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杂记—贵州兴义(一)

想流浪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14日结束了在云南的旅居,早上一早包车从抚仙湖赶到昆明站,乘坐昆明开往贵州兴义的列车。6个小时后,当天下午到达兴义,接下来将在贵州兴义住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兴义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县级市、首府,地处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结合部。南盘江横贯市境,历来就是三省交汇区的商业集散地和通衢要塞,有“三省通衢”之称,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总面积2915平方千米,兴义市常住人口 101.05 万人。</p> <p class="ql-block">兴义市于清乾隆创办了笔山书院,涌现出张之洞、王伯群、王文华、何应钦、刘显世等历史人物。因其境内山水风光秀丽,资源丰富,被称为“山水长卷,水墨金州”。</p> <p class="ql-block">8月16日上午去了刘氏庄园陈列馆。兴义刘氏庄园,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城南的下五屯街道,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咸丰统治时期初具规模,建筑面积18239平方米,占地70亩。</p> <p class="ql-block">刘氏庄园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咸丰年间(1851-1861)发展为永康堡;同治年间(1862-1875)初具规模;民国续建,集居住、祭祀、军事防御等功能为一体,传统与近代建筑特色兼具。现存房间200余间,建筑面积18239平方米,规模罕见,是中国西南地区近代代表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刘氏庄园历经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见证了刘显世、刘显谱、刘显治及与他们关系密切的王伯群、王文华、刘斐章、刘从容等历史人物在中国重要历史事件中的选择和命运。见证了民国时期贵州兴义系军政集团的兴衰,也见证了国家和民族的最终选择。</p><p class="ql-block">本陈列展分为"百年永康""黔西南三堂文化" 改天换地"三大展区,以西南边城一座小小屯堡的百年过往为切入点记录中国近代从旧民族主义革命到新民族主义革命的历史风云,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和现实必要,阐述中华民族走进新时代的根本保障和引领依靠。</p> <p class="ql-block">游览图</p><p class="ql-block">兴义刘氏庄园原名永康堡,经刘氏家族两朝四代人不断续建,形成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30米,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建筑群。</p> 第一展区东区(百年永康)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第一部分讲述了先祖入黔和家族渊源。</p> <p class="ql-block">"资邵",即今湖南省邵阳市。兴义刘氏家族祖籍湖南邵阳,清乾隆年间迁贵州,至民国二十年(1931)已有百余年历史。"数典"即不能忘祖之意。1931年7月,刘氏家族新宗祠落成,族人齐聚,用猪、牛、羊三牲祭祀祖先。</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刘氏入黔始祖刘泰元、刘泰和、刘泰兴三兄弟辗转于湖南、贵州经营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后大哥刘泰元回湖南邵阳养老,三弟刘泰兴入赞贵州毕节黄门,刘泰和定居贵州兴义黄草坝,与当地罗氏结婚。育有一子刘文秀,即刘氏家族入黔二世祖。刘泰和与罗氏去世后,分别葬于绿叶沟和邱家屯。刘泰和墓碑上刻有对联"祖籍源于宝庆府,徒居黔兴万代兴","宝庆府"即今湖南邵阳地区。</p><p class="ql-block">刘文秀娶妻三房,为王氏、骆氏和罗氏。乾隆六十年(1795),王氏育有一子刘明开,排行老大。骆氏育有二子,为嘉庆四年(1799)出生的刘明善(字复初)和嘉庆七年(1802)出生的刘明扬(字燕山)。</p> 刘氏家族世系表 <p class="ql-block">当时用的各类生活用品</p> 嘉庆年间“清朝廷圣旨” <p class="ql-block">何应钦送的寿世母仪匾额</p><p class="ql-block">何应钦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人物,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行政院长。他是孙中山先生任命的黄埔军校总教官,同时也是兴义人刘显世胞姐刘显屏的女婿。因此,何应钦向兴义刘氏庄园赠送匾额“寿世母仪”,这一行为是合乎情理的‌。