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曲阜--这座承载着千年儒家文化的古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接四海宾朋。在这里,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为“三孔”,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及其子孙墓地和孔子嫡系后裔的府邸于一体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9月6日,我再次走进三孔景区。</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p><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1961年,国务院把“三孔”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为国家AAAAA级景区,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列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宗庙规格按照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士与大夫的庙设定在其住宅东侧,与住宅同为一大门之内。孔子在鲁国从政时,最高任过“大司寇”,但在其周游列国回国之后,一直未重新从政,所以论其身份,仍为“布衣”。</p> <p class="ql-block"> 后人为其立庙,实际上有所不同于常礼。因宅立庙,是因为故宅最能使人触景生情。最初的立庙是为了追慕悼念孔子,将孔子生前所穿过的衣物、乘过的车、用过的琴等遗物收集于孔子生前故居内,做以纪念。此时的孔庙布局尚无记载,只能按常理推测为庙屋三间。</p><p class="ql-block"> 历朝历代,都曾扩修或重修。千百年来,孔庙总共经历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达到现如今九进庭院的宏大规模。</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万仞宫墙”进入孔庙。</span></p><p class="ql-block"> “<b>万仞宫墙</b>”原名仰圣门,位于山东济宁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景区的南面。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p> <p class="ql-block"> <b>金声玉振坊</b>,石刻,进孔庙的起点,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建,三间四柱式石坊,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金声玉振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宽4.45米,长7.38米,两侧有桥栏,桥北端东西沿河置石栏。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旧时桥下泮水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迳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可惜现在只有泮桥独存了。</p> <p class="ql-block"> 这桥名曰:“<b>泮水桥</b>”与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由于桥两边各有一株圣柏,夹桥耸立,所以人称此景为“二柏担一孔”。</p> <p class="ql-block"> 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p> <p class="ql-block"> <b>棂星门</b>是一座三间四柱火焰冲天柱式的石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最初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时改为石柱铁梁。</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的高度为10.34米,宽度为13米,左右与庙墙相接,结构匀称,造型清秀,雕刻精美。</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的额枋正中置有圆雕火焰宝珠,正间下层两端浮雕云鹤,中间刻有“棂星门”三字,由清高宗弘历题写。</p><p class="ql-block"> 棂星门的设计寓意深刻,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这三个字里面似乎有一个错别字!在古代,棂星的棂字繁体字写法(<b>欞</b>),下面还有个巫术的巫字,三个口下面少了一个巫字,有人说,孔子是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为什么在祭祀他的地方,乾隆皇帝敢写错别字呐?据说啊,是因为孔老夫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不相信鬼神的存在,所以在孔庙里,一切跟鬼神巫术有关的字,都要避开不写。</p> <p class="ql-block"> <b>太和元气坊</b>,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坊额由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所题。“太和”二字取自《易经》“保合太和,乃利贞”。</p><p class="ql-block"> “和”是中华民族的最高精神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就是"和谐"。儒家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亲善友邻”,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重视“家和万事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又强调“君子和而不同”,自古就蕴含着提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体意识。