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金银: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原创 天马竞辉文社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p><p class="ql-block"> 2024年08月28日 16:16 甘肃 听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观韶山毛泽东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王金银</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12日,我们全家五口人参观瞻仰了伟人毛泽东故居。</p><p class="ql-block">当一踏入韶山境内时,那青山绿水翠竹掩没的村庄所吸引。我们来了,日夜思念深深爱着您,红太阳升起的地方韶山冲!</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原称上屋场、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旧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为南方农宅形式,坐南朝北偏东,土木结构,泥砖墙、青瓦顶,一明二次二梢间,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后有天井、杂屋,共20间;总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右厢房第一间为餐厅;右厢房第二间为毛泽东父母卧室;右厢房第三间为毛泽东少年卧室。</p><p class="ql-block">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毛主席的印迹。</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于此诞生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毛泽东同志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7年7月,毛泽东同志故居被中宣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四年(1878年),毛泽东祖父于此建有五间半茅屋。</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毛泽东诞生于此。</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四年(1925年),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回到韶山,以“养病”为名,深入群众,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于故居成立了中共韶山支部,毛福轩任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毛泽东回韶山考察农运,于故居召开农运干部和老人座谈会。</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八年(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反动派政府没收,遭到破坏。</p><p class="ql-block">1950年,毛泽东同志故居按原貌修复。</p><p class="ql-block">1951年2月6日,毛泽东同志故居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1952年,重修毛泽东同志故居。</p><p class="ql-block">荷塘,位于毛泽东故居正前方,是毛泽东少年时代游泳玩耍的地方。水面约两亩见方。夏日炎炎,骄阳似火,碧波荡漾,荷花盛开,清香四溢,故名荷塘。</p><p class="ql-block">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p><p class="ql-block">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代伟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铜像矗立在韶山冲广场。这里背衬韶峰,是韶山冲的中心,距主席故居,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都很近。</p><p class="ql-block">主席铜像是按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的,坐西南、朝东北,主席身躯伟岸,双手握书卷,身着中山装,双眼炯炯微露笑容,神采奕奕。铜像高6米,红花岗石基座高4.1米,全高10.1米,铜像重3.7吨。基座上,江泽民总书记专门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大字金光闪烁。主席铜像广场十分雄伟,植有松、柏,而花坛中则植有冬青、山茶、月季等花卉。</p><p class="ql-block">韶山毛泽东故居不仅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风景名胜区,更是一个寓教于乐、乐在其中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感受革命精神的同时也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和美食的诱惑。</p> <p class="ql-block">王金银:刘少奇同志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天马竞辉原创文社</p><p class="ql-block"> 2024年09月15日 16:31 甘肃 听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少奇同志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王金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坐落于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59年,刘少奇故居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刘少奇故居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坐落于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农村民居,为对称形的土木结构、两进两横四合大院,坐东朝西,前临绿水,背靠青山,周围树木参天,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茅屋5间。刘少奇故居共陈列展品200多件,生动地再现了湖南农家的风貌和刘少奇在这里学习活动的部分场景。</p><p class="ql-block">1959年,刘少奇故居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刘少奇故居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屋前有一个较大的晒谷坪,晒谷坪与内院间建有槽门,槽门的门设计得很讲究,可旋转,据说有防盗功能。过了槽门,才算是进了刘家。正堂屋右侧第一间为刘少奇胞兄刘云廷寝室,第二间为刘少奇青少年时代的住处。出此刘少奇卧室可至酒房,这是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在正堂屋的另一侧,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再过去是横堂屋,依次安排有烤火房、厨房、碓房、酿酒房及猪圈、牛栏等杂屋。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p><p class="ql-block">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在这里呱呱坠地,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的正堂屋,供有农家常见的列祖列宗、天地君亲师神龛,还陈列了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一副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被放大挂在显眼位置。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还挂有一张刘少奇与刘云庭、刘允斌、刘爱琴、刘允明的合照。