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十天(2024.7.24)</b></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是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定下的。当时老张哥说陕北有一个白云寺什么的,在一个山上,在那里抽签十分灵验,当年毛主席曾经去过这座寺庙。按照他提供的信息,我们开始在手机上寻找。结果一查白云山,百度上立刻跳出了广州的白云山,明显不符合条件。白云山在中国有很多,除了广州白云山至少还知道一个河南洛阳的白云山,那是一个AAAAA级景区,避暑圣地。好不容易找到了榆林佳县的白云山,山上有一座道教建筑群白云观,再查相关资料印证,正是老张哥推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佳县,隶属陕西省榆林市,位于榆林市东南部,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东隔黄河与山西临县相望;西接米脂县,南连吴堡县、绥德县;北邻神木市、榆阳区。佳县是革命老区,也是中国红枣名乡,2020年2月,才退出贫困县序列。</p> <p class="ql-block">早饭后,我们沿着榆佳高速向佳县方向前行。出高速口,行驶没多远,就看到路边的墙上,醒目的写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p><p class="ql-block">《东方红》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人民用以表达对领袖毛泽东主席、对中国共产党由衷的感激之情而创作的颂歌。多少年来,这一颂歌,随着全中国的解放,随着新中国的逐步繁荣、富强、随着人民对毛主席、共产党热爱程度的提高而愈加普及。我们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就是听着《东方红》成长起来的。</p><p class="ql-block">这首民歌原为陕北民歌《骑白马》 。1943年冬,陕西葭县(今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1903-1955)依照《骑白马》的曲调编写成一首长达十余段歌词的民歌《移民歌》 。《移民歌》既有叙事的成分,又有抒情的成分,表达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贫苦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欣悦心情。歌曲编成后由李有源的侄子、农民歌手李增正多次在民间和群众集会上演唱,很受人们欢迎。随后,延安文艺工作者将《移民歌》整理、删修成为三段歌词,并改名为《东方红》,1944年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也就是说《东方红》这首陕北民歌最先就是在佳县唱响的,佳县是颂歌《东方红》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我们抵达白云山景区正门外的停车场时,天下起了小雨,我们先在景区山门前合影。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购票后可以开车上到山顶的停车场,但团队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决定步行登山。</p> <p class="ql-block">佳县白云山位于佳县城南五公里的黄河之滨,因山上建有古迹白云观,山下黄河峡谷风貌奇异而闻名遐迩。白云观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是以古庙为载体的道教圣地。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亲颁圣旨一道,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从此声名大震,当地官民信士大兴土木,营造道观。后经历代续建补葺,建成以道为主,兼有儒、释庙宇54座,各类建筑99处,占地面积200余亩的宏大宫观,并存有建筑、雕塑、绘画、书法、碑碣、音乐等丰富的文化艺术精萃,成为全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黄河沿岸最具影响的宗教旅游区。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白云观为宗教活动场所,1993年公布白云山为风景名胜区;2001年国务院公布白云山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白云山道教音乐被国务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门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步行上山需要爬三百六十余级石台阶,名曰“神路”,是白云山信士步行上山的主要通道。神路的起点便是眼前的这座双柱单跨一楼、庑殿顶石牌坊,上方镶嵌着写有“名山胜景”的匾额。牌坊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它高不过一人,使得朝山的人们不得不俯身而过,以示虔诚之至,故又称低头牌坊。</p> <p class="ql-block">神路十分陡峭,大多数台阶的坡度达到45°。</p> <p class="ql-block">神路的最上边,也有一个石牌坊,四柱三门三楼,双昂五踩斗拱,歇山顶,正面刻题“白云胜境”,背面是“陶冶性灵”。石牌坊的梁、枋、抱鼓上分别雕刻“双龙戏珠”、“八仙过海”、“鲤鱼跃龙门”、“五福捧寿”、“海马来朝”、“犀牛望月”等吉祥图案。石牌坊建于1985年,由当地名师高治耀设计,米脂名匠张嘉漠总领精雕而成。</p> <p class="ql-block">过石牌坊以后,还得走一段上坡路,不过坡度明显缓了许多。我们跨过东升桥,首先看到一座木牌楼。牌楼高约12米,双层飞檐,多层斗拱,上方写着“道法自然”四个大字。这里好像神话传说中的天界之门,向上望去,庙宇林立,错落有致;俯瞰山下,千沟万壑,悬崖峭壁。</p><p class="ql-block">走过木牌楼,再穿过一个门楼的拱形门洞,就到了一个小院。</p> <p class="ql-block">小院的正殿是五龙宫,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带前廊,单檐硬山灰瓦顶,正在修缮。看旁边的牌版介绍,五龙宫亦称五龙捧圣宫,是道教追溯真武大帝脱凡成仙的宫殿,创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殿内供奉着五龙捧圣之彩塑,殿内壁画绘有真武大帝出生、出家、修道、成仙、荡魔、除妖的神话故事和建造白云山道观时发生的种种传闻。两厢配殿为南极、北极祖师殿,供奉着南极、北极祖师。正殿对着的门楼上建有倒座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从五龙宫小院的侧门出来,继续向西大概一二百米的距离,就到了头天门。</p> <p class="ql-block">头天门又称蒙汉庙,硬山式带前廊建筑,是蒙汉两族人民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历史见证,是世世代代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头天门的中间为通道,两侧为护法神,供有正一、黑虎两位灵官。</p> <p class="ql-block">沿一段缓台阶上行,就来到二天门。二天门,硬山式带后廊建筑,门内题匾“恩泽千秋”,左右供有开道神方弼、显道神方相,源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p> <p class="ql-block">二天门前边的台阶北面,有一棵栽植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的迎客松,此树树冠如盖,树叶似云,躬身张臂,喜迎游客,故名“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迎客松的介绍牌版上,有一张以迎客松为背景的相片。画面中一共六个人,戴镜元(左二)、胡备文(左三)、周恩来(右三)、陆定一(右二),1947年10月,老一辈革命家转战陕北时曾在此留影。</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和陆定一,大家都很熟悉,这里不再赘述。简单介绍一下戴镜元和胡备文。戴镜元(1919年~2008年4月),福建省永定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技侦情报工作创始人之一、技侦情报战线杰出的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三部部长,副大军区职离休干部;胡备文 (1916年~1986年) ,江西吉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中央前卫大队长,某局副政委。建国后,曾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从二天门开始,白云山的殿宇便开始密集出现。</p> <p class="ql-block">院子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南边建有点墨廊,为卷棚歇山式建筑,建于1989年,石碑上镌刻有现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赵朴初、高峡、吴三大等人之墨宝;北边有白云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点墨廊</span></p> <p class="ql-block">白云洞原名真人洞,是白云山开山道人李玉风真人修炼之静室。真人羽化后,佳县人塑其像于内,尊以为神,朝夕祭祀。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神宗帝敕封其为白云洞。洞前矗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雕制的石质旗杆一对。</p> <p class="ql-block">从院子西边的台阶上行,穿过一个距形门洞,就到了一个面积不太大的平台。迎面是甶孑(fú jié)祠,甶孑,即鬼王,为管理众鬼之神;右手边,台阶之上坐北朝南的,便是三天门;三天门前为砖砌影壁,影壁后有大型铁质焚香炉,是庙会期间主要焚香处;三天门东侧为七圣楼。</p> <p class="ql-block">因为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叫“甶孑”名字的祠庙,所以特意关注一下。甶孑祠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场所,主要供奉鬼王甶孑大帝,这是太乙救苦天尊在地府的法身。甶孑祠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管理地府中的秩序,特别是在进行施食科仪时,通过设立香案供奉鬼王大帝神位,以此来震慑群鬼,维持秩序。鬼王的形象是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顶救苦天尊圣像,以此来代表其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七圣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为硬山式建筑。七圣,指佳州城隍、河神、山神、土地、福神、禄神、财神,他们虽为掌管一方事务之神,却因各有所掌之物接近民众,旧时信仰普遍,影响较大。</p> <p class="ql-block">三天门建于明代,硬山式建筑,内奉陈奇、郑伦二位元帅,也就是寺院中佛教所言的哼哈二将。门内立有两块草书碑,为明代山西粮道吴宗仪所书。</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天门内的匾额和“哼哈”二将。</p> <p class="ql-block">三天门向北,也就十多米的距离,便是四天门。四天门又称朝圣门,是真武大殿的院门,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悬山式建筑,内供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天神,其信仰源于古代星辰崇拜和动物崇拜。</p> <p class="ql-block">从四天门的北门出来,穿过一个拱形门洞(门洞的正上面便是戏楼),迎面便是一块墨绿色的三龙石雕,三龙石雕的上面,是真武大殿所在院落的汉白玉护栏,栏板一共五块,上面雕刻着不同内容的画面,作品雕刻精美,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真武大殿,是白云山建筑之中心,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白云山道教属全真道龙门派,故两厢配殿为五祖、七真祠,供奉有全真道北宗五祖及教主王重阳的七位高徒。</p> <p class="ql-block">真武大殿,俗称正殿,殿内供奉白云山主神,即威镇北方的真武大帝。大殿分前后两部分,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廊,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卷棚式建筑;后殿进深五间,面阔五间带廊,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歇山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整个大殿平面呈“凸”字形,卷棚与歇山勾连搭顶,覆盖着灰瓦和琉璃瓦,左右廊内放置着石碑。</p> <p class="ql-block">配殿南侧为钟、鼓二楼,铁钟铸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此钟具有退云、止雹、禁恶风、息暴雨的神奇功效。</p> <p class="ql-block">大殿对面为戏楼,戏楼的东西建有药王、瘟神二庙。</p> <p class="ql-block">据院内石碑上的文字介绍,1947年,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在佳县住了整整100天。期间,曾于10月18日、22日(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两次登上白云山,赏古迹、观名胜,尽揽北国风光,感悟传统文化,并指示中共佳县县委要保护文化遗产。毛主席在戏台前与四方群众一起观看晋剧《反徐州》,并在大殿抽签“日出扶桑”。</p> <p class="ql-block">真武大殿的后边,有一座小拱桥,名曰通仙桥,桥的南北两头各有一座木牌楼。</p> <p class="ql-block">跨过通仙桥,就到了三官殿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建于明万历年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周围有廊。三官,指上元一品赐福天官、中元二品赦罪地官、下元三品解厄水官,为主宰人间祸福、考察校对凡人功过是非、从善作恶均会报应的天神。其信仰源于古人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殿内壁画为《三官出巡地狱图》。两厢为六曹森严殿。殿后背墙镌刻有李智盛手书的《道德经》全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配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配殿</span></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的北边是藏经阁院落,院中立有圣旨碑、老子骑青牛雕像。