正是在孔子“和而不同”思想浸润和感召下,使得56个民族之间能够和谐共生,相濡以沫,多元并举,共同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p> <p class="ql-block"> <b>至圣庙坊</b>,孔子被称为“至圣”,至高无上的圣人。至圣庙坊上的篆刻是雍正皇帝的手笔。“至圣庙”坊便是曲阜孔庙规格最高的石坊。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大小小的孔庙,都被称为文庙或夫子庙,只有曲阜孔庙被称为“至圣庙”。</p> <p class="ql-block"> 在至圣庙牌坊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架牌坊,两座牌坊匾额题字分别为“<b>道冠古今</b>”与“<b>德侔天地</b>”,盛赞孔子的学说、思想与品德。</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牌匾从“道”与“德”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深刻内涵和孔子的崇高品德及在历史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此二坊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神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圣时门</b>是曲阜孔庙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p><p class="ql-block"> 圣时门前后的石陛御道上仍保存着明代的浮雕二龙戏珠,游龙翻江倒海,喷云吐雾。</p> <p class="ql-block">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识时务之圣人。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p> <p class="ql-block"> 东边腰门曰“<b>快睹门</b>”,西边腰门曰“<b>仰高门</b>”。</p><p class="ql-block"> “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就是说孔子的学问“五经四书”,谁先学谁先有文化,谁先学谁先有知识,争相学习,以先见到先读为快乐;“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根据颜回赞扬孔子的一段话命名的。颜回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赞孔子学问向上看不到顶,叫“弥高”,学起来文言文很难懂,叫“弥坚”,高不是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学到的。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说我以礼。”老师循循善诱,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礼节。</p><p class="ql-block"> 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p> <p class="ql-block"> 过圣时门后豁然洞开,参天古柏挺立于碧草如茵的庭院之内,千百年来,圣城的古树名木,印刻着岁月的脚步,见证着朝代的兴衰起落。</p><p class="ql-block"> 目前孔庙共有柏树千余棵,每棵树分别挂有红、蓝、绿不同颜色的标牌,还有一些没有挂牌子。这些有颜色牌子代表了不同的树龄,500年树龄以上才能挂上红牌子,是一级古树,蓝色和绿色分别代表树龄在300年以上和100年以上的柏树,而树龄小于100年的柏树就没资格挂牌子了。</p> <p class="ql-block"> 过庭院,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皆以砖石券拱,中桥宽10.30米、长16.68米,两翼辅桥宽3.43米、长13.35米。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故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b>璧水桥</b>。</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雍正庙工时曾以大成殿旧料等更换部分栏板、栏柱。康熙年间曾计划引古泮池水入河,但未成功。</p> <p class="ql-block"> 过碧水桥,就是弘道门。</p><p class="ql-block"> 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是明朝时期孔庙的正门。永乐十三年,盛时门建成后成为孔庙的二门。</p><p class="ql-block"> <b>弘道门</b>初名天津门。清雍正十七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门"三字,立于门额。</p><p class="ql-block"> “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弘道门,来到大中门。</p><p class="ql-block"> <b>大中门</b>是孔庙的第三道大门,金、元时期为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曾重修,清代重建,门上“大中门”匾额系乾隆皇帝题写。门高9.5米,宽20米,进深7.5米,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五凛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脊標下均施一斗三升斗拱。</p><p class="ql-block"> 该门原名“中和门”,后改为“大中门”,“中”是指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之前加“大”,更加强调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性。