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五军的浴火春秋

天涯芳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来与一些爱好“红色”的人士或团体一起聊“红”或谈“红”时,发现许多人对红二十五军长征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多数人热衷于一些零打碎敲的动人故事,对一些红二十五军长征最基本的问题缺乏全面而整体的把握,从而导致在讲述或交流中常常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与史实不符的问题。为此,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及相关史料所述,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关于红二十五军的浴火春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前赴后继的省委书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是在与中央失去联系,又不知中央红军动向的情况下由省委独立自主领导下进行的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1932年1月10-20日,鄂豫皖革命根椐地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于光山新集(今新县)召开,中共鄂豫皖省委正式成立,沈泽民(茅盾之弟)任书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泽民(1900--193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病逝于老君山,年仅33岁。徐宝珊代理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11日省委在光山花山寨召开第十四次常委会,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从罗山何家冲集结出发,开始战略转移。从此省委及红二十五军与中央失去联系,开启了省委独立领导红二十五军长征的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巧突卢氏重围进入陕南,12月10 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洛南庾家河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议,决定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并决定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郧西二天门召开第二十次常委会,决定创建新苏区,同月下旬中共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总司令部成立。1935年4月中旬,鄂豫陕省委在蓝田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改选省委,徐宝珊、吴焕先分别当选为正、副书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初,中共豫陕特委和豫陕游击师成立,鄂豫陕革命根椐地初步建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9日,徐宝珊病逝于龙驹寨,年仅32岁。吴焕先代理书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宝珊(1903--193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15日,省委沣峪口会议,吴焕先主持,决定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并决定合并鄂陕、豫陕特委为中共鄂豫陕特委,由特委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p><p class="ql-block">1935年8月21日,红二十五军“军魂”吴焕先在泾川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焕先(1907--193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7日,省委在豹子川(今属华池)召开会议,程子华代理书记兼军政委,徐海东任军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程子华(1905--1991)</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9日一12日,中共鄂豫、豫陕两特委和地方武装在商南梁家坟会合,成立中共鄂豫陕特委(称陕南特委),郑位三为特委书记,领导鄂豫陕根据地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5日,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延川永坪镇,16日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在永坪镇三军胜利会师,17日,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与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永坪镇召开联席会议,为统一党的领导,统一指挥兵力作战,决定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员会,撤销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撤销红二十五、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从1932年1月鄂豫皖省委创建到改为鄂豫陕省委,最后1935年9月鄂豫陕省委取销,前后共有三年零九个月时间,省委书记或代书记先后经历四人,沈泽民、徐宝珊均劳累病死,吴焕先壮烈牺牲,这三位书记或代书记都是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离开人世。最后一任的代理省委书记程子华严重受伤仍坚持到最后长征胜利。每一位省委书记都有一身壮烈的动人故事。由此看出革命决不是说说唱唱,敲锣打鼓就能轻易成功的,即便是省委书记也需要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应该说坚持党的领导是红二十五军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长征胜利的重要法宝,前赴后继是确保党的坚强领导唯一的正确选择。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打不散的铁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是一支打不散的英雄队伍,是四支主力红军长征队伍中出发时人员最少的一支,也是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落户陕北立了大功,被称为“北上先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旷继勋(1895--193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红二十五军的初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初建于1931年10月25日的安徽六安麻埠镇,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成立后暂时只有一个第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吴焕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平章(1901--1933)</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成立,主要由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组成。