</p> <p class="ql-block">圣旨碑,上刻圣旨全文,下刻《敕建道大藏经阁记》。</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上下两层,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带前廊,因成阁之年九月初九阁上西南梁挺生灵芝九茎,又名“瑞芝阁”。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道观亲颁圣旨一道,亲赐御制《道藏》4726卷,并帑金建阁。阁成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为二层走马楼,“日月凤凰”琉璃墀头。</p> <p class="ql-block">超然阁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上覆绿色琉璃瓦。在整个白云山古建筑群中,确实是一个“超然”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文昌楼坐北朝南,正对着超然阁,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层走马楼。文昌,本指紫微垣中的六颗星,古人视为神座星辰。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科举士子的保护神。其肋侍为天聋、地哑,所谓“闻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天机弗泄也。”楼前是明天启年间栽植的七颗柏树,名曰“七星树”,以应天上北斗七星。</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临着文昌阁,坐西朝东。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三滴水十字歇山式建筑,周围廊。阁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木结构,供奉着民间信仰中的最高天神玉皇大帝;下层为石拱窑洞,供奉太乙救苦大天尊,阁内壁画为《三十二天帝朝玉皇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玉皇阁西,建有马王庙,内奉游牧民族的保护神马王、牛王及水草大王。</span></p> <p class="ql-block">玉皇阁南,为琉璃九龙壁,壁之正面雕有九条彩龙,背面镌刻着《玉皇巡天图》。</p> <p class="ql-block">沿九龙壁旁边的台阶上行,就到了三清殿。</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门前的两根雕龙青铜旗杆分别立在狮子和大象的背上,连同两个滚绣球的石雕狮子,让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前往更远处的道教文化长廊、元辰殿、玉皇庙、魁星阁、聚贤坛参观。而是步行返程,顺道浏览了一下东嶽大殿、碧霞宫、三圣楼、关帝庙、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嶽大殿建于明天启年间,殿内供奉东嶽大帝,即泰山神,为总管天地人间凶吉祸福、生死寿天,主宰幽冥地府十八层地狱之神。</span></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二年(1724年),翰林大学士、吏部尚书,山西省兴县人孙嘉淦倡导同僚友人数十人捐资续建前厅及两厢七十二司配殿。此外,院内还建有本境龙王庙、钟亭等。</p> <p class="ql-block">碧霞宫俗称娘娘庙,是祈求保佑子孙的主要场所。内奉云霄、碧霄、琼霄、眼光、送子五位娘娘。建于明万历年间,改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两厢配殿供奉有糠神、痘神,是儿童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院门为砖仿木过关楼,相传小孩从此经过便可消灾免难、一生平安。</p> <p class="ql-block">三圣楼其实就在七圣楼的北边,刚才急着沿三天门向北参观,所以漏过了,现在刚好补上。三圣,指白云山开山道人李玉风,榆林人;总兵张臣,佳县人;白云山山主,任邱县丞牛登第。他们是白云山道观的建设者、组织者、募捐者。</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年间,硬山式建筑,灯笼式墀头,殿内供奉关圣帝君,即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因其忠、义、勇、威,被世人尊为神,称为“荡魔真君”、“伏魔大帝”。民间有“老爷磨刀”之习俗,即农历五月十三关圣帝君圣诞之日,祭祀关帝,以求天降甘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财神庙</span></p> <p class="ql-block">跨过东升桥,沿着神道小心翼翼的返回到停车场,雨依然下个不停。</p> <p class="ql-block">人员集结完毕,我们驾车前往佳县县城,准备在这儿吃午餐。</p><p class="ql-block">沿着县城唯一的街道一路开到山顶,沿途看到县直机关、服务机构就在街道两边,有些城墙、店铺和小巷的古迹依然可辩,很有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佳县县城位于黄芦二河交汇中的一座悬天石峰之巅,始建于宋,兴于明清。葭州因佳芦河两岸芦苇茂盛得名“葭州”、“葭县”,是一个从《诗经》里走出来的非常有诗意的且名字浪漫的地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964年9月,因“葭”字生僻,才改为佳县。</p><p class="ql-block">历史的佳县地位不凡,这座位于黄河岸边壁立万仞石山上的小山城,左带黄河、右襟芦水、两水交汇,天然护河,雄踞葭芦山巅,三面悬空,虎视黄河,只有北郭与北来山脉相连,依长城,扼大漠,因其险要地形和不可替代的战略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元丰五年,河东转运使孙览与众将商议,在此“垒石而上,山作根基”建一座山城,防范西夏王朝强渡黄河,威逼中原政权。这座山城建成之初叫“葭芦寨”,后历朝历代加修扩建,硬是依山就势在悬崖陡壁建起一座钢浇铁铸般的全蝎状城池,名副其实“铁葭州”。上世纪1947年国共战火重燃,胡宗南围剿陕北,毛主席退出延安,转战陕北,在佳县留下很多足迹,佳县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据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曾在此一览胜景,并面对山下奔腾不息一往无前的黄河,感慨的说: “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p> <p class="ql-block">13点吃过午饭离开佳县县城,直到19点我们才抵达延安市宝塔区北大街丽融广场对面的金圣宾馆,250km的路程,足足用了6个小时。前期从佳县到达米脂县的榆蓝高速入口,都是在千沟万壑的乡村道路间穿行,虽然费力费时,却也领略了黄土高原的地域风貌。</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在南滨路的人行道上观看了延安市夜游大型主题光影演艺《延安颂》。</p><p class="ql-block">《延安颂》以宝塔山为主体,以宝塔西侧的山体崖壁为屏幕,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多种光影表现手段结合,实现与清凉山、凤凰山联动,声光合一、360度环绕演绎,为观赏者带来震撼的视听感受。</p><p class="ql-block">《延安颂》分为《序幕》、《大会师》和《延安颂》三部分,有情有景的描绘了延安的历史,呈现出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顾了中共中央在延安与陕北艰苦卓绝13年的奋斗故事,已经成为延安城市文化的新地标、新名片。演出时间,每晚20:50~21:10。</p> <p class="ql-block">延安的夜景真的很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十一天(2024.7.25)</b></p> <p class="ql-block">早上,几个团友遛弯晨练,来到了宝塔山下,还把合影照发在了我们的旅游群里,引得我心痒痒,于是赶紧起床,也想去看看早上的延安宝塔。</p><p class="ql-block">六年前的春节,当时我还在职场,和家人利用春节假期的三天时间来过一次延安。当时赶到延安时已是傍晚,趁景区下班前的时间来到宝塔下,算是欣赏了冬天傍晚的延安宝塔。</p><p class="ql-block">时值盛夏,又是早上,想必延安的宝塔又是另一番景色了。</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我们来的有晚,赶到宝塔山景区的入口,便离约定的吃饭时间不多了,于是只好拍了几张相片,然后返回。</p> <p class="ql-block">早饭前后,宾馆门口一个中年人给我们推介了延安一日游,说是全程带着我们12个人转悠一天,把市内的几个主要景点全部转到,总费用600元。为了省心,减少各个景点停车的麻烦,我们同意了他的条件。</p><p class="ql-block">他喊来一个同伴,两个七座车带着我们12个人开始延安市内主要景点的旅游。</p> <p class="ql-block">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来到第一个景点,位于清凉山顶的太和山道观。</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亦称太和山,位于延安市城东,隔延河与凤凰山、宝塔山鼎立相望,素有“三山鼎立,太和为首”之称。</p><p class="ql-block">位于清凉山之巅的太和山道观,古称“天山”、“莲花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在太和山顶就修筑莲花城;元丰年间(1078年)道士郇道虚首建道观紫极宫;金大定十年(1170年)延安府兵马都总管任国公米甲撒哈苏重修仙洞北极紫微殿;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设道纪司于太和山紫极宫。建文四年(1024年)明成祖为感神恩,诏令全国各地大兴道观神庙,太和山亦应诏受益扩建。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兴建了真武殿。明万历五年(1577年)延安知府洪济远“卷廉重建”真武庙,殿宇辉煌,招引四方,香火极盛;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了圣公圣母殿。清朝同治年间,太和山庙因战乱略有破坏,光绪年间曾又修复;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延安时,太和山亦惨遭毁坏,仅存大殿一座和祖师铜像、铜钟及山门;建国后,1956年和1960年对太和山进行两次修葺,增修了圣公圣母殿,塑起了彩塑泥像,彩绘了大殿接檐斗拱,使庙貌焕然一新。“文革”中太和山又遭浩劫,仅存有大殿石基和上山石阶的残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进行了拨乱反正,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古老的太和山,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在陕西省道教协会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有识之士根据广大信众的意愿,开始恢复太和道教圣迹的工作。从1985年开始,积极筹措资金,在延安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短短几年间,集资百万元,修复了真武祖师大殿、东西厢房、元辰殿、财神殿、圣公圣母殿等,使庙宇逐步几于往昔。</p><p class="ql-block">太和山古建筑群,在历史上虽经兵火频仍、屡圮屡建,香火一直延年不辍。现在这里松柏掩映,林木茂盛,殿宇栉比,气候凉爽,登临揽胜,如临仙境。这里是延安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延安人民和各界人士游览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在清凉山顶的真武殿后边,带领我们一日游的开车师傅给我们客串了导游。他告诉我们,位于陕北的延安城,倚山傍川,城市不规则地分布在黄土高原腹地。有人把延安形象地概括为: “三山对峙,二水襟围”。“三山”即清凉山、凤凰山、宝塔山;“二水”即延河、杜甫川河(南川河)。三山之中,数清凉山海拔最高,是1137.6米,宝塔山和凤凰山的海拔分别是1135.5米和1132米。所以站在清凉山顶看延安城全景效果最好。</p><p class="ql-block">接着,他指着对面的宝塔山,问我们整个山体像个什么形状?看我们满脸疑惑的样子,他并没有随即揭晓答案,而是继续讲解。宝塔山古称嘉岭山,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延安宝塔(岭山寺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宋代、明代曾予以修葺,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延安宝塔为八角九级楼阁式砖塔,高44米,最初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震慑泛滥的延河水,就是所谓的“宝塔镇河妖”。宝塔山的最高处,上边矗立着的是摘星楼,据说曾是范仲淹等镇守延州时的观察所,故名望寇台。夜幕降临繁星闪烁时,站在这里好似伸手可摘星辰,故名摘星楼。</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他揭晓了刚才问题的答案。整个宝塔山就像一个乌龟。摘星楼位于宝塔山的峰巅,也就是龟背的位置,宝塔立于龟头之上,对着从北向南而来的延河和从西向东的南川河的汇合处。</p><p class="ql-block">滚滚延河自北而来流经延安城时,在三山交界处,接纳从西向东的南川河,然后神奇地拐了一个弯,近乎直角的流向东方,形成一个大大的“人”字,有人风趣地说: 这昭示着这里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1937年,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延安,这座古塔也焕发了青春,成为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熊熊火炬和航标灯。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p><p class="ql-block">关于凤凰山,他倒没有说出什么新意,形状也看不出来像凤凰。资料上介绍,凤凰山乃延安“四大名山”之一,因“叶生吹箫引凤”的传说而得名,古往今来堪称延安一大名胜之地。</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真的挺像一个乌龟的。</p> <p class="ql-block">对面便是凤凰山,也称西山,因山形似凤凰展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得名于佛教教义,意为从世俗轮回中解脱出来到达清凉的涅槃理想境界。该山雄峙延安,山势巍峨,有十八洞、二十四景、四十余处摩崖石刻,世称“金仙胜景”,历来为延安第一名山。</p><p class="ql-block">清凉山还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摇篮。