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走上讲台,讲桌上铺了一层粉笔墨。我叫来当天的值日生,一个文文静静的小姑娘,她毫不犹豫地拿起一块儿早已裹了一身粉笔墨的干抹布,认真地擦拭起来。</p> <p class="ql-block"> 忙活了一阵子,小姑娘似乎并没有发觉自己正在做无用功——讲桌越擦越白。于是,我让她把抹布拿去用水搓一搓再擦。小姑娘睁大了疑惑的眼睛:“老师,‘搓’是什么意思?”我一下子被她这个问题给整愣住了,一个八年级的学生竟然不知道“搓”是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 是啊,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尤其是在河南这样一个高考人口大省,“学习”,成了家长和学生最最关心的主题,学生的24小时似乎被学习填满了,而劳动教育却显得如此苍白!如果,真的是学习占据了孩子劳动的时间,我们的心里倒也能平衡一点。就连文学泰斗钱钟书先生在生活中不也是一个“巨婴”?!但事实是,更多的孩子既没有花时间在学习上,依此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没有花时间在劳动上,依此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p> <p class="ql-block"> 时间都去哪了?电子产品!科技兴隆的今天,电子产品占领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我们的孩子可以娴熟地点外卖,却做不出最简单的饭菜。科技产品正在切断孩子与现实世界的链接,剥夺孩子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清华教授曾经点评现在孩子普遍存在“四无”心态: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技能,生活无意义感。解决“四无”问题,增进孩子与现实世界的链接,成了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背景下,劳动教育必不可少。说起劳动教育的力量,我讲不出理论。但是,农村生活的经历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古人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参与过劳动的人对这句话的理解至少要打五折,这五折是来自身体的感知。从小给爸妈做饭的经历让我明白一顿饭要耗费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先不说柴火多么容易熄灭,就连土豆、萝卜也调皮地合起伙来欺负人,切破手指更是家常便饭……看着从田间归来、满身疲惫的父母大口大口地吃着自己做的饭菜,内心流淌的是幸福。“劳动创造幸福”从那时起就刻在了少年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和爸妈一起在田间劳作的经历,让我目睹并感受了父母的不容易:那勒进母亲肩膀里的纤绳;那压弯父亲脊梁的扁担和麻袋;还有插秧时节爸妈那一身的泥浆;凌晨三点厨房里的微光……都化作无声的语言抚平少年的逆鳞,成为鞭策我勇往直前的最强动力!劳动,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我们不能把世界只装在脑袋里,也要装在身体里,由此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p>