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p><p class="ql-block">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p><p class="ql-block">1980年2月,刘少奇同志平反后,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刘少奇故居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复原,基本上恢复了1961年少奇同志回乡调查在此居住时的情形。</p><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也是人们缅怀刘少奇同志、了解他生平事迹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刘少奇故居作为一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革命传统的红色旅游景点,不仅见证了刘少奇同志从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伟大革命家的历程,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物保护与利用以及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金银:绍兴鲁迅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原创 天马竞辉文社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p><p class="ql-block"> 2024年08月24日 21:04 甘肃 1人听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王金银</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p><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故里有绍兴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祖居、土谷祠、长庆寺、鲁迅笔下风情园、绍兴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是广大游客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p><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故居,为台门形式布局,前后六进,占地580平方米。第一进为台门斗;第二进为平屋和长廊;第三进楼下西侧为鲁迅在绍兴工作时的卧室。第四进为两开间楼房,楼下东首前半间称为小堂前,是鲁迅家用餐、会客的地方。后半间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楼下西首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后半间作过道;第五进为厨房;第六进为三开间平屋,中间有门通百草园。今各进各间均布置原状陈列。百草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为周氏族人共有菜园。园内种植皂荚树、桑树等,有矮墙、水井等建筑。</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清代建筑,在鲁迅故居东约70米处,本是寿氏书房,后改为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时在此入塾。书屋是寿家台门东花厅,坐东朝西,三开间平屋。屋后有小园一,植有腊梅、桂花及天竹等,为鲁迅与同学课余嬉戏之处。</p><p class="ql-block">周家老台门即鲁迅祖居,清代建筑,系鲁迅祖上世居之宅。在鲁迅故居以东70米处,与三味书屋隔河相对。老台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中轴建筑前后四进,从南到北依次为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和座楼,东、西设厢楼。第一进为台门斗;第二进为厅堂,称为大堂前,五开间;第三进为香火堂,五开间,明间为厅堂,东次、尽间为佛堂、客房,西次、尽间为餐厅、客厅;第四进为座楼,七开间,楼下中间为小堂前,东首为书房,西首为卧室。东厢楼为九开间,西厢楼为七开间。今中轴线及东、西厢楼建筑均布置原状陈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草园原为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回忆说:“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内的泥墙根、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等等。</p><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私塾。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鲁迅12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故里是保护和延续绍兴古城的传统风貌的典型,保持小桥流水人家乌篷船的生活意境,体现粉墙黛瓦坡顶青石板的建筑格调,并严格按中国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划定文物古迹、古建筑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行原地、原物、原状保护,使整个环境风貌达到整齐、美观、和谐,从而将孤立的“文物大树”连缀成片,打造成生态型的“文物森林”,体现了绍兴古城保护的完整性,被誉为中国名人故居荣誉保护的范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绍兴鲁迅故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26日,被浙江省文物局确定为浙江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p><p class="ql-block">绍兴鲁迅故居及其周边景点不仅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学成就,还体现了绍兴古城的传统风貌和文化底蕴。游客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感受鲁迅先生的生活气息和文学魅力,领略他那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学者风貌。同时,这些景点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研学实践场所。</p><p class="ql-block">鲁迅不仅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巨匠,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金银:兰州邓宝珊将军的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原创 天马竞辉文社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p><p class="ql-block"> 2024年08月31日 22:04 甘肃 2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州邓宝珊将军的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王金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家花园,简称“邓园”,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广武门后街4号,占地27亩,是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的故居,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革党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邓家花园厅堂整洁、古朴典雅、花木繁茂、争芳吐艳,以芍药、牡丹最为繁盛,桂花、梅花、玉兰、棕榈、仙山等品种数百,花园中假山昂蔚,气势磅礴,宛如置身于炮火连天的抗日前线。将军生前身居要职,但邓家花园布局简朴,显示了爱国民主人士的高尚情操和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邓家花园南部为仿古建筑群,最南面是饰有砖雕的青砖门墙,高人古朴。园中部假山重叠,叠石累累。池里荷叶间喷泉泻珠,游鱼戏水。东南曲折回廊通向—座小院,小院东南侧有一排出檐木结构平房,木雕的窗棂使平房显得清秀古雅,房内置茶几、沙发,墙上挂着名人字画。