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心曲

空谷闲云

<p class="ql-block">老 师 的 心 曲</p><p class="ql-block"> ——闲云散语(73)</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p><p class="ql-block"> 六十五年前,那个秋季开学日,在通往阳泉的简易公路上,一辆老旧卡车上赤土坡,过界牌岭,将我载至平定汽车站。爬过那道斑驳陡峭的百余米大石坡,往西一拐,经过的榆关门已然破损,残留的门墙上嵌着“汉淮阴侯韩信下赵驻兵处”的石碑,再走将近二百米,原平定州治、冠山书院旧址,便是迎候我最后学子生涯的省立平定师范学校。</p> <p class="ql-block">  上图:20世纪60年代初的山西省立平定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与新中国同年岁的平定师范,有着“勤奋、俭朴、敬业、求实”的良好校风,走进那一改古色古香老房舍、文气尚存旧庭院为教室、宿舍、校院,便耳目一新,深受感染。一个个莘莘学子,家庭贫困阻塞了读高中考大学的门径,却在这方天地如鱼得水,繁衍生长;困厄如我,幸运如我。</p><p class="ql-block"> 入学即入全局性困难时期。依靠公费供给的师范学校首当其冲,时刻面临断供危机。生活低标准,瓜菜代,紧张的教学之余,师生们不得不亲自种粮种菜,担煤抬炭,远徙深山采荆稍籽、挖野菜。三年暂时困难,我们在这里同共和国一起走过。学子们的不同梦想追求,于同一个艰苦环境中萌发、孕育、生长。</p> <p class="ql-block">  上图:王铁夫老师(前排左3)与学校乐队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在人事关系逐渐温热中度过。思乡想家的情绪还未了结,期末考试的风声越来越紧。那天视听练耳考试一结束,代音乐课的王铁夫老师便把我叫住。</p><p class="ql-block"> 面前是一位年近不惑的严肃长者。高高的个头,笔挺的腰身,面无表情,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在诸多老师中,认识王老师最早。刚入学那阵,到平定新华书店浏览,无意间发现书橱上摆有《简易风琴修理法》,薄薄一本书,作者王铁夫。同学告诉我,那是咱们学校的音乐老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能出书者绝对是能人。于是,未谋王老师面,先自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同学,你的声线、音色很适合唱男低音。放假前来我办公室,带些资料,回去好好练习。”</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说话如数核桃,干净利落。说完便转身离开,留个笔直刚健的背影于寒风中。</p> <p class="ql-block">  我却猝不及防,听得云里雾里。</p><p class="ql-block"> 一个穷孩子,在一个陌生之地,居然有人赏识,自有受宠若惊之感。但转念一想,又觉得离谱。初中以来,我对语文情有独钟,对写作兴趣颇浓,从来未发现有什么音乐天赋,也对缪斯望而却步,没想过于叨唻咪发王国里驰骋。</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烧炭的炉子火苗蓬勃,暖意浓浓。门外,寒风拍打门头,啪啪作响。</p><p class="ql-block"> 那几天,心中纠结,辗转反侧。最终,老师的好意没能留住我的心猿意马,跟着感觉走,没能叩开王老师的门。</p> <p class="ql-block">  春季开学后,好长时日心怀忐忑,失约的负债,令我不敢面对王老师。每节音乐课,总心神不定,尽量回避老师那凌厉目光。一堂课,恍若三秋。</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四月份,教室外那棵榆树已绿枝婆娑。音乐课后,班文娱委员通知我,“王老师叫你到他办公室一趟。”</p><p class="ql-block"> 我如五雷轰顶,瞬间汗流脊背——那个最怕到来的的现实,还是不期而至。</p><p class="ql-block"> 急惶惶赶往王老师办公室,一路想象着老师的威严,勾勒着挨训的尴尬画面,后悔着自己的幼稚与自负。鼓足勇气叩开老师的门,低着头,一声不吭。</p><p class="ql-block"> 孰料王老师一改往日面无表情,僵硬的脸上堆满笑容。随后,一句极有热度的话语向我走来,“学校歌舞队最近准备编演个表现技术革新的文艺节目。学校食堂改良炊事工具的事迹很突出,你能不能以此为素材,编写个演唱材料?”</p><p class="ql-block"> 懵懵懂懂听完王老师的话,像罪犯得到特赦,想都没想,便满口答应。接着,听他讲了具体要求。</p><p class="ql-block"> 走出办公室,一缕春风吹来,脑袋才清醒,心也释然。王老师心如大海,大人不记小人过,一如往常赏识,委以重任。做王老师的学生,真幸福。</p><p class="ql-block"> 采访很顺利。食堂工友苦心钻研,突击攻关,改革切菜机、擦菜机、抿圪斗机床,实现做饭半机械化,事迹感人。