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当时红四方面军人员兵力三万多人,红二十五军只有一个师即第七十三师,奉命跟随红四方面军一起参加商(城)潢(川)战役,师长刘英负伤,王树声接任师长。1932年3月下旬,又随四方面军参加苏家埠战役,歼敌三万五千人,第七十三师俘虏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战后,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于霍邱白塔畈正式组成,师长汪明国,政治委员戴季英。而3月上旬,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于六安麻埠成立,师长廖荣坤,政治委员戴克敏。</p><p class="ql-block">至此,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三个师全部组成,连同军教导团,特务营、交通队等共一万二千余人。也就是说短短不到半年时间,红二十五军就从一个师发展到拥有三个师,即一万二千余人的一支劲旅,而这样的发展是一次次浴血奋战打出来的。</p><p class="ql-block">1932年6月,红二十五军第一任军长旷继勋在霍城之战中负伤,蔡申熙接任军长,同年10月上旬,蔡申熙在随红四方面军转战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蔡申熙(1906--1932)</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红二十五军的重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反对国民党对鄂豫皖革命根椐地的第四次“围剿”,1932年11月29日,鄂豫皖省委决定重组红二十五军,独立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3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重建,辖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共五个团另两个特务营,约七千人。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政治委员高敬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红二十五军重建前后,又先后组建了红二十七军和红二十八军,两军分别为四千五百多人和约三千人。1933年3月红二十八军政治委员王平章牺牲后不久,鄂豫皖省委决定将红二十八军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师长由原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兼,另将罗山独立第六师十六团编为第七十五师二二五团,全军共一万二千余人。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戴季英。同时,将红二十八军特务营及皖西北地方武装组成第八十二师,坚持皖西北斗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戴季英(1906--1997)</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红二十五军之前被红四方面军带走的第七十三师和第七十五师的二二五团又重新组建起来,全军重新回到三个师建制,人数第二次达到一万二千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5月,七里坪战役因省委作战指导思想错误而失败,造成红二十五军和根据地受到严重损失,后加之蒋介石第五次“围剿”,1933年7月中旬红二十五军又撤销第七十三师建制,只剩第七十四、第七十五师,共六个团约六千人,人员减少一半。至9月上旬,中共鄂东北道委将第七十五师特务营和第七十四师二二二团三营,以及独立第七师大部合编为第七十三师,师长夏如银,政治委员王少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失败后,省委决定缩编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辖三个营,第七十五师辖两个团,全军约三千人。军长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p><p class="ql-block">10月11日,第二次组建红二十八军,下辖第八十二、第八十四师,每师三个营,全军二千三百余人。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下旬,红二十五军在鄂东北的部队约一千余人合编为第七十五师二二四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商城东南部的豹子岩会师后第二天,根据省委4月13日“对红军二十五军及二十八两旧部完全编为二十五军”的决定,将红二十八军重新编入红二十五军。第八十二师改编为第七十四师,辖三个营,师长梁从学,政治委员姚志修;第八十四、第七十五师编为第七十五师二二三、二三四团,新的第七十五师师长丁少卿,政治委员高敬亭。全军辖第七十四(三个营)、第七十五师(两个团),共三千余人。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兼)。同时以红二十八军二二四团一个营,军特务营和皖西北第三路游击师为基础,编成第八十二师(一个团),坚持皖西北根据地斗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海东(1900--197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郭述申(1904--199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长征前整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11日,省委花山寨会议根据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指示决定红二十五军向西战略转移,留部分武装第三次重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斗争。红二十五军于13日在罗山殷家湾、何家冲一带整编,军直辖第二二三、第二二四、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共二千九百八十余人,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省委率领下从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以上,我们能够看到,至红二十五军长征前,红二十五军实际是两次组建,三次整编,两次组建均有三个师,长征前的整编去师建制,军直辖三个团加一个手枪团,人数也只有二千九百八十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间,红二十八军也经历两次组建两次整编。每一次主力红军离开原根据地时都会留一部分部队坚持斗争,红四方面军离开,留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离开,又留红二十八军。即便在根据地内部不同地区,也总会在主力离开时,留下部分部队坚持斗争。红二十八军和八十二师似乎成了留守部队代名词,而第七十三师却是忽有忽无,又像补充队员代名词。也许这也是战争年代战略需要吧。而红二十五军长征时,是3+1团模式进行的。