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张家圈

王络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个叫张家圈的美丽地方,于1970年却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了。可是,她没有一天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半个世纪过去了,挥之不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进入一个圈,圈子就为你圆”。这是我微信上的个人性格签名。圈,在我的人生中根深蒂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乃山东省烟台地区牟平县莒格庄公社张家圈村。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家圈村的准确地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1953年秋出生在张家圈,与张家圈朝朝暮暮了17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半个世纪前,张家圈阴差阳错成为了鱼鳖虾蟹的王国。面对着沉浸在水中央的张家圈,我曾经无数次的落泪,原因是那里有我无穷无尽的童年往事和思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瓦善水库</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着落在昆嵛山前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周围有六个村庄将它紧紧的包围,如同众星捧月,自然形成了中心地位。它中心地位重要标志是,始终是集市贸易集散地——赶集。那时的集,热闹非凡,应有尽有,用人山人海比如不为过。自我记事起,每逢农历的3和8日,就是赶集日,间隔5天。那时的集,没有大檐帽,不收地摊费,没有欺行霸市,处处井然有序、正气凛然,人人都是管理者。记得一次抓了一个小偷,一直让赶集人打得尿了裤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集是远近闻名的大集,且经久不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那时盼望赶集日:其一是我们可以在人群中捉迷藏,坐摊人不反对甚至帮打掩护,当然我们也帮他们吆喝,久而久之都是朋友。其二是偶尔可以打打牙祭,一毛钱可以买两只大对虾,一毛一可买一个前猪蹄,一毛三可买一个后猪蹄,真正的物美价廉!当然,这一毛钱来之不易。其三是集散了打扫场地时会有收获,能捡到一些稀奇古怪好玩的东西,运气好还能见到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是另外五个村人员外出的必由之路,堪称交通枢纽。原因是五个村庄均三面环山,唯独平坦的方向面对着张家圈。再加中心小学、供销社、医疗站、治安特派员等为民服务机构均设立在张家圈。这六个村庄人员来往很密切,如同一个大村庄。张家圈得天独厚的优势,捞到许许多多的好处,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及手工业生产,可全面发展水果和加工业,尤其是年轻小伙找对象,好姑娘走来走去就走进了张家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左右两侧有两条源于昆嵛山的交叉河流,形成了一个大大且满含沧桑的“人”字,将张家圈牢牢的托在其中,一撇一捺之间繁衍生息着张家圈的一代代老老少少。说没有黄浦江就没有上海滩,也可以说没有这两条河就不存在张家圈。这两条交叉的河流,乃黄垒河上游的分支,宽度在50米左右,水深度一年四季不等,夏季大约在30公分左右。有人说,这两条河是张家圈人丁兴旺、风清气正、旱涝保收的基本条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两条河给我留下深刻记忆。沙滩上不但是我们玩耍的圣地,而且是小孩子帮派体系“斗争”的战场及学校运动会的举办地,更是我们摔跤的擂台。包括我在内的摔跤高手,都是在此锤炼出来的。河水,夏季让我们成了捉鱼摸虾的“渔民”,冬季让我们变为驰骋冰场的运动员。一年中,有大把的时间在河里度过,毫不夸张,是现代孩子们羡慕不到的欢乐童年。现在做梦常常有河里的故事,每一次都会开怀大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但是,每每想到捉回来的鱼,是剁了喂鸭子,难免感叹那时傻乎乎。滑冰也留有遗憾,不是两根棍子助力,而是一根棍子在胯下助力,想想有点拙笨可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可谓一块难得的小平原,主要农作物是小麦与水稻,也是远近闻名的小粮仓。那里的大米,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形容的好吃,完全不亚于东北大米。那里的小麦颗粒饱满、品质优良,每年是上交国库的免检村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的劳动日长期突破一元钱,在方圆几十里首屈一指。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懂得突破一元钱的劳动日是何等的了不起。记得村里一家人是富农成分,有四个英俊威武的儿子,再加父亲,五个正劳力,每年收入1000多元,家里盖起来四栋瓦房晃媳妇。结果很多漂亮的姑娘看好了英俊威武的青年,更看好了玻璃窗户的大瓦房,可没有胆量进入富农成分的家门。最后他们一家人带着一大笔钱闯了关东。据说,他们搞到了一张证明是中农的介绍信,在东北安营扎寨,过上了能传宗接代的好日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当时评估富农去东北带走了一万元,粗略估算相当于今天的300万元。可见,那个年代在张家圈做农民也能发家致富。</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张家圈在水库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得益于昆嵛山两座山峰之涓涓流水,确保了其祖祖辈辈丰衣足食与安居乐业。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涓涓流水又将张家圈人驱逐出这块风水宝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70年,一位不知姓名的高人,莫名其妙地看好了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将张家圈迁出,建一座大坝,修一个大型水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如同晴天霹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老老少少的张家圈人慌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能不搬迁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必须服从上级决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高尚的张家圈人选择了服从,不反抗,不闹腾,没有一人一户拒绝迁出。毫无疑问,张家圈人可用伟大或英雄来形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村一分为二,向北一村取名向阳,向南一村取名新建。我们家确定前往新建村。新的村庄建成后,搬迁工作极其残酷。大部件由马车、拖拉机、卡车集体搬运,家用坛坛罐罐等小部件则由自己搬运。那场面如同解放战争小推车支援前线一样,老老少少,浩浩荡荡,汗流浃背,断断续续一个多月。我爷爷72岁,我17岁,最小的双胞胎弟弟只有9岁,都参入翻山越岭的搬迁。我参入全部的搬迁活动,现在回想起来,除了感叹那艰难困苦与热火朝天的场面外,最为感人的是,家家户户困难重重,却没见到一个人骂大街。这觉悟,这境界,这精神,现代人可能难以置信……</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水库修建后,以大坝下游第一个村的村名命名为——瓦善水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瓦善出名了,张家圈却沉入水中。但张家圈是为牟平人民吃水与农田灌溉而光荣牺牲。张家圈人们心中的张家圈永远矗立在昆嵛山前麓的山川之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张家圈做出了如此巨大牺牲,水库命名却叫瓦善水库!为何不叫张家圈水库?这个给水库取名的人,完全辜负了张家圈及张家圈人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4年过去了,我心中的张家圈依然是立体的,全面的,细致的。我非常清楚记得:村容村貌的合理设置与恰到好处的美;村中大大小小的路径,长长短短的胡同,弯弯曲曲的水流,高低不同、错落有致的房屋;全村近200户,每一户房屋的位置和外貌,及他们家人的名字和外号;从小学到初中的学校,非常喜欢玩耍的地方,听老人晚上讲故事的场地,吃过亏和打过架的地点;特别是无数次攀爬过,在村头出口古老的又粗又高的灰宝树;还有那被水库无情淹死5个人的音容笑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半个世纪过去了,知道和思念张家圈的人越来越少了。假如当初瓦善水库能命名为张家圈水库,则张家圈的名字可能会与日月同辉,流芳百世。可惜,没有假如,张家圈成为了无名烈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再者,张家圈一分南北两村,为何不取名为张家圈北和张家圈南呢?多么响亮和有深刻纪念意义的名字!又一个可惜,可惜我那时年少,不具有发言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水库的一侧,一年年不断的在增加坟墓,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均安葬在这里,依然与张家圈朝夕相伴,不离不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张家圈,无尽的思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注:作者呼吁将瓦善水库更名为张家圈水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水库一侧,孙儿给爷爷磕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作者酒后决定写文章纪念张家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