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颐和园博物馆《光影颐和岁月流芳》颐和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摄影照片展。照片,作为一种近代科技发明和社会记录方式,见证了颐和园的沧桑巨变。无论是昔日皇家园林的辉煌旧影,晚清的风雨飘摇,还是如今公共园林的繁荣昌盛,镜头下的颐和园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老照片如同时光隧道,将我们带回那个历史的瞬间,感受那份岁月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景观和精致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自1914年迄今,颐和园已对公众开放110年,完成了从皇家禁地到公共园林的历史性转变。1998年,颐和园更是荣登《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园林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而建,在1764年完工。清漪园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北部为万寿山,南面是昆明湖,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全破坏。在光绪中叶,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建设费二千万两白银修复此园,1888年完成更名为颐和园,基本上保持了原清漪园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清漪园大宫门</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远观,19世纪60年代,约翰.德贞拍摄。被毁后的清漪园湖山景象,站在绣漪桥上北望,可见东堤牌楼只剩下夹杆石。</p> <p class="ql-block">焚毁后的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在最早时间内拍下了这张清漪园被毁后的照片。照片中万寿山前山及沿湖大部分建筑都被焚毁,只剩下智慧海、转轮藏、宝云阁等小部分建筑,满目苍凉、荒芜景象。</p> <p class="ql-block">长廊遗址,19世纪60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翰·德贞</span>拍摄,长廊始于乐寿堂西的邀月门,止于石舫东面的石丈亭,全长728米,共有273间,据档案记载,1860年被焚后,仅剩下11间半。</p> <p class="ql-block">大报恩延寿寺遗址,1875年托马斯.查尔德拍摄,清漪园被毁后,清政府无力进行修缮,只能采取封闭和一些临时性防护措施,遗址逐渐破败,照片中可见佛香阁台基上的扶手墙已缺失。</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1860年费利斯·比托拍摄,清漪园时期的文昌阁,位于昆明湖东堤北端,是园中最大的一处城关。城台上是三层楼阁,内供奉文昌帝君,中层外立面镶嵌西洋时钟,造型别致精美。</p> <p class="ql-block">昙花阁,1860年费利斯·比托拍摄,清漪园时期的昙花阁,是一座形制奇特的六角形二层楼阁,象征昙花的花瓣,在佛经中寓意灵瑞。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重修颐和园时改为单层十字形结构的景福阁。</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19世纪60年代约翰.德贞拍摄,清漪园万寿山后山买卖街,照片中可见劫余的慈福牌楼以及三孔石桥下南北两侧的店铺废墟。</p> <p class="ql-block">须弥灵境遗址,19世纪60年代约翰.德贞拍摄,万寿山后山延续了前山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顺应山势在自北向南逐层增高的台地上修建了一组汉、藏风格杂糅的宗教建筑。1860年的劫难中,这组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照片中能看到满目的断壁残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须弥灵境遗址,19世纪70年代托马斯·查尔德拍摄。</span>须弥灵境被焚毁后的景象,二层台地上的东西配殿,三层台地上的须弥灵境大殿被焚毁,四大部洲建筑群严重损毁。此外,照片右上角能看到云会寺的残存建筑。</p> <p class="ql-block">多宝琉璃塔,1866年莫拉什拍摄,花承阁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一组庭院和佛寺混合的建筑群,1860年英法联军破坏后残存殿址、砖墙、石雕、假山,而多宝琉璃塔因是砖石结构,得以完整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绣漪桥,19世纪60年代约翰·德贞拍摄,绣漪桥上有人在临桥运眺,桥下、桥头有一群人。