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也是我国栽培葡萄的发源地。据介绍,新疆葡萄共有50多个品种。尤其在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八九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 </p><p class="ql-block">葡萄种在山坡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抵达葡萄沟,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人,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品尝个够。</p><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火焰山,来四到西端的吐鲁番葡萄沟。葡萄沟是火焰山山脉中一块呈南北走向的河谷地,全长7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其间布满了葡萄园,居住着维吾尔、回、汉等民族的果农。当我们走进葡萄沟,看到源于天山的渠水穿谷而过,树木繁茂,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与炽热的火焰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举目望火山,低头看绿地,真不愧是新疆炎夏避暑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吐鲁番到处种植着葡萄,占全疆葡萄种植面积的90%以上,简直了“葡萄王国”。葡萄勾起了我无限遐想。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传唱的“小苗儿已长得又壮又高,当枝头结满了果实的时候,传来克里木立功的喜报,啊!姑娘啊遥望着雪山哨卡,捎去了一串串甜美的葡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的美妙歌词,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葡萄的赞美之情。葡萄被人们誉为“珍珠和玛瑙”,成了新疆“瓜果之乡”的象征。我们前往吐鲁番最美丽的葡萄沟,去体会一下阿娜尔罕陶醉的心情。</p><p class="ql-block">漫步在绿色长廊之中,望着这串串诱人的葡萄,真是无比地惬意! 但葡萄干又是怎样制成的?但见村前屋后,那平顶、长方形、土木结构的小房子就是专门为晾制葡萄干而盖的晾房。晾房墙壁是由土块砌成的有孔花墙,长方形的小孔主要起到自由通风的作用。晾房的门多设在北边或东边,这样一方面可减少阳光的射入,另一方面在运输葡萄时,如晾房一时容纳不下,可暂时放在晾房外北墙边,数小时内不会被阳光照到,制干后的品质不会变。</p><p class="ql-block">在吐鲁番,这样的晾房随处可见,但多数建造在山坡高处或沟岸上地形开阔平坦、通风和干燥等条件良好的地方。说到这里,游客们或许已经明白了吐鲁番的葡萄干制作方法也有独特之处,它既不同于其他国家利用阳光曝晒,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温烘干,而完全是凭借干燥温暖的气候自然风干的。</p><p class="ql-block"> 这样完全保存了葡萄果实中的叶绿素,使葡萄呈干绿色,这在世界年产约印万吨的葡萄干中,也可算是独占望头的佳品。 吐鲁番除了葡萄干外,葡萄酒也非常有名,色香味俱佳, 而且酿制历史十分悠久,唐代诗人王翰曾有诗赞道:“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的名句,将葡萄美酒的神韵与驰骋疆场的将军的豪迈气概描述得出神入化。而我最喜爱饮的冰酒也是用葡萄制作的。制作时是延缓葡萄采收期至严冬,让葡萄经过几次冰冻和解冻的过程。采摘分选冰葡萄必须在夜间进行,待次日中午前才完成。</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了葡萄沟的北部,前面一块大理石碑上写着“葡萄沟”三字,这是前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的手迹,我们纷纷可在此摄影留影。而葡萄沟的碑,正面是汉文,背面是维语,汉族人都在正面拍照,维族人都在背面摄影。葡萄沟还有表演的舞台,在参观点有个新疆的小女孩,大概四、五岁左右的样子,也许是食葡萄沟瓜果!,喝坎儿井雪水生长的原故,唱歌特别好听动人。</p><p class="ql-block">这里流水潺潺,葡萄满架。我们漫步在葡萄长廊,宛若畅游江南园林,浑然不知身处烈日炎炎的火焰山中。穿过石桥,置身在葡萄王国中,只见悬崖绝壁的砂砾层中渗出的泉水,汇流成池,池中游鱼,但不要忘记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它在葡萄沟地下穿流,仿佛也和游人一样,怡然自乐,鱼乐人亦乐,泉清心更清。</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地下水利灌溉工程是与中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它是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一条坎儿井一般长约3--10公里。