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绣花鞋》的前世今生

梅虹影

<p class="ql-block"> 况浩文与小说《一双绣花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双绣花鞋》从1958年创作完稿到2002年正式出版,历尽劫难,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风云在况老眼里折射、激荡,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反特小说《一双绣花鞋》是“文革”时期在全国疯狂流传的地下手抄本,被称为“文革地下文学第一书”。小说的灵感,来自于该书作者况浩文亲身经历的“三·一三大批捕”——1951年重庆镇反运动中规模最大的抓捕行动。</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代初的西南极不太平。作为蒋介石撤离大陆前最后的据点,国民党军警宪特匪人数之多,活动之猖狂,令人咋舌。</p><p class="ql-block"> 1950年2月5日,解放军60军178师政治部主任朱向璃在行至成都龙潭寺时,遭到包括1000多名起义后又叛乱的国民党军在内的土匪武装伏击,被挖眼、断肢、剖腹,震惊中央。   </p><p class="ql-block"> 当时,21岁的况浩文从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一期毕业,进入刚刚成立,驻地设在重庆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作,任职公安部五处(边防保卫处)。</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13日,在史称“三·一三大批捕”的行动中,21岁的况浩文带领一个抓捕小组,亲手抓捕了11个反革命分子。那双后来改变他命运的绣花鞋,就是在其中一个抓捕对象家中发现的。 </p><p class="ql-block"> 况浩文组要抓捕11个人。抓捕时,先以查户口之名敲门,一开门,就用手电筒照眼睛。先问户籍警:是不是这个人?再问对方:你是不是某某某?如果确认,就说:你犯了反革命罪,你被批捕了。然后上去两个人抓起来。没有人敢反抗。  </p><p class="ql-block"> “算起来40多分钟得抓一个人,很紧张。”由于当晚抓捕人数众多,连手铐都不够用,只能用粗麻绳将被抓的人串起来。  </p><p class="ql-block"> 抓到第七八个人时,东方已开始泛白。接下来要抓的人是一个(一贯道)的点传师。  </p><p class="ql-block"> 解放时,(一贯道)已发展成为最大的会道门组织,不仅人数众多,仅北京就有20万之众。而且许多地方的基层党政人员也深陷其中。1951年10月,(一贯道)被宣布为反动会道门组织,和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一起,成为镇反运动的打击对象之一。点传师在一贯道中位居第5级,属于上层。  </p><p class="ql-block"> 对这个点传师的抓捕很顺利。抓捕后搜查房间时,况浩文突然发现,带穿衣镜的柜子下面,有一双黑底白花的绣花鞋动了一下。“我以为是个人,我拔枪,斜着身往那个柜子后面扑过去,进去一看,没人。其实可能是我眼睛花了,当时神经高度紧张。”  </p><p class="ql-block"> 况浩文回忆起来,仍觉得心有余悸:“当时是凌晨四五点,光线不好,屋子又窄,是有点恐怖。恐怕我看那个绣花鞋就两三秒钟,但这两三秒钟给我的冲击太强烈了。”  </p><p class="ql-block"> 除了那双绣花鞋,况浩文念念不忘的还有两个小女孩。时隔多年,他已记不清那两个小女孩是否是那个点传师的女儿。  </p><p class="ql-block"> 当时,那两个两三岁大、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坐在一张小床上,一直望着涌进来的端枪的陌生人,临走时,还对他们说:“解放军叔叔再见。”  </p><p class="ql-block"> “那一会儿,我心动了一下。事后想起来,她们肯定不知道我们是来抓她们妈妈的。那对女孩如果在的话,应该是60多岁了。我希望这对姊妹这一生是平安的。60年过去,况浩文一直忘不了这双绣花鞋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2018年1月28日,《一双绣花鞋》作者况浩文病逝,人们再次谈论起这个给几代人留下阴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个恐怖故事,为何能造成巨大的反响?这要从50年代初的一起案件说起。</p><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12日凌晨4点,21岁的西南公安部侦查员况浩文潜入重庆一栋老宅,抓捕特务。