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梭墩是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人民公社化时,从京山县第七区丰谷乡合并到五三人民公社后,一九五九年三月撤销五三人民公社时,没有还建而划入国营五三农场的。所以,这部分人不像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农场职工,在各自五花八门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倒是成了没有特定风俗的"五三人"。五三农场的人不但成了“五三人”,而且还从农场的第二代开始,说起了由普通话和汉腔相兼容的"五三话”,至今,一直在农场广为流传。京山县本地的人,他们虽然被并入到了由来自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人口为主体的农垦企业,但还是保留着自己悠久的民风民俗。而我,却是一个没有特定风俗的"五三人”。</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人十分好客,特别是对外地人更是客气有加。</p><p class="ql-block"> 一天,家住谭家河的孟广禄请客,我去了。因为是第一次到当地人家家里做客,作为外地人,再加之少小离开老家,不知道自己家乡和这里当地坐席的规矩。在主人和大家的谦让下,客随主便地坐到了桌子上席的左首,但不知道这个地方是这一桌最大的位置。开席后,开始喝酒了,主人和满桌的人都从我这里开始敬酒。我开始以为因为我是外地人,再加之又是才调来的,他们和我讲客气。但当看到每次新的一轮敬酒,又从我这这里开始,我就跟他们说,刚才是从我这里开始的,这次应该换个地方吧。但他们说,你坐的这个位置最大,所以,每次都必须从你这里开始。这样,我才搞清楚在上席的左上角位置最大。结果,一顿桌席吃下来,被灌得晕头转向。</p><p class="ql-block"> 这之后没多久的一天晌午,与谭家河一山之隔的彭家冲张斯文家请客,我刚好去那里调查水稻病虫害情况碰上了,他们硬是要我加入,并毫不例外地要我坐上席。在推让无果的情况下,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便选择了上席的中间坐下。我认为,你们不是说左首位置最大吗?我这次既不坐左首,也不坐右首,你们总不能再找到我开始吧。因为今天的人较多,一桌坐了十人,上席和下席各三人,左席、右席各两人。结果开席后,他们又从我这里开始敬酒。我就奇了怪了,说你们不是说左首为大吗,怎么又来找我了?"欺生"是吧。对此他们解释说,坐八个人是左首为大,但今天是坐的十个人的席,所以中间位置最大。看来,就是自己挑,也挑了一个最大的位置。这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又在酒中凌乱。</p><p class="ql-block"> 这里桌席上,一般十道菜。在宴席的进行过程中,上菜是有讲究的,每道菜在桌子上都有它固定的位置。厨师按照出菜的顺序做菜,摆菜的人按固定的位置摆放,当十道菜上齐了,桌上的菜也按上三道,中四道,下三道摆放到位,并且排列整齐,有序。</p><p class="ql-block"> 京山县西部和天门县西北部,与钟祥县的饮食习惯和风格基本一致。因为天门西北部的多宝一带,原本是京山县的地盘,一九五五年才划入天门县的。</p><p class="ql-block"> 这里请客开桌席时,上的第一道菜是蟠龙菜。蟠龙菜又称卷切,剁菜。说是出了皇帝的地方才能做这道菜,这道菜对他们这里来说,是尊严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蟠龙菜</p> <p class="ql-block"> 传说明正德十六年(1512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他无子,得从皇族的近亲中挑选继承人。当时皇室挑选了几位各地藩王的儿子,其中,就有封地在湖广安陆州(今钟祥)的藩王一一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按朝庭当时的规定,谁最先到达京城,谁就当皇帝。当其他的候选人还在进京的路上敲锣打鼓、耀武扬威地向京城进发的时候,兴献王朱佑杬让其子朱厚熜领着几个家丁,带着王府厨子为他用米粉、肥肉、瘦肉、鱼肉、鸡蛋、淀粉等食材,加上各种佐料做成的长条形粑粑作为主食,悄悄地日夜兼程潜往北京。由于他第一个到京,朝庭按照预先的约定,让其登基为帝。于是,朱厚熜便成了大明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一一嘉靖皇帝。</p><p class="ql-block"> 朱原熜当了皇帝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以"大礼仪"为由,推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为兴献皇帝,便改制将原来的王陵升格为皇陵,即显陵;所在的山名也由松林山,改为纯德山。由此,嘉靖帝为中国皇家历史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是其父成了第一个没有做过一天皇帝的皇帝;第二个是因此有了中国南方的这个唯一的皇陵一一显陵。显陵,给了我们一个就近见识皇家陵园风彩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由于朱厚熜饥食粑粑,渴饮白水争取时间当上了皇帝。