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篇章:</p><p class="ql-block">一次偶然的相遇。我在一次老同学的赠书座谈会上邂逅了我们在六十多年前曾经在一个院子玩大的“发小”叫六六,</p><p class="ql-block"> 通过六六,我们聊起了小时候曾经在一起玩耍,聊起了小时候的发小祝平,好多年都没有见面了。正好六六和祝平他们之间有联系,祝平又通过他中学的同学知道了我的电话,再后来我们就建了群开始群聊,老邻居们在群里多年不见,看到当年都是七、八岁,十几岁的少年,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了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经过商量我们约定在九月七号在建设南路的《三晋饭庄》聚会。如今年龄最小的全英也已70周岁了。</p><p class="ql-block">英英姐是邻居马伯伯、马婶婶的大姑娘,她今年已经是82岁了,但是作为知识女性的她思维敏捷,对当年的往事记忆犹新娓娓道来。为了这次老邻居聚会英英姐做足了功课,前前后后写了足足有千余字的回忆录。</p><p class="ql-block">马伯伯、马婶婶的大儿子临平哥感恩父亲、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也已经是80岁了,多年不写字的他依然拿起笔回忆当年父亲、母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母亲满满的回忆和感恩。</p> <p class="ql-block">三位80多岁的当年的老高中生、知识女性、老姐妹们分别多年后终于相见了。</p> <p class="ql-block">英英姐写的回忆录:</p><p class="ql-block">1945年深秋,父母带着3岁的我和年仅半岁的弟弟(临平)住进了山右巷乙字八号(解放后改成了十一号)。它位于山右巷南端东侧的第二个胡同(太原方言叫黑浪浪),胡同由西进入左手边排列着一个个院子,右手边是一黑浪浪房子的后墙。所以院子都是坐北朝南的,黑浪浪的东边紧挨着就是城墙(后来拆掉了)。乙字八号院整齐干净方砖铺地。当时房东姓宁,太原南面徐沟人。当时院子里住着宁家老太太及兄弟俩家的大小家眷。院子里宽敞明亮,住房条件很好。院子东侧的中部有两个背靠背的厨房,中间有门可以互通。于是就形成了两个小院,两厨房的对面都各有一间房。另外,正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间耳房,东侧耳房住着房东老太太,西侧耳方住着兄弟老二的姑娘和其母,正房三间是老大两口住,西方是老二一家住,东方是老大的儿子一家,我家住南房。这些都是大一点了才知道的。有记忆了也就是太原解放的时候,那是49年的春天,院子里的大人小孩都躲进了地窨子。这个地窨子在北厨房的地下。用木梯下去,下面是四四方方的如同一间房似的,大小可能也就5、6平方,高度也就是一人来高,黑暗无光。只记得大人们说老太太不去地窨子,给她在炕上放个大桌子,老太太睡在桌子底下。也就没几天时间就说太原解放了。这期间八号院落了两颗炮弹,一颗落在正房房顶上,正房露天了。一颗落在靠近西房的院子地上,炸了个大坑。之后房顶和院子进行了修缮。</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大约在五一年前后房东家先后就搬离了山右巷。住到了楼儿底。随后就有了新住户:正房住进了康大爷一家,西房住进了麟祥伯伯一家,东房住进了郝大爷、郝大娘。院子里最多时除了大院里的四家,东侧的两个小院也各住了两家。北边小院的北房住着王化贤夫妻,对面的原本厨房里住着郝伯伯一家三口,南面的小院北房即厨房住了武伯伯一家三口,对面小南房住着杨大爷一家。乙字八号院是个人气很旺的宝地,住在这里的各家孩子都不少。就连多年没有生育的郝大娘住进了八号院后,40岁高龄产下一女取名“毛金金”(小名)在那个年代、这个年纪初产实属不易。还有住在小南房的杨大娘也是多年未生育,住进八号院后先后生子秃小、二秃……。我家二弟(建平),大妹(二丑),三弟(祝平),小妹(小英)也都出生于八号院,只有小弟(安平)是离开八号院后出生的。我们姊妹共八人,父母真是受苦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八号院虽然住的人多,但是大家相处的很融洽,没有吵嘴打架现象。所以可以说咱们八号院子里老一辈人的素质都很高。全院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1958年我家发生了变故,父亲由于在旧社会工作多年被处劳教。家里一时没有了经济来源,全部的生活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人肩上。为了生计母亲得出去找工作。无奈把小妹……等能送的送去给亲戚代养。即便家里这么困难,父母还是尽量不让我们失学,58年我初中毕业上了中专(当时中专是免费的),临平上了初中。61年我学校毕业分配了工作,临平初中毕业也16岁了,也找了活干。都能给家贴补一些了。那几年母亲一直在街道工厂干活,母亲是个实在人,工作中总是重活苦活干在前、不惜力,不会偷奸耍滑。所以对身体的伤害很大,年纪大了以后身体出现很多毛病,自己受罪。</p><p class="ql-block">63年父亲回来了,没办法到修缮队去做小工。母亲也一直没歇着,各处找临时工干着。71年工厂都办“五七”工厂,母亲还在我们厂的五七工厂工作到82年。将近60岁了才算是歇下了。