1934年12月10日由于庾家河战斗惨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均负重伤,第二二四团团长叶光宏牺牲。11日,红二十五军在洛南蔡家川整编,又称蔡川整编,因战斗减员严重,将二二四团编入第二二三、第二二五团中,全军只有两个团另加手枪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十五军团组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7月15日,沣峪口会议后,鄂豫陕省委决定率红二十五军继续西征北上,迎接党中央,并指示组建鄂豫陕特委,由其领导留下部队坚持鄂豫陕根据地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30日,红二十五军在江口镇整编后的全军共四千余人,辖第二二三、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外加机关和直属分队。</p><p class="ql-block">8月21日泾川四坡村战斗吴焕先牺牲后,9月7月,鄂豫陕省委在豹子川(今属华池)召开会议,决定程子华代理鄂豫陕省委书记兼军政委,徐海东任军长,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于9月15日到达陕北延川永坪镇,胜利结束长征,于9月18日在永坪镇与会师的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各军依次编为第七十五、第七十八、第八十一师。同时撤销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编制。至此,红二十五军英名成为光辉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十五军团组建后,设三个师。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1936年4月14日在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牺牲),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军团机关和直属队编有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手枪团、交通队等,全军团共七千余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志丹(1903--193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红二十五军从1931年10月初建到1935年9月撤销建制,合并入红十五军团,期间经过了两次组建和六次大的整编,多次内部补充调整,其中长征前组建两次,整编三次(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合编2次,长征前夕整编1次),内部调整10余次;长征途中至长征结束,整编两次,加上最后编入红十五军团,共计三次。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和军政治委员先后有旷继勋、蔡申熙、王平章、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等,其中旷继勋在1933年被张国焘“肃反”中杀害,蔡申熙、王平章、吴焕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徐海东、程子华也先后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旷继勋、吴焕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红二十五军受到的震荡有多么剧烈,而这些震荡都来自于不停的战斗,流血与牺牲。红二十五军一路走来,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在血与火的岁月里,在战火纷纷中穿梭、前进,成长,出生入死,由弱变强,不断淬炼,百炼成钢,最终成为第一个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队伍,取得长征胜利,与陕北红军会师时红二十五军达三千四百余人,超过了长征出发前的二千九百八十余人。这期间无数次的战斗,牺牲与负伤人数不计其数,倒下一个,进来一批,革命的队伍带着腥风血雨滚滚向前。应该说这三千四百余人(从鄂豫陕根据地继续北上时有四千余人)有绝大部分都是从鄂豫陕根据地参加的红军,鄂豫陕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浴火重生之地。红二十五军是一支打不散的铁一般的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小蝌蚪找到了妈妈 编入红一方面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红十五军团成立后,参加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用战斗的胜利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胜利完成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底,中共中央派人送来了《陕甘支队告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带来了中共中央的热情慰问和鼓励,对他们胜利会师表示祝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初,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司令员等来到道佐铺红十五军军团部,接见了徐海东、程子华和郭述申等。在这时,中央红军又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鉴于陕北多支红军会师后红军力量的壮大,中央决定恢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之后,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兼),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后为杨尚昆),下辖第一军团、第十五军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此,包括红二十五军在内的红十五军团在中革军委和红一方面军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参加了东征、西征等重大军事行动,为巩固和扩大陕甘根据地、实现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创造了重要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红十五军团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到职时改为政治委员),下辖第六八七团(原第七十三师编成),第六八八团(原第七十五师编成)。原第七十八师分别编入上述两个团(平型关战斗后,原第七十八师编成第六八九团,团长韩先楚),军团警卫团缩编为旅部警卫营(后调为第六八七团二营)。军团骑兵团调归第一二九师建制。全旅共六千二百余人。改编之后,出师抗战,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投入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的斗争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初建阶段(1931年10月至1932年10月)。第二,坚持鄂豫皖斗争阶段(1932年11月至1934年11月)。第三,长征阶段(1934年11月至1935年9月)。