大中门教学点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主要包含度、时、和三层含义。在今天,对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身心的各种关系,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过弘道门,眼前就是<b>同文门</b>,始建于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大门,5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北门退居次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此门原名“参同门”,取孔子之德与天地参同之意,因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活动,晚年从事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工作,对我国文化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故以“同文”命名。今门独立院中,周无墙垣,高16.96米,长1062米,宽9.34米,中间辟3门,单檐黄瓦歇山顶,七檩三柱分式木架。</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东侧为<b>成化碑</b>,明成化四年(1468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其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p><p class="ql-block"> 碑额高约160厘米,宽228厘米,浮雕云龙,碑身高约460厘米,龟趺高125厘米。碑文为朱见深御制,为修庙而立,认为“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无焉”。正书,结体方整,书法刚劲,明代名碑之一。</p> <p class="ql-block"> 碑文开头即说:“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都是统治者对孔子的渲染和利用,将孔子按照他们的需求去塑造,为他们的江山保驾,成为他们的护法。</p><p class="ql-block"> 这通碑文中,真正对修行人有用的,是其中著名的横渠四句:</p><p class="ql-block">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p> <p class="ql-block"> 成化碑之北是<b>洪武碑亭</b>,始立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弘治十二年(1499)毁于火灾,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立。现存碑亭为民国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 里面是<b>洪武碑</b>,立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是朱元璋“为祀岳、镇、海、渎,免祀杂神,专崇孔子”之御碑。</p><p class="ql-block"> 碑文道:“朕奋起布衣,以安民为念,训将练兵, 平定华夷,大统以正,永为治之道,必本于礼。”</p><p class="ql-block"> 细看碑上有一个手写“留”字。据说当年“破四旧”的人们到此见是朱元璋立的碑就手下留情了。为什么朱元璋的碑不砸?因为朱元璋出身贫苦,阶级成分应该是贫下中农吧。</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西侧为<b>弘治碑</b>,是明孝宗立于弘治十七年,这个碑和其他不一样,没有碑亭,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据说因为碑文中有“金元入主中国,纲常扫地之时”一语,惹恼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前朝皇帝,敢骂当今天子的十八代祖宗?当时下令拆亭砸碑,被身边大臣劝阻,最后只将碑亭拆掉,剩下龟趺孤碑,相比其他碑,显得沧桑斑驳。</p> <p class="ql-block"> 弘治碑北面是<b>永乐碑</b>,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所立。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修曲阜孔庙,朱棣便亲自写下了这幢御制孔子庙碑文。</p><p class="ql-block">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夺取天下之后,重修曲阜孔庙,立碑赞扬孔子“参天地、赞化育、明王道、正彝伦,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得以尽其份”。在碑文中,朱棣许下了愿望:“作我士类,世有才贤,佐我大明,於万斯年”。</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后面为<b>奎文阁</b>,原名藏书楼,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籍而建。初建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 奎文阁后是最能显示皇家恩宠的“<b>十三碑亭</b>”,其中金代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清代碑亭九座,亭内收藏着各朝代皇帝所赐的御碑,碑文多是对孔子追谥加封的昭告、拜庙祭祀的祭文和修建孔庙的记录,分别用汉文、满文、八思巴文刻写。</p> <p class="ql-block"> 孔庙中<b>最大的一块碑</b>是清康熙帝立的“修建阙里孔庙碑”,碑重35吨,加上赑屃(bì xǐ)的重量,共有65吨,这么重的石碑竟是从北京雕刻好后整体运来的,当时动用了600多人、500多头牛,通过冬季结冰的大运河一点一点滑运而来,上岸后再一路泼水成冰,用滚木拉来,所以有人说这只赑屃一路驮碑驮得太累了,成了孔庙里唯一只张嘴喘大气的赑屃。