当时腿疼得已经很厉害了。</p><p class="ql-block">父亲为他的历史问题多年坚持不懈地写材料上访,终于在86年得到了解决,恢复工职后办了离休。总算是有了个公正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之后家里孩子们也逐渐长大成人了,父母亲也过上了较为安稳的日子。父亲於2001年过世,享年85岁。母亲於2009年过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说说我,1961年毕业分配到“中元玻璃厂”工作,再没有任何变化一直到93年退休。当时厂子也不景气了,觉得工龄也超过30年了,再干下去也没啥意思不想等到55岁了,就提前退休了。之前一直在妈妈身边住,没有离开过,退休后才搬到电子厂。</p><p class="ql-block">1968年结婚,他是我中专时的同学,毕业后就去当兵了,69年复员回来去了当时的“无线电五厂”就是后来的“太原电子厂”育有两女。她们也早已成家,现在都已经退休了。</p> <p class="ql-block">老邻居座谈会开始后,我首先将英英姐写的回忆录分段读给大家听。</p> <p class="ql-block">临平哥手写的父母亲的履历。</p> <p class="ql-block">82岁的英英姐满头银发,思维敏捷。千余字的《山右巷乙字八号院》回忆录把在坐的老邻居们穿越回了六十多年前的岁月,仿佛回到了当年儿童时代,我们在铺着方砖的院子里戏耍……。</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小我一岁的祝平手拿着斧子在追着我们玩耍,因为他年龄太小拿着斧子一失手,砍到了我的左眼皮,当时我手捂住流血的眼睛,被紧急送到医院包扎止血,还算是万幸保住了眼睛,但是左眼皮上留下了两道疤痕,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疤痕没有影响找对象,如果再稍微偏一些,我就成“独眼龙”了。</p> <p class="ql-block">80岁的莲叶姐多年来一直钟情于书法、绘画。莲叶姐在聚会结束后,把她和老伴的书法、山水画作品拍摄照片发到群里让我们分享。</p> <p class="ql-block">80岁的改仙姐在学生时代一直品学兼优。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园丁”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80岁的临平哥一生从事建筑事业。这次聚会上他说:每天还喝两次酒,身体棒棒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四哥。小名(老虎)</p> <p class="ql-block">我也许是从事了一辈子建筑行业的缘故。可以说太原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留下了我的足印,因为建筑产品是流动的,是凝固的建筑艺术。我在1984年有幸参加、现场指挥了当时市政府承诺的年内完成十件好事的工程:“下元游泳场”,“五一广场音乐喷泉”。</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譬如下元游泳场工程,我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市政道路高、低之间的差距,主动积极和省建筑设计院联系,将游泳场的更衣室基础部位房心内的回填土改为架空层,(何谓“架空层”?“架空层”是建筑术语,也就是把原设计的房心回填土改为预制板,既加快了工程进度,还避免了因为三米厚的回填土夯实不密实造成质量事故)。修改后的设计成了对外的商业用房,真是一举两得的最优的方案。从而保证了工程进度(因为当时只有78天的施工期)。在和平路西侧将架空层改造成的商业用房,太原市体育局一直使用到2012年前后才因城市的改造、发展而拆除,几十年来创造的商业价值和收入可想而知。同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题下既加快了工程进度,更重要的是市政府保证了当年七月底的正式对市民开放的承诺。</p><p class="ql-block">“五一广场音乐喷泉”当年同样在国庆节前胜利完成。这两项工程当年都是白天加黑夜连轴转。为此当年的太原晚报还专门报到了,可惜由于连续搬家的缘故,这份对我来说是珍贵的报纸📰找不到了非常遗憾。</p><p class="ql-block">为此当年我火线入党,这是我一生最感觉荣耀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下,人生能有几次搏!</p><p class="ql-block">但是,儿时在山右巷乙字八号院的记忆却成了我至今永久的怀念。</p><p class="ql-block">我们家是1952年从天津回来后就住进了这个院子的北屋。据六六说这样标准的院子是他的三大爷的一个朋友设计的,先、后在太原市建有三座同样标准的院落。首先大门造型就很有气派,高度足有六米左右,既有中国北方传统文化的成分,又有吸收西方文化线条凹凸分明的艺术造型。我记得门口两侧还有两个大约在20公分左右的木方柱和柱石,方柱中间有三道圆形的凹槽,进大门的台阶是青石铺砌,整座院子高出巷子的高度大约在80公分左右。进入院子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房屋子地面高出院子方砖铺地大约在60公分左右,青石台阶的设计也是开放式的,从任何方向都能步入北屋。