</p><p class="ql-block"> 老宅一片黑暗,靠手电才能看见东西。微弱的灯光一晃,突然看到穿衣镜下有双黑底白花的绣花鞋,动了下。</p><p class="ql-block"> 况浩文吓得险些叫出来,壮着胆子冲过去,却没找到任何人。回过神,才知道是自己过度紧张,看错了。但那双黑底白花的绣花鞋烙印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1955年,况浩文因身体不好,转业至重庆市第二工业局工作。虽然离开了公安工作的第一线,但那些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他脑海中盘旋。在一个夜晚,已经离开公安部的他坐在单位宿舍,抽着8分钱一包的烟,又想起那双绣花鞋。找出纸笔,写下一段文字:……他顺着死人头发看去,一个玻砖柜子……那是什么——一双黑底白花的绣花鞋。天哪!绣花鞋动了一动,是一双人脚。“……你……你是……”……灯笼内的烛光,倏地熄灭了……</p><p class="ql-block"> 以这双绣花鞋为线索,一段讲述50年代公安人员追捕国民党特务的故事拉开序幕。况浩文在1961年完成这部6万字的中篇小说,取名为《在茫茫夜色后面》。</p><p class="ql-block"> 手稿寄出,被电影厂看中,准备换个名字拍电影——《一双绣花鞋》。</p><p class="ql-block"> 还未拍摄,已经有电影厂工人将《一双绣花鞋》手稿抄下收藏,借给朋友阅读,随后又继续被新的读者手抄传阅,在重庆流传起来。 </p><p class="ql-block"> 有人向况浩文建议,《在茫茫的夜色后面》这个名字“又长又酸”,不如改成《一双绣花鞋》。但是,还未等小说修改完成,“文革”爆发了。</p><p class="ql-block"> 况浩文被揪了出来。况浩文没想到,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p><p class="ql-block"> 一天上班时,况浩文发现单位里不断有人批评他写的《一双绣花鞋》,因为小说中有国民党特务爱上地下党员的情节。</p><p class="ql-block"> 《一双绣花鞋》的电影拍摄被叫停,况浩文也被要求接受改造。</p><p class="ql-block"> 1969年,况浩文处在人生低谷。这时,他收到一封信,来自在黑龙江宝泉岭农场插队做知青的妹妹。这封信告诉他一件事:知青夜聊时都在讲《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小说手抄本传到了距重庆3400公里外的东北北大荒。</p><p class="ql-block"> 况浩文并不知道,自己被被单位批评时,重庆知青们也带着手抄本《一双绣花鞋》到了全国各地农场和生产兵团。</p><p class="ql-block"> 那个文艺作品黑白分明的年代,没人读过这样的故事:恐怖神秘又带点性感的绣花鞋,主人不明,其后牵扯出环环相扣的阴谋,整个重庆面临被炸毁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当时知青想找同伴借阅《一双绣花鞋》,必须拿两本苏联小说交换,谢绝讲价。</p><p class="ql-block"> 一个在云南插队的上海知青熟记小说故事,被邀去各个兵团说书,借此到处蹭饭蹭了一年半。</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把手抄的《一双绣花鞋》带回各自家乡,继而被新一批下乡知青带到新的地方。8年时间,小说抄本散布在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等到1975年,《一双绣花鞋》手抄本已经如野火般在全国蔓延,不可阻挡。就在这一年,它也正式遭到封禁。</p><p class="ql-block"> 阅读《一双绣花鞋》被明令禁止,传抄被发现要面临被单位开除的风险。人们还是甘冒风险,甚至躲在厕所偷偷阅读。</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被封禁期间,各地查抄没收的手抄本《一双绣花鞋》有1亿5000万本。</p><p class="ql-block"> 《一双绣花鞋》命运的转机,发生在1979年。</p><p class="ql-block"> 那年,《一双绣花鞋》解封,成书18年后首次正式发表,刊登在刚复刊的重庆本土文学杂志《红岩》上。况浩文本人也重新恢复工作。</p><p class="ql-block"> 到了80年代,它被改编成连环画和电影,看过的人给同伴添油加醋转述绣花鞋故事,以把朋友吓到瑟瑟发抖为乐。 </p><p class="ql-block"> 多年过去,况浩文仍然不能忘记那双绣花鞋和那个点传师。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他曾去找过点传师的家,他记得,那是罗家巷200号。“三—.三”那晚,暗夜里隐隐约约可见的那座塔,仍然矗立在那里。  </p><p class="ql-block"> “自从那个晚上去过那儿之后,我再也没去过。50年后再去,总觉得这个地方似曾相识。”路上,况浩文碰到一位邻居老大姐,她正好认识当年的点传师。“老大姐说,她叫周元生,后来判了13年。之后表现得好,提前两年释放,但早就不住这儿了。”  </p><p class="ql-block"> 况浩文也想过去寻访她,但终究没有成行。“不过,知道她提前两年释放,我还是心里觉得欣慰。人嘛,过去有罪,有错误,改了嘛,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讲完一双绣花鞋的故事,带着山城反特那段峥嵘岁月的特别记忆,重庆老作家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况浩文于2018年1月28日03时16分因病去世,享年88岁。</p><p class="ql-block"> 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受到读者如此厚爱!一部作品的命运能够和一代人的命运联系起来。身为作家,况浩文感到欣慰和神圣。</p> <p class="ql-block"> 电影《一双绣花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小说《一双绣花鞋》得以正式出版,先后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和连环画。 尤其是电影版《雾都茫茫》上映后,在当时可谓万人空巷,是几代人心中共同的童年阴影。 影片拍摄于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 </p><p class="ql-block"> 导演张波是珠影厂的老导演,此片也是他职业生涯最后的遗作。 </p><p class="ql-block"> 早在1964年他就曾接触过这个剧本,可惜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将其拍成电影。之后项目被搁置,反倒是小说意外流传于世,一直到79年珠影厂再度重启拍摄。此时小说已经在全国风靡,用今天的话来形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国民IP。 </p><p class="ql-block"> 电影原名《静庐凶杀案》,在上映时被改名为《雾都茫茫》。</p><p class="ql-block"> 电影梗概是:在刚刚解放的山城,一天深夜,一所名叫“静庐”的房子里,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被害人是一个老更夫。凶手是一男一女。这所房子曾是伪兵工署副署长兼驻山城办事处主任林南轩的秘密住宅。从现场勘查的迹象看,凶手是在寻找什么东西。面对这起非同一般的案件,侦察科长沈兰思潮起伏。</p><p class="ql-block"> 山城解放前夕,林南轩奉蒋介石的旨意,制定了一个毁灭山城的“C-3计划”。在我地下党特委指示下,曾以美军顾问团翻译身份为掩护,并在一次车祸中对林南轩之女林晶有救命之恩的沈兰,借机打入林家,以搞到“C-3计划”。由于林晶对沈兰一见钟情,沈兰又机智地经受了林南轩的一次次考验,他终以林晶朋友的身份经常出入林家。</p><p class="ql-block"> 一次,沈兰与伪装成林家佣人的朱玉婉冒着生命危险,打开了林南轩的保险柜,但是未能找到“C-3计划”,而朱玉婉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由于我军迅速逼近山城,敌人未能实施“C-3计划”就仓惶逃走。林南轩由于怕被沈兰活捉一枪结束了自己的老命,沈兰仅得到被林南轩烧毁了的,曾挂在林书房的一张“古塔青色”油画的残角。</p><p class="ql-block"> 根据沈兰的回忆和从林家查获的电报稿的启示,公安人员认为,凶手到“静庐”来,可能是找“C-3计划”。公安局长刘丹竹决定诱敌上钩,暗中监视“静庐”。沈兰等好不容易找到“C-3计划”的设计工程师江漓帆,但是很快,工程师被暗杀了。侦察员设法拍到“静庐”凶手的照片,经沈兰指认是当年林南轩的副官陈浩。公安人员又在一只铁皮箱里找到一张《古塔春色》油画,化验结果,这就是“C-3计划”图。</p><p class="ql-block"> 在公安紧急会议上,沈兰将案情作了全面的综述:“静庐”作案的凶手是陈浩和一个穿绣花鞋的女人,他们潜回山城是为了执行“C-3计划”,杀死工程师的是另一个潜伏特务吴蒙,他也是林南轩的“C-3计划”埋下的“钉子”,现在他们双方已接上头,正在加紧进行破坏活动。刘丹竹命令公安局立即行动。在敌人已将导火线点燃,整个山城即将化为灰烬的千钧一发之际,我公安人员及时赶到将险情排除,特务吴蒙、陈浩被擒,穿绣花鞋的女人林晶在绝望中服毒自杀。