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吴巨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娶了公主,被任命为骑都尉。第二年被任命为羽林中郎将,历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封军师将军。诸葛瞻工于书画,博识强记。蜀国人怀念诸葛亮,全都喜爱诸葛瞻的才华和聪敏。每当朝廷有了一项好的政策,办了好事,即使不是诸葛瞻所提倡的,百姓们也都传说:“这是诸葛侯爷所做的。”因此,诸葛瞻得到了美好的名声和赞誉,而有些言过其实。</p><p class="ql-block">景耀四年,诸葛瞻任行都护卫将军。景耀六年冬天,魏国将军邓艾攻打蜀国,从阴平经过景谷道旁边进入蜀地。诸葛瞻统领各军到达涪县,前锋部队被打败,退回来驻守绵竹。邓艾派人送信诱降诸葛瞻说:“如果您投降,我一定上表封您做琅琊王。”诸葛瞻大怒,杀死了邓艾的信使。诸葛瞻在与邓艾交战中大败,与长子诸葛尚一起战死。</p><p class="ql-block">诸葛瞻父子的结局让人唏嘘。这让人想起当年诸葛亮的“前瞻”与担忧。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武功后,给哥哥诸葛瑾写信说:“诸葛瞻现在已经八岁了,聪明可爱,但我担心他过早成熟,恐怕不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诸葛亮当年的“前瞻”居然成真,甚至可以说一语成谶。综观诸葛瞻一生,虽然他的职位在不断攀升,但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理政上,都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在军事上,虽然宁死不降,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贞,但丝毫看不到诸葛亮的“遗智”。在理政上,自从和董厥、樊建统管政事以来,姜维常常在外地征伐作战,宦官黄皓暗中玩弄权术,只有樊建不和黄皓往来交好,而诸葛瞻等人不辨是非,都支持维护黄皓,使得黄皓的奸邪之行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裴松之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干宝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华阳国志》曰: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 在诸葛瞻长子诸葛尚眼里,父子俩肩负国家的重任,享受朝廷的恩典,却没能为国家斩除黄皓,导致国家倾败,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毅然冲向敌阵赴死。</p><p class="ql-block">那么,当年诸葛亮凭什么就担忧诸葛瞻成熟过早,成不了国家的栋梁之材呢?原因就在于,成熟过早的人会得到特别的关爱与提携,加之诸葛亮的光环,很少有坎坷的经历和风浪的吹打,一路走下来会顺风顺水,缺乏人才成长所必经的摔打与磨难。</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军争篇》曰:“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王阳明心学则主张“事上磨,心上修,尘中炼”。他在《传习录》中告诫弟子:“人必须通过具体的事情来磨炼自己,下足功夫,才能有所成就。”还说:“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国学大师南怀瑾也曾在书中写道:“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试想,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诸葛瞻,怎么可能会成为危难蜀汉的栋梁之材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吴巨峰题)</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