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和新华书店都设在这里,人们把清凉山誉称“新闻山”。陈毅曾挥毫赋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还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清凉山上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表现了共产党员为了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清凉山当之无愧为中国革命名山。</p><p class="ql-block">我们此次参观的只是清凉山顶的道观,清凉山南面的景点以及延安时期的“新闻山”部分,依然无缘相见。</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前往一日游的第二个地点,王家坪革命旧址。</p> <p class="ql-block">王家坪革命旧址,是1937年8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驻地,是延安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的军事决策指挥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王家坪依山傍水,当年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旧居和中央军委机关旧址分散其间。延安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指挥人民军队,有力开展了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有力应对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1947年3月18日,国民党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率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从这里撤离生活和战斗了十几个春秋的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从此,开始走向新中国的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家坪革命旧址示意图</span></p><p class="ql-block">王家坪革命旧址分为南北两院。其中,南院主要有中央军委礼堂、毛泽东旧居和军委总政治部办公地等;北院主要有中央军委会议室、朱德旧居、彭德怀旧居、军委作战机关办公地等。1957年王家坪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军委礼堂位于南院,建于1943年,为砖土木结构的平瓦房建筑,正面有一舞台,可容纳200余人。1945年8月15日,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举行大会,庆祝抗日战争胜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军委礼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是中国共产党对军队进行政治、思想、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导机构。1937年10月10日,为统一和加强对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中央军委决定在延安重新成立军委总政治部,对外称八路军政治部,驻地由凤凰山麓迁到王家坪。任弼时、毛泽东(代理)、王稼祥、刘少奇先后任或代理主任,谭政、傅钟、程子华先后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军委总政治部继承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的原则,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发挥了党的政治工作的优势,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军委总政治部离开王家坪随党中央转战陕北。</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旧址现存会议室一间。2007年由原总政治部重新投资予以修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央军委警卫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家坪毛泽东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先后两次在此工作和生活,第一次是1945年12月中旬至1946年2月中旬,第二次是1947年3月中旬。重庆谈判返回延安后,毛泽东因疲劳过度,于11月中旬住院。12月中旬出院后,党中央安排他到王家坪休养。在此期间,他认真思考国内与国际形势,指导人民军队由抗日战争向国内革命战争的战略转变,发表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许多重要文章、谈话。1946年2月中旬,毛泽东迁回枣园,偶尔也回到这里办公、会客。1947年3月12日,为便于指挥作战,毛泽东再次搬到这里。16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关于边区各部队保卫延安的部署命令。18日晚8时,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从王家坪出发,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毛泽东旧居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王家坪毛泽东旧居里的几张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周恩来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主要负责部队干部的考察、任免、派遣和调动。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要求,总政治部组织部及时推荐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配备到各敌后抗日战场,发展补充党的新生力量,加强军队干部的组织纪律,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方强、胡耀邦先后任组织部部长并在这里办公。</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周恩来由枣园移住这里,协助毛泽东做了大量部署保卫延安和战略转移的工作。18日晚8时,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从这里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p> <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桃林公园修建了平整的运动场、篮球场、俱乐部等,方便大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每到周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也常来桃林公园,同大家一起活动,十分热闹。</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毛泽东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1946年正月十五,延安人民群众给毛泽东送来“人民救星”的金字匾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冈野进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冈野进,原名野坂参三,是日本共产党的创建者和领袖之一,由于在国内领导反战运动,曾多次被捕。出狱后,野坂参三被任命为日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1940年3月,野坂参三随周恩来、任弼时从莫斯科来到延安。到延安后,他化名“林哲”并将自己的日本名字改为“冈野进”,任八路军总政治部顾问,参加创建和领导日本工农学校和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支部,从事对侵华日军的宣传和对日军俘虏的教育工作。1943年7月,冈野进在延安发表《告日本士兵书》,号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日本人民政府;1945年4月,冈野进以日共代表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建设民主的日本》的演说,阐明了日共反对军国主义的坚定立场。抗战胜利后,冈野进于1945年9月离开延安回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防空洞</span></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飞机多次轰炸延安,为了防备日本飞机轰炸,中央军委组织工作人员与绥德、米脂县的石匠,共同开凿了此防空洞,洞长50米,宽1.2米,高1.8米。洞顶向上连通两层瞭望哨,随时可以观察敌机轰炸情况和外部环境。洞内开凿了十几平米的空间,作为中央军委领导防空期间的办公室。1941年,叶剑英总参谋长由重庆返回延安,曾在此居住了一个多月。1947年,胡宗南部进攻延安时,毛泽东也曾在此洞防空和办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稼祥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初,王稼祥在此居住,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兼代八路军政治部主任。11月,增补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协助毛泽东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39年1月,兼任中共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和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1946年2月由于伤病复发,从王家坪离开延安,再次赴苏联治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于1940年9月成立,会址初设文化沟(今大砭沟)内。1942年夏移往这里,此前,这里曾是中央军委机关合作社和军人俱乐部。</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延安侨联俱乐部的所在地,延安侨联经常在这里举行报告会,联欢会和文化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延安侨联由这里撤离延安,迁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附近的李家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央军委参谋部通信班</span></p><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中央军委非常重视通信部队的建设,适时健全和加强对通信兵领导机关军委三局及其直属单位,以及八路军、新四军通信分队的建设,从而有力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各战略方向的高效指挥。</p><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毛泽东在此接见军委通信学校全体干部、学员并讲话,指出:通信工作是党和军队的耳目,没有通信联络,军队打不了胜仗。过去你们做了很多工作,有很大成绩,今后你们还要做出更大的成绩。毛泽东还说:许许多多卓越的功绩都是无名英雄创造出来的,而做无线电工作的、当教员的都是无名英雄。他的讲话给了学员很大的鼓舞。</p> <p class="ql-block">在王家坪旧址的南院,我们参观了半个小时,接着来到了北院。</p> <p class="ql-block">这间小瓦房是中央军委会议室,也是军委作战研究室。延安时期,党中央、中央军委经常在这里举行例会,研究作战问题,许多重大战役战斗、重要军事行动的决策指挥都和这间小小的会议室密不可分。抗战时期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美军观察组都曾到访。</p> <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美国特使马歇尔在周恩来、张治中的陪同下飞抵延安,受邀专门来到这间会议室。当他看到房间的布设后大感惊奇,感叹共产党领导百万大军的统帅部却只有这么小。毛泽东告诉他: 我这个统帅部,只发布作战命令,其他什么也不发;要衣服没有,要粮食也没有,要钱也没有,要枪要炮也没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彭德怀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彭德怀旧居这个小院是延安时期中央军委参谋机关驻地,萧劲光、滕代远、叶剑英、李涛等先后在这里工作生活。</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3日,为指挥延安保卫战,保护党中央转战陕北,彭德怀由枣园搬到这里。18日晚,毛泽东和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安全撤离后,彭德怀继续指挥作战。19日拂晓,在一切部署停当以后,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兵团的指挥机关,从王家坪后沟翻过山头,向东北方向撤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彭德怀旧居里的陈设及珍贵相片</span></p> <p class="ql-block">这几间屋是彭德怀在延安图片展览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朱德由杨家岭移住这里。1945年8月,朱德由此移住枣园。在此期间,朱德就住在这里办公,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根据地的抗日战争。为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朱德亲自指导南泥湾的开发工作,推动大生产运动,培育和倡导“南泥湾精神”。在党的七大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系统总结了党领导武装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经验,详细阐述了人民战争的基本特点。