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想当年》</p> <p class="ql-block"><b>信阳人为什么对湖北有一种高度认同,还得从想当年信阳作为南汝光道至豫南道道衙(署)时期大量的湖北移民说起……</b></p> <p class="ql-block"><b>这三张翻拍的图片内容,不难看出想当年南汝光道至豫南道时期信阳所辖如此之阔的土地面积和涉猎诸多的方方面面,意味着丰富的资源足以养活更多的人。也就是说,人越多创造社会财富也就越多。</b></p><p class="ql-block"><b>而副省级级别的道衙(署),其所在地设在了全道的正中央信阳,这也意味着城市行政的高级别,可以汇集多的经济资源。比如更多的交通线(京汉铁路,邮政电报电话局等),建设更多的医院(共和里东华医院,四一路大同医院及一些教会医院)和大学(申阳书院,义阳书院,豫南书院)等。汇集的经济资源越多,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就越强,经济实力自然也就会逐渐增强。</b></p> <p class="ql-block"><b>这一历史时段是说想当年这是信阳历史上的辉煌时期,用现在的话讲“高光时刻”。</b></p><p class="ql-block"><b>当今我们只知道向北京,上海移民的叫北漂、沪漂。</b></p><p class="ql-block"><b>可知道在100多年前,信阳作为河南省面积最大,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为中心的河南省四大道署之一的豫南道道衙所在地,迎来移民的“信漂”浪潮也是一种必然。</b></p><p class="ql-block"><b>如今77岁的老信阳人陈同鑫回忆说;我们家是篾匠,祖父陈全国1920年就从湖北孝感来信阳了,当时信阳这方土地吸引了湖北因人多地少的手艺人等来此谋生,他们唱着《信阳是个好地方》这首歌,‘满山绿油油,牛羊满山头……’实现向北发展的梦想”。</b></p><p class="ql-block"><b>这些信漂移民的父老乡亲,主要来自湖北省的各个地区,这就造成了信阳人对湖北的认同不仅仅是信阳与湖北在地理气候、水域条件、生活习惯、饮食方言、行为方式等一致,更重要的是,大量湖北信漂移民使信阳的人口结构成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把想当年本来信阳与湖北的邻里关系,淬砺成现在的“邻里加血缘关系”。</b></p> <p class="ql-block"><b>需要说明的是,这时北上信阳的并不是流动人口而是移民。</b></p><p class="ql-block"><b>流动人口是不稳定的,到了一个地方没有归属感。而移民却是以定居为目的的,因为有了归属感,所以他会对本地的文化有一种积极回应。</b></p> <p class="ql-block"><b>从湖北大量信漂移民的情况看,大致分为三大类型。</b></p><p class="ql-block"><b>第一大类型是大量的湖北从事农业的生产者信漂定居。</b></p><p class="ql-block"><b>咱们先以原信阳市中心城区周边的几个乡镇为例;</b></p><p class="ql-block"><b>双井乡有190个自然村,其中有68个自然村是从湖北信漂定居信阳的,湖北人所建的自然村落是整个双井乡自然村落的36%。</b></p><p class="ql-block"><b>原信阳市城区东北部的前进乡,共有自然村落183个,其中湖北人建立了65个,这样湖北人建立的自然村落是整个前进乡自然村落的36%。</b></p><p class="ql-block"><b>五星乡有291个自然村落,湖北移民就建立了131个,占了五星乡总村落的45%。</b></p><p class="ql-block"><b>金牛山管理区仅有28个自然村,而湖北移民就建了13个,是整个管理区自然村落的46%。</b></p><p class="ql-block"><b>南湾乡有172个自然村,湖北移民在此就建立了88个,是全乡自然村落的51%。</b></p><p class="ql-block"><b>总的来说,在信阳周边乡镇864个自然村里,其中湖北移民所建村落多达365个,纯湖北血统占比为42%强,再经过百多年的民族融合,湖北的血统在信阳扩而充之,信阳与湖北由原先的邻里关系淬砺成“邻里关系加血缘关系”,这是信阳人对湖北认同的最先决条件。</b></p> <p class="ql-block"><b>2021年8月我上传《信阳的南方元素》抖音,评论区反馈意见(摘选)给大家分享一下;</b></p> <p class="ql-block"><b>以上分享可见微知著,可以看出湖北各地在信阳的后裔反应是强烈的积极的。当然,在第一大类农业生产者的信漂潮中还没有包括山西移民过来的东燕湾、燕家小湾、燕家老湾、燕家冲、葛家湾、小洼等。福建移民过来的江家湾、陶家湾、梁家台等。还有罗山,光山以及黄泛区迁到信阳中心城区周边的个别自然村。</b></p><p class="ql-block"><b>这第一大类信漂移民,人员之众,改变了信阳的人口结构和成分,为道衙所在地的信阳提供了绝佳的人口红利,从而奠定了信阳进入“高光时刻”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信阳作为一个移民地区从此高调定格。