北房的房檐向外挑出大约在2.5米左右,前面有四个圆心木柱子,木柱子下方有青石柱墩,柱子上部由木梁、檩条连接支撑,显示了主家人的身份和尊严。房间内还设计有壁柜。</p><p class="ql-block">同样东屋、西屋、南屋都是一步青石台阶,高出方砖铺地15公分。主院的东侧还有旁院设计有厨房及佣人的房间。整座院子的外墙砌体全部是在主体工程完工后磨砖勾缝,给人一种整洁干净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总之,从院子的形制和布局彰显出当年的主人在经商致富后的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住过最好的四合院,也是我最最怀念的四合院。因为院子里有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好的老邻居。</p><p class="ql-block">不是一家,胜似一家。</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祝平举着🍸酒盅祝贺这次聚会的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这是六六 (小名)。</p> <p class="ql-block">善于交际,活泼开朗,爱好多多的静伟。</p><p class="ql-block">是我们这次聚会最、最活跃的老邻居。他的充满感情的即兴发言感动了每个老邻居。</p><p class="ql-block">他的一首满怀深情演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歌声洪亮,底气十足。博得老邻居们阵阵掌声。</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加聚会年龄最小的全英,也已经是70周岁了,也步入“七十古稀”老年人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莲叶姐和秋生姐夫的书法、山水画作品。</p><p class="ql-block">莲叶姐和姐夫真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子配佳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p> <p class="ql-block">静伟在聚会即将结束时为老邻居高歌一曲。</p> <p class="ql-block">静伟在参加“老邻居”聚会后,心情很激动,他很后悔当时没有为老邻居好好的唱一首歌。</p><p class="ql-block">为此,静伟专门给我发过来他在2021年8月在山东省威海市那香海音乐厅与我国著名音乐家李光羲老师举办的联欢会上的即兴演唱《祖国 慈祥的母亲》。</p><p class="ql-block">请老邻居们分享。</p> <p class="ql-block">第二篇章:</p><p class="ql-block">为了搞好这次老邻居聚会。我回到了多年没有去过的山右巷了。经过多年的发展、改造。以前的山右巷的三个黑浪浪(下山右巷)已经盖起了一座住宅楼。整齐干净的街道,原来18号院北侧路东侧的旧排房拆除了,已经建设成了花园式的围墙,看到里面有公共卫生间。凑巧又碰上了山右巷七号院叫“年锁”的老邻居,他今年88岁背有些驼了。他的老伴陪着他在街道上散步,我问他们:你还认识我吗?他老伴今年80岁了,跟我说认识,你们家姓康,她都认识我们家的兄弟姐妹。还是(老邻居)</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社会发展变化的真大,我看到新城街北口的饭店环境稍微差一些,为此我萌生了换一个环境比较好的饭店聚会。我一打早从晋阳街附近的住地出发,乘公交车首先到了上马街口的“天津包子铺”,结果一看条件不具备,我又步行到南肖墻的“山西饭庄”,结果饭店早就不存在了。我又步行到迎泽大街的“花苑宾馆”结果因为正在修路出行不太方便只能无功而返。最后选择了《三晋饭庄》。真是一波三折。</p> <p class="ql-block">山右巷的住宅楼小区。</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围墙。</p> <p class="ql-block">昔日19号院的老式红色住宅楼没有了往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邻居“年锁”及老伴的自拍照。</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和平市场,已经盖起了商业化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第三篇章:</p><p class="ql-block">回忆老邻居们父辈的生活照片。</p><p class="ql-block">客观的说由于历史的原因,父辈们在那个年代在生活上,情感上不同程度的感受到压力。</p><p class="ql-block">现在赶上了好时代,国家富强,人民幸福。