</p> <p class="ql-block">受南笼起义影响,时局动荡,刘文秀举家搬迁至捧乍经商,几经辗转,后落户于兴义泥凼大山之中,距南盘江十余里,至今留下了刘家湾、五台等与其家族有关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桐油起家</p><p class="ql-block">因泥凼周边盛产桐子,且桐油利润极高,于是刘文秀由买卖桐油发展为大规模作坊榨桐油,运往外地销售。</p><p class="ql-block">兴义下五屯刘氏家族、泥凼何氏家族等大户都以榨榈油、经营桐油而发家。</p> <p class="ql-block">刘氏家族迁入兴义泥凼后,以榨油、织染和收购山货外销为业。在刘文秀的苦心经营下,刘氏家族财产原始积累达到一定规模,为刘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刘文秀和罗氏去世后,合葬于泥凼镇经堂村五台组。</p> <p class="ql-block">泥凼刘、何两大家族因桐油生意引发矛盾,积怨甚多,加之刘氏在泥凼势单力薄,于是发生了葬于泥凼五台的刘文秀墓被人"掘穴灌狗血"事件。为避免再起祸端,回避矛盾,使家族得到更好发展,清咸丰九年(1859)秋,刘氏家族从泥凼迁至兴义纳吉寨暂住。不久,又迁至毗邻纳吉寨的下五屯定居。其家族成员以下五屯为中心,通过姻亲关系使家族事业进一步壮大。</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讲述家族发展。刘氏家族的发展,除本身积累雄厚经济基础外,还通过平定白旗起义逐步参与清政府政务。刘显潜作为兴义系军政集团魁首,主要任务是为刘氏家族经营兴义大本营,与贵州省省长刘显世和驻京国大代表刘显治遥相呼应,共谋家族发展。</p><p class="ql-block">刘氏家族经济、政治的快速崛起,除本身积累的经济基础和刘明扬至"官"字辈家族成员共同努力外,这几个主要人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代表人物刘显潜和刘显世。</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讲述了姻亲关系。</p><p class="ql-block">刘氏家族在兴义落地生根,其经商头脑和辛勤劳动奠定的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家族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其他家族及社会名流与之交往日密,甚至前来依附。此外在各方关系中,姻亲关系也十分重要,从"官"字辈开始,通过与地方大户联姻,逐渐发展出以刘氏家族为核业,姻亲关系为纽带,扩展成亲朋故旧交织军政关系网。</p> <p class="ql-block">在这些错中复杂的姻亲之中刘王两家最为重要。也为后代留下了几位知名人士。</p><p class="ql-block">王氏入黔始祖王玺为明洪武年间随景双鼎入黔平叛之副将,后屯兵景家屯。王玺后人王牧臣,因家族弃戎从商与初入下五屯的刘氏结怨,死于刘官礼之手,长子王起元,肆力耕读,常以忠恕之道涵儒乡里,深得刘官礼赏识。为解怨结,将长女(刘显世胞姐)刘显亲(屏)许配之,育有子女五人,长子王文选(字伯群)、次子王文华(字电轮) 长女王文锦、次女王文绣、三女王文湘。</p><p class="ql-block">刘显亲(屏)行事谨慎,上敬公婆,下睦兄嫂子侄,知书达理,性慈惠热心,为刘、王两氏后辈信服,城乡老幼亦感其良善,均尊称其"屏大姑妈"。兴义刘、王、何三大家族成为姻亲,刘显亲(屏)为最关键的纽带人物。</p> <p class="ql-block">‌‌王伯群的父亲是‌王起元,母亲是‌刘显屏。‌</p> <p class="ql-block">‌‌王伯群(1885年9月12日—1944年12月20日),贵州兴义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爱国教育家。‌他早年在兴义笔山书院求学,后由兴义县以公费选派至日本留学,先后在宏文学院政治经济科、中央大学、中央研究院深造,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5年,王伯群参与发动护国运动,担任广州军政府交通部长等职。1920年,随孙中山回广东恢复军政府,在广州任大总统府参议兼军政府交通部长。1924年,王伯群慷慨捐资创办‌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淡出政坛,转向“教育救国”。</p><p class="ql-block">王伯群在教育事业上的贡献不仅限于创办大夏大学,他还于1928年成为继‌叶恭绰之后管辖交通部兼掌交通大学的校长。1928年秋,王伯群倡导恢复‌吴淞商船学校,1929年9月1日,吴淞商船学校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王伯群兼任校长。在抗日战争期间,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三次迁校,展现了其坚定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王文华,字电轮,刘显亲(屏)次子。宣统年间为小学堂教员。辛亥革命后,历任管带、省城警察厅厅长、黔军第一团团长、护国军第一军东路支队司令、黔军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黔军总司令。力劝舅父刘显世支持辛亥革命,追随云南独立反袁,护国战争中屡建奇功。反对段祺瑞毁约及解散国会,护法战争中袭重庆,克成都,取得护法战争四川战场的重大胜利。孙中山传令嘉奖,令西南军阀刮目相看。1921年3月16日,被刺杀于上海一品香饭店,时年32岁,后被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p> <p class="ql-block">王文湘,刘显亲(屏)三女。