从桥洞能看到未被完全焚毁的景明楼。</p> <p class="ql-block">治镜阁,19世纪60年代约翰·德贞拍摄,治镜阁位于西南湖中的岛上,始建于乾隆年间,为一组圆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城堡共有内、外两重城墙,各设四门,内城上建三层十字形楼阁,菱花窗扇,建筑级别较高,阁周围还有四座二柱三楼的牌楼。英法联军焚烧清漪园时,治镜阁因四面临水,且远离万寿山主体建筑群而幸免于难。</p> <p class="ql-block">治镜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70年代佚名拍摄,</span>治镜阁建筑虽幸免于难,但坍塌破败程度进一步加剧,远处能看见玉泉山上的玉峰塔。</p> <p class="ql-block">石舫,19世纪60年代约翰·德贞拍摄,石舫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一层为石造船体,二层为木结构舱楼,陈设皇帝、名人书画,高档硬木家具、瓷器等。照片中石舫周围杂草丛生,能看到寄澜堂、荇桥以及西所买卖街残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漪园被毁后的玉澜堂等处,1875-1885年拍摄,在1860年的劫难中,昆明湖东岸的玉澜堂、宜芸馆等处院落沦为废墟,知春亭被焚毁,文昌阁城台上的三层楼阁被毁,只余基座。</p> <p class="ql-block">重修中的颐和园,1886-1891年拍摄者,光绪十二年(1886),修复清漪园的工程秘密开始,仁寿殿、排云殿、玉澜堂等处工程陆续开工。照片中可见排云门、排云殿、德晖殿等建筑已基本完工,云辉玉宇牌楼尚未立起,佛香阁也尚未复建。</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1880-1890年拍摄者,在经历了英法联军破坏后,南湖岛上的建筑大都焚毁,十七孔桥幸免于难,桥体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廓如亭又名八方亭,位于十七孔桥东端,亭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0根柱子支撑,是园内最大的一座亭子。照片中能看到廓如亭周围晾晒有大量芦苇。</p> <p class="ql-block">涵虚牌楼,清末,约克希尔·阿道夫·雅各布斯·凡·希特斯拍摄,重修颐和园时,涵虚牌楼的规制随之提高,改为三间四柱七楼。牌楼东西向坐落,高5.8米,占地面积57.8米,夹杆石长、宽1.05米,高1.4米,庑殿歇山顶,前后檐有龙凤透雕花板。东面额日"涵虚",西面额日"罨秀"。</p> <p class="ql-block">涵虚牌楼,1879年赖阿芳拍摄,清漪园时期东宫门广场外的牌楼,牌楼为三间四柱三楼的形制,东面额日"罨秀"西面额日"涵虚"。</p> <p class="ql-block">被毁后的万寿山后山,1877年托马斯.查尔德拍摄,1860年的劫难中,万寿山后山的建筑景观也遭受严重破坏。照片中能看到云会寺、赅春园、味闲斋等处尚有一些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宝云阁,1871年10月约翰·汤姆森拍摄,1860年的劫难中,宝云阁因其铜铸的材质幸免于难,整体结构尚完整,周边木构建筑被毁殆尽。照片中阁四周栏杆台阶处堆有荆棘和琉璃瓦片。</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前山东部遗址,1878年托马斯·查尔德拍摄,被焚毁后的清漪园万寿山东侧。近处玉澜堂、宜芸馆、夕佳楼已被焚毁,岸边可见一段院墙上的什锦灯窗及邀月门。</p> <p class="ql-block">众香界与智慧海,1865-1866年保罗.尚皮翁拍摄,1860年的劫难中,众香界与智慧海因其独特的建筑材质未被焚毁,主体结构尚存,然而内部陈设的佛像供器几乎被劫掠一空,智慧海屋顶东侧的力士像被毁,外墙镶嵌的擦擦佛像也遭到破坏。</p> <p class="ql-block">众香界与智慧海,1879年赖阿芳拍摄,从佛香阁遗址处望众香界与智慧海。</p> <p class="ql-block">国花台,1900年拍摄,这是排云殿东侧国花台早期的一张照片,片中可见到呈梯田状的牡丹花台以及周围的矮墙,靠近佛香阁围墙栽有油松、桧柏。左侧伸出一枝榆树,榆钱刚刚萌发,可证明此片为早春拍摄。</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庭院,1900年拍摄,仁寿殿位于政务区和宫苑区的交界处,庭院露天陈设包括太湖石峰、铸铜露陈墩等。照片为八国联军占园期间的仁寿殿庭院,可以看到位于仁寿门内正中的太湖石峰,此石是1886年重建颐和园时从墨尔根园(现在的北京大学校内)移来,色青而润,造型奇异,状如寿星,俗称寿星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有天亭,1900-1910年菲尔曼.拉里贝拍摄,</span>小有天亭位于万寿山西麓,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亭坐东朝西,圆形攒尖顶,亭下悬挂匾额楹联。