西部一排平房现辟为游艺室、画室。向北一堵漏窗短墙中间开着一道月亮门,题额“邓园”。院西南一隅为邓家子女住的地方,中间是邓宝珊先生办公和住宿的地方,全院辟为邓宝珊先生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邓宝珊用过的实物。东部为花园,花木繁茂。园北部为邓夫人崔锦琴墓,碑正面是于右任书“邓夫人崔锦琴之墓”,碑背面是廖无佶撰文、金翼乾书的《邓夫人崔锦琴女上暨子女附葬墓碑文》。邓园整个布局采用“园中园”的风格,大园套小园,庭院带花园,层次丰富,富于变化,有小中见大的感觉邓家花园的设计充满了自然美和人文关怀,园内有假山、池塘、照厅、佛堂,花木繁茂,依靠水车引黄河水灌溉,形成了一幅山环水绕、曲径通幽的美丽景象。这个地方不仅展现了邓宝珊将军的爱国情怀,也成为了后人缅怀历史、学习爱国精神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邓宝珊在园内接待过邓小平、贺龙、陈毅、梅兰芳、叶圣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人士。邓小平首次到邓园,观赏一番后慨叹:“这简直就是个茅屋么“。</p><p class="ql-block">邓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2年,当时甘肃督军张广建的副官韩仰鲁购置了清代先农坛,并改建为“仰园”。</p><p class="ql-block">1933年,邓宝珊将军购置了仰园,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私家花园。1941年,邓宝珊的夫人崔锦琴及其子女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中遇难,他们被葬在园内,此后,该园被于右任改题为“慈爱园”。</p><p class="ql-block">邓宝珊将军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曾任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首任省政府主席、省长。邓园不仅是他的故居,也成为了纪念他及其家族的历史场所。1982年,邓宝珊的子女将邓家花园捐献给国家,1985年经过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并更名为邓家花园。此后,邓园不仅作为纪念邓宝珊将军的场所,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兰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园内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同时也是兰州乃至甘肃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外,邓家花园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兰州乃至甘肃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无论是对于历史研究者、爱国教育者,还是普通的游客来说,邓家花园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人们前来参观学习,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邓园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座历史的课堂,提醒我们在欣赏之余铭记历史,珍视和平。对于每一位来访的游客,都是心灵的涤荡和爱国主义情怀的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王金银(天祝):溪口蒋氏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原创 书香怡苑 书香怡苑</p><p class="ql-block"> 2024年09月09日 07:05 甘肃 2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溪口蒋氏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 王金银</p><p class="ql-block">溪口蒋氏故居,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是蒋介石、蒋经国的故居,包括玉泰盐铺、丰镐房、小洋房、乐亭(旧名文昌阁)、妙高台和慈庵等建筑。</p><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蒋氏家族的历史和生活,还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体现了民国时期的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玉泰盐铺:蒋介石出生的地方,现存建筑系1946年所建;</p><p class="ql-block">小洋房为三间二层楼房,西式风格,建于1930年,蒋经国留苏回奉,偕妻方良、子孝文居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丰镐房:坐北朝南,临街而筑,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主要居所。其走廊、墙壁、柱头布满了雕刻彩画,取材于《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说岳全传》以及八仙过海神话,反映了房子主人祈求吉祥如意的愿望,也体现了中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手艺。</p><p class="ql-block">小洋房:位于武岭头东侧,与文昌阁有露天走廊相通,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简洁大方。</p><p class="ql-block">乐亭(文昌阁):建于清雍正年间,后由蒋介石出资重建,成为他们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p><p class="ql-block">妙高台和慈庵:也是蒋氏故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蒋氏家族的生活和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溪口蒋氏故居于199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这里不仅是研究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游客了解民国历史和蒋氏家族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溪口蒋氏故居是一处值得一游的好地方,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喜欢摄影的小伙伴们,都可以在这里收获满满的快乐和回忆</p><p class="ql-block">通过参观溪口蒋氏故居,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分,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从而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使得溪口蒋氏故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和游览。</p> <p class="ql-block">山药蛋派”文学创始人赵树理</p><p class="ql-block">王金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树理故居,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嘉峰镇尉迟村。故居内存有赵树理生前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珍贵遗物。</p><p class="ql-block">赵树理故居为清代建筑,典型的北方农村四合院风格,坐北朝南,大门位于东南角。这种建筑风格体现了当时北方农村的传统居住特色。</p><p class="ql-block">故居现存堂屋3间,东西耳房各2间,东、西屋各3间,西南小房2间。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堂屋、西房为出檐楼道,楼梯置院内。</p><p class="ql-block">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曾外出求学,后投身于文学创作和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赵树理于1925年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他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为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文革”期间,他遭到了残酷迫害,于1970年含冤去世。