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忆启蒙老师

陶香村

<p class="ql-block">中秋夜,宁静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照亮了我心中的思念。举头望明月,我不禁想起已故的父亲。三十多年过去,他的笑容和教诲依旧如昨日般鲜活。在这月光下,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些与父亲共度的时光,深感他的影响之深远。借着圆月,我愿重拾回忆,讲述他如何成为我生命中的启蒙老师。</p> <p class="ql-block">父亲高高瘦瘦,总是理着干净利落的小平头。他毕业于中等师范学校,早年当过老师,后来做行政工作。父亲酷爱读书,尤其喜欢动脑筋。他常常沉浸在几何题的世界里,象棋也是他的心头好。对解难题和残局的热爱,似乎已成为他性格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七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四,家里上有勤劳能干的母亲,下有两个手脚麻利的妹妹。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从小就不怎么参与家务。奇怪的是,虽然是南方人,父亲却喜欢做面食。</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每当我放学回家,总能看见母亲在厨房忙碌,父亲则一边检查我的作业,一边随意地谈论一些新闻时事、趣闻,或是从同事那里听来的笑话。他并不在意我是否完全理解,却在无形中为我播下了关心时事的种子。那时的我觉得父亲是个有趣的人,总爱跟在他后面。母亲甚至笑我,说我是“父亲的小尾巴”。</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刚进小学时,有一次语文考试考了满分,拿着试卷自豪地递给父亲,满心期待着他的表扬。然而,父亲并没有如我所想那样夸奖我,而是平静地说:“得了满分,只说明你学好了这一部分,其他同学没考好并不代表他们不如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取得成绩时要记住谦虚,千万不要骄傲。”他接着说道:“当你看到人人比你高的时候,你是在往上走;当你觉得人人比你低时,你其实在往下行。”我愣了一下,随即抬头仰望,想像着看到别人比我高的情形,这不是在上坡的路上吗?父亲的比喻浅显而深刻,从那一刻起,谦逊的种子就在我心里扎了根。多年后,每当我乘坐扶手电梯时,这番教诲总会浮现在脑海,提醒我保持一颗谦卑的心。</p><p class="ql-block">父亲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摆弄他的几件工具:钳子、扳手、螺丝刀和铁锤。后来表哥回乡探亲送了一个尖头小榔头,叔叔给了一把小钢锯,这些工具都被父亲视为宝贝。他下班回家总爱这里敲敲那里看看,跟在他后面,我学会了那些工具的名字和用途。</p> <p class="ql-block">我们当时住在小河边,饮用水得靠父亲走一条大街,去水厂的供水点挑回来,而其他日常用水则来自河边的小码头。所以家里有两个大水缸,一个用来储存挑回的自来水,另一个则装满了河水。记得有一年夏天,连日的降雨让河水变得异常浑浊,根本无法直接使用。以前洪水季节,家里是用白矾来净化水。这次,父亲决定自己动手做一个沙缸来过滤水。</p> <p class="ql-block">我清楚地记得,父亲买回了一只比家里的水缸小一些的陶制缸子,稳稳地放在院子里刷衣服用的水泥台上。</p><p class="ql-block">然后,他在缸子的底部附近,用笔仔细地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是比着一根细小的竹筒画的。他拿起那把尖头小榔头,开始小心翼翼地一榔头、一榔头地凿缸子。连着几天,父亲下班回来就忙于这个“工程”,很佩服父亲极大的耐心,终于,在没有损坏缸子的情况下,他成功地凿出了一个小孔。这时,父亲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轻声说道:“最难的部分终于完成了。”</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父亲在缸底铺上了一层鹅卵石,再在上面铺了一些棕,然后盖上厚厚的一层细沙,最后接上小竹筒。沙缸终于完成了。当第一桶浑浊的河水缓缓倒入缸中时,我们都屏住呼吸,等待着奇迹发生。没过多久,从竹筒里流出了清澈许多的水。看着眼前的变化,我简直觉得这是一个魔法箱,竟能将浑水变清。父亲微笑着对我说:“这就是最原始的滤水器,虽然还有些不完美,但以后你好好学习,就能做出更好的。”</p> <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心中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我想学工程,成为一名能像父亲那样动手解决问题的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一天我放学回家问父亲:“什么是优选法?”那时在街上看到关于它的宣传标语。父亲想了想,回答说:“优选法是一种多快好省地做事情的方法”。虽然我经常在广播里听到“多快好省”这个词,但当时年纪尚小,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父亲回家时带回来一团酵面。他对我说:“你不是想知道优选法吗?我们可以通过做馒头来学习。”我们用这团酵面来发面,发出来的面有些酸,所以需要食用碱来中和。父亲问我:“那应该放多少碱才合适呢?如果不用优选法,可能要做很多次实验才能找到最佳的用量。优选法的关键就在于,以最少的实验次数找到最好的方案。”</p><p class="ql-block">于是,父亲和我开始了实验。他让我记录每次的用料和结果。第一次,我们用一斤面粉和一小勺碱粉,结果馒头发黄,还有浓重的碱味。父亲说:“看来一小勺太多了,接下来试二分之一小勺。”第二天,我们再次实验,结果馒头有轻微的酸味,说明二分之一小勺不够。从这两次实验结果来看,最佳用量应该介于二分之一和一小勺之间。第三次尝试时,我们用了四分之三勺食用碱,做出的馒头酸碱度正合适。经过三次实验,我们找到了最佳的碱量。</p><p class="ql-block">这次做馒头的经历,让我第一次领会到“优选法”的魅力,并启蒙了我用简化实验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多年后的工作中对我产生了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应对产品优化设计时,如节约成本、减少产品重量和占用空间等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比调整馒头碱量复杂得多,所用的方法也更加复杂。</p><p class="ql-block">如今,年过花甲,我回首往事,父亲对我的影响依旧深刻而深远。作为我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他不仅教给我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以智慧和耐心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启发我思考、探索、追求真理。</p><p class="ql-block">他让我懂得,生活如同实验,唯有不断调整与优化,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父亲激发了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也在我心中种下了谦逊与进取的种子,指引我在生命旅途中坚定前行,走得更加稳健而长远。</p><p class="ql-block">在这月圆夜,我怀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感恩他不仅赋予了我生命,更以言传身教成为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