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暑伏已过,早晚已经不再那么酷暑难耐。恰逢中元节的到来,就于8月17日驱车回禹州老家一次,当晚在禹州城与几个多年好友一起相聚畅饮。 第二天是中元节,早八点就开车回到老家小吕镇岗马村老宅院里。由于近二十年都无人居住了,老宅院里早已经荒草疯长,满院翠绿,根本就无处下脚。从邻居周哥家里借来一个铁锨,用来拨开荆条草丛,方才把堂屋门打开,把烧纸准备好后又继续拨开那些疯长的荆条草丛,进到房前的老祖坟园子里,给老母亲及列祖列宗们祭祖上坟。完事后即返回禹州城。 当天下午,与好友一起驱车去郏县临沣寨、三苏园一游,以了却自己内心存在多年的夙愿。下午五点左右,到达临沣古寨景区,虽已临近黄昏,但仍然还有一些游人在古寨游览。通过一座跨越护寨河的古石桥,迈步来到了临沣古寨的东寨门处。只见一道蜿蜒曲折红石筑就的寨门墙上,坐落着一个寨门楼子,四角挑檐,方正端庄,竖排三对略显褪色的红木格门扇。红石拱券寨门洞开,寨门洞口上部门额处刻有“溥滨”二字。寨门口处散落着十几个当地人与外地游人。我不仅近前仔细观看起来这座久已闻名的红石古寨来。红石筑就的寨墙有六七米高,在寨门的北侧,竖立着三块石碑,一块石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堂李镇临沣寨村”,一块石碑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一块石碑为:“中国传统村落——临沣寨村”。一个乡村古寨能够获得如此三项国家认定,也是实属罕见的了。 临沣寨地处平原地带,发源于香山的利溥、沣溪两水分别从寨东、寨西流过,汇入北汝河。整个寨墙及建筑用一种红色条石砌筑,当地人又称之为“红石寨”“红石古寨”。在元末明初,河南大部分地区在历经战火之后,人口也随之大幅减少,于是朝廷降旨从山西洪洞县往中原地区移民。当时一户晋商出身的朱姓人家来到张家梗(也就是今天的朱洼村)时,发现此地两面临河且地势低洼,能够据水聚财,便定居于此。而后的漫长两百年间,朱家取代原本寨中的大户张家成为首富,发家后的朱家人当时不惜重金,购置了大量的田产,并在寨内大兴土木,建筑了大量造型精美、布局考究的宅院,张家梗也由此更名朱洼村,如今的临沣寨,只是朱洼村的一部分。 临沣寨始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盐运司知事朱紫峰告老还乡,在朱家洼营造私宅,称为“朱镇府”,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被誉为“汝河南岸第一府”。咸丰元年(1851),朱家洼在朱紫峰等富商巨贾的带领下,以当地紫云山的红石为主要材料修筑了红石寨墙,至此临沣寨初具规模,后于同治元年(1862)重修。清道光年间,朱氏三兄弟家道兴旺,成为一方望族。老大朱紫贵于道光十五年(1835)建相邻的三进四合院两处,占地面积1362平方米。老二朱镇南于道光十一年在寨子的东部建三进四合院宅第一处,占地面积1762平方米。老三朱紫峰于道光二十九年建相邻的五进四合院两处,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 朱紫贵与朱紫峰的宅院皆坐北朝南,院落也相邻,总体布局大同小异,由倒座、厢房和上房围合而成。宅院门都临南大街。朱镇南宅的建筑布局与其兄弟宅第格局相同,只是宅院坐南朝北,门临北大街。这些宅院都是朱氏家族日常居住区。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以红石为基础,青砖垒砌,并饰以各类木雕、砖雕和石雕图案,将石头与砖木建筑完美结合为一体。在朱紫峰宅院的东邻,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晚明建筑,是该组四合院第一进院的正房,墙体通身用红石条筑砌而成,坚固异常。 有诗曰:<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汝河南岸第一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氏兄弟兴旺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宅尚存主何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水无语落黄花!</div> 临沣寨占地约七万平方米。寨内有东、西主干道两条,将寨分为南部、中部、北部三部分。古建筑主要集中在村子的中部,保存较完整的院落有四处,分别为朱紫贵、朱镇南、朱紫峰和张氏创建。有明代民居一座,清代建筑百余座,这些古建筑除少部分被后人拆除或翻新外,大部分较好地保存了创建时的原貌。临沣寨村落布局比较完整,朱氏祠堂、关帝庙等建筑群遗址均存。 临沣寨平面呈椭圆形,寨墙为清一色红石砌筑,周长1100米,高6.6米,上有哨楼5个,城垛800个。由临沣寨通往村外的寨门是按八卦方位的乾、坤、巽三方分别开的,西寨门取名“临沣”,东寨门取名“溥滨”,意为此寨濒临沣溪、利溥两水。南寨门取名“来曛”,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三个寨门均装有两扇10公分厚且用铁皮镶裹的榆木大门,临沣门上的铁皮面鎏金“同治元年”和“岁在壬戌”的题字,至今仍清晰可辨。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还有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门外边均有两道防洪闸门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设计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叹服100多年前临沣寨人的智慧。临沣寨寨墙外是绕寨一周长达1500米的护寨河,据说当年与寨墙同时完工的护寨河宽15米、深4米,而今的护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临沣寨南门一侧,沣溪潺潺汇入护寨河,与红石寨墙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至清,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在国内实属罕见。