</p> <p class="ql-block"> 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但清帝为彰显自己,将碑拥挤在唐宋元碑亭周围。因而出现了亭阁檐角顶对、各抱地势的局面,即建筑学上的“<b>勾心斗角</b>”。</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西侧,有两棵奇特的树,合称“<b>龙凤树</b>”,也称“龙凤呈祥”。</p><p class="ql-block"> 其中“凤树“,虽然已经干枯了,但是依然保持着傲人的姿态,一直陪伴着”龙树“。</p> <p class="ql-block"> 传说这棵长得像条龙的“龙树”就是乾隆帝第八次来孔庙祭孔时摸过后长出的。</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后是孔庙最大的门“大成门”,也是孔庙最后一道大门。</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是按照皇宫礼制一百零八颗门钉建造的,以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b>古时大成门的中门通常不开</b>,只有在每年春秋上丁祭孔大典时才开,以显示其庄严凝重、肃穆大方的礼仪之门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大成门此处并列为五门,将 孔庙分成了三路左中右,东为承圣门,院内供奉了孔子上五代祖先的 地方。西为启圣门,内奉祀了孔子父母。中路为祭祀孔子夫妇以及历代先贤先儒的 地方。</p><p class="ql-block"> 中路三门并立,东为<b>金声门</b>,西为<b>玉振门</b> 。寓意和“金声玉振”牌坊一致。</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p class="ql-block"> 中门额上悬挂着乾隆亲笔御书“大成门 ”三字的华带立匾。面阔五间,单檐黄瓦庑殿顶,单翘重昂七踩斗栱,彩画外檐金线大点金,斗栱绘制金琢墨石碾玉彩画,主体轮廓线及各路瓣纹饰均使用沥粉贴金,枋心、箍头、盒子内绘有龙纹、夔龙纹等纹饰,平板枋用工王云。室内墨线小点金,斗栱墨线,天花金团龙,门屋台基须弥座。大门前后三出陛,两边为坡道。</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大成门”面阔五间,整体高13.53米,长24.68米,宽11.20米,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黄色琉璃瓦,而整体彩绘使用了五踩重昂鎏金斗拱,金龙和玺彩画。支撑檐子的为石柱,明间前后四石柱深浮雕二龙戏珠,局部使用透雕,云朵 线条流畅,二龙姿态栩栩如生。前面两根为清代的,后面的两根为明代遗存。其余 的为八棱石柱,上庙雕刻减地平钑小幅云龙。大成门立于台基之上,台基高1.65米,石制须弥座,束腰部分所刻卷草和圭角部分所刻云纹图案构图匀称,线条元和,应该是明代技法。门前后各有六级垂帘台阶,中间使用陛石,浅浮雕云龙山水。</p> <p class="ql-block"> 跨过了大成门,在门里东侧一石栏里有一棵桧柏,相传为孔子亲手所种下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先师手植桧,高大劲拔,需要两人合抱,枝冠似伞,树身似铜,高达十五、六米。在树旁有一碑刻《<b>先师手植桧</b>》,此碑立于明朝万历28年也就是在公元1600年,字体酣畅,浑厚有力,为明代杨光训题写的。</p><p class="ql-block"> 孔子手植桧据记载原本有三株,多次战火而毁,但多次再生,直到了元代有三氏学堂将原来的东庑废墟上发出的桧树苗移栽于此,算来已经是第四代手植桧了 。明朝又毁于大火,仅存树桩,我们看到的这棵实际是在清朝雍正10年也就是 在公元1732年的再生桧。</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后是<b>杏坛</b>,我们所了解的杏坛,大概是孔子杏坛讲学。其实孔庙在宋代以前是没有杏坛的 。</p><p class="ql-block"> 现在杏坛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宋天禧 2年公元1018年,孔子的第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的时候,将正殿扩建,位置后 移,为纪念孔子讲学,在原来的正殿的旧址上 “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即筑一个土台,周围种植了很多杏树,名曰:杏坛。到了金代 在坛上建亭,元朝重修,明代重建,直到了清朝光绪34年公元1908年改换成了黄色琉璃瓦顶。</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到的建筑为明朝时期的遗存,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方形,四面敞开,每面三间,每面中柱为石质,金柱为木柱,砍做了八角形。四面歇山顶,重檐,这种建筑架构给人 的呈现是你无论从 哪个方向看杏坛的样子都是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坛 基为两层,上层用石栏杆,南面8根柱栏下用螭首装饰。</p><p class="ql-block"> 杏坛内有石碑两<s>座</s>。其中一个为金代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由孔子51代孙孔元措立于厅内,而面南的那一块是清朝乾隆皇帝手书《杏坛赞》,碑文如下:“忆昔緇帷诗书授受与有<s>荣</s>焉<s>轶</s>桃轢柳博厚高明亦曰悠久<s>万</s>世受治杏林何有”。</p><p class="ql-block"> 《杏坛赞》碑阴,刻有乾隆皇帝御制七言诗一首,诗曰:“从来<s>有</s>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p> <p class="ql-block"> 杏坛前,有个雕刻精美的<b>石香炉</b>,这个香炉燃香是用来计时的。</p> <p class="ql-block"> 杏坛后,有两株圆柏,其中一株,是孔庙中最古老的一棵,约21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杏坛之后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b>大成殿</b>”。