第四,转战陕晋甘宁阶段(1935年9月至1937年8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通俗一点的话讲,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就如同小蝌蚪找妈妈,一路风餐露宿,冒着枪林弹雨,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不怕牺牲,信念坚定,最终扑入党中央妈妈温暖的怀抱。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始更加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那些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途中创建的一块根据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途中创建的唯一一块稳固的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的建立,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应分筹备阶段、创建阶段、全盛时期和坚持游击四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筹备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4年11月30一1934年12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是鄂豫皖苏区的一支主力部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几次“围剿”,加上党内“左”倾错误的危害,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不断减员,不得不于1934年11月16日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向西实行战略转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新苏区要求的三个原则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转移前,中央就对鄂豫皖省委提出了:“关于新的地区选择,原则上应注意下列条件:1、敌人力量比较薄弱;2、群众中革命的影响较大,或者群众比较容易为我们争取者;3、地形有利于我们防御和作战,粮食和一般物质条件较丰优的。应根据这一原则及中革军委的军事指示,以及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形势,去作适当的决定和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椐中央指示精神,鄂豫皖省委在率领红二十五军转移后,一直把选定新苏区当成主要任务和目标,在桐柏山、伏牛山不合适的情况下,最终把目的地锁定以陕南为中心的鄂豫陕交界地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筹建之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卢氏张贴的第一份《布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1月30日,红二十五军在入陕前,在卢氏与嵩县交界地区酝酿了筹建根据地事宜,并在卢氏境内张贴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政治部布告》,宣布:“红军此来,是要帮助穷人……武装起来,推翻土豪劣绅地主的统治,建立陕西的苏维埃政府”,并宣布了红军的政策,这是创建鄂豫陕革命地的第一份文献。《布告》发布之日应为筹建根据地之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庾家河会议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10日,红二十五军在洛南庾家河召开鄂豫皖省委第18次常委会议,决定“立即建立鄂豫陕省委,为创造鄂豫陕苏区而斗争。”并具体确定了创造鄂豫陕边新苏区的方案。会后,鄂豫皖省委立即改为鄂豫陕省委,为鄂豫陕根据地创建提供了组织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庾家河会议对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包括陕西南部的洛南、蓝田、商县、商南、山阳、镇安、柞水、洵阳(今旬阳)、宁陕、佛坪、洋县等县,湖北西北部的郧西、郧县等县,河南西部的卢氏、淅川等县,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这些鄂豫陕边界地区敌人统治比较薄弱,人民生活贫困,容易发动斗争,党和红军在这一带有一定的影响;这里山大沟深、丛林茂密,回旋余地较大,便于活动;在与川陕红军、陕北红军的相互配合上,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二十八军的呼应上,都有着重要意义。这些基本符合中共中央1934年2月12日指示信中关于选择创建新根据地的原则。因此,会议决定在此创建新的根据地,并提出了具体措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在庾家河会议的同一天,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政治部的名义,编印了《什么是红军》的传单,就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作了通俗而有力的宣传。这份传单在新区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深刻的作用,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也可以说这份传单是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宣言书,为新苏区创建奠定了思想上和與论上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庾家河战斗的胜利,有效打击了国民党主力部队的追击,结束了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历时20多天,长驱1800余里挺进陕南的战斗历程,红二十五军暂时摆脱困境,为创建鄂豫陕根据地举行了奠基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创建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4年12月11日—1935年2月)</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摸清底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庾家河会议后,红二十五军抓住蒋介石还未能统一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军队的指挥,蒋介石与杨虎城矛盾很深,追堵红二十五军的大部分部队没有进入陕西境内,而杨虎城又忙于北攻陕北红军,南拒川陕红四方面军,西和蒋介石嫡系朱绍良、胡宗南等勾心斗角,一时尚未集中更多兵力对付红二十五军的有力时机,全力开展创建根据地工作。</p><p class="ql-block">首先在1934年12月11日,红二十五军在洛南蔡家川(亦称蔡川)进行整编,将第二二四团编入第二二三团和第二二五团,个别军领导职务进行调整。尔后,红二十五军主力以大回旋的行动,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蓝田,扫除民团武装和反动政权,摧毁国民党在广大乡村的统治基础,受到广大贫苦群众拥护。