2005年年底,临沣寨被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 而这座坚固的红石寨墙,不但成功隔绝了清代的匪患,而且更让后来的日军大炮也对其无可奈何。再后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日益兴起,各地开始逐渐拆除古寨墙,其中光郏县就拆除了100多座,唯有临沣寨幸存下来。据当地的老人说,当年就在准备拆除临沣寨古寨墙之际,夏季连日大雨,暴雨成灾,洪水围困寨墙数米高,但寨内却安然无恙。因此,出于防汛需要,临沣寨古寨墙被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也因此成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村级古寨墙。临沣寨为一洼地型古村落,周围千亩芦苇、百亩竹园。杨柳河、北汝河绕寨而过,终年绿水长流。临沣寨现存布局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十余处,古建筑一百余座,古寨墙、寨河、寨门、祠堂、寺庙、井、桥、墓葬、古树等一应俱全,为中原地区少有的一处保存完好的古代村落。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 有诗曰:<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临沣古寨之歌</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原第一红石寨,郏县堂李临沣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家先居朱家移,岁月沧桑世不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临水而居筑石寨,保庄防匪护家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清古居历春秋,酒器展馆摔碗酒。</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历史文化承传统,国家文保扬美名。</div> 我们在临沣古寨老街道上信步游览了一圈,看到了不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也参观了“临沣寨酒器艺术馆”,见识道了林林总总众多的各类酒器。据艺术馆馆长介绍,临沣寨酒器艺术馆是我省最大的全面展示酒具、酒器的艺术展馆,展馆共分为酒壶、酒瓶、温酒器等5大类7个展区,展览品超过3000余件,后续将持续增加展品和展区,最终展览规模可达到20000余件。走进馆内,偌大的展厅内一排排整齐的柜子上摆满了各类酒器,让人目不暇接。酒瓶的样式有宝塔形、房子形、筒形、火箭形、葫芦形、山形、望远镜形、镜子形、水车形、地雷形、天坛形、华表形、琵琶形、玉玺形等。这些酒瓶还分为珍禽异兽、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十二生肖、绿色军营等多个系列,其中人物除了四大名著中的十二钗、梁山好汉外,还有五虎上将、竹林七贤、金童玉女、京剧脸谱以及秦始皇、李时珍、张飞、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还有历代政坛、医药界的风云人物。另外还有各式各样的酒壶、温酒器、茶壶等物品。 也明白了什么叫着“摔碗酒”:摔碗酒是接待尊贵客人的一种方式。客人双手把倒满酒的碗接过来后要举过头顶,心中默默许愿,然后把酒一饮而尽,碗口朝下用力一摔,摔碗一响,口中大喊:“碎碎平安”!这就叫酒碗一端,饮酒摔碗,摔碗声响,摔走烦恼,摔走晦气,摔走穷气、摔出幸福。摔碗酒还有十大摔之说:一摔兄弟情义深;二摔朋友恩仇泯;三摔同时隔阂尽;四摔长辈更精神;五摔子孙学业精;六摔家和财运顺;七摔气定摇乾坤;八摔商海事业成;九摔开花节节高;十摔平安万事兴。 现在村子处于半开发状态,公共设施落后,主要景点不对公众开放,只有少许建筑可以观看,部分建筑尚未修缮,村落整体有待进一步开发保护。我们最后在西南角的寨门处沿坎坷不平的石阶登上寨墙。寨墙上是由各种不规则的红石板铺就,里侧为一米高五十公分宽的女儿墙,外侧为近一米八左右高五十公分宽的寨墙及垛口,垛口高度约有八十公分左右。置身此处,颇有一种当年我在西安古城墙上游览的感觉。我们和其他三三两两的游人们沿着红石寨墙一路走一路俯瞰观赏沿路寨墙内外的古民居与景色,最后转悠到东寨门处下寨墙。 临沣古寨,历史悠久之地,砖石间,历史的痕迹依旧清晰。古老的红石寨墙,诉说着往日的荣光,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承载着过往的梦想与辉煌。漫步在古寨之中,感受那浓厚的历史气息,仿佛能听见古代兵马的喧嚣,看见古人生活的繁华。那些历史的瞬间,如同老照片般珍贵,在心中缓缓展开,让人心生敬仰和向往。红石古寨,明清民居,老街味道,浓郁绵长,风云变幻,岁月沧桑。怀古之情,如涓涓细流,源远流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交织,感慨万千。临沣古寨,不仅仅是一片土地,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传承。让我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继续书写历史,让临沣古寨的故事,永远流传于世,永不褪色。 看看天色已晚,而景区内又没有合适的民宿之类的,食宿都成问题,只好驱车回到郏县城落榻在一家兰枫酒店住下。进入宾馆房间洗漱完后,下楼到街上寻找吃的地方。结果转了好远看到的临街饭店大多都是冷冷清清的没有什么客人。后来转到复兴路上时,看到有一家曹记正宗羊肉饸络面店里人潮涌动,食客都是在排队等候叫号端面,生意十分火爆,出于从众心理,我们也到店里交钱领号排队,谁知足足排队等候了大半个小时,才轮到了我们。赶紧端起掌厨师傅盛好面加好肉上完料的两大碗饸络面,回到早已提前站好的餐桌处,大口吃了起来。呵呵,果真没有白等了大半个小时,这家曹记饸络面果然名不虚传,吃起来面、肉、汤都是感觉即清爽又倍鲜的很呢,难怪食客们蜂拥而至,宁愿多等也图这家面店的口感味道呢。再看看其他餐饮门店冷清的场景,这又是何等的生意场上的“冷热对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