四季水流不断,水量稳定。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逐渐将技巧向西传到中亚和波斯。</p><p class="ql-block">对于我来说,“坎儿井”这一水利灌溉工程的名字,完全可以用“如雷贯耳”来形容,自读书小学,就在历史课上了解到它。睡梦里,我曾无数次飞临新疆,钻进吐鲁番盆地地底下,在清凉的井水里品尝它的冰凉,也曾从井渠里掬一捧甜丝丝的井水,滋润我在火焰山干涩了的喉咙……直到六十多年后,我才真正如愿踏上吐鲁番盆地,一睹坎儿井风采,虽晚不迟!生命就是一杯清茶,就是一支歌谣,就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小诗!让我们一路行走,一路品味新疆风光地貌,民俗风情。</p><p class="ql-block">新疆自然降水量只有十几毫米,蒸发量却有几千毫米。暗渠输水防止了水的蒸发。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部分坎儿井已经干涸,这个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水源工程危机重重,如不大力保护会逐渐消亡。</p><p class="ql-block">我们首次游览新疆,也不了解吐鲁番地下的地质情况,未参观过坎儿井。我们依然十分惊讶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是谁第一个发现地下含水层的呢?又是谁了解到地下水能够顺着这个巨大的“连通器”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呢?再说,几千公里的地下暗河,是什么样的人,在黑暗的地下,用镢头和锹,一下一下地淘挖,挖出了中国三大人工工程之一——坎儿井?我不由对古代的人们充满敬佩!</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进一座高大的凉棚,凉棚下挂着巨大的“坎儿井入口”招牌,要下一道坎,才来到坎儿井其中之一的入口。也不知道下了多少台阶,拐了多少道弯,当我们的脚下变得平坦起来时,便听见了哗啦啦的水声,这水声如同腼腆的维吾尔姑娘低声轻唱,那水流声静悄悄的,偶尔在弯急的地方或者有坎儿的地方,才激起一些儿汩汩声。</p><p class="ql-block">循着水声,来到很深的地底下,在一个较为开阔的地方,用厚玻璃镶嵌的地下,一条涌动着水流的暗渠,暗渠尽头是一堵土墙,昏暗的灯光下,土墙上钉着一块木板,木板看上去很拙朴,用锯子豁开后,连刨子都没刨过一下,拙朴的木板上,用维吾尔文字和汉字阴刻着三个大字:“坎儿井”。游客们蜂拥而至,抢着在“坎儿井”牌匾前留影,我与驴友的也不能免俗上前拍照。 </p><p class="ql-block">有一处井口外,大大方方地泼洒着明丽的阳光,从暗渠里看去,仿佛是垮塌的洞口挺立着几棵白杨树,有攀援的藤蔓伸到暗渠里,成了暗渠的点缀。</p><p class="ql-block"> 幽暗的地下巷道曲曲折折,我们在曲折的巷道中穿行,脚下的暗渠一忽儿露出暗黑的水道,水道用栏杆护卫着,在微弱灯光的映照下,不时闪耀出暗淡的光波。再过一会,暗渠被木板或玻璃板覆盖,你能感受到水流的涌动,却看不见水花。坎儿井因为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而且西边跟东边的落差大,这样的落差足以让水流淌到低洼的地方,就会涌到地面。流进水渠,浇灌干渴的庄稼。在吐鲁番盆地的街道和村庄,许多流淌着井水的沟渠,人们都在树的周围砌上护栏,使之成为一方方水池,从高处流下来的水灌到水池里,慢慢被泥土吸收。要知道,葡萄沟全年只有16毫米降水的盆地里,花果满园,完全是坎儿井的功劳! </p><p class="ql-block">我骤然想起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对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一句评价:“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南宋叶梦得对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评价。身在葡萄沟,我要借用叶梦得这句话来形容坎儿井:“凡有坎儿井的地方,都有维吾尔居民,凡有坎儿井水涌出来的地方,都能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品过葡萄沟瓜果.感受坎儿井智慧。 葡萄沟坎儿井,你在新疆吐鲁番地下流淌了两千多年,尤其是近两百年来,你沃灌了吐鲁番盆地千千万万顷良田。不敢设想,如果没有你,吐鲁番盆地是一副什么样子!而今,即使在严重干旱、年降雨量稀少的吐鲁番盆地也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那都是你的功劳!</p><p class="ql-block">在新疆下一站,观看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因时间关系,我们匆匆在门前一览就回去了。蜜味的葡萄干果,下一站我们将继续乌鲁木齐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