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夏天一路向北之 榆林镇北台

火 鳥

镇北台是长城现存最大的烽火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有“万里长城第一台” 之称 镇北台建于明代(1607年),是明长城中部要塞之一,台高四层,第一层为基座,城垣内建有守台戍卒营房,现仍存部分遗址。二层券洞内有时刻,为明代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四层有瞭望哨棚,于清末坍塌。登台顶远眺,可俯瞰榆林城和红石峡水库,景色壮观。 陕北特有的旱柳 秦灭六国后,在榆林地区设置郡县,修筑 长城,镇北台长城即为其中一段。明初,延绥德由绥德迁至榆林,并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神木、黄甫川等地设市与蒙人贸易。 自互市后,蒙古人经常伺机南下,掠夺财物。为边城的安全,成化十年(1474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秦、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同时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修筑了易马城和供蒙人纳贡的款贡城,控制贸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筑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摘自百度) 镇北台城门 一层有两间营房遗址,营房是供古代士兵生活、休息和议事用的地方。现在在这个营房原址上按照原形复制建了坐东朝西三间,坐北朝南七间建筑,并被作为长城博物馆展室。 镇北台因拥有宏大的烽火台和瞭望哨所,被史学家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 镇北台属于万里长城防御体系之一的观察所,是明长城中部的要塞之一。台为正方形,四层,外砌砖石,内筑夯土,外砌砖石,底大顶小,逐层收进, 二层南台墙中开劵洞,内砖石踏步直通三层 各层四周围以女儿墙,设垛口,台地面铺青砖。第三层台东外砌石踏步达四层 东南内侧的砖石马道和底层的城门洞(入口),可谓易守难攻。 西北方向有一大片水面,是榆溪河上的红石峡水库,红石峡就在其下游。榆溪河是榆林人民的母亲河 北墙与款贡城西墙体相连又与明长城相接,构成了长城与款贡城和镇北台相连接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图中是复建的款贡城。 顶层台面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瞭望哨棚一间,清末坍塌 。 登上镇北台,视野非常开阔,近可俯瞰款贡城、易马城,远则浩浩大漠尽收眼底。 向南眺望,是榆林古城。 款贡城是当年贸易往来时蒙汉官员接待洽谈、敬献贡物,赠送礼品的地方,是明长城线上唯一的“官市”。 从镇北台上看款贡城及远处的烽火台 款贡城东北的敌楼 敌楼顶层 从瞭望口看镇北台 款恭城北门,城墙上包砖基本上都没有了,看到的都是再建 裸露的城墙 远处的敌楼和正在做保护的城墙 镇北台二层的博物馆 古代兵器 五行城砖,瓦当 款贡城再现。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驮着各种皮毛,源源不断地从大漠和草原深处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