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原载《今日临海》)

陈大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叶圣陶说:“张家的四个女儿,谁娶到都会幸福一辈子。”她们是大姐元和,二姐允和,三姐兆和,四妹充和。《张家旧事》(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由二姐允和口述,叶稚珊编写,收集了不少珍贵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张允和的曾祖张树声为淮军名将,同治年间由江苏巡抚,升任两广总督,祖父张云端曾任四川川东道台,父亲张冀牖(吉友),民国教育家,蔡元培好友,他办的乐益中学,请了不少共产党员任教,成为一处党的秘密据点。张家到冀牖完成了从将门到书香的转型。合肥有周、李、刘、蒯、张五大家族,张家是当地望族之一,李家是李鸿章一族,辛亥革命后,张家搬去了上海。</p><p class="ql-block">母亲陆英,是扬州陆家二小姐。陆家原籍也是合肥,陆英的父亲在扬州做盐务官,定居在了扬州。陆英二十一岁嫁给了张冀牖,掌管一个大家族的日常起居,这家人光每天吃饭就有近40人,都被她打理的井井有条,大小事务周到妥帖。到张家后,陆英十六年生了十四胎,留下来的有姐弟十人,四姐妹在前,六兄弟在后。男孩子分别是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姐妹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和”字。说也奇怪,姐妹兄弟虽多,却甚是和睦,从不争吵。一九二一年,允和十二岁那年,母亲早逝。</p><p class="ql-block">张允和的口述主要还是四姐妹的旧事为多。四姐妹分别嫁给的四个有福之人是:顾传玠(昆曲家),周有光(语言学家),沈从文(作家)和Hans H.Frankel(傅汉思,耶鲁大学教授,汉学家)。一九三三年四月,张允和率先出嫁,抢在了姐姐前面,有朋友开玩笑说二小姐“犯规”,允和冲周有光说:“可不是,不要脸,那么早结婚。”周有光大笑,回敬道:“张允和最聪明,可是她干的最蠢的事情,就是嫁给了周有光。”一九三一年,允和在杭州“之江大学”借读,周有光也在杭州教书,周有光的妹妹周俊人曾在乐益中学与允和同学,两家的兄弟姐妹间常有来往,允和与有光是很熟识的。二人因都在杭州,闲暇时相约游玩,二年后,爱情之果,瓜熟蒂落。紧随二小姐之后嫁人的三小姐兆和,她与沈从文的爱情一波三折。在中国公学读书时,身为老师的沈从文给兆和写了不少信,第一封信的第一句就写道:“不知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三小姐招架不住,告到了校长胡适那里,胡适先生看完信笑笑说:“沈从文先生顽固地爱你。”兆和脱口而出:“我顽固地不爱他。”那个时候,沈从文从教未久,兆和听说他第一次上讲台,紧张地说不出话来,半天憋出一句:“你们来了这么多人,我要哭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了解到沈从文的魅力,且沈老师的一片真诚感动了兆和,她对沈从文的好感不断加深。到了要捅开窗户纸的一刻,沈从文想出请允和为他作媒,允和欣然受命,得到家人的同意后,允和赶到邮局向时在青岛的沈从文发电报报喜,电文只有一个“允”字。这一字是一石二鸟,即说明家里已应允,又表明发报人的身份,堪称机智,,成为文坛一趣事。然而,兆和却还担心沈从文看不明白,又急忙补发一封内容为“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电报。沈从文一时间喜不自胜。</p><p class="ql-block">大姐元和人品出众,条件优越,但选择太苛,一直没谈成对象。一九三八年,允和一家在四川,元和在上海,来信说,有一个人(指顾传玠)对她很好,但又觉得未到谈婚论嫁的份上。顾传玠,原名时雨,苏沪曲家俞粟庐亲传弟子,顾时雨十一岁入昆曲研习所,主攻小生。一九三0年,他和梅兰芳合演《贩马记》,得梅大师激赏。吴昌硕有一嵌字格对联:“传之不朽期天听,玠本无瑕佩我宣。”嵌入了他的名字。允和得知大姐还在犹豫,立即去信催促元和嫁他。一九三六年,元和与顾传玠终成眷属。只有四妹充和的婚事,允和没帮上什么忙,她自作主张地嫁给了洋教授。</p><p class="ql-block">周有光长张允和三岁,早年学经济,曾在银行任职,因对语言文字有极深造诣,一九五六年奉命改行,调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专门从事语言文字的研究,著有《汉字改革概论》,是汉语拼音的创始人之一。张允和当过中学历史老师,还一度调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后来下岗做专职太太。一九五六年进入昆曲研习所,师从俞平伯,并继俞先生之后,任昆曲研习社社长。社里人亲切地称她“张二姐”。五十多岁时,她在昆曲《西厢记》里扮小书童,活泼可爱,一位中央首长看完演出说:“这个小伙子不错嘛,有没有女朋友呀?”允和擅长旧体诗词,送俞平伯夫人的诗词中有句:“人得多情人不老,到老情更好。”后周有光、张允和合出散文集,即名为《多情人不老》。</p><p class="ql-block">张允和于2002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张家旧事》口述于她九十岁那年。望着书中的那些老照片,听她对张家旧事娓娓道来,恍惚有隔世之感。然而,那些激荡不已的世纪风云,那些飘忽不定的人物际遇,那些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却让人追怀不已,感慨系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