</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经典的彩色反特侦破片,其剧本堪称“解放初期反特创作的惊险之作”,特别是影片开篇的紧张、惊险、恐怖的一幕令几代电影观众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1958年,作者况浩文完成了中篇小说《在茫茫的夜色后面》,1964年又将其改成了电影剧本,这个作品从那年开始就开始在重庆地区流传,书名被重庆一位民间说书艺人改为《一双绣花鞋》,后来由于“文革”爆发,影片拍摄工作被迫停止。</p><p class="ql-block"> 1979年,《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又名《一双绣花鞋》)这一剧本终于发表在了复刊的《红岩》杂志上,读者排队购买,当期杂志一再加印到了23万册;国内70多家话剧团争先恐后上演该剧,剧种也有10个之多,风靡一时,各类同名连环画也层出不穷。</p><p class="ql-block"> 影片开篇中那令人心惊肉跳“露出一双绣花鞋”的惊险一幕,据影片剧本作者况浩文(时在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侦查处工作)回忆,1951年一天深夜,他在参加对一个反革命分子家中的搜捕中,他的手电筒光柱无意之间扫到了一个衣柜下面,突然看见了一双黑底白花的绣花鞋……似乎还在动了一动,作者猛然一惊,迅速扑向柜子后面,但却空无一人……</p><p class="ql-block"> 作者后来说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所以最后在剧本的创作中一直将这一情节写进了剧本开篇。《一双绣花鞋》从手抄本流传,到拍成电影,再拍成电视剧(更名为《雾都茫茫》、《C—3计划》),到正式出版发行,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辉煌的历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一双绣花鞋》的成功说明,只要是真正的文学,任何人为的阻挠,都掩盖不了其艺术的光芒和恒久的魅力。然而,在巨大的成功背后,况浩文却陷入了深深的思索。</p><p class="ql-block"> 《一双绣花鞋》在苦难年代不仅仅使他个人蒙受灾难,好多善良的读者也为此含冤受屈。一本书,其实仅仅是一个手抄本,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承受了太多的苦难。重庆一○三厂干部李泽忠和他的学生因痴迷“绣花鞋”被罚打扫厕所和劳改。回忆起那段往事,李泽忠仍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江青把持的“中央文革”下令全国查抄《一双绣花鞋》。李泽忠凭着父亲是老工人,自己是厂团委干部的“红色”身份,将手抄本带到厕所“偷看”,旁边的一个日本学生张洋(其母是日本人)也凑过来看。正当他们看得入迷之际,厕所门口突然亮光一闪,咔嚓一声。他们在厕所偷看禁书的“动人情景”被造反派照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张洋被押去劳动改造。李泽忠因为“根正苗红”,被从轻发落,根据“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伟大指示,被罚扫厕所一周。而张洋因为有海外关系,后来遭到种种迫害。</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后,况老谈起这些事,声音哽咽,陷入长时间痛苦的回忆中。他说:“这样的事情还很多。这些年来,最使我不安的事,就是对不住这些善良的读者,是我害了他们呀!”</p><p class="ql-block"> 重庆市工商联原党组书记江成海告诉况老,他一下买了五本《一双绣花鞋》,他自己还没有翻看这些书,而是把它们整整齐齐供奉在妻子的灵前。他妻子生前最喜欢《一双绣花鞋》的故事,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看到。如今书正式出版了,他要让妻子好好看看它,仔仔细细地看。妻子视力不好,读书慢,他准备供三天三夜,让妻子一页一页细细品读。</p><p class="ql-block"> 况浩文(1930—2018.01.28),笔名林兰,重庆市巴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50—1952年在西南革大一期学习,后分配到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部侦察处任参谋,1955年转业至重庆市二工业局任党组秘书,1959年任市化工局秘书副科长。</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遭受迫害,长期无正式工作,文革结束后恢复正常生活后,历任重庆化工局办公室副主任,重庆化肥矿山公司副经理,重庆市外贸局长兼党组书记,重庆市外经贸委主任、党组书记,重庆市委第五、六届委员,重庆长发集团公司董事长,高级经济师。