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朱德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当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朱德为中央军委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旧居里的陈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在延安图片展</span></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延安城北王家坪,与王家坪革命旧址相距很近。纪念馆主题建筑设计吸取陕北传统民居建筑元素,借鉴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边区政府参议会礼堂建筑风格,外观简约,造型典雅,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新馆落成于2009年,馆名为郭沫若1971年来延安参观时题写的手迹。2004年,该馆被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集体”;2008年5月,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主体建筑入选“新中国成立60年全国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2011年,“延安革命史”基本陈列入选“全国十大基本陈列特别奖”;2022年,纪念馆基本陈列“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平坦开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纪念馆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着毛泽东铜像,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高瞻远瞩,浩气凌霄。铜像由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纪念馆大厅里的群雕</span></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开放有《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铸魂---延安时期从严治党》《伟大长征 辉煌史诗》《强基---延安时期党的组织建设》《不忘来时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5个大型专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面积达10677平方米,展线长度为1200米,共展出珍贵文物2021件(组)、照片900余张,展览有红军长征胜利到陕北(雕塑)、整风学习、“窑洞对”、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大生产、群星璀璨(场景)、干部学习、转战陕北(雕塑)、1973周恩来回延安、组雕“旗帜”“窑洞对”等艺术品场景26项,有直罗镇战役(3D裸眼技术)、瓦窑堡会议、红色电波、延安时期的对外交往、延安文艺座谈会、马栏纸动态制作流程、投豆选举等科技多媒体互动展项40项。<b>展览共分为 :<u>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 、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和“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u>七个部分</b>,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延安和陕北十三年领导全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历史。</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1年,延安革命纪念馆现拥有馆藏文物3.6万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其中,一、二级文物有1700余件,延安时期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100余种。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的藏书、手迹石刻及办公和生活用品。这些是其中的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在广场合影。然后前往杨家岭革命旧址。</p> <p class="ql-block">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旧址。司机把我们拉到了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东门,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继续指导敌后抗日战争,领导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此期间,毛泽东曾写下《整顿党的作风》《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等光辉著作,并会见了南洋侨领陈嘉庚、艾青等著名人物。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159篇文章,其中有40篇是在杨家岭完成的。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发展成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9年12月,被正式评为全国A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统战部成立于1939年1月,职责是负责调查和研究各党派、友军及少数民族的情况;具体研究国民党及其他党派与各地驻军政权对我党我军的态度,提出适当对策,指导对各党派、各友军的统一战线工作等。</p><p class="ql-block">1944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城市工作部,主要任务是领导敌占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8月撤销统战部,工作划归城工部。</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城工部撤离延安。1948年9月在河北平山县改名统战部。1949年3月底,统战部迁往北平。</p><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的中央统战部,设有友党科、友军科、非党干部科、社会统战科、总务科等。</p> <p class="ql-block">离开统战部旧址,我们向西走,看到不少人在一个石凳石桌前围观。走近一听,原来是一个团队导游正在给游客讲解,说这里是毛泽东与斯特朗谈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泽东和斯特朗谈话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这里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同她就国际国内形势作了重要谈话。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和解放日报社社长余光生任翻译。毛泽东在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他说:“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这个谈话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p> <p class="ql-block">这是刘少奇旧居和里面的陈设。1942年底,刘少奇由华中回到延安后住在这里,1943年3月,中央机构调整后,任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组织委员会书记,兼中央研究局局长,并分工负责华中工作。他在七大会议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统一全党的力量去争取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刘少奇由此移住枣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家岭毛泽东旧居(1938年11月~1943年10月)为3孔坐北面南的接石口土窑洞。1938年11月,毛泽东由凤凰山麓移住这里。在此期间,领导了延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制定了度过抗日难关的十大政策,写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在接见中央党校学员时,指出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性。为了克服物质困难,他以身作则,开荒种地,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3年10月,毛主席由此移住枣园。</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旧居里的陈设和珍贵照片。</p> <p class="ql-block">朱德旧居的小院与毛泽东的小院相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旧居(1940年5月~1941年3月)</span></p><p class="ql-block">1940年5月,朱德由太行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后住在这里,协助毛泽东领导抗战,着重抓了边区的经济建设。他视察工厂,踏勘荒沟,提出了经济发展规划,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等文章,指挥359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政策”,使其成为“发展经济的前锋”。</p><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朱德由此移住王家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旧居里的陈设及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旧居,也是一个单独的小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恩来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周恩来由重庆回延安后住在这里。后因骑马意外受伤后前往苏联治疗。1940年3月返回延安,随后前往重庆,继续主持南方局的工作。1943年7月,再次离渝返延。当时,正值延安整风运动转入党的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的阶段,他在中央党校作了《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参加了六届七中全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恩来旧居里的珍贵照片和陈设</span></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办公厅建于1941年,其状如飞机,亦称“飞机楼”。一层的北翼为中央图书室,南翼为中灶饭厅;二层是任弼时、李富春、王首道等的办公室和会议室;三层是政治局会议室。</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中宣部在此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有近百名文艺工作者参加。毛泽东到会并作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决了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实际同群众相结合等一系列根本问题。</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于1942年落成,长35米,宽30米,可容纳千余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型建筑。1945年4月至6月,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七大历时50天,参会代表755名,会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认真总结党成立24年的经验,制定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选举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委员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p><p class="ql-block">中央大礼堂的东边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中共七大参会代表的名字。西边“中央大礼堂”五字系康生所题。</p> <p class="ql-block">走进中央大礼堂,里面的陈设仍然保持着当的风貌。主席台正中是毛泽东、朱德的巨幅画像;会场后面墙上,悬挂着“同心同德”4个大字;两侧墙上悬挂4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内的游客很多,多数游客都会选择在这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用了一个小时参观游览了杨家岭革命旧址内的主要地方,其他如中央党务委员会旧址,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旧址,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旧址,陈云旧居,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旧址都没有走到。</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前往一日游的最后一个地方---枣园。</p> <p class="ql-block">枣园革命旧址为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这里原为驻陕北军阀国民党军八十六师师长高双成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被称为革命年代的“中南海”。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期间,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 。</p><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枣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枣园革命旧址导览图</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枣园革命旧址的东南门免费进入。放眼望去,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环境优雅。