</p> <p class="ql-block">这是马伯伯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马伯伯家子女在当年马伯伯主持下盖的院子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英英姐和老伴在泰国旅游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英英姐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改仙姐介绍家族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武伯伯和武婶婶在院子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改仙姐和女儿在新疆旅游。</p> <p class="ql-block">改仙姐一家和毛则一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康玮弟您好!</p><p class="ql-block">蓮叶姐写这篇童年的回忆思絮万千,有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话,就简单回忆一下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先感谢玮玮弟积极热情组织50年代我们居住在山右巷乙字8号院的兄弟姐妹们搬离65年后的聚会。2024年9月7曰这一天都是80岁左右的年岺能聚到一起实属不易,感受到您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同时也感谢各位兄弟姐妹的积极主动,多方联络才取得这次聚会成功,谢谢了! 9月7曰下午回家后,特别是晚上久久不能入睡,回忆起儿时八号院兄弟姐妹们的每一位老人,(康大爷康大娘,马伯马婶 ,武伯武婶还有二姨和郝大娘),他们在我家遇到难处的时候伸出友谊之手,关爱之心,帮助解难,几个婶婶在那个年代更是对我和哥哥问長问短,关心友爱,由其是想到老人们的素质,修养是我们下一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所居住的乙字8号院是一个大团结的院。虽然每位老人已离世多年,但不会忘记,在此我代表我父母及全家感谢兄弟姐妹们的老人,你们就代表了吧!我们是一个和睦团结的大家庭。 此刻,我想起了我最亲爱的父亲,(一张在天津照的老照片还留存着)这照片是我的母亲已去世后爸爸又与王淑英母亲在天津的结婚照,那时五口人,还有奶奶哥哥和我。 多年来我也写过不少文章,却从来没有写过我的爸爸,生怕心底那个角落再一次流血受伤,平日里每当想起我的爸爸泪流满面,流到我的胸膛。我很爱我的爸爸,他的一生,少年伤父,中年伤妻,老年伤子,他是一个少年立志,中年奋发,意志坚强,努力发家的一个人。勤奋好学,刻服困难,吃苦耐劳,更是一个敬业爱家,敬父母,爱子女,为人友善,助人为乐的好父亲。爸爸的离世,我的心中失去了欢乐和色彩。不过爸二次结婚有了王淑英母亲给这个家庭又带来了温馨和辛福,生有五男二女加我和哥共九个子一女,孩子们没有让你失望,都落实到了行动上,生活幸福,放心吧! </p><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体现我的家庭幸福美满,三个儿子,两个孙子,两个孙女。退休后和老伴他画我写,活到老学到老,参加过一些书画展,我们现在老年生活不错,就如我弟静伟在聚会结束时讲的,希望兄弟姐妹们一定要保护好身体,健健康康多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莲叶 9.9号</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47年在天津爸爸、母亲(继母)结婚时的照片。其中有奶奶,莲子哥,莲叶姐。</p> <p class="ql-block">麟祥伯伯和麟祥婶婶。</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1996年全家福 。</p> <p class="ql-block">麟祥婶婶、列娃、李校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麟祥伯伯和莲叶及莲叶的大儿子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麟祥婶婶和莲叶姐,琪娃,静伟,静文,静德,还有二舅的姑娘珠珠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麟祥婶婶九十岁生日合影。</p> <p class="ql-block">麟祥婶婶和琪娃,静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麟祥婶婶和静伟,静文,老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莲叶姐的结婚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次山右巷乙字八号院老邻居聚会的消息莲叶姐的老伴宋秋生知道后,找出了他在2011年5月3日的“太原晚报”由他投稿的,我和妻子“黑 红 配”文章。由于是从报纸上裁剪下来的字体比较小,看起来很费劲。我看了一遍确实让我感动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黑”与“红”的结合确实需要勇气和胆识。如今莲叶姐和姐夫已经牵手56年了,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育有三个儿子生活幸福美满。