面阔九间的大成殿立于2米高的须弥台座之上,黄色琉璃瓦,重檐九脊,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帝的御书“大成殿”。</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精华,体系完备,有始有终。</p><p class="ql-block"> 唐代时大成殿又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年)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年(1724年)遭雷火,雍正皇帝遣官重修,这次重修皇帝特许“晶莹黄瓦,准制度于宸居”,完全按照王制皇宫的标准修建,并给孔子配置了西周时期的天子服饰,以表达对孔子的最高崇敬之意。</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最有特色其实是这十根石雕而成的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似脱壁欲出。据说当年皇帝来祭孔时会将龙柱用红布包起来,以免皇冲了龙颜。</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正门上方有块牌匾,上书“生民未有”四个大字,这块匾是就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在雍正三年御笔所书。</p><p class="ql-block"> 雍正皇帝御笔亲赐“生民未有”匾额给孔府,也表示了对孔子的崇敬。“生民未有”句的出典可追溯到孟老夫子对孔子的评价。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意思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祀位图</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雕像,左右两边分别为颜回、子思、孟子、曾子“四配”和“十二哲”。殿内高悬“万世师表”、“斯文在兹”等十方巨匾、三副楹联,都为皇帝手书,古时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都是在这大殿中举行。</p><p class="ql-block"> 明间前内金柱上对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此联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高宗皇帝撰题。</p><p class="ql-block"> 此联意为:孔子首开私人讲学,教化世人,删《诗经》、叙《尚书》、赞《易经》、作《春秋》,儒学永垂万世。上联叙述了孔子一生中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下联则引用孟子的话来赞扬孔子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大成殿明间后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柱上对联:</span>“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由清乾隆皇帝题写的</span>,表达了乾隆皇帝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尊崇和推崇。</p><p class="ql-block"> 此联意为:孔子道德崇高,气度弘远。其德行与天地相合,其光辉与日月相等,其奖罚与鬼神所降得吉凶相应,其进退与四季代谢一样井然有序;孔子思想教育永垂万世,孔子是综合、继承了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所有人的思想于一身而成为万世之师的。</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后面是<b>寝殿</b>,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是祭祀孔子夫人元官氏的殿堂。内设神龛及元官氏牌位。</p> <p class="ql-block"> 孔氏家谱</p> <p class="ql-block"> <b>圣迹殿</b>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p><p class="ql-block">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p> <p class="ql-block"> 从圣迹殿院门向东,有一小门通往东边院,此院从后向前有后土祠、神庖、孔家家庙、崇圣祠、孔子家谱碑、孔宅故井、诗礼堂、唐槐宋银杏等。</p><p class="ql-block"> 西边院,因故我们没去。</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b>后土祠</b>,供奉孔庙的土地神主。</p> <p class="ql-block"> 孔氏家庙是孔子后人祭祀祖先、恪尽孝道的地方。孔氏家庙的核心建筑为崇圣祠,用于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殿内以“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父亲配享,以宋代大儒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蔡沈等先贤之父为从祀。祠前有三通孔子世系石碑,名曰“孔氏家谱碑”。人们能从这些古老的家谱碑和巍峨的崇圣祠中,感受到浓浓的孝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b>崇圣祠</b>,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时为家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更名为“崇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鲁壁</b>是为纪念孔子九代孙孔咐藏书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鲍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这些经典著作免遭了一场劫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拆除原孔子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正是当年孔鲥所藏之书。