一条沟渠从院子中间穿流而过,旁边的牌版上介绍说是“幸福渠”。</p><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29日,由边区建设厅工程师丁仲文设计,群众集资与政府资助修筑的裴庄渠建成并正式放水。渠长6公里,可灌溉枣园周围五个村庄1400亩地。水渠修成后,使靠天吃饭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给群众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因此,群众称它为“幸福渠”。</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中央军委枣园作战室旧址。</p> <p class="ql-block">1943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迁住枣园办公后中央军委作战部第一局派出精干参谋在枣园开设作战值班室,负责人为王政柱。</p><p class="ql-block">枣园作战室积极搜集日军和国民党情报,分析军事斗争形势,研究战局发展态势,编辑作战指令,全力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了解全国战况、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依据,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动撤离延安,枣园作战室也完成其历史使命,工作人员遵照军委决定,分别随中央前委、工委、后委等转战陕北,执行新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共中央行政办公室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中央办公厅行政处成立于1943年3月,处长邓洁。1945年9月,中央决定设立行政委员会,行政委员会委员有邓洁、曾三、李质忠、许子祯、唐彬、赖祖烈,主任先后为邓洁、曾三。下设枣园办公室,主任师哲,行政处处长邓洁,秘书处处长曾三。主要负责中央书记日常行政事务,完成书记处书记委托事宜。1947年3月,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行政处跟随党中央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前往华北。</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在室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前,右手边便是中共中央机要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中央机要科随中央进驻延安,邓颖超、陈琮英、刘英、李金德先后担任科长。1942年4月4日,中央决定成立机要管理委员会,康生、叶剑英、王首道、李质忠担任委员。同时,组建中央机要局,康生兼任局长,李质忠任副局长,下辖中央机要科、军委机要科、情报机要科。很多重要的电报收发都在这里,另外也有谍报人员的管理职能,里面有的房间原状陈列,有的房间开辟为展室,用照片和实物展览着我党机要工作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于1941年建成,坐落在枣园中央,周围比较开阔,绿草如茵。它即是书记处会议室,也是中央书记的餐厅和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除了开会外,这里也搞舞会和放电影。春节期间,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在这里接待来拜年的群众秧歌队。大生产运动中,在此举行过纺线比赛,抗战胜利时,我军受降和配合苏军作战的七道命令在这里签发。1945年8月25日,中央政治局在此彻夜开会,研究通过了毛泽东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决定。</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管理局(1941~1947.3)是延安时期负责中直和军直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专门机构。</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管理局旧址现辟作“中央管理局在延安陈列展”室。</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枣园领导人居住区前,可以看到当时中央五大书记(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p><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五大书记意气风发,神采飞扬,他们容光焕发的神情,透露出即将建立新中国的喜悦,那种自信的豪情让人振奋,给人力量。</p> <p class="ql-block">五大书记铜像的东边,依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五个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我们首先来到任弼时旧居,这是一座三孔窑洞,左边两间是人任弼时同志的办公室和卧室,右边一间辟作“任弼时在延安图片展”室。</p> <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16日,任弼时到达延安,洛川会议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出师华北。1940年3月回国后,参加书记处工作,兼任中央秘书长,筹备“七大”,负责陕甘宁边区与晋西北的工作。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后,进入中共核心领导集体,为中央机关正规化建设和边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任弼时由这里撤离延安,转战陕北,担任中央直属纵队司令。</p> <p class="ql-block">在任弼时旧居的西北方向,有一排四孔面南石窟,西边的两孔为周恩来旧居,东边两孔为张闻天旧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枣园周恩来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1944年12月,周恩来由杨家岭迁到这里。为商谈废除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等问题,曾九次奔波于延安和国统区之间。抗日战争胜利后,和王若飞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经43天的艰苦斗争,国共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1月,由于国民党召开伪国大,一手关闭了谈判的大门,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南京撤回延安。</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3日,移住王家坪。18日,同毛泽东一起撤离延安,转战陕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闻天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张闻天曾先后在凤凰山麓、兰家坪、杨家岭居住。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干部教育部部长、马列学院院长等职。延安整风运动中,他带领调查团赴陕北绥米地区和晋西北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写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报告。在此居住期间,主要从事理论与政策研究工作,著有《中国革命纪事》等书。</p><p class="ql-block">1945年10月20日,张闻天由此去东北工作。</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个没有标注名称的小院,我们来到了毛主席在枣园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枣园毛泽东旧居为坐北朝南的一排五孔石窟洞,窑洞的最东边有一个防空洞。</p><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毛泽东由杨家岭迁到这里。在此居住期间,继续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主持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许多个夜晚,毛泽东伏在小油灯下,通宵达旦,奋笔疾书,写了《学习和时局》、《论联合政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著作。因此后人便用“枣园的灯光”比喻毛泽东等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和所取得的辉煌业绩。</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和民主,避免内战,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为实现又一次历史转折争得了主动权。</p><p class="ql-block">1945年12月,移住王家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主席旧居内的陈设及墙上悬挂的珍贵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在毛泽东旧居东面,也要一个小院,这里是朱德和王稼祥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德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朱德由王家坪迁到这里。在抗日斗争向国内解放战争转变的历史关头,他肩负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司令的重任,协助毛泽东处理军机大事,签发了《命令冈村宁次投降》等指示、命令。1947年元旦,发表《一九四七年十大任务》的广播词。院中有一石刻棋盘,工作之余常与工作人员对弈。年届六旬不觉老,被人们誉为“青年领袖”。</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由此撤离延安。枣林沟会议后任中央工委副书记,前往华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稼祥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离开朱德和王稼祥旧居的小院,下行右转,就来到彭德怀和刘少奇在枣园的旧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彭德怀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彭德怀是1943年9月从前线回到延安,10 月由杨家岭移住枣园。彭德怀在此居住期间,积极协助毛泽东、朱德等指挥华北战场,并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代表中央军委起草了许多重要电文。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彭德怀与中央军委制定了保卫延安的战略部署,挫败了国民党突袭延安的阴谋,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47年3月2日,彭德怀为方便与毛泽东、朱德等研究部署党中央西北战争的作战方针,从枣园移住王家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少奇旧居</span></p><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刘少奇由杨家岭迁到这里。他协助毛泽东领导整风运动,参加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在“七大”,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毛泽东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期间,刘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中央工作。根据时局变化,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2日,同朱德、任弼时等一同撤离延安,前往子长县。枣林沟会议后,任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前往华北地区。</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刘少奇旧居向外走,我注意到幸福渠边的空地上,一个少先队员在模拟讲解着枣园革命旧居,前边站着的是她的指导老师。</p><p class="ql-block">从小女孩稚嫩的声音里,我们听出了孩子嗓音特有的甜蜜和热情,枣园的故事乃至延安的精神不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进行着传承吗?</p> <p class="ql-block">走在绿树成荫的甬道上,感受着这个风景优美的山城园林的秀丽幽雅,刚刚参观过的革命旧址,如电影一样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幸福渠见证了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作战室搜集的军事情报以及作出的作战指令为中共中央和军委制定战略部署提供了依据;行政办公室保证了中央书记处日常行政事务的完成;机要局保障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与各抗日战场和地下党组织之间的密码通信联系;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见证了赴重庆谈判的重要决定以及为群众服务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转变……</p><p class="ql-block">枣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中国革命的见证,背后都有感人的革命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前来瞻仰、追忆。</p><p class="ql-block">有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两个地方非去不可:一个是首都北京---国之心脏;一个是圣地延安---民之魂魄。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政府所在地,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我们用了六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延安一日游。午餐后,大家回宾馆休息,准备晚上去观看演出。</p><p class="ql-block">一想到两次来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都没有安排参观,便有些心不甘。