当即按老师要求设计故事:校党组织积极支持技术革新,确定专人负责,成立攻关小组,外出参观学习,却遭到保守思想的讽刺挖苦。工友们不畏阻力,大胆实践,试制半机械切菜机。开始不成,保守人士乘机大放厥词,泼冷水,但没能阻止改革的步伐。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良,终获成功。</p><p class="ql-block"> 课余突击几日,初稿完成。表演唱采取男女各五人,分角色合唱、独唱、对唱、重唱的形式,总题目叫:技术革新跨骏马。</p> <p class="ql-block">上图:表演唱《技术革新跨骏马》曲谱,王铁夫老师作曲。</p> <p class="ql-block">  上图:王铁夫老师指挥学校乐队排练。</p><p class="ql-block"> 稿子交与王老师。自知粗糙浅陋,好长时间欲知下落,却不敢打听。</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过去,当我以为石沉大海、成功无望之时,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消息传来:小演唱已由王老师亲自谱曲,组织排练,在平定县广播站录音演出,播放至全县。</p><p class="ql-block"> 至今不明白王老师对我的指导何以有如此逆转?最大可能是,语文课的作文,我经常会把平日写的诗歌作为作业交上。是语文老师推崇,抑或是他的发现;更重要的在于老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谱曲简朴而明快,也不失厚重,民歌风浓烈,小调味十足,确有大家风范。而对于后学者启迪心智,提升心志,更大于它的实际意义。老实说,我写的所谓演唱词,内容结构,文字书写,都很稚嫩粗糙,完全犯不着老师亲自操刀,徒费心血。而王老师自觉职责在身,初心使然,以慧眼识学生之长,用双肩托举,犹如蜡烛,不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心曲感天地,师德昭日月。受惠于王老师之义举,我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在他任教平定师范十余年间,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则有口皆碑。在学校,王老师不是唯一。</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中师20班编演的文艺节目:《英雄的汽车司机员》。</p><p class="ql-block"> 王建中(前排左)李成国(前排右)饰司机。</p><p class="ql-block"> 中排左起:李田瑞,王建英,李自力,作者。</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吴秀珍,王希嫦,李喜成,王乃乔。</p><p class="ql-block"> 受之启发,此后我以更浓厚的兴趣研学语文,以更大胆手笔尝试写作。我写故乡的《牧归》:“面前,云集羊群/背后,崇山密林/老汉吆喝着羊儿暮归/脸上显露辛酸的笑容。”写纪念“一二九”烈士:“重重风雨遮满天,苦难练就英雄胆。粉身碎骨全不怕,只要光明赤县天。斑斑血痕铺大道,猎猎红旗迎风展。发奋开出新天地,艰苦精神代代传。”写生动活泼的《班会》:“春风把前进的号角吹响,教室里一片欢乐气象。新学期的班会就要开始了。一阵阵欢笑一阵阵匆忙。”写《听五老报告》:“绸子做的大红花,总没有忠诚的心珍重。我们虔诚地在心里说,欢迎你,时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那年冬天,学校组织在石太线侧植树。白天,寒风凛冽,雪花飘扬,同学们在驮头岭,用冻僵的手“吭哧”“吭哧”刨坑,从四里远的山下挑水,头发眉毛一片白。夜晚,在龙庄老乡的土炕上,头枕“轰轰隆隆”的火车鸣叫,放松疲累的身体。我作为报道员,晚上构思写稿,白天迎着风雪,撕开嗓门为大家鼓劲,“披着漫天风雪,踏着满山云雾,凭着周身沸腾的热流,把那一棵棵松树苗,插遍山头。谁说松树不象征我们?我们像松树一样,不畏劳苦。我们和松树一道,共享阳光雨露。我们也和松树一样,快快成长,把未来的事业迎候!</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师20班团支部委员。前排左起:卜贵华,韩有信(团支部书记),任培元。后排左起:作者,冯治维,马治林。</p><p class="ql-block"> 平定师范不愧为人才搖篮,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哪怕仅是嫩芽,就可在此得风得雨,呵护成长。学校礼堂东墙有校团委主办的板报,我的部分习作刊登出来后,立即引起团委重视。第二学年伊始,便被补选为团支部委员,据说这是校团委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第三学年上学期,一天正上晚自习,带语文的王毓桂老师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王老师温文儒雅,很受同学们敬重。他以温和的口吻说,“团委会让你把学习语文的经验总结一下。”遂记起那天上午,路遇校团委赵庆云书记,也这么嘱咐过,便心头沉重——肯定、赏识也是压力啊!