直到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才为赵树理平反昭雪。</p><p class="ql-block">赵树理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深刻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矛盾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农村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语言朴实生动,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深受广大读者喜爱。</p><p class="ql-block">他开创的“山药蛋派”文学流派,对新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赵树理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包括:</p><p class="ql-block">《小二黑结婚》:这是赵树理的成名作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由而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阻挠的故事。作品通过生动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p><p class="ql-block">《李有才板话》:这是一部以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农村生活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李有才等人物与地主阎恒元等人的斗争故事,展现了农村阶级斗争的复杂形势和农民的智慧与勇气。作品采用板话形式,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p><p class="ql-block">《三里湾》:这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的秋收、扩社、整党、开渠等工作展开情节,描写了农村中先进与落后力量的冲突和农民思想的变化。作品结构严谨、情节连贯、语言生动幽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其他作品:除了上述代表作外,赵树理还创作了《李家庄的变迁》《锻炼锻炼》《实干家潘永福》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都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深入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人民艺术家。</p><p class="ql-block">赵树理的作品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他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是迄今为止写中国农民最为成功的作家之一。</p><p class="ql-block">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人民艺术家他的创作成就和社会影响深远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浏览朱德故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王金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朱德故居</p><p class="ql-block">朱德故居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朱德从9岁开始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屋内按照朱德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朱德及其家人使用过的物品,堂屋门楣上方的匾额系郭沫若亲笔书赠,屋侧的“双柏树”、“琳琅井”是朱德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见证物。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二、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建筑风格为川北民居样式,呈四合院格局,面积为3760平方米,分为4个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整个陈列布展采用了现代多媒体和幻影成像的声、光、电等高科技技术,展示了朱德元帅在青年时期和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的生平事迹及文物,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实物和图片,再现了朱德同志由一个佃农子弟成长为一代伟人的光辉一生。同时,该馆还收藏了2000多件文物。</p><p class="ql-block">三、朱德诞生地</p><p class="ql-block">朱德诞生地位于琳琅水库旁的李家湾。这里本是丁姓地主废弃的一座粮仓,当年朱德祖父朱帮俊佃租了地主丁邱川的80挑田地,并租下了这右侧的房屋做住房。那时,堂屋左右两间歇房分别是朱德祖父母、大伯父大伯母的寝室,正房右边转角处是朱德三叔朱世和、幺叔朱世禄的卧室,里面一间是家里临时煮酒的小作坊,右边横屋第一间是朱德大哥朱代历、二哥朱代凤的歇房和家里丢放零杂东西的地方,下隔壁就是朱德诞生的仓屋,再往下边是厨房和猪牛圈。</p><p class="ql-block">1886年12月1日(农历冬月三日)早晨,朱德就诞生在这间狭窄矮小、面积仅有16平方米的木板仓屋里。直到朱德9岁时丁姓地主逼租退佃,全家才被迫搬离此地。</p><p class="ql-block">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p><p class="ql-block">四、朱德父母故居</p><p class="ql-block">朱德父母旧居位于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一社的柏林嘴名朱家院子,朱德父母故居坐东向西,是清代中叶修建的土墙壁,双椽檩、青瓦顶、宽阶檐四合院古老民居,总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17年,朱德的祖父母、生父母、养父母及刘夫人等在此居住,堂屋门楣上方“人民之光”的匾额是1950年中共川北工作委员会所赠。</p><p class="ql-block">朱德故居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这里见证了朱德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朱德自9岁起便在这座小院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他在这里经历了家庭的艰辛与生活的磨难,也培养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据史料记载,朱德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他勤奋好学,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广泛涉猎历史、地理等书籍。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革命道路的启航</p><p class="ql-block">1909年,朱德离开家乡,远赴昆明求学,进入了云南军事讲武堂。在这里,他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1911年,他出色地完成了学业,并投身于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的洪流中。朱德以其卓越的指挥才干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战场上屡建奇功,逐渐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p><p class="ql-block">走向共产主义</p><p class="ql-block">在俄国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朱德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于是,他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远赴欧洲寻求救国之道。