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八大奇迹——红旗渠

玲玲

<p class="ql-block">在巍巍太行山东麓,有一条由河南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红旗渠被载入中国史册,是不可复制的世界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南省的西北角,与山西、河北接壤,耕地89万亩,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而水浇地仅1万余亩。全县70万余人。林县曾十分贫穷,全县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p><p class="ql-block">“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昔日林县人民世代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p> <p class="ql-block">1957年县委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敢叫日月换新天,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到河南林县。</p> <p class="ql-block">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开工。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威迫的形势下,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誓师大会。11日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3700名农民组成的水利队伍进入各段工地,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参观红旗渠景区,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集人文、自然、历史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灌区位于中国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原林县),开凿于太行山腰,引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浊漳河水至林州境内。沿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工程十分艰巨。</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景区,雄壮有力的《定叫山河换新装》背景音乐在山间反复回荡。当这首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鼓舞过几代人的《红旗渠》主题歌响起的时候,人们脑海中浮现出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建成举世闻名“人工天河”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千军万马上太行,参加建渠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知难而进,坚持苦干了10个春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25座渡槽,凿通211条隧洞,修建各种渠系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建成了人造天河—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毫无怨言,自己动手,战胜困难,几个布蓬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营帐,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便是“床”。“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没有饭吃,就派专人到处挖野菜煮着吃,肚子虽然空落落的,但没有开小差的。当时大家伙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福!”</p> <p class="ql-block">在红旗渠建造过程中,林县妇女不甘示弱,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城北大队40多名妇女挤着坐在一个席棚里,被子潮湿,不能挨身,好天到阳光下晒晒还好过,就怕阴天晒不成。连长见有人擦眼泪,急忙安慰:“困难是暂时的,咱不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能让子孙后代一直种旱地吃糠咽菜吗?谁愿意叫孩子打光棍娶不上媳妇呢?咱们受点潮挨点冻,为的日后有水喝,有粮吃,睡个暖和觉。”</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景区的自然之美、历史厚重相结合。在这里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刻感受到林州人民那种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行走在渠畔,看着那蜿蜒曲折的渠水,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人们战天斗地的呐喊声。</p> <p class="ql-block">虎口崖。沿着渠边漫步,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红旗渠不仅带来了水源,更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滋养了一方水土和人民。走在红旗渠的堤坝上,与缓缓流动的渠水一道盘桓回转于陡峭的山壁间。</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 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配套的大型体系。</p> <p class="ql-block">山魂!</p> <p class="ql-block">青年洞景区。在悬崖峭壁上有一面巨型五星红旗,振奋之情油然而生。红,是贯穿红旗渠的主色调。这是凝聚人心的红,也是热血灌溉的红。</p> <p class="ql-block">施工难度最大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是因为必须在垂直的绝壁上凿出一个六百多米的隧洞,漳河水才能最终进入林县。而这六百米,是血肉之躯与石英砂岩的对抗。1960年11月。一支由三百名青年组成的突击队来到山崖前。八个月后,在这群年轻人背水一战咬牙坚持下,隧洞顺利凿通。这是一个全部由青年人攻克的难关,青年洞也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在视野开阔的地方回首眺望,山腰的水渠、山脚的公路和谷底的河流并行延伸,渐渐隐没在层峦叠嶂之中。</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记忆供销社——郭大锤。</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精神丰碑!为了建设红旗渠,前后30多万人投身其中,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沿渠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1515万立方米。修筑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挖出的土石若修成一堵宽2米、高3米的墙,则可以从广州一直修到哈尔滨。</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 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p> <p class="ql-block">一幅大型红旗渠流经太行山壁画。</p> <p class="ql-block">参观红旗渠纪念馆,这里详细记录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以及林县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在红旗渠精神展览上,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以及部分当年修渠的工人们用过的提灯、垫肩,穿过的棉袄。</p> <p class="ql-block">展品全面回顾和展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孕育、形成、发展过程。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红旗渠时,被那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染。它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信念,手中有力量,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它的修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人民的生存条件,促进了林州的经济发展,而且孕育产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