再说宾馆离凤凰山旧址只有800m,不去,确实可惜,无非是牺牲一些休息时间。最终我下定决心,独自前往。</p> <p class="ql-block">途经凤凰文化广场。广场中央的火炬雕塑是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于二零一五年十月,党中央到达陕北八十周年时建立的,以彰显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激励延安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再创辉煌。</p> <p class="ql-block">凤凰山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城西北角的凤凰山山麓,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p><p class="ql-block">凤凰山革命旧址占地16.2亩,是中共中央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期间的驻地,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旧居和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部、中共中央机要科旧址,共计有窑洞12孔,平房55间和石凿防空洞一处。1961年,凤凰山革命旧址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凤凰山革命旧址被中宣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凤凰山革命旧址入选第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0年,凤凰山革命旧址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馆类设施和遗址类名录名单。</p> <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从保安(今志丹县)到达延安后,先住在李家石窑,后搬住吴家院。吴家院是一个两进院落,一进院落稍微宽大,西边是秘书室,东边是灶房和厕所;第二进院落是毛泽东旧居,为一排4孔石窑,窑洞左起第二孔是办公室兼卧室,第三孔是会客室,第四孔是书报室。</p><p class="ql-block">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出席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白区工作会议、六届六中全会、洛川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接见了史沫特莱、白求恩、柯棣华、卫立煌等中外人士和访问团体;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反对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其中收入《毛泽东选集》(1-4卷)的有16篇。</p><p class="ql-block">1938年11月20日,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毛泽东由此移住杨家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泽东旧居内的陈设和部分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来凤凰山革命旧址参观的游客很少,好不容易碰到了一对夫妇,特意请他们给拍了张在毛泽东旧居前的相片,作为留念。</p> <p class="ql-block">凤凰山防空洞位于凤凰山旧址西北角,为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使用的第一个防空洞,该洞洞深6.8米,宽6.5米,高2.6米,原为一佛教石窟。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首次轰炸延安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是在这里防空袭的。此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即由凤凰山麓迁至城北的杨家岭。</p> <p class="ql-block">据防空洞内的牌板介绍,从1938年11月20日起,至1941年10月26日止,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共对延安进行了17次的狂轰滥炸,总计投弹1690枚,炸死214人,炸伤184人,炸毁公共房产1176间,过街戏楼10座,牌楼10座,石洞5座,民房75间,炸死牲畜197头,炸毁各种粮食34.5万余斤,共造成损失折合边币282126万余元。此外,日本飞机还对陕甘宁边区境内的富县、甘泉、延长、延川、清涧等县城进行了轰炸。</p><p class="ql-block">日本飞机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狂轰滥炸,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所在的吴家院的南边一共有两座院落。第一个院落是中共中央机要科旧址;第二个院落是红军总参谋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1937年1月13日中央机要科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p><p class="ql-block">机要科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部门,是党的咽喉命脉。中央的号令都是通过他们传向各个方面的。机要科初到延安时,既是中央机要科,也是中央军委机要科,科长仍是中央苏区就担任机要科长的邓颖超。后来由叶子龙接任,李质忠任副科长。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后,机要科撤出延安城,迁往八路军总部驻地王家坪。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分别成立了中央机要科、中央军委机要科和中情部机要科。中央机要科设一个电整股,负责保管、整理和誉抄我党我军历史上所有的往来电报。还设有三个译电股,分别联络华北、华中各个抗日根据地,也就是八路军、新四军所属各部以及东江纵队和国统区、敌占区的地下组织。1943年中央决定精简机构,把三个部门合并为中央机要科,驻杨家岭,归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领导,李质忠任科长,曾三任协理员。</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中央机要科随中央撤离延安。</p> <p class="ql-block">这个院落是红军总参谋部旧址。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里是红军总参谋部驻地。正面3孔石窑洞分别住过刘伯承、萧劲光和滕代远等,右边5间瓦房是参谋部的作战研究室。在此期间,总参谋部部署了清剿边区境内土匪的工作,还为红军改编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红军总参谋部改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全面抗战初期的许多军事决策就是在这里研究部署的。1938年11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迁往王家坪。</p> <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13日,朱德从保安(今志丹县)到延安后住在这里。院落内坐北朝南的3孔窑洞是朱德、周恩来旧居,左起第一孔窑洞是办公室,第二孔是会客室,第三孔是寝室。</p><p class="ql-block">朱德在此居住期间,先后参加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白区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会见了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德前往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所在地陕西泾阳县云阳镇。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朱德任总指挥,率部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指挥对日作战。</p><p class="ql-block">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于1937年4月2日回到延安,在这里住了3个多星期。期间,多次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受中央委托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与蒋介石谈判经过和我党对各方面策略方针向共产国际的报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凤凰山麓朱德、周恩来旧居里的陈设</span></p> <p class="ql-block">朱德、周恩来旧居院落的西屋,现在辟作白求恩图片展室。</p> <p class="ql-block">东屋是售卖纪念品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凤凰山路革命旧址,对毛主席进驻延安后的驻地便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梳理一下,大致顺序是这样的: <b>❶</b>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张闻天、朱德等进驻延安,当晚下榻在延安抗日救国会驻地罗延贞院。19日毛泽东离开罗家院,住进凤凰山下李建堂的石窟里。6月下旬,毛泽东移居200米远的吴家窑院,即现在开放的<b>凤凰山麓毛泽东旧居</b>;<b>❷</b>1938年11月20日,因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毛泽东离开凤凰山麓旧居移住<b>杨家岭</b>;❸1943年10月,毛主席由杨家岭旧居移住<b>枣园</b>;❹1945年12月,毛主席离开枣园移住<b>王家坪,</b>直至1947年3月18日晚8时,毛泽东率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从王家坪出发,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在1945年12月~1947年3月18日期间,1946年2月中旬至1947年3月12日,毛泽东迁回枣园,偶尔也回到王家坪办公、会客。</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打车前往宝塔区的延安红街圣地广场,在《再回延安》剧场,观看了一部红色主题行进式情景体验剧。</p> <p class="ql-block">《再回延安》是由国内知名导演张冬、丛明玲创作的大型沉浸式演出,以“爷爷”刘宝顺的日记为线索,讲述长征路上某红旗班翻雪山过草地,用生命护送红旗到达延安的故事,倒叙的方式将观众拉回战火纷飞的红色年代。作为国内首部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不同于以往剧场 “坐着看”,而是采取新型观演形式---行进式体验的“走着看”。一场400余位观众,缓步体验“活的”红色文化。一部剧四幕分设在四个不同的空间: 第一幕“一间记忆的博物馆”以48把悬椅为主要舞美道具打造场景;第二幕“一簇燎原的星火”以近万根麦穗组成的麦田舞台;第三幕“一条漫漫的长征路”主要以雪山冰凌、草地展现长征路的艰苦卓绝;第四幕“一面不朽的旗帜”展开一面242平方米的红旗。</p><p class="ql-block">演出期间,每一幕结束,观众都要随着剧情转场,感受不同场景、不同年代的故事延续。置身剧场,观众和演员零距离,仿佛自己也是一名战士。进行到攀爬党岭雪山这一幕时,寒风呼啸,大片雪花乱飘,舞台上战士们饥寒交迫,毅然决然向顶点攀爬。台边的观众在现场真实风雪的环境中,与演员一起体验着风吹雪飘的艰辛。空中敌机多次的轰炸,在《黄河大合唱》激昂宏伟的节奏里,炮火逼真,烟雾弥漫。刘宝顺勇敢地扛起象征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红旗,在人群中呐喊:“学生不会倒下,工人和农民不会倒下,我不会倒下,六万万中国同胞不会倒下,让我们和敌人血战到底!”有力台词与大气舞美结合,让人瞬间泪奔。演出最后,革命胜利,伴随着歌曲《东方红》空中展开一面巨型五星红旗,红旗缓慢下降快要触达观众的头顶时,背景音号召大家伸出双手,触摸鲜艳的五星红旗。这一幕是全场高潮,观众们真切感受到了经过艰难斗争后来之不易的胜利。这一刻是幸福的,是激动的,是骄傲的。</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特意和主持人,也就是剧情里担任独白的刘宝顺的孙子合影,对他的精彩演出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再回延安》常态演出每天4场,时间分别为10:30—11:35、13:00—14:05、17:00—18:05、19:00—20:05,五一、十一、7月、8月增加21:00—22:05场。演出的成人票价格为238元,学生和延安市民享受99元的优惠价。</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次观看演出,11个大人总票价800元,是宾馆前台陪着我们到现场拿到的正规演出票,这个票价和一同观看的其他游客从导游手里拿到的150元,还是优惠了很多。如果你去延安旅游,想观看《再回延安》演出的话,记得一定和导游或者宾馆前台搞搞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十二天(2024.7.26)</b></p> <p class="ql-block">今天就要离开延安了。早上,我特意起了个大早,为的就是到延安宝塔下看看。</p><p class="ql-block">“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名句热情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现如今中外游人来到延安,无不登山凭眺,纵览圣地全貌。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p> <p class="ql-block">站在巍巍宝塔山下,俯瞰滚滚延河水以及沐浴在清晨阳光里的高楼大厦,遥想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多少热血儿女跋涉千里,来到延安,去实现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现如今的延安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整齐清洁的水泥大道,五光十色的广告彩灯,琳琅满目的名优商品,还有那南腔北调的旅客游人,红火热闹的风味小吃,招摇过市的红男绿女,大呼小叫的坐贾游商,现代文明一丝不漏地渗透进城市的每个角落,所有的一切都如伟人和先烈们所愿地发生、发展着,这或许也是我们可以告慰先烈们的方面。</p> <p class="ql-block">延安摩崖石刻分布在宝塔山西麓,是位于宝塔山下的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占地面积约为2860平方米,高6~7米,长260米。