地,云冈石窟。自幼便听闻其名,梦中也曾几度游历,而今终于有机会亲眼目睹这旷世奇观。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憧憬,仿佛是在追寻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不同的是,云冈石窟不仅贯通南北,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一体,还融汇了中西方艺术,印度、中西亚、希腊、罗马的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都在云冈石窟得以呈现,反映出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文化渊源,包容并蓄,应有尽有,独树一帜,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 云冈石窟更融合了北魏时期中国的建筑、雕刻与绘画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宗教艺术空间,况且兼容并蓄、还融汇了中国独特的儒家礼制文化。石窟雕刻的主题可谓久负盛名,而且丰富多彩,刻画着佛教中经典的故事令人心旷神怡和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墙壁佛像众多,主要由三世佛(过去燃灯古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七佛、菩萨、佛两边的胁侍、天龙八部、魔众和供养人等等组成。宗教般的氛围感和等级分明的秩序感也正是前面我们所谈到的黑神话想要营造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阅尽万卷尊北魏,平生只为拜云冈”。岁月无语,惟石能言。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北魏史书,一条通往盛唐的路。穿越历史尘烟,穿越天地时空之门,云冈在眼,置身其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佛音的宁静,仿佛时光倒流梦回北魏。仿佛千年之间,佛与人间在此相遇,雕刻下一窟一佛一世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里每一尊佛像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和沧桑。然而,这座瑰宝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了无情的破坏。</p><p class="ql-block">20世纪20至40年代,日本侵略者暗中收买村民,盗凿大量云冈石窟的石像。那些被盗凿的佛像,原本或庄严矗立,或慈悲俯瞰,却在侵略者的贪婪之下被粗暴地从石壁上剥离。</p><p class="ql-block">有的佛像失去了手臂,有的佛像面部被损坏,那残缺的身躯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那些精美的石刻文物,也被掠夺而去,从此流落异乡。</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人从中国陆续盗走的云冈石窟资料5600多件,石刻资料8000余件。现今日本的大多数博物馆和美术馆里,都有云冈石窟的文物,如高54.5cm的第14窟西壁上的拱尾返首兽雕像,现属日本私人收藏;高46cm的第6窟菩萨思惟手臂造像现于日本正木美术馆;高50.2cm的菩萨头像和60cm的胁侍菩萨龛像现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等。</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山西大同被日军占领后,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所谓的“东方文化研究所专家”,组织摄影技师进入云冈石窟,悄悄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用于其所谓的“研究”,这实则是对云冈石窟文化的变相掠夺与破坏。</p><p class="ql-block">走进云冈石窟,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畔回荡。那是北魏时期的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一斧一凿地雕刻出了这震撼人心的艺术奇迹。石窟犹如一座宏伟的艺术殿堂,又似一座穿越千年的城堡,守护着历史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每一个洞窟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里面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秘密。石窟中的佛像,形态各异,有的高大威严,有的慈祥温和。他们的面容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那细腻的雕刻工艺,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每一尊佛像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从他们的表情、姿态到服饰,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沿着石窟的通道前行,仿佛在时光隧道中穿梭。</p><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有佛教故事、神话传说,还有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历史与艺术完美融合,传统文化与异域风情相互碰撞,迸发出绚丽的火花。它犹如一部立体的史书,向后人展示着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p><p class="ql-block">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石窟上,那古老的石壁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散发着金色的光芒。云冈石窟,这凝固的历史画卷,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领略云冈石窟的沧桑之美,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铭记那些曾经遭受的破坏,更加坚定地守护我们的文化瑰宝,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从昙曜第一槌砸到石壁上算起,到今天,云冈石窟屹立在这片峭壁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大同的这个石窟群为什么被称为云冈石窟呢?