1922年,朱德在德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革命生涯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朱德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考验,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他参与和指挥了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故居的今日</p><p class="ql-block">如今朱德故居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故居内设有纪念馆和陈列室,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献资料,生动展现了朱德同志的光辉一生和丰功伟绩。同时,故居还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和展览,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p><p class="ql-block">朱德故居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更是一段传奇故事的见证。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朱德同志那坚定的革命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走进朱德故居,就是在与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进行心灵的对话;离开朱德故居,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p><p class="ql-block">朱德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朱德同志参加革命70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几个历史时期,经历过许多磨难和险境,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崇敬。毛泽东同志称赞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荣”。这是党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这是人民对朱德同志的最高评价。</p> <p class="ql-block">叶圣陶故居见闻</p><p class="ql-block">王金银</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叶圣陶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中部,东邻朝阳门北小街。该院建于清中后期,原为清内务府掌管帘子库官员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后为叶圣陶先生的寓所,现为其家属所居。</p><p class="ql-block">该宅院为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小如意门一间,硬山合瓦清水脊,门楣有精美的砖雕图案。门内有一字影壁,倒座房三间,门房两间,皆为硬山合瓦皮条脊。一进院北为一殿一卷式垂花门通二进院。二进院北房三间,前带廊,两侧各有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厢房南带耳房各一间;四周抄手游廊,廊子带有什锦窗。三进院有后罩房三间,西耳房两间,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1986年1月21日该院公布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原名叶绍钧,字秉臣,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生于1894年10月28日,卒于1988年2月16日,享年94岁。他出生于江苏苏州,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p><p class="ql-block">早年生活与教育背景:叶圣陶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家境清苦。他早年接受私塾教育,后考入草桥中学(今苏州市草桥实验中学)。中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原因,他开始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并在此期间开始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叶圣陶的文学创作生涯始于早期的新式教学法试验和文言文小说创作。1916年,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并推出了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多篇反映人民生活和命运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新诗等。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编辑工作,先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等担任编辑职务,主编了《小说月报》、《中学生》等杂志。</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战士。他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斗争,支持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曾担任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体裁广泛,包括小说、散文、童话、新诗等。他的作品以反映人民生活和命运为主题,充满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他的童话作品如《稻草人》、《旅行家》等深受读者喜爱;小说作品如《倪焕之》等则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精神赢得了广泛赞誉。</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长期从事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位杰出的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主编了多份重要的文学期刊和教材。他注重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致力于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和卓越文学才华的杰出人物。他的作品以反映人民生活和命运为主题,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文化教育事业和民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楷模和中国人民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叶圣陶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等。</p><p class="ql-block">他在教育领域也有重要贡献,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等职务,对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独创性和系统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叶圣陶的个人品质和职业成就也备受赞誉。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评价他“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教育小说之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