这些摩崖石刻是北宋至新中国时期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摩崖石刻上刻有“嘉岭山”、“出将入相”、“先忧后乐”、“云生幽处”、“重岗叠翠”、“嘉岭胜境称第一”、“泰山北斗一韩一范”、“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字迹,气势磅礴,遒劲有力。其中,“嘉岭山”三个隶体阴刻大字,每字高3.68米,宽3.37米,为北宋名臣范仲淹所题,字体洒脱豪放,遒劲有力,是此摩崖石刻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从摩崖石刻往宾馆走,遇到一个当地老人正在给游客介绍南川河上的这座桥的来历。老人说,南川河上的这座桥叫宝塔桥,也叫总理桥,为什么叫总理桥呢?这里面有一个故事。1973年6月9 日,周总理陪同越南外宾访问延安,这也是他时隔二十多年后,再一次回到延安。故地重游,思绪万千,他想重登宝塔山,俯视一下延安城的全景。然而,由于当时南川河上没有桥,当下山返回时,周总理乘坐的吉普车只能涉水过河,谁知看似干涸的河床上遍布淤泥,将车轮越陷越深。得知这一消息后,延安的百姓们自发赶来将车子抬过了河。总理十分感动,为了方便群众出行,建了这座宝塔桥,延安人民也亲切地称它为“总理桥”。</p> <p class="ql-block">回宾馆吃过早餐,我们便开始收拾行李。今天的行程安排是先去黄陵县拜谒黄帝陵,然后赶往壶口瀑布黄河岸边。</p> <p class="ql-block">离开延安前,我们特意去了一趟位于延安城北边的新区,早就听说那是削平33座山头,耗时十年投资千亿建设的新城,延安市政府就在那里。</p> <p class="ql-block">延安虽然我已经来过了两次,但市内及周边依然有不少地方没有到过,比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延安鲁艺旧址、延安文艺纪念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旧、南泥湾、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延安大礼堂、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因此无论从对圣地延安的崇敬心情还是从一个旅游者的角度来讲,延安,我肯定还会来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延安市政府楼前拍照留念,然后便开车前往黄帝陵。</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史记》记载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寝所在地,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海内外中华儿女景仰的圣地。</p><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景区是国家AAAAA级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东麓,是供奉和祭祀轩辕黄帝的场所;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p> <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位于景区最南端,是一座宽阔的不对称半圆型广场,总面积一万平方米,不是通常意义上平整的地面,而是用直径0.5米~0.6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砌,卵石之间芳草萋萋,绿意盎然。寓意黄帝率领先民们草创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的艰辛,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生机勃勃。</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标识碑位于轩辕广场前,于2017年3月16日落成。标识碑正面雕刻的黄帝陵标识,圆形背景源自中华文化“天圆”的传统理念,虚实相间体现时空转换,圆形下方的大地和如意祥云图案,寓意黄帝开创的中华文明根植厚土、造福华夏。</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标识碑的设计和制作,以毛泽东主席委托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为标识的主要素,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概念,确立了黄帝陵在中华文明史上崇高的地位与尊严。标识碑总高4.5米,寓意九五之尊及五湖四海对始祖黄帝的敬仰。</p> <p class="ql-block">轩辕广场北,是一条蜿蜒的河流---沮河。沮河古称“姬水”,轩辕黄帝因“长于姬水”而姓姬。又传说这条河原名“祖河”,当黄帝被召要“御龙飞升”回天宫时,群臣先民依依不舍,眼泪哗哗地从桥山之巅淌流下来,全部流入了“祖河”。郦道元在写《水经注》时,考虑到“祖河”既然是黄帝先民眼泪形成的,不如改为“泪河”,再后来,为了让该河的名字既能代表先民们的眼泪,又能代表“祖河”,就将河名改成了“沮河”。桥山与印台山之间的这段沮河,因在印台山下,故又称为“印池”,其寓意为黄帝用印之水,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印池占地300余亩,水域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总蓄水量46万立方米,再现出“沮水秋风”、“桥山夜月”的自然景观,也使黄帝陵山环水绕。</p><p class="ql-block">印池之上,横跨着一座通往北岸轩辕庙的轩辕桥。轩辕桥为仿灞河古礅梁桥,全长66米,宽8.6米,高6.15米,共九跨。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桥体全部采用花岗岩,每根石梁长5.71米,重10吨,由121根石梁铺砌而成,给人以粗犷、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走过轩辕桥,就是桥北广场。桥北广场与轩辕庙的龙尾道相连接,面积1584平方米,地面用花岗岩铺砌。广场上耸立着四根高4.8米的花岗岩望柱,既烘托了庙前的庄严气氛,也是黄帝陵庙前区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轩辕庙前的龙尾道,其实就是95级石质台阶,经五个踏步组逐级登高,寓意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p> <p class="ql-block">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位于轩辕庙中轴线上,面阔五间,仿汉代木构廊庑式建筑,歇山顶,青灰瓦屋面,阑额作旋子彩画,建筑面积224平方米,4.8米高的18根柱子为花岗岩整条石。庙门正上方石匾“轩辕庙”,为蒋鼎文先生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p> <p class="ql-block">从轩辕庙的山门,也就是景区入口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黄帝手植柏。</p> <p class="ql-block">柏树高19.5米,地围11.6米,其冠如盖,其势巍峨。苍劲挺拔,枝叶繁茂,主干略向南倾斜,粗壮的枝干上可见规整的纹理。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又称“轩辕柏”。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书:“此柏高五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p><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距今约50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1982年,英国林业专家罗皮尔考察了27个国家的柏树后,认为唯有黄帝手植柏最粗壮、最古老,称赞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中华名树公选养护委员会评为“中华名树”;2018年中国最美古树遴选委员会评为“最美古树”;2023年全国“双百”古树名木推选活动中,手植柏被评为“最美古侧柏”,黄帝陵古柏群被评为“最美古树群”。</p><p class="ql-block">黄帝手植柏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巍峨参天、苍劲挺拔、枝叶繁茂,昭示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北行即到诚心亭。诚心亭原称过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歇山顶上,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朝南的一面是“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朝北的一面是“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p><p class="ql-block">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诚心亭北为碑亭,内存石碑四通。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积较之略大,中间仍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额间施旋子彩绘。碑亭面南柱子上有一幅对联:“悠长历史五千年,广袤幅员三万里”。</p> <p class="ql-block">西侧二通,前边一通是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祭黄陵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后面一通是邓小平1988年为黄帝陵的题词碑,碑上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东侧二通,前边一通是孙中山先生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黄帝赞”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边一通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于1942年冬为桥陵改称黄帝陵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此碑原立于黄帝陵墓之前,解放后被郭沫若题字碑代替,现存石碑为重刻碑)。</p> <p class="ql-block">碑亭西前方,矗立着四块石碑: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p><p class="ql-block">看着这四块港、澳、台祭文碑,唯一遗憾的是缺少真正有分量的“台湾回归纪念碑”,但愿有生之年可以在这里看到!</p> <p class="ql-block">港、澳、台祭文碑的北边,是江泽民和李鹏的题字碑、黄帝脚印石及挂甲柏。</p> <p class="ql-block">黄帝脚印石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公里的郭家坬(wā)村,青石面上,镌刻有脚印一双,长62厘米,深2厘米,经鉴定为汉代文物,1965年移至轩辕庙。后人因敬仰黄帝的勤劳和功绩,雕刻了这幅巨型脚印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黄帝脚印石”西汉文物,长0.62米,深约2厘米,于1956年出土于黄帝陵东南2千米的郭家洼村,是传说的“黄帝黄城巽宫”所在地。1965年移至轩辕庙保存。整块石头约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民间有向黄帝脚印投硬币或零钱以测运气的习俗,据说投向脚印大拇趾运气最好,为大吉大利。</p> <p class="ql-block">黄帝脚印石旁,是挂甲柏,又称将军树,志载:“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树。”树干上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清明前后,若雨水充沛,有柏脂溢出,晶莹剔透,堪称“群柏之奇”。</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坐落在庙院中心。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为木构庑殿式建筑,屋面青灰板瓦、筒瓦苫顶,阑额、板枋均为彩绘,楣额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文初祖大殿</span></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147年)建于山东济宁嘉祥的武梁祠黄帝石像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适当融入现代审美理念放大刻制而成。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3.6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二先生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8万人民币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山门至人文初祖大殿的中轴线东西两边,有两条长长的轩辕庙碑廊,碑廊按汉代建筑风格设计。碑廊将黄帝陵历代保存的石碑按时代先后和内容类别有序排列。</p> <p class="ql-block">西侧碑廊自北向南依次陈列自宋至清末的56通祭祖和记事古碑。</p> <p class="ql-block">东侧碑廊内自南向北依次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现代书法家赞颂黄帝功德的碑文和为整修黄帝陵工程做出贡献的功德碑。</p> <p class="ql-block">人文初祖大殿北面,是占地1万平方米的祭祀广场,广场地面为花岗岩石铺就,南端东西两侧各建三出阙,阙前台上摆放着八尊青铜铸鸿叔簋(guǐ);东西两侧分列着九尊高2米的青铜铸牛鼎和代表56个民族的56面龙旗。此外,东面还有一口龙魂大钟,西面则立一面龙威大鼓。</p><p class="ql-block">整个祭祀大院,庄严肃穆,气势恢宏,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就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祭祀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巍巍矗立着轩辕殿。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p><p class="ql-block">轩辕殿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高3.8米的圆形石柱围合成40米X40米的长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是庙区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沉长的屋檐、硕大的斗拱、简洁而古朴的屋脊,使整座建筑显得宏伟而庄严,具有古汉风格。