</p><p class="ql-block">受此感动,我将“黑 红 配一文打印在美篇里方便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妻子 “黑 红 配”</p><p class="ql-block"> 宋秋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和妻子1968年拍的结婚照。妻子手捧《毛泽东选集》,我胸前佩戴毛主席像章。每当看到这张照片,许多往事就会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结婚是件人生大事,为了留下这美好瞬间,我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到照相馆拍一张照片。那年头,人们穿的服装普遍是黑色、蓝色、灰白色。当时,全国人民掀起了读《毛泽东选集》的热潮,手捧《毛选》拍结婚照,也是为了体现我们一颗红心忠于毛主席。</p><p class="ql-block">1958年,我进入太原化工厂,当了一名工人。由于家庭成分是“城市贫民”属于“红五类”,加之本人还有绘画特长,又喜欢文艺,所以参加了厂里组织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负责舞台美工。当年排的是多种形式的小节目,还有大戏《白毛女》,我还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演遍了太原的大小厂矿。</p><p class="ql-block">妻子杨丽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但在政审时因她家庭成分是地主,被拒之大学门外。当时她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黑五类”和“红五类”的家庭子女之所以能走在一起,原因有三:一、我和她哥同一年入厂,关系不错,走动也多,对杨丽琴比较了解。她通情达理,聪明过人,早就令我心动;二、本人入厂前虽然是高小毕业生,文化偏低,但到工厂后积极上职工学校学习,并取得高中毕业证书;三,本人家庭成分好,杨的家庭成分不好,她想的是与一个家庭成分好的男人结婚,有安全感,不会被赶回农村。我当时想的是她能和家庭划清界限就行,她学习好,以后有了孩子便于辅导功课。</p><p class="ql-block">妻子于1964年参加工作,到了山西红卫纺织厂(后该为山西纺织厂)。被分配到机械制图科工作。1973年,她又调回化工厂工作。</p><p class="ql-block">回忆起那个年代,结婚成本非常低,不用坐汽车,骑一辆飞鸽自行车就算是上等婚事,相当于现在坐着高级轿车。女方家也不收彩礼,剪几个双z喜贴上就完全可以了。我们的新房在太原市旧城街的一间平房里,婚后小两口互敬互爱、相互帮助、恩恩爱爱,小日子过得温馨和睦。</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妻子的教学水平挺高,对三个儿子的学习帮助很大。两个考上大学,一个考上中技,工作后很是出色。孩子们在工作和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与妻子的教育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莲叶姐的三个儿子。</p> <p class="ql-block">莲叶姐的三个儿子,三个儿媳。</p> <p class="ql-block">莲叶姐退休后在一家集团公司担任高管时给员工授课。</p> <p class="ql-block">静伟。</p> <p class="ql-block">静伟一家。</p> <p class="ql-block">英英,燕燕和莲子的大姑娘合影。(中间是莲子的大姑娘)。</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是榆次市张庆乡东贾村。这是我的爷爷康瑞芝,奶奶赵串蛮。</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父亲康善甫。</p> <p class="ql-block">我的爸爸妈妈。</p> <p class="ql-block">我们兄弟、姊妹七个。</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爷爷1938年经商致富后在村子中央修建的八角亭。为的是能让村民们喝上地下井的泉水。</p><p class="ql-block">2016年村委会为了弘扬乡村文化,重新进行了修缮,八角亭整体提高了六十公分。</p><p class="ql-block">我们康氏家族成员捐款四万余元。这是重新修缮、建成的八角亭。村委会为此在当年阴历十月初三隆重庆祝“八角亭”落成典礼。</p> <p class="ql-block">这是纪念我的爷爷康瑞芝诞辰130周举行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写的祭文。</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内的“八卦图”,魁星。</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爸爸当年写的,告诫我们子女们如何做人、做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兄弟四人在天津。