</p><p class="ql-block"> 1956年开始文学创作,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一双绣花鞋》,中篇小说《南岭之鹰》、《在茫茫的夜色后面》、《企业家》,电影文学剧本《宝笈疑云》等。2008年,况浩文出版了《一双绣花鞋》的姊妹篇《风荷》。</p> <p class="ql-block"> 《一双绣花鞋》的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5 年,况浩文因身体不好,转业至重庆市第二工业局工作。虽然离开了公安工作的第一线,但那些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他脑海中盘旋。</p><p class="ql-block"> 1958 年大跃进时期,提倡群众写作。况浩文每晚十点后,拿报纸把电灯泡裹起来写作至凌晨一两点。几个月后,小说《在茫茫的夜色后面》完稿。他将稿子寄给了《成都晚报》。</p><p class="ql-block"> 《成都晚报》想连载这篇小说,但小说里面有国民党女特务对中共党员产生爱慕之情的情节,他们拿不准,就往上送审。</p><p class="ql-block"> “我在公安部时学的是苏联的教材,就是克格勃那一套,其中有一条‘美人计’。但在中国不许干这个。我在小说里多少写了一点一个国民党女特务对共产党员发生了爱慕之情。”况浩文解释说。</p><p class="ql-block"> 文稿被送到了四川省公安厅厅长和重庆市文联秘书长那里。重庆市文联立刻将此稿列入出版计划,组织了资深编辑和作家参与改稿。</p><p class="ql-block"> 但是,还未等小说修改完成,文革爆发了。况浩文被揪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当时,《一双绣花鞋》虽然还未出版,但因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经口口相传,已经广为人知,成为他“反党反社会主义”“人性论”的铁证。</p><p class="ql-block"> 隔离审查40天后,他被放了出来。“我从来就没服过,组织上让我们学苏联克格勃,又不是我们自己要学!那些教材是哪个发的嘛?”</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两件事情,让况浩文意识到自己也许将从“预备敌人”升格为“候补人民”了。一是林彪事件之后,他被允许听了组织上对“九一三事件”的传达;另一件事,是他被通知观看内部电影《啊,海军!》,这可是19级以上的干部才可以看的。</p><p class="ql-block"> “电影里面有个人叫山本五十六,在重庆管他叫‘山本七十二’,因为19级以上,也就是每个月工资72块的人才可以看。”</p><p class="ql-block"> 在况浩文为自己的身份纠结之时,《一双绣花鞋》正以手抄本的形式,从南到北,一路疯传。带动小说传播的,一是红卫兵大串联,二是知青下乡。小说以批判“大毒草”的名义,被纷纷传抄。”基本上,有知青的地方,都有这部小说。”况浩文说。</p><p class="ql-block"> 对《一双绣花鞋》的批判仍时时发生。</p><p class="ql-block"> “有人拿来问我,是不是我写的,我就说那是我写的,它有错误,你把它烧了算了。那个心情,就像跟人说,这是我的儿子,但他生来就有缺陷,你把它活埋了算了。”虽然时隔多年,况浩文重提此事依然沉痛不已。</p><p class="ql-block"> 文革结束时,从来不喝酒的他喝到了吐血。</p><p class="ql-block"> “一般人体会不到什么叫翻身。打倒四人帮那天晚上,我这个从来不喝酒的,倒了一盅酒一口就喝下去了。第二天早上吐了好多血吐完了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一双绣花鞋》,原名《在茫茫夜色后面》,是我国著名小说家况浩文,所撰写的一部悬疑侦探小说。因其文章妙笔生花,情节引人入胜,加之以悬疑恐怖为题材的小说,在那个时代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部小说一经出版,便引来了各方的关注和争相购买。而且,因为其人气一直居高不下,常年盘踞各大书店的榜首。因此,这部小说也分别于1980年,2003年,2022年被搬上荧幕,以供更多的观众欣赏。而身为作者的况浩文老先生,虽然已经于2018年因病逝世,但是其生前的一段采访,引起了世人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采访中,况浩文坚称:“很多人理所当然地以为,《一双绣花鞋》中所出现的,“绣花鞋自行移动”的这一情节。是我为了刻意营造恐怖的氛围,而特意设计出来的场景。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现实生活中,我真的目睹过这一场景。”</p><p class="ql-block"> 那么,况浩文所言是否属实?无人所穿的绣花鞋,真的曾自行移动吗?