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埋在高原

杰克.思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秋风起,军营再响驼铃曲。</p><p class="ql-block"> 在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阿里边防,每到这个时节,退役老兵就会乘坐运输车从一个个高山哨所走出来,脖颈挂着藏族老乡敬献的哈达,胸前别着红红的光荣花,与他们黝黑粗糙的脸庞那么相称,憨厚腼腆的笑容映衬出纯朴真诚的心情,这种画面是雪域高原最美丽的别样风景。然而,每一名面临进退走留的老兵,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最后时刻,都好像什么事也没有一样,默默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的心已经深深地埋在了祖国边防。</p><p class="ql-block"> 扎西岗边防连曾被中央军委授予“雪域高原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能在这个连队服役是光荣的、自豪的,无疑也是任务最重、训练最苦的,连队一茬茬官兵在这里践行着“用生命捍卫祖国每一寸国土”的铮铮誓言。班长余桂是连队计算机小能人,前不久参加团组织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演讲比赛还夺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见到小余时,他正在连队网络室给几名战友热心传授视频配音、剪辑、制作等技巧。小余今年第八年兵,因为父母年迈,与家人商量准备退役返乡创业。他满怀深情讲到,连队是我的第二个家,是连队培养教育了我,在与战友一起爬冰卧雪、执勤巡逻,风餐露宿、昼夜潜伏的日日夜夜里,锤炼了意志品格,磨砺了胆识作风,建立了生死情谊,这将是我一生永远眷恋的地方。马上离开了,我要抓紧时间将所有的技巧教给连队战友。</p><p class="ql-block"> 山岗边防连担负着某山口的执勤守防任务,盛指导员是巡逻带队指挥员。清晨,早早吃罢早饭,全体队员就登上巡逻车立即向巡逻点位开进了。因临近退役,老兵们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巡逻机会,而且争相参加,这次就有3位面临走留。到达点位后,他们熟练的派出警戒、组织检迹、展示国旗、拍照取证,一切动作行云流水。中士驾驶员小欧是第八年兵了,这条线路也走了八年。在聊天交流中,他指着远处讲到,这条巡逻路和这条山脊线我太熟了,哪块有个坑、有个大石头,哪处有急弯、山体易滑坡我都十分清楚。我感觉,血管已经与这条边防线连在了一起,热血顺着边防线在流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深爱这边防线,但我也知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是走是留组织决定。这朴实的话语,虽然低调却让人肃然起敬,与国境国土生死相依是每一位边防战士骨子里信仰与忠诚的真实展现。</p><p class="ql-block"> 支普齐边防连藏族战士旦增平时寡言少语,但身体壮实,为人厚道,会给牲畜接生,懂屠宰技术,连队的重活累活他都争着抢着干,全连官兵都非常喜爱他。见到旦增时,他正在带领着几名战友构筑工事,刚劲有力的一双大手,紧握一把略显陈旧的工兵锹拍打着堑壕的土埂,灰头土脸的。在问及他今年面临走留的想法时,旦增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用并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讲到:走也行,留也行,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但是我的心早已经埋在了这片我日夜守护的黄土里,相信会生根发芽的。说着,使劲挥锹拍了拍工事边上的土墙。大家都知道,旦增的家就在阿里地区,他留队的愿望最强烈,但却说出了这么平淡而高尚的话语,无不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激情的口号往往都是最朴实的话语,伟大的创举大都出自最平凡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的感人事例,在阿里边防处处皆可见。在支普齐边防连,鲁指导员如同所有的连队干部一样,滔滔不绝的介绍着每一名临近退役战士的表现,如同兄长一般,话里话外满是心疼与不舍。马连长在旁边更是满怀自豪、兴致勃勃的急切补充到,今年连队军马又生了几头驹崽、添了几只羊羔,都是下士巴桑接生的;连队温室大棚里的蔬菜长的好、产量高,是下士李安的“功劳”……仿佛在他眼里他的兵个个都是“人才”。</p><p class="ql-block"> 扎西岗边防连刁指导员更是个“有心人”,他专门联系驻地藏医,给面临退伍的战士小王买了一些藏药,他有胃病但一直坚持在工作,再给他带上一个疗程……</p><p class="ql-block"> 阿里是世界的地理高地,也是人们的精神高地。对于在“生命禁区”经历过生死和苦难的军人来讲,更是人生信仰、价值理想的积淀与升华。</p><p class="ql-block"> 早在1950年,军分区的前身进藏先遣连136名各族官兵肩负着为大部队探路的艰巨使命,翻越昆仑天险,穿过浩渺的羌塘无人区,在高寒缺氧、无路无车、断粮断盐、爬冰卧雪的恶劣情况下,孤军奋战8个多月,把五星红旗插上了藏北高原,成为第一支踏上这片雪域高原的人民军队,包括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同志在内的63名英烈长眠在了阿里高原。“什么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向党要付担子挑的人。”是李狄三生前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激励着一批又一批边防官兵忠诚戍边,献身阿里。</p><p class="ql-block"> 军分区原副司令员贡保同志,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参军并跟随部队到新疆,之后又担任进藏先遣连翻译进军藏北,并一直留在了阿里,他对阿里边防非常熟悉、充满感情,为阿里边防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军地誉为“阿里的老功臣”。2001年,已经离休在拉萨休养的贡保病重之际对子女说:“我死后,要把我送回阿里高原,安葬到狮泉河烈士陵园,那里埋着我的74个战友,我要归队。”这位为新中国守护阿里高原大半生的藏族老兵在走完人生之路后,家人和组织又把他接回了阿里,和他共同奋斗的战友们再次相伴看护着这片圣洁的雪域高原。这么多年来,老一辈的精神如同高耸云天的丰碑,这种特有的血脉基因一直传承着、延续着,而且历久弥坚。</p><p class="ql-block"> 老兵不老,铁骨铮铮。在某边防团组织的退役军人向军旗告别仪式上,全体老兵齐声高呼:一次阿里兵,一生阿里情,始终永葆本色,时刻心系边防,若有战,召必回!伴随着嘹亮的冲锋号声,在先遣广场久久回荡,响彻长空。</p><p class="ql-block"> 其实,绝大多数的阿里老兵离开边防以后,可能再也回不到边防了。不是不想回来,而是天各一方,山高路长,很不容易回来看一看曾经用生命戍守的地方、抱一抱甘苦与共的战友,边防便成为每名退役老兵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是对边防退伍军人的最美写照,但在两者之间他们却经历了人生的辉煌,创造了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的伟大创举。几十年来,一代代边防官兵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守卫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头顶边关冷月,胸怀家国情怀,艰苦不怕苦,吃苦不叫苦,苦中见精神,苦中建功业,把心种在了这高天厚土,让血脉随着这长长的边防线奔涌流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载《解放军报》20240909第11版“中国边关”栏目,有删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