这一大回旋实际上也是全面了解实情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块根据地的开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全面了解实情的基础上,1934年12月20日,红二十五军在镇安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政治部的名义,发布《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稳定民心,促进正当商业贸易和正常市场发展。</p> <p class="ql-block">(此布告第一次发布于1934年12月20,第二次发布于1935年2月5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28日,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一部与当地农民武装大刀会组成陕南抗捐第一军(后改为洛南游击队),开展群众工作,创建新区,并成立以手枪团政治委员宋兴国为书记的中共商洛特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初,红二十五军由洛南再度南下,攻克镇安县城,发布了《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为占领镇安县告群众书》,并在镇安的白塔、茅坪、大小米粮川,郧西的一、二、三天门和丁家坪等地,成立了第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1月底在郧西,洵阳、镇安、山阳等四县边界地区开辟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块革命根据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初,红二十五军在蓝田葛牌镇、柞水红岩寺、曹家坪、山阳小河口、袁家口、牛耳川、杜家沟等地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创建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块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红二十五军以军政治部名义印发了《穷人不替国民党当侦探、捕杀坚决替国民党当侦探的重犯》的布告。并以军司令部、政治部名义再次发布了《关于商业政策问题》的布告。宣布“苏维埃商业政策的原则是保证贸易自由”。之后又以军政治部名义颁发了《告国民党士兵书》,欢迎白军来当红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月19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郧西二天门召开第二十次常委会。总结入陕两个月的斗争情况。决定坚持庾家河会议方针,坚持独立创建鄂豫陕根据地。作出了《为完全打破敌人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造新苏区的决议案》。提出要扩大斗争的区域,打到富足地方去的口号。会后成立中共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司令部,特委书记郭述申(后为戴季英、郑位三),游击司令为陈先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郧西会议之后,红二十五军于2月下旬,由郧西西进,连克数个县城,建立了华阳、石塔寺、商家坝、吊坝河、瓦子沟、红石窟、小华阳等七个乡革命政权,并成立华阳革命委员会,组建游击队和抗捐军,在华阳地区建成<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块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4月,葛牌镇会议,改选了鄂豫陕省委,徐宝珊书记,吴焕先副书记,会议决定坚持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决心。会后,红二十五军东进,在豫陕边的洛南、商县、商南、卢氏等四县边界地区建立了一批区、乡苏维埃政权,并成立地方武装。创建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块革命根据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全盛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35年5月一1935年7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初,这时红二十五军主力发展到三千七百多人,地方游击师、抗捐军发展到两千多人,并在蓝田、柞水、镇安、山阳、洵阳、雒南、商南、商县、郧西、卢氏和华阳地区,建立了四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豫陕特委和豫陕游击师统一领导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特委书记郑位三(后李隆贵),师长方升普,政治委员曾焜。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司令部(特委书记郭述申后为戴季英、郑位三,游击司令陈先瑞)则负责统一领导鄂陕边郧西、洵阳、镇安、山阳四县边界地区和陕东南镇安、山阳、商县、柞水、蓝田五县边界地区的对敌斗争。除了建立两个特委和两个游击部队,还建立了五星(柞水红岩寺地区)、山阳、镇(安)柞(水)、郧西、雒南等五个县工委,发展了一批党员;先后成立了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两个县(五星、镇安)、十三个区、四十多个乡、三百多个村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人口近五十万,耕地面积九十多万亩,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已初步建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就在红二十五军刚刚在鄂豫陕创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后,蒋介石就开始派多支驻豫、陕国民党部队统一由杨虎城指挥对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红二十五军通过不断取得作战胜利的同时,在鄂豫陕边界不断创建第二、第三块革命根据地,4月上旬九间房战斗的胜利,彻底打破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九间房战斗胜利后,鄂陕和豫陕几块根据地已连成一片。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快速发展,使国民党大为震惊,1935年4月初,由杨虎城统一指挥发动了对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为反“围剿”,先在龙驹寨整训,5月中下旬省委又先后在郧西召开两次会议,程子华提出了“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反“围剿”方针。6至7月,先后打了几次漂亮仗。最著名的三次战斗,一是远程奔袭荆紫关,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二是袁家口布袋战,这是一个出色的歼灭战,毙伤敌人三百余人,俘敌旅长唐嗣桐以下一千四百余人,获军用物资无数。三是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这次战斗宣告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以武装斗争为先导,提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这一阶段,红二十五军在政治上、军事上不断锻炼成长,为下步西征北上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红二十五军在省委领导下创建了四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两特委和一批区乡村级苏维埃政权,活动范围横跨三省二十多个县,人口达50余万人,总面积达到3万多平方公里。