照片中亭外坐着两名喝茶的男子。</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1900-1910年菲尔曼·拉里贝拍摄,十七孔桥南侧昆明湖中划船的男子和东堤两名男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清末拍摄,庚子事变后,颐和园成为清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舞台,园内开始频繁出现外国人的身影。照片中一群外国人在太监的带领下在乐寿堂庭院参观。</p> <p class="ql-block">宝云阁,1901年阿方斯·穆莫·冯·施瓦茨恩斯坦茨拍摄,八国联军侵占期间的宝云阁,阁整体结构尚完整,门窗缺失严重。</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1902年瓦德马尔·蒂格森拍摄,1900年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占颐和园,并在园内盘桓一年之久,园内建筑失修失养严重,照片中可见佛香阁的门窗出现残缺。</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1900-1910年菲尔曼·拉里贝拍摄,佛香阁坐落在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结构繁复,气势宏伟,是颐和园的建筑标志。1902年两宫回銮后,对园内建筑进行修缮,照片中可见佛香阁缺失、破损的门窗得到修复。</p> <p class="ql-block">慈禧立像,1903年勋龄拍摄,1903年至1905年期间,勋龄作为御用摄影师进宫为慈禧拍摄了大量照片,流传甚广。这张照片在颐和园内拍摄,类似场景的照片还有不少,只是人物服饰、姿势有所变化。</p> <p class="ql-block">慈禧与宫眷合影,1903年勋龄拍摄,左起:瑾妃、德龄、慈禧、容龄、裕庚夫人、光绪皇后。</p> <p class="ql-block">慈禧等在排云门前合影1903年勋龄拍摄,人物左起:光绪皇后、俊寿、德龄、慈禧、崔玉贵、四格格(庆亲王的女儿)、元大奶奶(慈禧的侄媳妇)、莉莉(德龄的侄女)、路易莎皮尔森(裕庚夫人)、容龄。</p> <p class="ql-block">慈禧与外国公使夫人合影,1903年10月28日勋龄拍摄,1902年两宫回銮后,慈禧经常在颐和园开展外事活动,接见、宴请外国使节及家眷,以联络邦交。照片中慈禧重阳节在乐寿堂接待美国驻中国公使埃德温.赫德·康格的夫人(右二)。</p> <p class="ql-block">1914年颐和园对公众售券开放,由封闭的皇家园林逐渐变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1928年颐和园正式收归国有,园林管理渐趋条理,服务水平渐次提升,成为古都的重要游览地。1914年颐和园正式对外售票,除大门票外,排云殿等处单独收取门票。</p><p class="ql-block">排云殿售票处</p> <p class="ql-block">排云门职员合影,民国时期拍摄,管理颐和园事务所同僚在排云门前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宫门,民国时期拍摄,东宫门为颐和园正门,面阔五间,歇山式屋顶,门前为斜面石坡,南侧罩门、两侧铜狮。</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20世纪30年代的航拍图,机位在昆明湖上空正中央,能清晰看到万寿山前山中轴线及两侧的建筑和布局,远处园外的景色也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颐和园航拍图,是从颐和园西侧方向拍摄的,重修颐和园时,在昆明湖东、南、西三面增建园墙,并将耕织图遗址划出园外,改建水操学堂。照片左下方能清晰看到园墙外的水操前、后学堂。</p> <p class="ql-block">从玉泉山远眺颐和园,民国时期普意雅拍摄,稻田中零星散布着牌楼、石桥、房屋等建筑。照片右下方是湖山罨画坊,石坊位于玉泉山静明园小东门外,建于清乾隆年间,四柱三间,为仿木结构石坊,题刻"湖山罨画"、"云霞舒卷""烟柳春佳"、"兰渚苹香"。</p> <p class="ql-block">水木自亲殿,20世纪20年代拍摄者,光绪时期,穿堂殿是乐寿堂的宫门,门前有一座石造雕栏码头,是慈禧从水路出入颐和园上下船的地方。民国时期,水木自亲曾作为售卖各种酒水、咖啡、茶点、纸烟等物的茶室。</p> <p class="ql-block">清晏舫,1912年阿尔伯特·卡恩拍摄1893年重修石舫,模仿西洋轮船的式样改建,并取"河清海晏"之意,更名为清晏舫。把二层木结构舱楼改为样式雕花屋顶,门窗上镶嵌特制彩色玻璃。石舫上活动着外国人和留着长辫的中国人。晚清民国时期,石舫中设置的茶座极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20世纪20年代兰登.华尔纳拍摄,1860年,四大部洲全部木构建筑毁于英法联军大火。颐和园重修时没有全部恢复这组建筑,仅将原为三层佛楼的香岩宗印之阁改建成单层的佛殿,内供奉从前山大报恩延寿寺移来的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将位于三角形碉房式平台上的南瞻部洲改建成山门殿,内塑哼哈二将。