</p><p class="ql-block"> 在1930年,况浩文于出生于重庆的一户书香世家。自小受到家庭文化熏陶的况浩文,在儿时便展现出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天赋。</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战火纷飞、饿殍遍地的时代,况浩文有幸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也正是在校园之中,他接触到了先进思想。这也让他幡然醒悟,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仅仅依靠文字,企图使更多的人觉醒、反抗,是一件事半功倍的难事。只有投身于实际,为群众带来实际的帮助,才能让他们切身体会到我方的决心。从而使得更多的人一同加入战斗中,为早日实现国家解放做出努力。</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放下了笔墨。不顾家人的劝阻,也放弃了安稳而优越的工作,只身加入解放队伍之中,成为一名侦查人员。</p><p class="ql-block"> 打探情报、跟踪敌人、突然袭击……况浩文遭遇的危险数不胜数,其中甚至不乏险些丧命的惊险情况。</p><p class="ql-block"> 然而,每当提起这些陈年旧事时,这位先辈却总是笑着表示。这些都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没有必要特意宣扬其中的苦楚。只要现在的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那么无论自己付出多少血汗,都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在1956年,国内的局势也基本稳定。对于此时的况浩文而言,也不用再干着出生入死的工作。于是,他重新拾回了自己文学上的爱好,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开始创作小说。</p><p class="ql-block"> 我国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一双绣花鞋》,便是由他的小说改编而来,其文学天赋以及才华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晚年后的况浩文,虽然无力从事创作,但是也会偶尔接受一些采访,分享自己的文学知识和感悟。而《一双绣花鞋》无疑是被问及最多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某次采访之中,这位一向慈祥平和的老人,却展现出固执的一面。起因便是,在被问及《一双绣花鞋》中,那幅”绣花鞋自己移动“的场面,是否是老人精心设计出来的虚构情节。</p><p class="ql-block"> 记者本以为老人会哈哈一笑,随即承认,谁知,况浩文却信誓旦旦地表示:“那双鞋真的会自己动,这可是我当年亲眼看见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老人的娓娓道来,众人这才知道整个事件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在况浩文还是侦察队员时,曾有这样一件离奇而古怪的遭遇:那时他在某次任务途中,恰好遇见了一位“女占卜师”。当时,国家决心根除封建迷信,因此,况浩文决定前去询问相关情况。在这个女人的家中,起初的审问过程十分顺利。然而,况浩文凭借多年的侦察经验,发现这间房间有些古怪。他注意到,不远处居然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对绣花鞋。</p><p class="ql-block"> 一般像这样的鞋子,大部分都会摆放在玄关处,以便出门直接穿上,以节省时间。可是这双绣花鞋,却直接摆在客厅中央,况浩文的第一反应,便是这间屋子里还藏有他人。于是,他一步一步,向这双鞋子慢慢走去。谁知,他猛然发现,这双鞋子仿佛拥有意识一样,居然自动向后退了几步,好似在躲避况浩文。</p><p class="ql-block"> 这一幕让年过古稀的他,仍是记忆犹新。他坚信当时没有眼花,那双鞋子的确是会自行挪动。时至今日,况浩文老先生也早已仙逝多年,当年的原委恐怕早已难以得知。</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应该始终抱有唯物主义,尽量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这些反常的现象。或许有些离奇的现象,用如今的科学原理的确难以解释。</p><p class="ql-block"> 但是,相信在未来的某天,我们能够解开更多的谜团,让那些“神秘事件”的真相,得以水落石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