同时打了三个大胜仗,成功打破了敌人的二次“围剿”,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达到全盛时期。而以上都是红二十五军主力在省委领导下所取得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郑位三为首的新的领导核心,确定了独立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方针,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斗争策略和游击战术,对在鄂豫陕边界地区长期坚持游击战争,打破敌人“划区清剿”,扭转当时的困难局势,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有着决定性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位三(1902--1975)</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鄂豫陕特委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红七十四师坚持的游击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35年10月—1936年12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6日,红七十四师在商南碾子坪正式组成,师长陈先瑞,政治委员李隆贵,副师长兼参谋长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焜;第一营营长张海波,政治委员袁崇安,第二营营长肖大喜,政治委员郑连顺;手枪团团长吴济云(后改名吴林焕),政治委员张培真。全师近七百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陕南王” 陈先瑞(1914--199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七十四师在中共鄂豫陕特委的领导下,从1935年7月到1936年12月,独立坚持了鄂豫陕边界地区的游击战争。在同上级失去联系、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转战于鄂豫陕三省边界的二十四个县境,经历大小战斗上百次,打破了敌人三次围攻,歼灭敌人正规军与地方反动武装约四千人,缴获各种枪三千余支,取得了鄂豫陕边界地区游击战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七十四师的斗争,继承和发扬了红二十五军的好思想、好作风,胜利地坚持了鄂豫陕边界地区的游击战争,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箝制了敌人十几个团的兵力,配合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的长征,对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在红七十四师坚持独立游击战争期间,1936年3月23日,鄂豫陕特委在东江口接到了原红二十五军手枪团战士程福才从陕北送来的《八一宣言》和《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文件,以及一封简信。郑位三立即在24日给中共中央写了一份报告《陕南红军志清、卫劳关于七十四师成立经过的报告》,此报告由来人带回陕北。从此,红七十四师与中央接上联系。中央文件使红七十四师在后来的行动中有了依据,斗争策略和领导艺术有了新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来信命令红七十四师暂不行动,等待中央指示精神。红七十四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鄂豫陕边成立军委会,主席郑位三,副主席李涛。红七十四师改编为南路抗日军(对内仍称红七十四师),军长陈先瑞,辖第四、第五团和独立团,补充团,共一千七百余人。至此,红七十四师独立坚持鄂豫陕边界地区的游击战争结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中央领导下的红七十四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失散的孩子回到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937年1月一1937年8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七十四师改编为南路抗日军后,为配合西安事变之后的复杂局势,执行制止国民党亲日派军事进攻,促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按照中央指示,1937年1月22日,红七十四师与红十五军团在商县胜利会师。2月,经国共双方协定,红七十四师继续留驻陕南(以防内战再起时便与同陕北红军相呼应)。驻防镇安、柞水、宁陕三县。此时,师长陈先瑞,全师三个团。4月,部队奉命撤出根据地,移驻到长安大峪口整训,全师2100余人。至此,红七十四师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结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6月,中共鄂豫陕特委书记、鄂豫陕军政委员会主席郑位三奉命调回延安,中共鄂豫陕特委和军政委员会撤销。在延安毛泽东亲自召见郑位三,充分肯定和赞扬了中共鄂豫陕特委和红七十四师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斗争,执行中央政策,实现战略转变的历史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5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第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七十四师合编为陆军第一一五师。”红七十四师奉命从大峪口开赴三原,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参加抗日战争。同年10月,改为西北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团长陈先瑞,政治委员罗志明,参谋长杨焕民,政治处主仼吴东升。参加担任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保卫党中央的光荣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时期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34年12月10日至1935年7月15日,这是以鄂豫陕省委领导的红二十五军主力为主的创建并发展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35年7月至1935年9月,鄂豫陕根椐地各游击师在鄂陕、豫陕两特委领导下进行的各自创建活动。第三阶段是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红七十四师在中共鄂豫陕特委的领导下,独立坚持了鄂豫陕边界地区的游击战争。第四阶段是1937年1月至1937年4月红七十四师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在鄂豫陕根据地坚持的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1937年1月到1937年8月(1937年1月-1937年4月红七十四师仍在根椐地,1937年4月-1937年8月已撤离根据地),红七十四师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在陕南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加强部队的整训,提高军政素质,由一支游击武装力量发展成为一支正规的红军部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鄂豫陕革命根椐地从1934年12月开始创建到1937年4月,前后经历两年零四个月时间。