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

胡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专程来到山东淄博,不是为了吃烧烤,真的是想看看两千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加政府智库。</p><p class="ql-block">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战国时期,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得名为“稷下学宫”。战国时期,天下纷争,但各国学者们在齐国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学宫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所以鼎盛之时,稷下学宫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荀子(荀况)等。</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齐国统治者对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学者们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孟子曾两度来到稷下学宫,荀子更是三出三进于稷下,历时数十载,并曾三为祭酒(相当于校长)主持学宫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各路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儒、名、法、墨、阴阳、道、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稷下学宫成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重要阵地,是中华文化兴盛发展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由此形成的稷下学术精神,主要表现为:关注现实、明道救世的务实精神;兼容并包、相互交融的自由精神;彰显个性、实现价值的主体精神;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民本精神;尊道贵德、礼法并重的和谐精神等。稷下学术精神在中华文化精神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兴盛繁荣,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 </p><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先生著述《中国文脉》里是这样称赞稷下学宫的:“齐国做事总是大手笔,而稷下学宫更是名垂百世的文化大手笔。我在考察各种文化的长途中不知多少次默默地感念过稷下学宫,因为正是它,使中华文化全面升值。没有它,各种文化也在,诸子百家也在,却无法进入一种既高度自由又高度精致的和谐状态。因为世上有很多文化,自由而不精致;又有很多文化,精致而不自由。稷下学宫以尊重为基础,把这两者统一了。因此,经由稷下学宫,中华文化成为一种‘和而不同’的壮阔合力,进入了世界文明史上极少数最优秀的文化之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