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遵义城50里外的枫香镇,有个苟坝村。这是遵义红色之旅必到的打卡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b> (苟坝会议会址)</b></p> <p class="ql-block"> 1935年的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苟坝村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史称苟坝会议。那天深夜里,毛泽东独自一人走过的那条乡间小道,如今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毛泽东小道、红军胜利之路。那天深夜里,毛泽东使用过的一盏小马灯,如今被人们生动地称为是点亮了中国革命的航程的小马灯。要知道为什么?咱们还得从故事的源头说起。</p> <p class="ql-block"> 枫香镇苟坝村环境优美,地形也很有特点。苟坝有许多被高山环绕的小田坝。坝子间的起伏形状像一个卧睡着的葫芦。由这些小田坝形成的苟坝村,非常有利于红军隐蔽,既能躲避敌机轰炸,又为红军驻军休整提供了便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b>(今天的苟坝村仍是山清水秀)</b></p> <p class="ql-block"><b> (苟坝村山泉涓涓流淌)</b></p>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从遵义转移到苟坝村后,下一步应如何突围?这是个严重而又复杂的问题。红军所在处的东南北三个方向,都被国民党军阀部队所控制。只有向西突围这一条路可走,所以红一军团的林彪和聂荣臻提出了向西进攻打鼓新场的方案。政治局会议上,首长们基本上全都同意这个作战方案,可唯有毛泽东提出了异议。在他看来,向西突围不仅不能让部队转危为安,反而还会陷入老蒋新的圈套。毛泽东果断地说:“不行!万万不可!你们看,守在打鼓新场的黔军与川军离得并不远,滇军、中央军也会很快赶到。就算我们能拿下了打鼓新场,也等于掉进了敌人的陷阱。到时候,我们反而又陷入重围,插翅难飞。” 毛泽东分析的很有道理,蒋介石这个人虽然喜欢武断瞎指挥,但他并不是没有脑子的莽夫。他绝不可能将西边的打鼓新场拱手相让,放红军一条生路。</p> <p class="ql-block"><b> (苟坝会址大院)</b></p> <p class="ql-block"> 可是,如果不攻打鼓新场,我们还能从哪个方向突围呢?有人向毛泽东发问道。</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看着地图,手指鲁班场说:“应该打这,打周浑元。无论怎样,红军绝不应该进攻打鼓新场。请大家认真考虑一下我的意见!” 毛泽东说完了这句话,便重新回到了座位上,他用火柴点燃了一支烟,默默地等待着众人的回应。</p><p class="ql-block"> 在场的众人此刻都陷入了沉思,一时之间竟没有一人发表意见,因为鲁班场的周浑元是国民党中央军,有三个师的兵力且装备精良。能打的下来吗?最后有人提议,发扬民主,举手表决。表决的结果几乎是一边倒,大家都不理解毛泽东,为什么不打残兵败将的黔军一个师,反而去打装备精良的国民党中央军三个师?毛泽东的意见,会上的人都不听,红军危在旦夕。毛泽东长长地叹了口气,无奈地离开了会场,还说了一些气头上的话,要辞去中央红军总政委之职。他回到宿舍后,贺子珍劝他冷静些,再找周恩来谈一谈。</p> <p class="ql-block"><b>(这条毛泽东小道长达一千五百米,崎岖不平,有人更形象地说它是通往中国革命胜利的正道)</b></p> <p class="ql-block"> 已是半夜时分了,春寒料峭,细雨绵绵,毛泽东身披大衣、手提一盏小马灯,沿着苟坝村的一条田间小道,默默地来到周恩来的住处。毛泽东心情沉重地敲开了门。“这么晚了还没有休息呀?”见到提着小马灯深夜来访的毛泽东,周恩来关切地问道。毛泽东将小马灯放在了桌上,叹了口气说:“是呀,睡不着呀。”周恩来缓缓起身,拿起了桌边的茶壶,给毛泽东倒了一碗水,笑着说:“你还在想进攻打鼓新场的事呀?”此时的毛泽东十分冷静,他一边用马灯照着地图,一边与周恩来谈着自己的想法。“我思来想去,这一仗千万打不得呀!自从娄山关一战咱们打赢之后,很多人都有点翘尾巴咯。”毛泽东端起茶碗喝了一口水,接着说道:“恩来,你我都明白,这种情绪是要不得的。同志们想打胜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形势!现在是敌强我弱,红军的处境十分危险。我们当务之急是要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北渡长江,去寻求新的发展呀!”周恩来闻言点了点头,不过随即又开口问道:“打鼓新场那边的守军是战斗力较弱的黔军,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吗?”毛泽东认真地回答道:“我看,那绝对是老蒋布下的陷阱。