红二十五军主力坚持7个月时间,之后是其他游击队和红七十四师坚持一年多时间。1936年12月中旬,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共鄂豫陕特委和红七十四师接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从此开始接受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主要任务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但仍驻守鄂豫陕根据地,直到1937年4月,撤离鄂豫陕根据地,开始全面参加抗日战争。至此,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红二十五军长征是小蝌蚪找妈妈,最后终于投入到党中央妈妈温暖的怀抱。那么,红七十四师则如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失散的孩子,也最终回到了自已温暖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旗帜问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红二十五军长征所举的旗帜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按照红二十五军军史上所说: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省委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选遣队”的旗帜,从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出发时,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当时《宣言》所注日期为农历的十月十日,换算公历为1934年11月16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言》是根椐中共中央1934年7月26日《关于组织抗日先遣队的通知》精神而实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推动抗日救国运动,同时减轻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不利中央根据地面临的军事压力。中央决定于1934年7月5日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红七军团担任,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萧劲光;参谋长,郭如岳;政治部主任,邓乾元。</p><p class="ql-block">但先遣队在国民党军优势兵力追堵下,转战于皖南地区,遭受严重损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5日,抗日先遣队进至德兴县港头村时,被国民党军截为两段。最后仅有先头部队1000余人在粟裕、刘英率领下,突围成功,其余的部队都被打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支北上抗日先遣队尽管没有称“北上抗日第一先遣队”,但时间上是最早的,就在这支先遣队派出后,中共中央1934年7月26日才出台了《关于组织抗日先遣队的通知》,鄂豫皖省委是根据中央要求和意见将即将战略转移的红二十五军称作“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也就是说是继寻淮洲红七团之后的第二支北上抗日先遣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时期,除了有两支北上抗日先遣队外,还有两支先遣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的同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成立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目标是西征与红3军(红二军团)会师,为中央红军长征探索道路。</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由红六军团担任,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于1934年7月开始组建,8月7日踏上西进的征途。经过两个月征途,这支部队行进了5000里,最终与在黔东根据地与红3军胜利会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央红军先遣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三支先遣队都是独立部队,最后一支先遣队则是特殊情况下,中央红军派出的先头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后,虽然红军内部取得了一致,调整了领导成员,毛泽东重新指挥红军。但是此时红军经过长途跋涉和作战,只剩下3万人,而且都是疲惫之师。如何通过陌生的云贵地区,如何摆脱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经过考虑,派重新回到参谋长岗位的刘伯承组建一支先遣队。这支先遣队人员精干,只有一个团,另外配属一个工兵排,带上电台独立行动。此外,聂荣臻担任先遣队政委,肖华带领一个工作队,配合行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支先遣队人数虽然少,级别却非常高,相当于特种部队,担任红军的先锋部队。这支先遣队沿途探路,侦查敌情,尽量使中央红军避免与敌人作战。</p><p class="ql-block">在刘伯承带领下,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并且取得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胜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0日,先遣队成立;1935年6月14日,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先遣队完成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长征时期,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先遣队,第一种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先后有两支,且都是独立的部队。第二种是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只有一支且为独立部队。第三种是中央红军先遣队,只有一支,但属红军内部先头部队。每一支先遣队都有自己事先明确的目标任务,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随意改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试从红二十五军的组织领导、队伍组织沿革、根据地创建、所举旗帜等容易模糊的四个方面对红二十五军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要的系统梳理,因为水平和认识有限,可能有诸多遗漏或偏颇,敬请指正。</p><p class="ql-block">修改于2024年09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