我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呢?个人兴趣爱好之外,更多是老师发现、扶掖、培养,包括语文老师诸多的朱笔点拨。率性枯荣,乃个人兴趣的宿命。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老师是春风,我是小草。</p> <p class="ql-block">上图:平定师范团委会。前排左5为团委书记赵庆云。中排左1,作者。</p> <p class="ql-block">  上图:校团委宣传组。前排左3为后来的团委书记吴彦章,左4为作者。后排左2为中师31班郑恩田。</p><p class="ql-block"> 接受校团委约稿,针对青年中存在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的问题,我写了《傻子与”聪明”(道听有感)》。板报刊出后,反响很好。不几天,看到《山西日报》类似内容的文章,没想到论述竟不谋而合,心里暗自高兴,嘻,有意思!不久,团委会改选,我被选为团委委员,负责宣传,带领个团队办板报,其中不乏爱好写作、书法、绘画的同学。</p><p class="ql-block"> 从第二学年起,音乐课换成张德光老师。但我总觉得背后仍有关注的目光,那是王铁夫老师……</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学年,也是春光明媚的四月,我们在平定县东关小学实习,没想到王老师竟出现在我试讲的课堂,认真听课,仔细点评,总还是那么严肃诚恳,字正腔圆,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讲课,说的是昔阳普通话。”善意的调侃,经过纯正普通话传达,王老师笑容绽放,我心暖融融地。</p><p class="ql-block"> 离校至今一甲子,总记着王老师那最后一笑,如同牢记当年他为小演唱亲笔谱曲,牢记母校三年唱响的心曲。</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学高级教师、中师20班李成国(左)与平定报社总编、中师11班赵成秀。</p> <p class="ql-block">上图:著名书法家、中师31班郑恩田画作。</p> <p class="ql-block">上图:画家李成国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师20班同学王建中画作。</p> <p class="ql-block">上图:作者与魏德卿(左1,中师32班毕业生,后任阳泉市市长,山西省审计厅厅长)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现代心理学告诉人们,但凡智力开发皆依赖兴趣。孔子曰,“自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开发智力,更重要是有人发现,有人扶持,有人培植。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p><p class="ql-block"> 平定师范,是鱼儿的大海,苍鹰的高天,佳木的沃野,骏马的草原。建校六十余载,为教育战线培育那么多合格师资的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卓有建树的党政干部与各类文化翘楚:报人,作家,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在三晋,尤其晋东、晋中,凡是人才荟萃地,必有“平师”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上图:1999年8月,作者与中师20班同学李成国(中)张秀莲(右)合影于昔阳大寨。</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师20班同学赵先治(中)1999年5月出差昔阳县,与张秀莲(右)及作者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末,母校五十年校庆返校时,我已在县级党政机关服务三十四个春秋,并走业余文学创作之路,成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后来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王铁夫老师业已作古,迎面而来的皆是陌生面孔。岁月流水,校园变迁,带走了光阴的故事,兴奋中徒生莫名伤感。回想在这里的峥嵘岁月,便听得远处传来老师那浑厚的歌唱,那么亲切,那么神圣,扑簌簌热泪跌落衣襟……</p><p class="ql-block"> ( 部分照片由李成国同学提供, 特别鸣谢)</p><p class="ql-block">作者:孔令贤,山西昔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著作出版《大寨沧桑》《超越昨天的辉煌》《回望昨夜星》《漫话大寨文化》《孔令贤散文选集》《守望树》《难民村的时代脚印》等文学作品10部。有作品获赵树理文学奖等奖项,或收藏于中国现代文学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