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纪念孔鲍藏书,在诗礼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鲁壁。"鲁壁藏书"保护了中华文化典籍,鲁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鲁壁前,立有石碑一座,上刻“孔宅故井”四字,因井水“既清且渫”,被称作“圣水”。</p> <p class="ql-block"> <b>诗礼堂</b>,始建于宋代。原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拜谒孔庙驻跸之所,后供孔氏族人祭祀时斋居,并做讲学之用。金代重建,明弘治时,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命名诗礼堂。明弘治十七年因东庑东迁,诗礼堂也“稍迁而东”重建。清代时祭祀前在诗礼堂演礼,圣祖、高宗祭祀孔子时曾在此听孔子后裔讲解经书。</p> <p class="ql-block"> 孔庙参观后,从快睹门出去,前往孔府参观。</p><p class="ql-block">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洪武十年(1377年)始建,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曾占地240亩。</p><p class="ql-block"> 孔府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p> <p class="ql-block"> 孔府的<b>大门</b>,门楼不算太高,但庄严气派。两侧摆放有明代精雕细刻的东雄西雌石狮一对,几百年来镇守着孔子后裔的宅院,历经风霜而神采依旧。</p><p class="ql-block"> 大门的东西两侧,亦建有顶大门屋山呈八字形的“撇山影壁”,以凸显出孔府更加深邃、开阔、富丽。</p> <p class="ql-block"> 大门正中上方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匾额,相传为严嵩手书。</p><p class="ql-block"> 因严嵩孙女嫁给六十四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尚贤,孔、严两家喜结姻亲,故旧时曲阜多有严嵩手笔。严嵩因事被贬后,他的字迹大多被毁,但衍圣公对其书法厚爱有加,故而把他的这一手迹保留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大门两边的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 文章道德圣人家。</p><p class="ql-block"> 此对联出纪晓岚之手。纪晓岚为孔府写的这副对联,不但文字写得流畅、潇洒、大方,其内容对孔府的赞誉更是对联中的一绝。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上、下联各有一字写法非常特别。上联的“<b>富”</b>字最上面缺了一点,所谓“富”字无头,寓意孔府的富贵世代相传,永无止境;下联的“<b>章</b>”字下面的笔画通了上去,意思是孔府的文章可以通达天下,对联上的“与国咸休”,显示了孔府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同天并老”则极力表明了儒家思想的光辉永存,万古长春。</p> <p class="ql-block"> 一进大门,院子中一株几百年,高大的古槐树树,边上有上(下)马石。</p> <p class="ql-block"> 院子北面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门,俗称二门,建于明代,门楣“圣人之门”竖匾由明代诗人、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手书,下有阀阅承托。</p><p class="ql-block"> 门柱有石鼓夹抱。正门左右各有腋门一座,耳房一间,原先平时只走腋门,正门不开,以示庄严。</p> <p class="ql-block"> 过二门,院子中间独立一座像影壁墙一样的屏门,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木构,顶覆灰瓦,四周不与垣墙连属。因门楣悬明世宗朱厚熄御赐"恩赐重光"匾额,故称重光门,习称仪门或塞门。</p> <p class="ql-block"> 绕过重光门,北面为孔府大堂,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申伤家法族规、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厅堂5间,进深3间,灰瓦悬山顶,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麻叶头出锋,座斗斗欹,具有明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b>孔府大堂仪仗</b></p><p class="ql-block"> 仪仗是古代权<s>力</s>的象征,明清时衍圣公官居一品,出行时全套仪仗共五百余件,有专人执掌,并列于八抬大轿前后两旁,沿路排列可长达一里。今孔府大堂内东西两侧按清代定制陈列了部分仪仗,有金瓜锤、<span style="font-size:18px;">钺斧、</span>朝天镫、钩连枪、龙枪、更鼓、云牌、云锣、龙旗、凤旗、伞、扇,以及“回避”、“肃静”、“袭封衍圣公”、“紫禁城骑马”等官牌。</p> <p class="ql-block"> 大堂之后有一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工”字形。</p><p class="ql-block"> 通廊里这两条红漆靠背长凳,为明代遗物,在这里静静地存放数百年了,因与严嵩有着一段历史渊源,故俗称“<b>阁老凳</b>”。