</b></p> <p class="ql-block"><b>想当年,移民信阳的第一大类型主要是来自湖北各地区的农业生产者。那么在豫南道时期第二大类型移民信阳的则主要是 来自湖北省武昌,汉口,孝感,黄陂,黄冈,洪湖,麻城,大悟,随县,广水等地从事商业,手工艺,小业主等一大批能工巧匠。</b></p> <p class="ql-block"><b>这些湖北人以踏实,拼搏,诚信的工匠精神推动信阳城市的文明和谐与进步,以四一(大同)路为例,就是一大批有智慧的湖北工匠们抢滩信阳在四一路开设的一条规模宏大的商业街。</b></p> <p class="ql-block"><b>比如修表的郭家,张家,铁匠李家,祖传膏药曹家,行医的真不少有姬姓,杜姓,张姓,谭姓,还有金姓,黄姓的牙医。开茶馆的李家,卖茶叶的易家,理发的张姓,说书的赵姓,修鞋匠苏姓,皮匠易姓,修眼镜的陈姓,丁家的甜食。甘家的裁缝制衣全城有名。陈家的篾匠。</b></p> <p class="ql-block"><b>说起四一路上的“海燕照相馆”还是真有故事;</b></p> <p class="ql-block"><b>民国初年武昌有一个叫葛宗洲的照相艺人,与朋友刘真合作,在信阳四一路中段开设了一家名为《刘真照相馆》的照相馆,由于生意不好做,那位叫刘真的朋友就回武昌了。葛宗洲没有气馁并且收了金姓,黄姓为徒,在信阳坚持下来,后来更名为《海燕照相馆》。</b></p> <p class="ql-block"><b>想当年,这第二大类型移民信阳的湖北工匠们,激发了信阳城城市的活力,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就业机会的提供者,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者,他们专注技艺是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b></p><p class="ql-block"><b>当年在四一路上的清真大厨巴老大的后人巴志军告诉我,“信阳的工匠大多来自湖北,而从北方来信阳的,一般都是苦力”。</b></p> <p class="ql-block"><b>前面我们说到想当年信漂移民到信阳的第一大类型人员其成分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其数量之大,彻底的改变了信阳的人口结构。</b></p><p class="ql-block"><b>第二大类型人员则是湖北省各地的小业主、工匠、手艺人抢滩信阳城,促进了信阳商业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那么促使信阳人口质量上发生深刻变化的,显然是清朝末年修筑京汉铁路移民信阳的第三大类型湖北的产业工人。</b></p> <p class="ql-block"><b>清政府经过8年的艰苦建设,到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贯通,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信阳和中原腹地的郑州成为河南省京汉铁路线上仅有的两处重要站点。</b></p><p class="ql-block"><b>为何信阳可以成为重要站点,这是因为南汝光道、豫南道道衙所在地的这类级别的信阳,无论是乘客量,货运量,调车作业量以及确保重要站点运营一切条件的机务段、车务段、工务段、电务段、生活段、客运段、车辆段、通信段,建筑段、还有相关的行政机构,医院、学校、商店、食堂、浴池、材料厂、装卸队、工人俱乐部、铁路公寓等等,完备而齐全。</b></p> <p class="ql-block"><b>这批产业工人队伍里拥有大量的技术员、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的知识结构、研发经历、科研设备、经济实力、创新精神以及思想境界。无疑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从而使信阳人的知识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清末南汝光道、豫南道时期信阳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信阳人口的素质在这一个时期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b></p> <p class="ql-block"><b>京汉铁路建成运营以后,带动了沿线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并催生了多座新兴城市,这些城市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比如、石家庄晚清的时候仅是河北省西南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口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还有郑州,是当时郑县的县城。再一个就是早已成为县衙,州衙,道衙所在地的城市信阳。</b></p><p class="ql-block"><b>被设为重要站点的信阳,当时其经济发展通过京汉铁路融入到北京、武汉等大城市的发展格局,凭借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型。