1916年秋,何应钦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返回国内投奔黔 入王文华部。1917年4月13日,由刘显世作媒证婚,王文湘与何应钦在贵阳成婚,婚后二人相敬如宾、不离不弃,相伴六十载。</p><p class="ql-block">何应钦(1890~1987),字敬之,兴义泥函人。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国民政府军政部长、行政院长、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1945年9月9日,代表中国在南京接受日本军队投降。</p> <p class="ql-block">民国中前期,贵州政权由兴义系军政集团掌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刘显世为代表的封建旧派和以王文华为首的激进青壮新派。双方产生矛盾且难以调和,发生了王文华逼舅父下野、刘氏家族对抗王文华等事件。何应钦身处诸多矛盾之中,成为刘氏眼中钉,最终被迫离开贵州前往广州大汉军政府投奔孙中山。1931年,刘显潜扩建新宗祠,落成之日,身在南京的何应钦派人送来"克绩前绪"贺匾一块。</p> 第二部分庄园建筑 <p class="ql-block">清道光年间,刘燕山随先祖刘文秀迁入黔境,定居兴义泥凼。咸丰年间,刘燕山因感泥凼深处大山不利于发展,举家迁居至兴义下五屯后,家业日兴,积累大量财富,买下当地陆姓田产40亩。咸丰年间始建永康堡,随着刘氏家族势力发展壮大,永康堡初具规模。民国中晚期,刘显厚之子刘墩吾兴建法式建筑,至解放已形成了占地约110亩,10余由城墙围护的庄园格局。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井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第三部分军政历史 第一单元崭露头角 <p class="ql-block">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浪潮波及全国,刘显世奉贵州巡抚沈瑜庆电令率500徒手兵赴贵阳。其中,有王文华创办的一义体育学会百余学生。九月十四日,军至安平(今平坝县芦荻哨),得悉贵阳宣告反正,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前队官王文华先行入省得军政府张百麟等首脑允准兴义军队入省。刘显世任军政府军政股长、新军第四标标统。史称"芦荻哨易帜"。</p><p class="ql-block">时贵阳自治党与宪政党明争暗斗,刘显世与宪政党人熊范兴,任可澄等为旧交,遂采用杀自治党人巡防总督黄泽霖、逐军政首脑张百麟,并派人求援云南引入滇军为依靠等手段,获任贵州军务处总长。滇军回云南,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刘显世为贵州抚军使,升陆军中将。在王文华提议下,黔军扩编成六个团,并创办模范营训练新军骨干。后刘显世自任巡按使,旋继任省长;王文华实掌贵州军务。至此,民国初期的贵州兴义系军政集团形成。</p> 第二单元乱世崛起 <p class="ql-block">白旗军起义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清政府颇感鞭长莫及,各地组织武装,自保的同时协助官府镇压起义。红白旗战争期间,兴义周边团练众下五屯刘氏家族团练不断发展壮大,从招募本地乡民专门负责地方防务,成为兴义五属团总。战争期间,刘氏家族首先响应,一边由刘官礼昼夜督堡,一边由刘官箴负责统率编练壮丁。在平定义军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清咸丰十年(1860),永康堡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咸丰十一年(1861),为防范白旗军进犯,云贵总督吴文熔命令各地,筑堡齐团,联村并寨,镇压白旗军。</p> 第三单元刘家崛起 <p class="ql-block">兴建忠义祠 </p><p class="ql-block">刘氏家族与白族军鏖战十余年、虽然家族中多人以军功照升客职、但付出的代价极其高昂。除刘官箴遇难、刘官霖阵亡外、大批练勇在战事中伤亡,为祭奠众多战死将士、同治三年(1864)在永康堡中兴建"忠义祠"。</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兴义系军阀的影响及没落</p> <p class="ql-block">‌兴义军阀的影响和没落‌主要受到其内部斗争、外部压力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兴义军阀的兴起与其领导人的教育理念和人才策略密切相关,而其没落则主要是由于内部斗争、外部压力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兴义军阀未能有效应对,加之其内部管理和组织上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其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衰落。</p> <p class="ql-block">八间房:复原展</p><p class="ql-block">其实刘氏庄园只开放了第一展区 东 区(百年永康),还有两个展区处于关闭状态。传说中的法式洋楼也没见到。</p> 花厅:复原展 <p class="ql-block">花厅面阔五闻,也是木质结构,带有回廊,四周的窗棂透雕有各式各样的几何图案,其枋,其额,其柱,凡相交处也雕有花卉百革。