</p><p class="ql-block"> 明朝权臣严嵩的孙女嫁给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成了孔府的姻亲。严嵩为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人称"严阁老"。他为官贪污纳贿,卖官鬻爵、据说,每天到严府行贿的人络绎不绝,相望于道,馈赠之物,鱼贯连珠,斗量车载。后来,严嵩劣迹被御史邹应龙弹劾,世宗朱厚熄下谕旨治罪,严嵩急忙跑到孔府来,想托姻亲衍圣公向皇帝说情。但衍圣公因此人劣迹昭著,难挡众人之耳目,不予接见。严嵩在此凳坐待多时,只得悻悻而去。后世为表彰衍圣公憎恶奸佞的行为和为官清廉、不徇私情的品德,特意保留此凳已示后人。</p> <p class="ql-block"> 过通廊到达二堂,又称退厅,是衍圣公大堂礼毕奉茶小憩之处。</p><p class="ql-block"> 堂内正中悬挂“诗书礼乐”大匾。</p> <p class="ql-block"> 东间为启事厅,负责收发公文,内禀外传;西间为伴官厅:负圣公进京朝觐事宜。</p> <p class="ql-block"> 二堂内有七块石碑,有四块是福寿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二块是慈禧太后赏赐的“寿”字碑;</span>一块是嘉庆皇御赐的“寿”字碑。</p> <p class="ql-block"> 另一块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当时的衍生公是孔子的七十六代孙孔令贻,他携妻子和母亲一家人都上京为慈禧太后祝寿。于是,慈禧太后一高兴,便写了这块“寿”碑赏赐给孔令贻,并且“寿”碑中也还大有学问。</p><p class="ql-block"> “寿”不单单是一个“寿”,它其实是“大好山河”四个字拼凑的。上部是“大”,中部是“好”,中下部是“山”,下部是“河”。由此可见,慈善太后对衍生公万般恩宠,不仅赏赐了“寿”碑,其实还赏赐了清廷的“大好山河”,也堪称是前无古人的恩典。</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块是道光皇帝御赐的“福寿”字碑。</p><p class="ql-block"> “福寿”二字是道光皇帝的“御笔”。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74代衍圣公孔繁灏四十寿辰,道光帝赐此碑。</p> <p class="ql-block"> 出了二堂门之后就是后院,我们能看到一个高大的太湖石,又叫“抵粮石”。在古代如果不想交粮纳税,那就交太湖石抵税。太湖石摆在这里寓意,做人要开门见山,不要磨磨叽叽。</p> <p class="ql-block"> 院的北面即三堂,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的地方,也是处理家族内部纠纷的场所。在三堂上方悬挂着一块匾,叫“六代含饴”,蓝底雕龙金边,镶金字“乾隆玉玺”大印,此匾为乾隆御赐。</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块匾来历众说纷纭,有说是乾隆二十二年第四次来曲阜,孔子第六十七代孙孔毓圻的夫人黄氏已经81岁高龄了,从黄氏往下是六代同堂。乾隆皇帝看到孔府人丁兴旺,家庭和睦,生活像吃了饴糖一样甘甜,遂赐此匾。</p> <p class="ql-block"> 堂内设公案,公案背后堂壁上是孔子六十七世孙孔毓圻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书写的苏轼《后赤壁赋》。</p> <p class="ql-block"> 两边展出当年轿子。</p><p class="ql-block"> 东面匾额“眉寿保<s>禄</s>”、西面匾额为“乔木长春”,两者都是孔氏族人送给衍圣公的寿匾。</p> <p class="ql-block"> 按说孔圣人家应该是礼乐传家,以德服人的——孔夫子的弟子们也一直是这么说的。但是,当我们到孔府参观的时候,却在三堂前边见到一块石头的“搓衣板”。</p><p class="ql-block"> 据说说,这是孔府惩罚奴仆时候跪搓板用的刑具。</p> <p class="ql-block"> 前面介绍的是办公区域,后面就是内宅了。</p><p class="ql-block"> 孔府的建筑是很讲究且颇有意思的。人若进内宅,必须先从非常狭窄的小道而过,据传是为了防盗而设计。这样,即使盗贼进入,也搬运不出大的物件。</p> <p class="ql-block"> “内宅门”,在孔府大堂后面,这里也是分界线:前为官衙,后为内宅。过去,该门戒备森严,门上贴有衍圣公手谕,外部人员严禁擅自入内。清朝皇帝还特赐了虎尾棍、燕翅鎲、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手持武器站立在门前,若遇违令者,以此武器打死勿论</p> <p class="ql-block"> 门西侧有一个露出墙外的特制水槽--“石流。”</p><p class="ql-block"> 这是孔府的灌水槽,在整个孔府没有一口水井,用水全靠外面挑来。挑水工叫应宅内接水人后,把水倒入这个水槽,宅内有人接用。避免了男女见面,断绝了绯闻。</p> <p class="ql-block"> 孔府内东房东南角一座不起眼的小楼--奎楼</p><p class="ql-block"> 为孔府东路的高层建筑,取象于“奎楼”,为曲阜在天上星宿的分野,奎楼翘然突起而像吉星高照。孔府用作藏放金银货币的金库。据说衍圣公及眷属遇到危机情况也在此避祸,故俗称“避难楼”。</p> <p class="ql-block"> 进入孔府内宅,门里的这幅彩色壁画,称为“戒贪图”。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犭贪”。是天界中的神兽,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虽然状似鹿麒麟,但其本质却与麒麟有着天壤之别。麒麟为仁兽,造福人类,民间就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只要麒麟一出现,就是美好的兆头,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喜庆吉祥。而貔则是贪婪之兽,其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上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了“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赖以漂洋过海的宝贝,应有尽有。