我还是建议先将进攻的命令压下来,看一看敌人的动向,说不定晚些就会看到转机了……”</p> <p class="ql-block"><b>(苟坝村小马灯展览馆展示了红军时期的各种马灯)</b></p> <p class="ql-block"> 那一夜,毛泽东和周恩来彻夜未眠,在小马灯下一直交谈到了天亮。恰好就在黎明时分,红军截获了一封国民党军队的电报。蒋介石正电令驻扎打鼓新场的黔军尽快加强防御,同时命令附近的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迅速驰援打鼓新场。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国民党军此刻正在疯狂地向打鼓新场扑来。这一刻,众人再一次被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所折服。如果不是毛泽东竭力反对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说不定现在的红军已经钻进了敌人新的包围圈里。</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个令人后怕的深刻教训,大家都意识到在打仗这个军事问题上,今后再不能简单地搞什么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了。战争信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遇事都要争论,会贻误战机。要成立一个能当机立断的组织,指挥红军的作战。苟坝会议成了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会议决定立即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的三人军事小组,全权负责指挥作战,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核心地位。</p> <p class="ql-block"><b>(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延续、完善,成立了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全权负责作战指挥)</b></p> <p class="ql-block"> 显然进攻打鼓新场不行,那是敌人的一个圈套。那么红军要想突出重围,这一仗究竟要在哪里打呢?毛泽东又一次走到了地图的前面,只见他抬起手臂,将食指定格在了一处地点——鲁班场。因为鲁班场在赤水河旁,我们可以把敌人都调过来,而后伺机渡过赤水河。</p><p class="ql-block"> 3月15日,中央红军除少数预备部队之外,几乎是全军出动,以雷霆之势向鲁班场周浑元部的三个师发起了猛烈进攻,摆出一副要与国民党中央军决一死战的态势。周浑元被这突然出现的红军主力打得有些发懵,他前几天还听说中央红军正在向打鼓新场逃窜,怎么今天突然就出现在了鲁班场了?而且还是几万人的红军主力!坐镇指挥的老蒋在得知了红军主力正在进攻鲁班场的消息后,即刻命令所有部队向鲁班场开进。毛泽东得知国民党各路人马都向鲁班场移动后说:“好!敌人上钩了。随即就向各部下达了这样一条命令:“部队停止进攻,撤出战斗,迅速渡过赤水河,向茅台镇转移。” 就这样,中央红军在蒋介石的重重包围之下,硬是扯开一条缝隙。当天夜里,红军主力主动撤出战斗,渡过赤水河直奔茅台镇。成功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p> <p class="ql-block"><b>(今天的鲁班场更加繁荣了,它身边的赤水河仍在继续流淌。向我们讲述昨天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纪念那段艰苦危难的历史,敬仰毛泽东卓越的智慧和胸怀,把那条田间小道称之为毛泽东小道;把那盏小马灯称之为指引中国取得革命胜利的航标灯;把那个小山村称之为马灯点亮中国革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苟坝村的田野上,竖立着一尊巨大的马灯雕像。它告诉我们,这是用马灯点亮中国革命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毛泽东小道说明)</b></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井冈山上、长征路上、延安窑洞里那一盏盏马灯。是它们照亮了漫漫长夜,指引了曲折的道路,见证了中国革命伟大诗篇的诞生。只要我们初心依旧,传承长征精神,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p><p class="ql-block"><b>(个别照片来自网络,作者在此表示感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景熟熟</b></p><p class="ql-block"><b> 2024年9月9日于福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