花厅前面,有一个精巧的养鱼池。鱼池石栏上刻有“何妨小住”四字。池旁有一座小桥,小桥贯通池上,四周有透雕和浮雕相间的四兽、八仙,渔樵、麟凤等图案的石刻围栏,池东相连花圃,当中植有百年缅桂树,入夏浓荫蔽日,香溢园内。</p> 书房:阅读休息区 <p class="ql-block">兴义古桥图片展和游客休息区</p> <p class="ql-block">1983年6月,刘氏庄园被兴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5年11月,兴义刘氏庄园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兴义刘氏庄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走进庄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庄园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都透露出浓浓的历史气息,让人不禁沉醉其中。一部贵州近代史,半部都是兴义人。在黔西南刘氏庄园(永康堡),了解晚清民国时期兴义军阀及军政集团的兴衰。庄园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物,让你一步一景,感受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8月18日参观了位于贵州省兴义市桔山广场-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大楼 的黔西南州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黔西南州博物馆位于兴义市桔山广场,共计10000余平方米。馆藏文物45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2件(套),二级文物15件(套),三级文物60件(套)。现有基本陈列《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免费对公众开放,展览文物330余件(套),类别涵盖石器、陶器、青铜器等,其中珍贵文物100余件(套)。</p> <p class="ql-block">但目前基本陈列《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免费对公众开放。展览共3个单元6个厅,面积3300平方米,为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珍贵文物较多的汉代文物专题展之一。</p> <p class="ql-block">展览入口,上面的朱雀是交乐汉墓出土的一级文物模型。</p> <p class="ql-block">就像走进时光隧道,来到了汉朝时代的夜郎国。</p> <p class="ql-block">《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 </p><p class="ql-block">"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西南夷是汉代对西南诸多民族的总称。公元前122年,面对"滇"和"夜郎"两个"超级大国"提出的"汉孰与我大?"汉使曰:"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从而让"夜郎自大"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贵州是"夜郎故地",是荆楚、南越、巴蜀和滇文化的碰撞之地,是18个世居民族"耕田邑聚"的家园。尽管夜郎起源、民族、疆域乃至中心城址至今成谜,但夜郎归汉的时间相对清晰,即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 109 年)。"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通过研究,夜郎归汉后迅速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从我们发掘的大量东汉文物可见一斑,纹饰更精美,形状出,规则,工艺更科学,是汉夷文化融合与文明进步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夜郎的疑问﹣贵州汉代历史文物展"分为"道不通""一州主""汉广大三个单元,构思源于《史记》。主要通过贵州中西部和滇黔桂交界发掘的元在两汉时期的文物,阐述夜郎地区人的起源、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夜虾归汉后所体现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同时,这些文物作为西南地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过程。</p> 旧石器时代的文物 馆藏文物战国双肩石铲 战国时期的文物石臼石杵 <p class="ql-block">牂牁与夜郎 </p><p class="ql-block">在古代贵州,有两个著名的地理标志,一是"牂牁(zang ke)",二是"夜郎"。牂牁是春秋时期南方的一个古老国家,字面意思是用来栓船的木桩。夜郎则是春秋之后的战国至西汉时期,活跃在西南的一个古国。二者关系最早见于《史记· 西南夷列传》"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公元前111 年,汉武帝置祥制郡,辖 17 个县,范围大约包括贵州省中西部及滇黔桂交界的广大地区。