照片中建筑屋顶、台阶等处长满杂草,左侧还能看到善现寺东配楼。</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20世纪30年代赫达·莫理循拍摄,民国中晚期的四大部洲建筑群,照片中香岩宗印之阁的墙垣、台阶扶手等处破损,右上方能看到云会寺残存建筑坍塌破败。</p> <p class="ql-block">多宝琉璃塔,1912年阿尔伯特·卡恩拍摄,花承阁遗址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才进行了自1860年英法联军破坏后的第一次全面整修,补齐大小五色琉璃瓦件、小佛头240个和塔刹铜铃。照片中可见多宝琉璃塔、枋柱、围墙等。</p> <p class="ql-block">多宝琉璃塔,20世纪30年代赫达·莫理循拍摄,花承阁南侧是一个长方形的小院,院中有南北二层台地,上层台地上耸立着八面七级的多宝琉璃塔,塔前一座二柱三楼牌楼,下层台地上竖立着乾隆御题万寿山多宝塔碑。</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1912年阿尔伯特.卡恩拍摄,颐和园的转轮藏佛教建筑群。中间的转轮藏正殿高两层,三重檐,绿色琉璃瓦顶,宝顶上有福、禄、寿三星琉璃塑像。正殿两侧有两座配亭,八面阁形,上下各二层,内有木制彩油四层木塔贯穿其中。正殿前有万寿山昆明湖石碑,坐落在青石须弥座上,石碑碑帽雕成四条脊龙捧珠状攒尖宝顶,下有浮雕卷草龙纹。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一空,现在的转轮藏两配亭内有木塔转轮藏经架。</p> <p class="ql-block">永和轮,20世纪20年代拍摄,停泊在大船坞的永和轮,是日本人为慈禧太后建造的,船体基本完整。湖中荷花芦苇密布,岸边是宿云檐城关。</p> <p class="ql-block">宝云阁,20世纪20年代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宝云阁四面共有菱花隔扇70页,铸造十分精致,由于体量较轻,拆卸方便,民国年间丢失了不少。照片中宝云阁门窗皆缺失,能看见阁内摆放的铜供桌。</p> <p class="ql-block">长廊榆叶梅,民国时期拍摄,可见长廊北侧柏树下地表土地裸露,仅铺设一条方砖甬路供游人行走。岸边栽植成排榆叶梅,栽有地被植物,修剪形成完整的绿篱,并竖立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的植物牌示。据档案记载:1937年,长廊南侧栽榆叶梅85株。</p> <p class="ql-block">从东堤望文昌阁,民国时期拍摄,颐和园重修时,将文昌阁改变形式,在昆明湖三面增建园墙。照片中东堤上栽种柳树,湖里种有荷花。此外,园墙能看到加高痕迹,墙外竖立几座烟囱。</p> <p class="ql-block">后溪河上的园工,1925年拍摄,四名园工在半壁桥附近的后溪河上划船。</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上的船工,民国时期拍摄,水木自亲码头处的几名船工。</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游客合影,1917年4月8日拍摄,乐寿堂庭院青芝岫前的中外游客合影。</p> <p class="ql-block">谐趣园人物合影,民国时期,三名男子在谐趣园涵远堂外留影,照片由园内的德福照像馆拍摄。</p> <p class="ql-block">游客留影,1940年农历正月,四名男子在知春亭岛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学生合影,民国时期拍摄,一群小学生在仁寿殿院落寿星石处留影。</p> <p class="ql-block">排云门人物留影,民国时期拍摄,两名女子在排云门前的铜狮处留影,由园内的美容摄影社拍摄。</p> <p class="ql-block">排云门前的游客,1937年一名头戴礼帽,身穿西装的男游客在排云门前与铜狮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客留影,民国时期拍摄,三名男子在长廊秋水亭留影纪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颐和园又见证了北平和平解放,颐和园真正成为人民的公园,日益发挥着文化传承、游览服务、生态涵养等多方面功能。1998年颐和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多年来颐和园遗产保护和管理水平日渐提升,是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的金名片。</p> <p class="ql-block">如今古老的皇家园林焕发青春朝气,每天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到此一游,也是市民休闲、健身最佳场所,我喜欢颐和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