但它并不满足,仍目不转睛地对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衍圣公画此图于宅门内出口壁上,是提醒自己、家人并告诫子孙为官应当清正廉洁,常怀律己之心,不要贪得无厌。</p> <p class="ql-block"> “戒贪图”的正对面就是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内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前上房为明代建筑,七间,高8.60米,长30.88米,宽8.60米。七檩四柱前后廊式木架,前出廊,灰瓦悬山顶,明次间设格扇门,稍尽间施花板,雀替蝉肚平而密。……</p> <p class="ql-block"> 中堂挂有一幅慈禧皇太后为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写的大“寿”字(二堂内的“寿”碑石刻源于此字)。</p><p class="ql-block"> 正堂上方悬挂有曲阜邻县的绅士们联合赠给孔令贻的夫人陶氏的巨大匾额,上书“宏开慈宇”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东侧间,陈列着乾隆帝赠给的荆根床、椅,工艺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前上房之后,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曾经居住过的<b>前堂楼</b>。从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最典型的王公贵族的起居室。 </p><p class="ql-block"> 前堂楼的明次间为客厅,东、西两套间为卧室。</p><p class="ql-block"> 前堂楼,现存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7间2层,高13.10米,长30.96米,宽11.30米。……</p> <p class="ql-block"> 孔令贻,光绪二年(1876年)生,五岁时袭封“衍圣公”,先后共取了四个夫人。大夫人孙氏,年纪轻轻,没有生育就去世了;二夫人陶氏,是北京一大房产主的女儿,据说长相、身材特别像慈禧太后,但因为不是官宦人家的小姐,慈禧很不喜欢她。当年孔令贻带陶氏到北京为慈禧祝寿,慈禧对孔令贻讲:达官贵人家的小姐多得是,你怎么选中了她。</p><p class="ql-block"> 陶氏也没有生育,于是孔令贻又娶了三太太丰氏,可惜丰氏同样没有生育。在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孔令贻又纳四房姨太太王氏宝翠。王氏是一个孤儿,从小在陶家当丫鬟,后让陶氏把王宝翠带到曲阜做贴身丫鬟。</p><p class="ql-block"> 因为王宝翠长得漂亮,被纳为姨太太。王氏先后生了3个孩子,两个女儿是孔德琦、孔德懋,儿子是孔德成。……</p> <p class="ql-block"> 客厅中间设明代一铜制暖炉,为当年取暖的用具。正面上方悬挂孔令贻书写的“松筠永春”巨匾,意为孔氏家族长盛不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匾的下面有一副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者皆从之游。是著名书法家冯恕写给孔令贻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孔令贻两个女儿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前堂楼西一间是孔令贻王氏夫人的住室,室内至今尚有她的一帧照片。</p> <p class="ql-block"> <b>后西楼</b>是衍圣公夫人娘家客人来访时居住的地方,现按清末民初时期的陈设复原。</p> <p class="ql-block"> 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楼内陈列当时孔德成结婚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明间正中挂有国民党主席林森题写的“瑞应麒麟”横幅,横幅下面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囍”字,两边有</span>许永昌、沈鸿烈等民国要员题写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 东、西里间为当时的接待室,摆设着中西结合的家具。</p> <p class="ql-block">里套间是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后花园位于孔府后部,始建于明代中期。园中有假山、水池、花厅、凉亭、奇石、盆景、石几、石凳,竹林古树点缀其间,占地一公顷,清嘉庆年间,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重修时,置入铁陨石数块,故又名铁山园。</p> <p class="ql-block"> 后花园有“两奇”,一奇是<b>五柏抱槐。</b></p><p class="ql-block"> “五君子柏”近四百年树龄,一树五干,中间生长一枝槐树,五枝柏树围绕在周围,因此称作“五柏抱槐”。曾有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五柏抱槐”非同种但同根,有大爱无疆、博爱包容之势。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孔氏族人的精心呵护,被赋予了同甘风雨、和谐共生的精神文化内涵,成为孔氏家族千百年来同舟共济、互爱互助的生活象征。</p> <p class="ql-block"> 另一奇是一幅壁画。壁画位于孔府后花园的西侧,称作“金光大道”。壁画上画着一条道路,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觉得正对着这条路的中央。</p><p class="ql-block"> 在孔府,我们只参观了中轴线上建筑,两边的基本也没去。另外,这次孔林,因故也没有去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