而破解夜郎中心区域的关键—样舸江,至今没有定论。</p><p class="ql-block">贵州南部的"古牂牁"摩崖位于安龙县木咱镇,款识"光绪二十一年冬,兴义府石廷栋志"。贵州北的"夜郎古甸"摩崖位于凤冈县何坝乡,款识"万历丁亥秋九月,见田李将军过此书。"一清一明两将军的两方摩崖,正好反映出关于夜郎的"盘江流域说"和"乌江流域说"两种观点。</p> 西汉羊角扭铜铃 <p class="ql-block">光灿灿的西汉T形柄一字格铜剑</p> 东汉皇帝列表 夜郎大事记 地图上夜郎国的标识 几何纹汉砖 东汉陶牛 <p class="ql-block">抚琴俑</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兴仁交乐的抚琴俑,距今已有2000余年。面部满脸春风,表情生动传神。他膝上的琴和身上穿戴的衣帽,与同时代中原地区人们的穿着服饰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东汉连枝灯高117厘米,底径30厘米,出土于交乐6号墓。连枝灯由底座、灯干、灯枝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底座为双龙盘旋围绕一龟龟背负一铜跪人,高鼻张目,双手扶膝。底座双龙龙首领下至于铜跪人肩臂处,头顶连接灯干。灯千分为三段,自下而上,第一、二段均以双龙交缠为纹饰,龙首分至两侧为浮雕,且龙口分别衔接两侧灯枝,龙身以阴刻线条表示。</p> <p class="ql-block">东汉提梁壶,为国家一级文物。整壶由器身、器盖和提链三部分组成。器身造型为束颈,盘口,扁鼓腹,五棱喇叭形高圈足。肩部饰对称铺首衔环,肩腹部共饰弦纹7条。器盖榫口与壶体卯口套合,盖顶錾刻四瓣汉代常见的柿蒂纹。半球形盖钮,上挂一环,方便提拉揭盖。器盖顶两侧还置对称条形环耳。提链与器肩铺首衔环套接,两侧链环均为16节。这种壶称为提梁壶原因,即是因提链上一般设计有提梁。此壶提梁为半圆形,两端饰龙首衔环,等级非常高,龙首衔环与提链套连,用手握住提梁,便可轻易将壶提起。“壶”这种有腹、长颈、有盖、有系的容器,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p> <p class="ql-block">铜车马</p><p class="ql-block">这辆铜车马,整体青铜浇铸,形象生动,制作精美,是国内发现比较罕见的大型铜车马。铜车马对研究东汉时期南北盘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铜车马整体为青铜铸造,分砂模空心浇筑,采用子母扣衔接、销栓固定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p> <p class="ql-block">“巴郡守丞”鎏金铜印,这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铜镜为青铜质,圆形,镜面微鼓,器形较大,直径23.5厘米,缘厚0.35厘米,重1887克,镜钮直径4厘米,是目前我州发现最大的一面汉代铜镜。纽座饰四瓣柿蒂纹,纹饰间隙处为四字小篆铭文:“长宜子孙”。所谓“长宜子孙”,就是家长希望自己的家业永远发达兴旺,能够世世代代维持子孙优越的生活。中区主纹饰为连弧纹。连弧纹是一种流行于战国和汉代的纹饰,以弧线带连成圈,作为主纹,弧数有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等多种,以八弧最为常见,这面铜镜便是最为常见的八连弧。连弧间隙处为八字早期隶书铭文:“寿如金石,佳且好兮”。同样是典型的汉代镜铭,换成今天就是长命百岁之意。外区云雷纹是以三个同心圆形态显现,共八个,之间以七道弦纹相连。云雷纹内外两侧均环饰象征太阳的芒纹,太阳与云雷共存天际,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p> <p class="ql-block">黔西南州博物馆主要珍贵文物包括:</p><p class="ql-block">抚琴俑‌:反映了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铜车马‌:展示了古代交通工具的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摇钱树‌:象征着古代人们对财富和幸福的祈愿。</p><p class="ql-block">‌连枝灯‌:古代照明工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提梁壶‌:古代饮器,展现了古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一字格剑‌:古代武器,体现了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p><p class="ql-block">这些珍贵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黔西南州博物馆通过这些珍贵文物的展示,让公众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和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展品中,‌抚琴俑、‌铜车马、‌摇钱树、‌连枝灯、‌提梁壶、‌一字格剑等已被列入‌国家精品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览围绕“夜郎国”展开,让人们了解了“夜郎国”及黔西南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