</p> <p class="ql-block">屋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窗,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设计取“天圆地方”之意,承天接地,沐阳光雨露,象征着中华远祖质朴的宇宙理念。</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内中央偏北处,竖一高大花岗岩石碑---轩辕黄帝像石碑。石碑总高7.6米,基座宽5.68米,厚3.48米,正面和背面两块巨型石料各重约16吨。其造型特点既像传统的祖宗牌位,又似传统陵墓前的石碑,同时又如一座古朴的神龛,按照传统文化观念,名曰“神主”。</p><p class="ql-block">石碑正面刻轩辕黄帝像,此像与人文初祖殿的黄帝像一样,高3.9米,宽2.6米,采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加工而成,由16块青灰花岗岩巨型料石构成甲骨文的“祖”字形,呈现出严谨朴素、重拙写实的古汉风韵。</p> <p class="ql-block">轩辕殿的北边,是两座并列而立的三出阙,背靠绿树青山,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它们是整个轩辕庙建筑群的最北端建筑,拱卫着轩辕殿,乃至整个轩辕庙。</p> <p class="ql-block">离开轩辕庙,我们团队的大多数人没有乘坐景区交通车,而是选择步行上山前往黄帝陵。</p><p class="ql-block">抄近路,穿越柏树林,也就20分钟就到了半山腰,也就是景交车的终点站。</p> <p class="ql-block">景交车停车场的东边有一棵“中华世纪柏”。</p><p class="ql-block">公元2000年3月7日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诞辰纪念日。黄陵县人民政府、青岛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共同栽植象征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中华世纪柏”,采集34个省、市、自治区及特别行政区具有代表区域特点的黄土培植,提取长江、黄河入海口之水浇灌。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p><p class="ql-block">在“中华世纪柏”旁,矗立着重达15吨的泰山五彩石,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写的《庚辰黄帝圣诞志》被镌刻其上,以石铭记先祖恩德,喻意神州社稷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帮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p> <p class="ql-block">从“中华世纪柏”开始,一条步道通往山顶的黄帝陵。这是是进入陵区的重要通道,沿山体采用形断意连、曲不离直的手法修筑。道路总长455米,其中陵道(开始部分)260米,神道195米,宽均为5米,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筑,共277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沿登陵道拾级而上,两侧古柏参天。桥山山丰土厚,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桥山古柏不仅数量多、树龄长,品种也较为齐全,以侧柏为主,还有扁柏、圆柏、刺柏等。</p> <p class="ql-block">登陵道途中建有黄帝陵的守护神天鼋神慧。传说,天鼋是华夏族古老的图腾,是一种神异的龙,背有“河图”,知天地鬼神世间万物之兴衰,是智慧、力量和王权的象征。相传,黄帝在昆仑山遇神龙天鼋,名谓“白泽”,封其为守护神,民间有用“河图”可祈求幸福,抚摸龙角可避邪消灾之说。</p> <p class="ql-block">继续上行,就到达一个缓冲平台的岔路口。这里居黄帝陵只有大约200米的距离,是陵道和神道的分界点。</p><p class="ql-block">在岔路口的中间,立有一块下马碑,石碑上刻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大字。下马碑立于明代嘉靖年间。古代山路崎岖,谒祖祭陵者多骑马坐轿,行至此处,均下马下轿,整理衣冠,平静心情,恭行至陵前。现代人虽不骑马坐轿,多为步行上山,但接近陵园,亦须恭敬肃然,以示敬意。</p><p class="ql-block">两条道均可通达黄帝陵,左边是文道,右边是武道。如果你留心的话,会发现两条道铺设的条石是有差别的: 文道的条石是顺着铺,武道的条石是横着铺。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p><p class="ql-block">黄帝陵的文道和武道,分别代表了文化和武力。文道象征着文化和知识,而武道则象征着力量和防御。这种区分不仅体现在道路的设计上,还反映了古代对于文化和武力的重视。黄帝陵的文道和武道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对于文化和武力的不同追求。<b>文道的地砖竖着排列,象征着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武道的地砖横着排列,象征着力量的展示和防御的姿态</b>。这种设计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文化理念,即文化是竖直的,需要不断地积累和传承,而力量则是横向的,需要不断地防御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我们决定上行走文道,返程的时候走武道。一方面寓意“文武双全”,再者也不走重复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保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1961年3月4日,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1号”,号称“天下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神道的尽头便是陵园。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p><p class="ql-block">陵园有两个门,分立东西两侧,东门是进入黄帝陵园的检票口。</p> <p class="ql-block">进入陵园,左侧有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p><p class="ql-block">青砖黄土、风貌古朴的汉武仙台,始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亦称汉武祈仙台,《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帝刘彻勒兵18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后,为夸耀武功,祭告祖先,便于归途经黄帝陵时,停兵祭祀。同时为使自己长寿成仙,又令18万兵士于此起土筑台,以土堆成,翠柏围之。后人因此称此台为祈仙台。《中部县志》也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p><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下围120米,上围22.5米,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右侧为上行道,共有87级台阶,左侧为下行道,共有88级台阶台阶,是谓“七上八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祈仙台石径</span></p> <p class="ql-block">登临台顶,但见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其上,有“龙脉圣境黄帝陵”的风水地形图及相关资料介绍,以及“汉武仙台”介绍。</p><p class="ql-block">1992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黄帝陵风水轴线”一文,文章说:“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连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这条连线是西北至东南走向,也就是说,黄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东(坐西朝东),而是依据地理,背向西北,面朝东南,同桥山、子午岭和号称龙脉的昆仑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国地理的基本形态---“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p> <p class="ql-block">绕台一圈,四周景色尽收眼底,逗留三五分钟,我们便从汉武仙台下来,特意数了一下,台阶果然是上行87级,下行88级。关于汉武仙台,民间还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p> <p class="ql-block">“祈仙台”后是棂星门。棂星门是黄帝陵园的一个重要入口标志,共有三门,上覆黄色琉璃瓦,中门两侧为仿制的汉代石阙,各镶嵌一条琉璃黄龙。</p><p class="ql-block">整个棂星门造型独特,与先前见到过的皇帝陵寝及夫子庙前的绝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穿过棂星门,登上桥山之巅,便是黄帝陵冢。黄帝陵冢前为祭亭,亭宽10米,深6.15米,建筑形式为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前置放供桌、祭器与各种供品等。</p> <p class="ql-block">不少游客在祭亭前跪拜。从古至今,每年的清明、重阳祭祀大典,多在这里举行,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追思先祖功德,抒发民族情感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祭亭由八根柱子支撑,上部四角卷起处系有风铃,微风起时,风铃齐鸣。亭柱上有两幅楹联,外侧为:“奠华夏宏大业基始祖恩德泽万世,树炎黄浩然正气民族精神炳千秋”;内侧为:“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祭亭地面铺以花岗岩石,纯净清亮,素朴庄重。</p> <p class="ql-block">祭亭中央置一高大石碑,碑高4.3米,宽1.2米,上刻“黄帝陵”三个大字,为郭沫若受毛泽东嘱托,于1958年5月手书。仔细看“黄帝陵”中的“帝”字,你能看出什么?</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前还立有一块石碑,位于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后,上书“桥山龙驭”四字,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落款为“大明嘉靖丙申(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九日滇南唐琦书”。</p><p class="ql-block">相传,轩辕黄帝在此乘龙升天时,人们不舍得他离开,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埋葬此处,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p><p class="ql-block">陵前原来还有一块古碑,上书“古轩辕黄帝桥陵”,是清陕西巡抚毕沅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立,但现已佚失。</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古称“轩辕桥陵”,位于海拨972米的桥山之巅正中,《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即指此。</p><p class="ql-block">黄帝陵冢坐西北面东南,为扁球状土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土冢下部筑方形墓台,以烘托陵墓的神圣感。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黄帝陵冢外观古朴,保持着最原始的风貌。逆时针绕陵一周的祭祀礼仪,有时光倒流、追昔怀古、缅怀祖德之意。史书记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率领大军北巡朔方,凯旋时祭黄帝于桥山。从此,在黄帝陵祭祀黄帝成为悠久传统。</p> <p class="ql-block">龙驭阁位于黄帝陵北的盘龙岗,传为黄帝乘龙升天之地,后人在此建阁纪念,阁高18米,正南面书汉隶“龙驭阁”三个大字,为桥山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黄帝陵陵区的最高点。龙驭阁建筑形式取材于汉代阁楼,造形具有仿木构筑特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石贴面建筑。登临其上,可居高远眺绵延古柏,桥山及周围山川形势,遐想黄帝“驭龙升天”,追古思幽。</p><p class="ql-block">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源自昆仑,为子午岭支脉,宛如巨龙,龙驭阁两侧各一无叶古柏,谓“龙角柏”。南有印台山与其西侧的南城,形似卧虎;东有凤凰山,形似凤凰;西有玉仙山,其形似龟。黄帝陵四周地形地貌似龙、虎、龟、凤四灵拱围,美景天成。</p> <p class="ql-block">龙角柏,又称“麻花柏”,因处于黄帝陵“盘龙岗”龙头上方,对称各一株,形如龙角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祈福台位于龙驭阁对面,其实就是一个三十余级台阶之上的小山头辟成的平台。这里地处桥山之巅,被认为是灵气、福气汇聚地,因此历朝历代,黎明百姓常在此祈福,寄托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拜谒过黄帝陵,我们沿武道下行,沿途可以看到不少名人栽种的柏树。</p> <p class="ql-block">来来往往,前来拜谒黄帝陵的团队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离开黄帝陵景区,我们在黄陵县午餐,然后驱车160公里前往黄河壶口瀑布景区。途中,发生了一点小插曲,我乘坐的3号车因驾驶不慎,在青兰高速上与路边的护栏发生刮擦,副驾侧从头到尾出现明显擦痕,好在人员无恙,车辆也能正常行驶,没有影响接下来的行程。</p><p class="ql-block">17:15,我们赶到壶口瀑布景区山西侧的临汾吉县,在景区外围的农家乐安顿下来,准备第二天游览黄河壶口瀑布景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游</b>于2024.7.24~26 <b>记</b>于2024.9.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