</p> <p class="ql-block">我二哥一家。</p> <p class="ql-block">我三哥一家。</p> <p class="ql-block">我姐姐一家。</p> <p class="ql-block">我二姐一家。</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2023年中秋节我的三姐从天津回到太原时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后排左二是我四哥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2024年春节“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我四哥的儿子一家人(大女儿不在)和我二姐的儿子一家,还有我们老俩口。</p> <p class="ql-block">我三姐一家。</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姊妹们在天津给我们的大姑过生日。</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2023年春节老俩口自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广西“德天跨国瀑布”。</p> <p class="ql-block">我的两个“小棉袄”。</p> <p class="ql-block">我的大姑娘一家。</p> <p class="ql-block">我的二姑娘一家。</p> <p class="ql-block">时针指向下午2.58分钟。期间饭店服务员催了两次,被告知要收拾水杯了,也是催客该起身了。</p><p class="ql-block">老邻居们的“怀旧”聚会依然意犹未尽,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谊。最后在依依不舍中大家起身拍摄【山右巷乙字八号院老邻居合影 2024年9月7号】留念。</p><p class="ql-block">在饭庄门口分别时大家互相关照,嘱托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有质量,有意义的过好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在编辑美篇过程中,老邻居们提供了照片及文字资料,在此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康玮</p> <p class="ql-block">在编辑美篇的过程中收到了英英姐今天早上九点发过来的信息。被告知昨天是她的82岁生日。我们表示㊗️贺。</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公司的老领导看到我制作的美篇后给予的点评:</p><p class="ql-block">刚回得家来,打开手机才看到康玮的美篇,细品之,图文并茂,句句深情款款,难得的美篇,赏心悦目,耐人寻味。曾经的山佑巷邻里聚在一起没有生疏,没有尴尬,熟识的感觉在灵魂深处摆渡,仿佛又回到了昨天,不禁也勾起我对儿时的街巷老院,左邻右舍,异姓姊妹的忆念,追忆那些相继离世的叔婶及孩提同伴,又似闻到那各家的烟火气,粗茶淡饭的乡间美味。</p><p class="ql-block">回首人生的那些酸苦,也会回味出一种坚毅,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一切是过眼云烟。只要心不老,一切都好。</p><p class="ql-block">山长水远的人世,终究是要自已走下去。</p><p class="ql-block">聚会上分享彼此的故事,感受彼此的情感和心声,让我感动不己。更加感慨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更加珍视当下的每一分分秒秒。</p><p class="ql-block">永恒的记忆,虽然满目沧桑心依然年轻,依然保持儿时的激情和热血,更加感慨流逝的岁月和岁月的变迁。</p><p class="ql-block">可叹,时光不会倒流,人生再难返老还童,</p><p class="ql-block">现儿孙绕膝。故人推杯换盏,互诉衷肠,席间有笑声有哀叹,酒过三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真乃幸事!即赠诗一首2024年9月10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街老巷好芳邻,</p><p class="ql-block">异姓相交胜远亲。</p><p class="ql-block">分别多年勤补拙,</p><p class="ql-block">重逢一席乐含辛。</p><p class="ql-block">酸甜苦辣人生味,</p><p class="ql-block">喜怒悲欢世纪新。</p><p class="ql-block">旧地传杯酣畅饮,</p><p class="ql-block">平凡友谊醉长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如昇 9.10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