于是朝庭便把这个食品列为"贡品"、御菜,并起名为蟠龙菜。这是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下凡,吃的东西当然是龙食了。又因为蟠龙菜切成片,弯弯曲曲地摆放在盘子里犹如盘卧的一条龙,跃然眼前。</p><p class="ql-block"> 蟠龙菜还有其他名字。如在最后的制作中,要用鸡蛋皮包在外面卷着切,所以叫"卷切"。又因在制作过程中,肥肉、瘦肉、鱼肉都要剁碎备用,所以又叫它"剁菜"。</p><p class="ql-block"> 这道菜在钟祥和京山西部、天门西北部及荆门东部十分流行。人们把它作为一道主菜,并且将它第一个上桌,放在桌子的中心位置。在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主要的宴请活动,如红、白喜事,都必不可少。哪怕是在那物质匮乏的时期,没有肉、鱼,人们也会用米粉做出来,像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地端上桌来,以飨宾朋。</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区有一道菜,在餐桌上摆放的朝向与我的家乡不同,那就是鱼。这里人们把鱼端上桌后,摆在靠近上席的位置,并将鱼头朝向上席的大首,以示尊重,说是"鱼游上水",象征着大首的客人事业蒸蒸日上。而应城一带的桌席上,鱼头是不能朝向上席的。因为,鱼头对着上席客人,是对上席客人的大不敬。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一个历史事件有关。</p><p class="ql-block"> 话说春秋末年,吴国的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为了夺取王位,在伍子胥的安排下,让死士专诸将剑藏在烹饪好的鱼腹中,在吴王僚进餐时端到面前,从鱼腹中抽出剑来,将吴王僚刺死,使公子光取得了王位。这就是"专诸刺王僚”的故事。此事《史记》有载。后来人们认为这鱼不吉利啊,但鱼又是美食,不食心里不舒服。所以,在鱼上桌席时,约定成俗地不得将鱼摆到上席附近的位置,也不得将鱼头朝着上席,鱼头只能朝向两旁的陪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天华物宝,有着许多美味可口的物产。</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娃娃爪</p> <p class="ql-block"> 初春,有一种蕨类植物的幼苗破士而出,当地人叫它"娃娃爪",意即幼儿的手。它刚从地下伸出地面后,一根直杆的上部,长着像幼儿虚握成拳的样子,吃起来感觉顺滑鲜嫩可口。</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松菌</p> <p class="ql-block"> 春末夏初,松树山上黄橙色的松菌,比比皆是,一捡就是一提篮。做出来的汤,味道鲜美且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幺姑娘</p> <p class="ql-block"> 夏天,在古三澨之一的雍澨下游河道里,捕捉到一种不知名的鱼,算是胭脂鱼吧。此鱼体型窄长扁平,外形酷似"翘嘴白”,尾部有一种胭脂红般的颜色,当地人把它叫"幺姑娘"。叫它"幺姑娘",大概是它的尾部颜色象少女害羞时,腮边泛起的一抹红晕吧。由于它的肉质紧致,味道鲜美,是下酒的好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雁来菌</p> <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大雁南飞之时,青灰色的雁来菌遍布山坡松树稀疏的林间。或炒、或馏、让人垂涎欲滴,食客们趋之若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 烺锅炉子</p> <p class="ql-block"> 冬天,几人围着烺锅炉子(一种三角架支撑烧柴的火锅炉子,当地人称作烺锅炉子),吃着里面用腊肉炖得喷香的大白菜或萝卜,喝着赵冲糟坊里精酿的高梁酒,其乐无穷。</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没有禁猎的年代,偶尔有口福吃上一次野味,还真不是奢望。百十斤重的野猪,肉质鲜嫩,麂子肉更是香味四溢、美不胜收;野鸡卧在盘中,让人口水横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们的好客和善意,我在那里做客时上了不少的"当”,也吃到了一些不可多得的美味。虽然只在那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虽然快过去五十年了,但当时的人物、场景,还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至于在坐席时什么位置最大,我至今都没有搞清楚,也不想搞清楚了,客随主便嘛。但我知道那里有着朴实的人们,有着朴实的民风,让人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 映 雪</p><p class="ql-block"> 于 蒲 阳 ( 应 城 )</p><p class="ql-block"> 2 0 2 4 年 8 月 2 8 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