</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原来被称为灵岩寺、恒安石窟、北台石窟等,而云冈这个名字来自于石窟上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p><p class="ql-block">明朝时,大同作为九边重镇之首,成为首都的北大门,驻军13万,战马5万匹,管辖内外长城800余里。武周山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和重要,这条通道介于内外长城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往来交通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明朝中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通过武周山不断进犯中原,给明王朝的边防造成很大压力与麻烦。为了保证边疆的安全,明王朝于嘉靖三十七年修筑云冈堡,其位置就在今天云冈石窟西边的石窟前。后来,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将城堡重建于山上,形成今天残留的云冈堡规模。后人约定俗成,便将石窟一并称为云冈石窟。说起来也很有趣,这就是云冈这个称呼只有500年的历史,而这座石窟却已历经了1500多年的岁月沧桑了。</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数万尊造像,形态各异,有的佛像注重整体结构比例,有的佛像则重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无一雷同。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面相方圆,双目微睁;云冈石窟中还有最小的佛像,位于第9窟的佛龛上,只有2厘米,雕刻在浅浮雕上。</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佛像逼真的形态、传神的目光、飞扬的神采,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与智慧。云冈石窟以规模宏伟、内涵丰富驰名中外,也以融汇东西、贯通南北的鲜明民族特色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先以皇家实力营造的石窟,也是少有的完成于一个朝代的伟大创举,一个民族下的伟大创造。</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大同的一张名片,大同,是怎样的一座城?在历史尘烟中,因其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北方锁钥”之称;又因北魏建都于此,辽金元三代为陪都,这里是燕云十六州之一的云州,是明清为边防要害之地,故有“一代都城、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讲法。百多年来,尤其进入工业化时代,因其储量巨大、品质优良的煤炭资源,成为“中国煤都”。也许煤炭的光热太过耀眼,都让人忘记了这里独特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金戈铁马、长城烽火、商贸互市、民族融合、王朝迭代、家国情长,在一次次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中,闪耀着时代之光。幸运的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始终刻在每个国人的血脉中,曾经的金戈铁马之声,穿过历史的迷雾,回响至今。来大同,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单单一个云冈石窟,就足以让大同骄傲的了,何况还有恒山、悬空寺,还有华严寺、善化寺……但这还远远不够。细数大同12处经典艺术殿堂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的交汇之处,在中国南北方千年战争、融合、商贸、迁徙的时间长河里,大同,这座雁北名城,沉淀下众多国之瑰宝。这里所列举的12处,展示了北魏到辽金元明时期代表性的建筑、雕塑和壁画。</p><p class="ql-block">对于大同,人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北魏始建的云冈石窟、辽金元代的华严寺、善化寺,以及北岳恒山和奇绝险峻的悬空寺。但万里长城也在此蜿蜒,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年来不断修筑、完善并留存至今。千年间,这片土地,因其地理地形之险要,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经通道,是中原政权抵御侵扰的最前线。经过这里,再过雁门关,就是一马平川,北方豪强的铁骑将一路俯冲,中原腹地再难阻挡。</p><p class="ql-block">因此,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南方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分割线,为九边重镇之一。从东向西,历朝历代在此修筑长城,包括: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隋长城、金长城、明长城、清长城。长城从天镇县平远头一带进入大同地界,到左云县的二十边出大同进入朔州的右玉县。保留最多的明代长城有343.149千米。它如一条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在雁北群山峻岭之间,是守护华夏的重要屏障。战时,这里狼烟四起、烽火连天,是兵马厮杀的修罗场;平时,这里边境互市、民族融合,是南来北往的集散地;如今,那一段段残存的边墙、楼堡、卫城,寂寞无声,平静入水,成为凭吊历史、观照古今的遗迹。有风的日子,将一个空腹的容器找准角度,你似乎还能听到苍凉的呜咽声,穿透时间,传递讯息。如果你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所感悟,可观览历代长城遗址和独特的火山、土林地址风貌,我相信她一定不会让你失望。</p><p class="ql-block">旅行,不仅仅是移动身体、放松心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旅途中,观赏美景、探寻古迹,是对历史的感悟,也是对文化的传承。明天继续山西的旅行和探索,继续感悟生命,继续在风光中寻求生命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