大批的湖北铁路的建设者移居信阳,直接影响了信阳城市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密度,从而影响改变了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城市人口规模越大,经济就越发展,其辐射效应能锁定更为优质的公共资源价值,意味着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强。</b></p> <p class="ql-block"><b>比如袁世凯的认宗侄孙袁家骥与省城开封电灯公司联合投资开办了信阳光华电灯公司,使信阳成为河南省继开封、郑县之后第三个用上电灯照明的城市,比较早的享受到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现在的礼节路就是清代末年的电灯房街,多少年来人们期盼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100多年前的信阳就出现了。同时关乎民生的大浴池,地标性建筑袁家大楼,文化投入的胜利大舞台等等都应运而生。</b></p><p class="ql-block"><b>这都是公共资源价值“集聚”的效应。</b></p><p class="ql-block"><b>这与想当年豫南道的地盘大,人口多,道署级别高不无关系。</b></p> <p class="ql-block"><b>历史资料上有这样一段表述;“1899年在信阳城北建立火车站,1920年京汉铁路修通,此城的军事经济地位更为显著,在火车站至老城区之间(四一路)逐渐形成繁荣街市”。外地客商及外国传教士,汇集于此,设立教堂,开办洋行,</b></p><p class="ql-block"><b>此时的海纳百川的豫南道衙所在地信阳,集历史厚重的中原文化,聪慧精明的荆楚文化,契约精神的教会文化融为一体,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b></p> <p class="ql-block"><b>当今信阳人对湖北的认同,很大程度上与湖北大量移民使南北文化在信阳碰撞融合有关,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信阳方言,凸显了信阳与湖北的根亲文化现象。</b></p><p class="ql-block"><b>语言主要是语调旋律和语音词汇两大类构成。</b></p><p class="ql-block"><b>语调旋律指的是普通话里的四声(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相当于一个歌曲里面的歌谱。</b></p><p class="ql-block"><b>语音词汇一般指的是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嘬口呼)。</b></p><p class="ql-block"><b>比如;</b></p><p class="ql-block"><b>书店门前一棵树,</b></p><p class="ql-block"><b>树上拴着一头猪,</b></p><p class="ql-block"><b>猪围着树干团团转,</b></p><p class="ql-block"><b>一直转到太阳出。</b></p><p class="ql-block"><b>信阳话读出来的语调旋律与郑州一致,而语音词汇却与武汉一样读成了</b></p><p class="ql-block"><b>序店门前一阔序,</b></p><p class="ql-block"><b>序上三到一头菊,</b></p><p class="ql-block"><b>菊围到序干弾弾卷,</b></p><p class="ql-block"><b>一直卷到太阳曲。</b></p><p class="ql-block"><b>在这里信阳与武汉等地一样在语音四呼上把书念成了虚,把棵念成了阔,把栓念成三,把猪念成了菊,把团团转念成了弾弾卷,把出读成了曲。</b></p><p class="ql-block"><b>我们通过方言不难看出信阳与湖北血浓于水的根亲关系。</b></p> <p class="ql-block"><b>广水湾这个地名很有故事,信阳的广水湾诉说着信阳城百年来的变迁,有很强的历史文脉。在信阳人口的结构构成中,湖北籍占比非常大,特别是修筑京汉铁路的湖北产业工人又以广水(应山县)人居多,广水离信阳最近,广水湾这个地名的名称代指整个移居信阳的湖北人,他记录了开天辟地大量湖北产业工人拥入信阳的历史,为信阳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b></p><p class="ql-block"><b>如京汉铁路在开通之前,信阳城关人口与潢川城关人口持平,据地区志记载,截止到1949年潢川城关有25条大街小巷,而信阳城关就有114条大街小巷。信阳城关人口尽管已经达不到1936年民国政府统计的信阳城人口,但仍是潢川城关人口的两倍,为建国以后在信阳设立专署奠定了方方面面的必要条件。</b></p><p class="ql-block"><b>正因为有了想当年,所以才有了当今的信阳人对湖北的认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