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岁中秋,今又中秋。与故乡分别二十余年,每逢中秋思乡怀旧的浓情凝结在我的心头。“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一早我吃着椰蓉月饼,心里却在咀嚼儿时故乡的中秋往事。</p><p class="ql-block"> 按照惯例,中秋节村里的放牛郎也歇假一天。那天早餐后,小孩们牵着家里的牛聚到野外。青岭脚下,小河蜿蜒向东静静流淌。牛儿成群在河岸边悠闲地啃啮青草。小河两岸的晚稻禾苗开始抽穗,微风吹过,青波起伏,绿意怡人。中秋时节暑气渐退,天气微热不燥,但阳光仍旧有些灼人。放牛的伙伴们结对成群,躲在松树下或山坡阴凉处,打扑克、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村庄上空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都在下厨准备丰盛的节日大餐。及至中午时分,村里传来劈里啪啦的鞭炮声,空气里弥漫着鸡鸭鱼肉的味道,这是节日大餐开饭的前奏。孩子们牵起自家的牛,骑上牛背成群结队行走在乡间小路上,走成了一幅祥和的牧归图。</p> <p class="ql-block"> 除了丰盛的大餐,还有欢度中秋佳节的重要活动仪式安排在晚上进行。晚餐后,孩子们急不可耐地盼着月亮升起来。记得那时,我们兄弟几个总是轮流到院子里,遥望天边圆月有否露出笑脸。等待着,盼望着。“月亮出来啦!”四弟总是最早盼来月亮。圆圆明亮的中秋月终于升起来了。拜月仪式要开始了。大家赶忙把方桌、条凳搬到院子里。父亲在屋里把土麻饼、苹果、柚子、花生等放进托盘,然后神情虔诚地端到院子里放在方桌上。“让月亮爷爷先吃,等会我们才能吃”,父亲说道。从父亲的话语和态度中折射出,那时的人们心目中月亮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可轻慢,必须敬畏。十来分钟后,父亲给我们兄弟平分了托盘中美食。在那个物质短缺的贫穷年代,对农家来说,月饼、苹果都是难得的珍品。东西一分到手,我迫不及待地咬一口苹果,满口汁水,香脆味甜,至今犹记如昨。还有土麻饼,还未等开吃,诱人的香味已经令人垂涎欲滴。调皮的四弟,总喜欢吃一半留一半,第二天拿出剩下的在我们兄弟面前慢慢享用,刻意显摆,馋得大家心生羡慕却又无奈。</p> <p class="ql-block"> 拜月仪式结束后,村里年轻人小孩都会不约而同急忙赶往村上的晒谷场。每逢中秋之夜,开阔宽广的晒谷场上人头攒动,村里人聚集到此参与一场热闹的活动—放火筝。火筝又称孔明灯。先用竹篾扎成开口朝下的圆桶状架子,然后糊上白色薄纸,再在开口处以钢丝拉成十字架,挂上蘸透煤油的棉絮形成点火装置,一个火筝就做成了。村里的年轻人带着半大不小的孩子白天就做好了不少火筝。准备放火筝了,大家围成了一团,火筝开口向下,两三个人蹲着用手托住其开口围框,三五个人轻扶住其顶上与腰身。然后一人点火,烧了一会,火苗烈旺,火筝里面火光通亮。在热力与浮力的作用下,火筝开始往上冒。“松手”,有人喊道。于是大家松手,火筝迅速上冲,逐渐往高空升去。“去追火筝咯!”,又有人喊了一声,年轻人带着凑热闹的孩子,成群地向火筝飘飞的方向追去。追火筝的结果基本是空手而归, 火筝飘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或者坠落的时候自燃成灰。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但追逐的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有目标,有热情,有行动,这就足够。</p> <p class="ql-block"> 我也曾加入追火筝的队伍,一直追赶到堤背上的马路边。累了,我停下脚步,昂首仰望,只见月明星稀,满天火光闪烁漂移。月光照亮了大地,星光映衬着苍穹,火光点亮了热情。我沿着马路随心信步,遇见出门闲逛的五爷。五爷号称村里的“故事大王”,善于讲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和民间故事。这会,我自然要缠着五爷讲故事。就在这中秋之夜的月光之下、在这微风轻拂的乡间路上,五爷给我讲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兔成精的神话传说。五爷的讲述绘声绘色,扣人心弦而引人入胜。那一个中秋夜,我儿时心灵的月亮涂抹上了神秘色彩。从此,对月亮,对中秋,我多了一份敬畏,也增添了不少遐思。五爷已经离世三十多年了,每逢中秋,我总会想起那个明月普照之夜,想起五爷,想起五爷讲述的神秘动人的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 我与故乡渐行渐远,却怎么也走不出故乡的往事,追逐过的火筝依然飘飞在儿时故乡的天空。这些年我吃过各种精制的月饼,总吃不到儿时土麻饼的香味,也吃过各地各色苹果,总吃不出儿时苹果的美味。行文至此,打油一首,聊作收尾:又闻思乡曲声飞,中秋往事梦里回。当年明月依旧在,彩云何时悠然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